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14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使用表格,并且能够制作简单的表格。
2.能够理解表格的排版规则。
3.能够用表格清晰地呈现信息。
4.能够熟练使用 Word 制作表格。
二、教学重点1.理解表格的排版规则。
2.熟练使用 Word 制作表格。
三、教学难点1.能够清晰地用表格呈现信息。
2.能够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表格。
四、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表格。
表格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排版方式,可以用来清晰地呈现信息,提高信息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可读性。
教学内容包括:1.表格的定义、分类和排版规则2.制作、编辑和格式化表格3.合并单元格和添加边框4.使用表格制作工具五、课前准备1.教师应事先备好 Word 软件。
2.学生需要准备笔记本电脑、Word 软件。
六、教学过程6.1 引入首先,教师简单介绍表格的概念和分类,并且介绍表格的用途和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6.2 表格的排版规则讲解表格的排版规则,包括表格的基本结构、排列和标号等。
6.3 制作、编辑和格式化表格以教师编写的模板为例,讲解学生如何制作、编辑和格式化表格。
6.4 合并单元格和添加边框介绍合并单元格和添加边框的方法,以及它们的用途。
6.5 使用表格制作工具介绍 Word 中的“插入表格”命令和“表格工具”选项卡,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制作表格。
6.6 实战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些简单的表格制作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编写表格。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综合,并强调本课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八、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表格制作任务。
2.要求学生掌握 Word 中制作、编辑和格式化表格的方法,熟练使用表格显示文本和图像。
九、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表格,与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化工作密切相关,很有实用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当紧贴现实生活,注重实战、实践、实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兴趣、快乐学习。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安排了《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4篇课文。
文章感情色彩浓厚,通过描写童年往事,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对故土的怀念之情。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祖父的园子》描写了祖父的园子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月是故乡明》描写了作者小时候在家乡玩耍所见的美景,在他眼中,离乡后所见之月比不上家乡之月;《梅花魂》描写了远在异国他乡的老人,将自己的乡思寄托在梅花身上。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晓”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想象情景,体会诗中蕴含的乐趣。
▶教学策略1. 识字写字随文认识4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识记“磬、陂、漪”这3个字。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供”。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好“昼、晓”“耘、桑”这2组字,鼓励让学生自主练习。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
通过朗读古诗、想象情景等方法感知意境,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课时目标1.会认“昼、耘”2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单元导入,猜读诗题1.单元导读。
课件出示冰心的话: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
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表格式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单元:诗词解析与欣赏《村居》:学习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
《四时田园杂兴》: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第二单元:散文阅读与理解《草原》: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荷花》:分析借物抒情的手法。
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守株待兔》:理解寓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陶罐和铁罐》:学会尊重他人,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
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太阳》:了解太阳的相关知识,培养科普阅读兴趣。
《松鼠》:学习观察动物,提高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等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散文的语言美;寓言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习诗词、散文、寓言故事的阅读方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村居》为例,展示一幅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新课讲解对所选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以《草原》为例,分析散文的语言美,学习观察大自然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对课后的习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守株待兔》为例,分析寓言故事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设计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荷花》为例,让学生仿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
拓展延伸:以《松鼠》为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1. 第一单元: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2. 第二单元:散文的语言美、借物抒情手法3. 第三单元:寓言故事的寓意4. 第四单元:科普阅读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村居》课后习题1、2、3。
部编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4课)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按要求掌握生字。
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3.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古代少年们童年生活的情景。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扃的意思,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童年是纯真的、难忘的。
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写着美丽的故事。
这些画卷体现着我们的快乐、梦想和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三首》真实再现了古代少年儿童多彩的童年生活。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看看诗中孩子的身上是否有你们的影子。
(板书课题,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2.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学生举手自由发言,可根据课外掌握的或是课前搜集的资料,知道多少说多少。
)3.师相机补充介绍范成大及其文学成就。
(课件出示: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
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今天要学习的是其中一首,这首诗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说说古诗应该怎样读?(指名说)明确:朗读诗歌要求读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
(2)师范读。
(课件出示划分节奏: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个人自由朗读。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3.小声自读,边读边想: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师引导学生回答,并小结板书:村庄儿女耕田织布童孙学种瓜)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 ) () () ()
zhìyìyuè lǎn chén jìn qiáng diào
( ) ( ) ( )(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抑( )琼( )暖( )贤( )
仰( )掠( )缓( )览( )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江主席高兴地说:“不错,不错。
”这句话中的提示语是)。
我们要(用( )的语气来读它。
2. 《滕王阁序》是( )写的,他与( )、( )、( )
一起并称为“初唐四杰”。
《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是“( ),
)”
. 《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
不知大上宫阙。
我欲乘风归去,, 。
起舞弄清影,。
转朱阁,低绮户,。
, 。
人有悲欢离合,
_ , !
