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发生时心脏的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坏死。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二级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面。
1. 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方式改变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基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戒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显著降低再次发生的风险。
- 控制体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保持适当的体重可以减少心脏负荷。
-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脏负荷。
- 适度运动: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善心脏健康。
- 控制血压和血脂: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时治疗和控制可以降低再次发生的风险。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以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 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血压控制药物:如ACE抑制剂、ARB等,可以控制高血压,减少心脏负荷。
3. 定期随访定期随访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电图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 心脏超声检查: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 血液检查:定期检查血液中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
- 专科医生随访:定期与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血压和血脂。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脂调节药物和血压控制药物。
定期随访包括心电图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血液检查和专科医生随访。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复发,二级预防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改变、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一、生活方式改变1.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采用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限制红肉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 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建议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来减轻体重,以降低心脏负担。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患者应立即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
4. 适量运动: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脏功能,降低心脏病风险。
但患者在开始运动前应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适量运动。
二、药物治疗1.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2. 抗凝药物:对于高风险的患者,如有心房颤动等,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3. 降脂药物: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脏病风险。
4. 抗高血压药物:高血压是心肌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应该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控制血压。
三、心理支持心肌梗死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心理支持也是二级预防的重要环节。
1. 心理咨询:患者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焦虑,接受心理疏导。
2. 参加心理康复课程:心理康复课程可以帮助患者学习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3. 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患者可以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四、定期随访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
1. 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损伤的程度。
2. 检测血脂和血压:定期检测血脂和血压水平,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
一、药物治疗:1.1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防止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1.2 抗凝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房颤等心脏病变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1.3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二、生活方式改变:2.1 戒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应立即戒烟,以减少心脏负担。
2.2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红肉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3 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心理支持:3.1 患者教育: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心肌梗死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2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支持小组:参加心脏康复支持小组可以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定期随访:4.1 医生随访:定期复诊是心肌梗死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可以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2 心电图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4.3 心脏超声检查: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康复训练:5.1 心脏康复计划:参加心脏康复计划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和监测,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5.2 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期间,营养师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提高康复效果。
芪参益气滴丸对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全球每年大约有2000万人死于急性心血管事件,其中,半数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已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近年来,由于监控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存活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猝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仍很高。
因此,除在急性期应积极治疗外,还应加强心肌梗死后的二级预防。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是指心肌梗死发生后,预防再梗死和猝死,大量研究业已证明,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对心肌梗死后的长期二级预防具有积极而肯定的疗效,并且其疗效不受患者其他情况(如年龄、性别等)的影响。
自从第一个标志性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冠心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以来,该类药物已经成为预防治疗的基础。
调脂治疗虽只能使冠状动脉狭窄的病变减轻1%~4%,但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再发率和病死率,其原因在于心肌梗死多发生于轻或中度狭窄的冠状动脉,导致心肌坏死的主要原因为粥样斑块的破裂、出血及继发形成的血栓与血管腔闭塞,而非冠状动脉的固定性狭窄。
调脂治疗在防止斑块破裂和出血方面的功效,正是其用于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基础和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或易于破裂者及血栓形成倾向严重者易发生再梗死,因此,心肌梗死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否取决于斑块的易损性,与防治血栓相比,稳定易损斑块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是心肌梗死二级预防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常具有多个易损斑块,因此,全身性的药物治疗成为稳定易损斑块的首选方法。
虽然基础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可以通过改善血脂、抑制斑块炎症及增加纤维帽厚度等作用稳定易损斑块。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在心肌梗死后,进行二级预防非常重要,可以有效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
一、药物治疗1.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1.2 胆固醇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预防心血管事件。
1.3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二、生活方式管理2.1 合理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2 戒烟限酒: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限酒可以减少心脏负担,有助于心脏健康。
2.3 适量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心理健康管理3.1 减压放松:心理压力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减压放松可以降低心脏负担,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3.2 定期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3 参加心理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面对心肌梗死带来的心理困扰。
