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二)
- 格式:docx
- 大小:488.16 KB
- 文档页数:6
鼻及鼻窦的解剖(一)鼻(nose)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构成。
外鼻位于面部中央。
鼻腔是位于两侧面颅之间的腔隙,其上、后、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与颅前凹、颅中凹、口腔和眼眶紧密眦邻,仅由一层薄骨板相互隔开,故严重的鼻外伤可伴发其周围结构的外伤,鼻疾病亦可向邻近器官扩散。
鼻窦开口于鼻腔,两者粘膜互相移行连为一整体。
一、外鼻外鼻(external nose)由骨、软骨构成支架,外覆软组织和皮肤,略似锥形,有鼻根(nasal root )、鼻尖(nasal apex)、鼻梁(nasal bridge)、鼻翼(nasal alae)、鼻前孔(anterior nares,nostril)、鼻小柱(nasal columella)、等几个部分(图1-1)。
图1-1 外鼻外鼻的骨性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上颌骨额突组成。
鼻骨左右成对,中线相接,上接额骨鼻突,两侧与上颌骨额突相连。
鼻骨下缘、上颌骨额突内缘及上颌骨腭突游离缘共同构成梨状孔(pyriform aperture)。
外鼻软骨性支架:由鼻中隔软骨(septal cartilage)、侧鼻软骨(lateral nasal cartilage)、大、小翼软骨(alar cartilage)等组成。
各软骨之间为结缔组织所联系。
大翼软骨左右各一,底面呈马蹄形,各有内外两脚,外侧脚构成鼻翼的支架,两内侧脚夹鼻中隔软骨的前下构成鼻小柱的主要支架(图1-2)。
图1-2 外鼻骨和软骨支架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粘连紧密,并富有皮脂腺、汗腺,为粉刺、痤疮和酒渣鼻的好发部位,当疖肿炎症时,稍有肿胀,疼痛较剧。
外鼻的静脉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内眦静脉与眼上静脉、眼下静脉相通,最后汇入颅内海绵窦。
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处理不当或随意挤压,则有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严重颅内并发症的危险(图1-3)。
鼻和鼻窦的正常解剖及常见变异(二)
01
下鼻甲气化
图2 下鼻甲泡状型气化。
图9 右侧下鼻甲弥漫型气化。
冠状面HRCT,示右侧下鼻甲肥大,其内见近似卵圆形气房,累及垂直板及泡状部,鼻中隔左偏
02
中鼻甲异常
·发生在中鼻甲的垂直部和水平部,分别称泡状中鼻甲和板间气房,也可整个中鼻甲广泛气化。
· 临床意义:较大的泡状鼻甲可压迫中鼻道和OMC,影响了上颌窦、额窦、前组筛窦的粘液纤毛清除运动和通气,从而诱发鼻窦炎。
(图3 双中鼻甲侧板间气房,图4 双侧泡状中鼻甲)
(中鼻甲反向弯曲:中鼻甲凹面向内而非向外,大的中鼻甲反向弯曲可能是中鼻道阻塞的一个原因)
(中鼻甲过长,导致鼻道引流障碍)
03
钩突变异
·钩突内移:钩突角度<135。
(图5);
·钩突外移:钩突角度>145。
(图6);
·钩突肥大:钩突骨质增生致a、b或/和d <2mm;
·钩突气化:钩突内出现气化腔;
变异钩突可致筛漏斗狭窄及其与额隐窝解剖学关系改变,内偏者抵触中鼻甲,伴有骨质增生者凸入并可完全阻塞中鼻道,为鼻窦炎发生和经
久不愈的原因之一。
图5 左侧钩突内移,角度为90。
右钩突135。
,向上与筛泡下缘相触。
图6 双侧钩突外移角度为210。
04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C”形弯曲和“S”形弯曲。
引起鼻道阻塞及慢性炎症。
呈“>”弯曲者在弯曲的尖端常形成中隔棘,可引起鼻腔空气动力学的改变,产生鼻阻感。
可刺入中鼻道或压迫中鼻道,引起鼻阻塞
或放射性头疼。
鼻中隔偏曲伴对侧下鼻甲肥大是最常见的/代偿性改变。
图5 鼻中隔呈“S”弯曲,中隔棘形成
05
上颌窦异常
上颌窦发育不全:窦腔变小。
上颌窦分隔:可为纤维或骨性分隔,分隔常从眶下管到窦外侧壁,把上颌窦分成外上和内下两个不对称的部分。
图3 双侧上颌窦发育不全
图11 上颌窦腔内骨隔较大时,可引起纤毛黏液引流系统的功能紊乱
而致上颌窦炎。
(齿根穿过上颌窦底达窦腔,此时齿根炎可引起上颌窦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