布置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
2.小练笔:“这时,同学们仍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
”他们会有哪些言谈举止呢?请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注意运用恰当的提示语写人物的对话。
【教学反思】。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表格式打印版)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共包括四篇课文及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和《梅花魂》。
这些课文展现了古代和现代儿童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珍贵,以及童年时光的美好和多彩。
同时,通过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措施:1.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童年生活。
同时,配合“童年”这一专题,在课后安排了口语交际、作、语文园地等多项教学内容。
2.教师应指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让读者印象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该单元的整体认识。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包括自主研究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课时安排为三至四节课。
教学建议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具体课时安排:1.《古诗三首》:自主研究字词,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祖父的园子》:学会文中生字新词,默读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研究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月是故乡明》:学会生字新词,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那几个场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4.《梅花魂》:学会文中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自读自悟,朗读感受,课前阅读,自我感悟,品读欣赏。
态。
2)小组交流:这两句诗表达了什么意思?(表达了儿童研究农业劳动的渴望和努力。
)(板书:研究劳动)3)想象交流;(4)教师小结:3.赏析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情分析预设目标知识技能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请学生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分析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边疆建设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课前准备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x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主要环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树,你知道是什么吗?对,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看一看。
(教师板书:白杨)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1 )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
文中指戈壁滩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主要环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四、提出疑问,布置作业。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就连小孩都那么惹人喜爱。
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品读田园诗都歌。
不过。
田园诗歌只是古代诗歌里的其中一种。
而每首诗歌都是一曲动人的歌,优美的画,但愿你们在今后的唐诗宋词学习中积累更多!板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农务繁忙天真勤劳第一幅图:全村劳动图第二幅图:童孙学种瓜图作业设计搜集田园诗歌,可制成书签,配上文字或者图画。
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1.古诗三首《稚子弄冰》备课者四、诗歌小结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
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弄冰天真烂漫活泼可爱作业设计六、课后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1.古诗三首《村晚》备课者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板书设计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村晚无忧无虑作业设计教学反思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课题 2.祖父的园子备课者小学五年级下语文科教学设计(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子,与同学交流。
(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
因此,“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村晚》。
3.能想象《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中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重难点)一、从题目入手,初步感知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与儿童生活有关的古诗。
2.指名读三首古诗的诗题,引导学生从题目中大致了解诗的内容。
(1)引导学生理解《四时田园杂兴》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引导学生理解“四时”“杂兴”的意思。
(“四时”就是一年四季,“杂兴”指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篇)②简介作者范成大及《四时田园杂兴》组诗的内容。
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事?请在读古诗的时候找一找答案。
(2)引导学生理解《稚子弄冰》这一题目的意思。
①让学生说说“弄冰”的意思。
②相机指导学生学习“稚”字。
提示学生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意思,还可以组词“幼稚”“稚嫩”帮助学生识记。
③组织学生交流:诗题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小孩子玩冰的事)(3)引导学生交流《村晚》这一题目的意思:你从诗题知道了什么?(诗的背景是夜晚的村庄)二、初读古诗,大致了解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回忆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三首古诗,教师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边读边思考:三首诗分别写了儿童的什么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反复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相机点拨:“昼”“稚”都是翘舌音;“耘”可以结合形声字规律识记。
(2)学生自主交流要写好本课的字需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范写,指导书写要点。
(3)指导学生学习多音字“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
本单元以“童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次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塑造了乡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稚子弄冰》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村晚》一诗是诗人即景而写,写出了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的场景,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用诗意的语言,写出了祖父的园子给自己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月是故乡明》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真挚情感。
《梅花魂》通过五个小故事,表现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
口语交际围绕“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习作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主题,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成长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要把感到自己长大了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二、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4.引导学生练习习作,教会学生在习作中能把一件事写清楚,写具体,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5.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会写本单元的重点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难点:1.指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2.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珍贵。
四、教学建议本单元的内容优美寓意深刻,目标明确。
教学内容10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参考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2、认识3个生字,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的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11 宴子使楚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如何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2)分段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
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
他为什么不明说?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
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临危不惧口齿伶俐热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抓住重点句:“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排练课本剧。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12 半截蜡烛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课时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集体备课二次备课一、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写法上很特殊的课文——《半截蜡烛》,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有哪些特别的地方?2、学生读课文,自由交换意见。
3、课堂交流每个人自己的看法。
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1、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今天读的是剧本,读剧本和读课文有点不一样,你能读懂这个剧本吗?轻声地读一读。
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2、课堂交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大意。
具体的说法可以有很多种,不要过于强调概括和简练,只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转述出来,并能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经过,都应该得到鼓励。
3、说说读剧本和读课文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从剧本里读懂这个故事的?三、深入阅读,感受形象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保护半截蜡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想象体验: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3、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
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4、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天真冷。
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5、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心情又是怎么样?尝试朗读“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6、自由组合成小组,尝试表演这段故事。
四、内化形象,感悟语言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
2、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13 打电话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2.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难点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课时 2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集体备课二次备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