四、定期复查4.1 心电图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监测心脏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2 血脂检测: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可以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控制胆固醇水平。
4.3 心脏彩超检查: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紧急处理5.1 熟悉紧急处理流程:患者及家属应该熟悉心肌梗死的紧急处理流程,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5.2 携带急救药物:患者应该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以备紧急情况下使用。
5.3 密切关注身体状况: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心绞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处理。
结语: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管理、心理健康管理、定期复查和紧急处理。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次发作,二级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面。
1. 生活方式调整:心肌梗死患者应该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等。
戒烟是最重要的一项措施,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伤害血管内皮、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适量的饮酒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过量饮酒则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
控制体重和合理饮食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适度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
2. 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会萃,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
降压药物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相关指标。
3. 定期随访: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问询、体格检查、心电图、血液检查和心脏超声等。
通过定期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同时,随访还可以匡助患者建立信心,提供心理支持,促进康复。
总之,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面。
患者应该积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
同时,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控制病情,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等。
定期随访可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促进康复。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的实施对于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次发作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
二级预防是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为了减少再次发作的风险,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干预来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并提供相关数据和内容。
1. 药物治疗:心肌梗死患者在出院后,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和控制血压,从而降低心肌梗死再次发生的风险。
2. 生活方式干预:心肌梗死患者需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和增加适量的体力活动。
戒烟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限制饮酒可以降低血压和脂肪含量,控制体重可以减轻心脏负担,均衡饮食可以提供营养,适量的体力活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
3. 心理支持:心肌梗死患者在康复期间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因此需要得到心理支持。
心理支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方式实现。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和抑郁,提高生活质量。
4. 定期复查和随访: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随访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问题,保证治疗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5. 紧急处置培训:心肌梗死患者及其家属需要接受紧急处置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和紧急医疗服务的联系方式等。
这样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急救能力,及时处理心肌梗死的紧急情况,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
以上就是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标准格式文本,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定期复查和随访以及紧急处置培训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再次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希望本文所提供的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
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
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
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
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
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心肌梗死(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二级预防是指在心肌梗死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降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帮助患者及医护人员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一、控制危险因素高血压: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并调整药物。
高血脂: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和控制体重等措施,降低血脂水平。
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
糖尿病: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监测并调整药物。
吸烟:戒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寻求专业戒烟帮助,逐步戒除吸烟习惯。
家族遗传:了解家族病史,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筛查。
二、定期复查心电图: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心脏电生理变化。
心脏超声: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
血液检查:定期监测血脂、血糖、尿酸等指标,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运动负荷试验:在医生建议下进行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
胸片:定期进行胸片检查,了解肺部情况及心脏大小。
三、健康生活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
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游泳、骑车等。
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增强体质。
睡眠: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身心压力和保持健康。
情绪管理: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对心脏的影响。
药物管理: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如有不适或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四、心理调适了解情绪与心脏健康的关系: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可以影响心脏健康,应学会控制情绪和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咨询:如有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技巧。
生活方式调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悦和稳定,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
社会支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二级预防是指在已经发生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中,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的标准格式文本。
1. 背景介绍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血流突然中断导致心肌组织缺血坏死所引起的疾病。
心肌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进行二级预防,以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2. 二级预防的目标- 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作率和死亡率;- 控制和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心肌梗死后的并发症。
3. 二级预防的措施-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脂、控制血压,从而减少心肌梗死的再发作风险。
- 生活方式干预:改善饮食结构,减少摄入脂肪和盐的量,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戒烟限酒,控制体重,适当增加体力活动等。
- 心理支持: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有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有助于二级预防的效果。
- 康复训练: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心肺功能训练、肌力训练和心理康复。
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体力和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
4. 二级预防的效果评估- 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通过长期随访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二级预防的效果。
-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包括心脏猝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评估二级预防的效果。
- 生活质量的改善:通过生活质量问卷等评估工具,评估二级预防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5. 二级预防的注意事项- 必须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药物治疗,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 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 定期复诊,接受医生的定期检查和评估,以及必要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
- 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性,患者应积极配合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主动沟通自己的心理问题。
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的内容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通常来说就是调节机体的免疫力,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采取一定的措施,也是消灭和预防疾病的根本。
通常是采用健康促进自我保护,调节身体免疫力,隔绝高温人群的方法。
比如抗感染、加强营养、心理调整。
二级预防是指防止或者减缓疾病暴发,出现以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为主要原则。
比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已经发现有临床症状,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了后遗症的避免,要进行二级预防,使用阿司匹林或者降脂药物进行二级预防。
三级预防是指临床预防,这一级预防主要是借助各种临床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通常是用于提高身体恢复能力,延长生存时间和生命质量、降低病死率,也就是常用的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
70主国塞用匡王!|!Q!Q生!Q旦筮i!鲞筮!!翅堡堕塑墼』鲤望熊煎型!坐丛鲤鱼塑Q!!:垫!Q,!堕:翌:№:!!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A SA分级及手术时间长短(65—125r ai n)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手术结束3m i n内呼唤睁眼,5m i n内拔出气管导管。
两组手术结束距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结果分别见表l一2。
表l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心率变化(次/r Il i n,i±5)注:与同组T0时比较,8.P<0.05表2两组患者术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变化(衄H g,孟±s)注:与基础值T0比较,‘P<O.05;1m m H g=0.133kP a3讨论甲状腺肿瘤大小不同、件质有别,但只要淋巴结无转移,其手术方式是一样的,手术时间长短却差别不是很大,即使淋巴结有转移手术时间相差也不到半小时。
H ent gen等”1认为甲状腺手术在颈部和气管周围操作,其疼痛近似于内脏痛,属中等疼痛。
分离结扎至切下甲状腺这段时间在35—55m i n,切除甲状腺、缝合组织、缝合皮肤时,疼痛刺激很小,这段时间15—25m i n,余下的便是等冰冻结果时间,没有操作刺激。
故此我们选择单次注人舒芬太尼在诱导0.4t培,/ks基础上手术开始前1m i n,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t,恒o/ks,其心血管抑制时间与手术刺激引起心肌兴奋血压升高相互抑制,本实验心率变化中T3、T4、T5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均在52次/r ai n以上,实际可以接受。
在插管前后心率变化、手术中心率、血压变化舒芬太尼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舒芬太尼镇痛作用强,静脉注射后2ra i n起效№j,消除半衰期早期认为是2.7—3.5h,近期认为13—25h L_“,多用于手术时间长的心胸外科和神经外科手术中,持续输注多主张手术结束前半小时停药。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
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
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
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
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
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
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
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
因而PIA易使MI延展或近期出现再次心肌梗死,严重影响病人预后。
与PIA相关因素为:前壁心肌梗死、无Q波梗死、心功能不全、快速心律失常、梗死时有对应导联ST-T改变,同时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2心梗后二级预防方法
2.1早期功能锻炼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改善心梗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AMI早期康复活动的对象是KillipⅠ、Ⅱ级的患者。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使:①阻塞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冬眠心肌复苏;②改善非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血运,增加心功能代偿能力;③加速侧支循环的形成;④减少病变的冠状动脉再闭塞的可能性。
早期活动可使血流加速,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降低梗死延展的发生率。
病人最好从他人帮助的被动关节活动开始,病情允许一般状态良好,发病后48~72 h后即可在床旁坐椅2次/d,15~30 min/次,以不感疲劳为度,发病后第4~7天可以考虑步行。
住院期的后1~2周做出院回家后的生活方式和运动量模拟,循序渐进。
2.2药物治疗
2.2.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①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冠心病预防的一线药物。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栓素A2合成,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心肌梗死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少其后的病死率。
二级预防50~325 mg/d,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不论有无明显症状均应常规用阿司匹林;②噻氯匹定和氯吡格雷:噻氯匹定主要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口服开始剂量为250 mg,2次/d ,1~2周后改为250 mg,1次/d维持。
该药多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禁忌的患者或者与阿司匹林联合用于置入支架的AMI患者。
氯吡格雷是新型ADP受体拮抗剂,其化学结构与噻氯匹定十分相似,与后者不同的是口服后起效快,不良反应低,现已成为噻氯匹定替代药物。
初始剂量300 mg,以后剂量75 mg/d维持。
2.2.2β1受体阻滞剂β1受体阻滞剂可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提高室颤阈值,缩小梗死面积,降低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其机制可能包括:①拮抗交感神经功能亢进,降低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减缓心率,降低氧耗,还能改善交感神经重构,从而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②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电稳定性;③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肌重构,从而减少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④封闭β1受体并且能使其上调,从而可以大大改善MI患者的心功能。
在无该药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及早常规应用。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为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前者常用剂量为25~
50 mg,2~3次/d ,后者为6.25~25 mg,2次/d。
2.2.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ACEI类药物能够减轻心梗后的
心室重构,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减轻充血性心衰,可以降低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减少心脏事件和预防心梗的再发。
尤其是前6周的死亡率降低最显著,而前壁心肌梗死伴有左心室功能不全的患者获益最大。
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压稳定即可开始使用ACEI。
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临床试验推荐的靶剂量或最大耐受量。
2.2.4他汀类降脂药目前已有研究提示急性心梗患者早期血脂水平低于正常,但度过危险期后血脂水平会上升。
应用他汀类降脂药还能够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减缓动脉硬化的进展,降低近期缺血事件的复发率,预防再梗及降低死亡率,故心梗后无论血脂水平高低均应早期开始应用他汀类降脂药,从而改善急性心梗患者预后。
2.2.5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可减少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左室功能障碍患者的心律失常死亡及心脏骤停,但对总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故对梗死后严重的、有症状的心律失常,可使用胺碘酮。
治疗过程中宜低剂量维持,以减少不良反应。
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可考虑置入埋藏式体内除颤器。
2.3择期经皮冠脉介入(PCI)术AMI患者最好行急诊PCI术治疗,但对于丧失了行急诊PCI或溶栓治疗的患者,可行择期PCI治疗。
择期PCI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数天后,对溶栓后已经再通但仍有残余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溶栓失败和未行溶栓治疗的患者行PCI。
择期PCI是通过减轻梗死相关动脉的残余狭窄,改善梗死节段心肌的微循环,减少心肌缺血的复发,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2.4改变生活方式①降压、控制血糖:大量资料表明高血压、高血糖不仅是冠心病易患因素,而且MI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均能使心梗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明显增加。
故心梗后血糖、血压应降至正常;②预防和消除各种心梗的诱发因素如劳累、紧张等,同时控制体重、改变饮食习惯(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进行合理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