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镇和寨九年级制学校人教版2015-2016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doc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大类物质。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其重要,却又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空气和氧作为初中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因为小学科学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有过介绍,如空气占有体积、有质量、形成大气压、空气流动就形成风等;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选择以空气为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的。
化学研究的物质多数是纯净物,即使是混合物,一般也应分离出纯净物进行研究,在初学化学的阶段,给学生物质分类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本单元中还有关于物质分类的一些知识,主要是混合物和纯净物的知识。
关于化学反应的一些初步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也可以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物质。
因此本单元结合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初步概念,还介绍了两类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学生还能在实验活动的过程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些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元素、元素符号的内容安排在物质构成的奥秘中。
【单元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份。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简单知识以及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方法。
2.掌握氧气的主要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重要用途。
3.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并了解其工业制法。
4.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第二单元课题 1 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课前准备】集气瓶、烧杯、燃烧匙、胶塞、乳胶管、直角导管、弹簧夹、红线、火柴、酒精灯、红磷、水。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猜一个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生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这个宝是什么?对,是空气,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节我们来学习课题1 空气。
二、新课学习谈到空气,我们对空气的了解有多少呢?几百年前,科学家们就对空气的成分进行了探索。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在这个实验中, 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 我们可以用文字和符号的开式表示, 达式。
汞+氧气 氧化汞氧化汞 汞+氧气 请同学们说出拉瓦锡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氧气占体积 1/5] 仿照这个著名的实验,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我们先来看视频,看后大家读书,了解实验步骤。
请大家说出此实验的步骤[ ( 1)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好记号。
(2)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
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观察红磷燃 烧的现象。
(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现象及水面的变化情况。
]现在大家和老师一起做这个实验,大家注意观察现象,并推测实验结论。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案
实验活动一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加深对氧气
性质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2.氧气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四、课内探究,展示交流。
小组名称问题展现交流成果记录我的收获与疑
问
A组1、写出实验
室用高锰酸
钾制取氧气
的文字表达
式。
2、画出此实
验的装置图。
3、选择此装
置的依据。
D组1、试管口问
什么要向下
倾斜?加热
时要注意哪
些问题?
2、为什么先
要将导管撤
出水槽后熄
灭酒精灯?
3、如果某同
学制得的氧
气不纯,你认
为可能的原
因有哪些?
E组1.观察把带
火星的木条
伸入氧气中
现象?
2.总结出检
验和验满氧
气的方法?
F组1、观察木炭
在氧气中燃
烧的现象,并
设计实验检
验生成物,写
出文字表达
式。
2、把红热的
木炭插入盛
有氧气的集
气瓶时,为什
么要由瓶口
向下缓慢插
入?
五、板书设计
加
原理:高锰酸钾 ------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装置图:略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化学性质:氧气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化学
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六、反思总结。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九年级学生接触化学的重要物质之一,本节课通过学习氧气的性质,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化学知识,对于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对于氧气的性质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氧气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问题驱动教学法和讲解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瓶、火柴、铁丝、木条等。
2.课件和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4.巩固(10分钟)通过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氧气在生产、生活、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讲解氧气的应用实例,如氧疗、氧焊等,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实验步骤:(1)反省装置的气密性;(2)装药品;(3)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扑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加热前要预热;(5)用排水法搜集氧气;(6)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移开酒精灯;(7)仪器整理复位详细操作:依据高锰酸钾的形状和需求加热的反响条件,我们选取固固加热型发作装置;依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和密度大于空气的物理性质,既可选择排水法又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法的搜集装置。
按以下图组装:本卷须知:①药品要平铺在试管底部,平均受热。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遇冷成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③铁架台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或距离管口1/3~1/4处)④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稍伸出胶塞即可,以便于气体导出。
⑤集气瓶充溢水后倒放入水槽中。
(瓶口要在水面下)⑥加热时要先使试管平均受热,然后酒精灯外焰要对准药品所在部位加热。
⑦用排水法搜集气体时,应留意当气泡延续平均冒出时再搜集,否那么搜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少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集满。
⑧中止加热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掉酒精灯。
假设先熄灭酒精灯,试管内气体增加,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就会被吸入热的试管内,使试管炸裂。
⑨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中梗塞导管。
⑩盛氧气的集气瓶应盖上玻璃片正放,由于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正放可增加气体逸散。
知识点二: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求〔1〕如下图,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加热到发红,拔出到下面实验搜集到的氧气中〔由瓶口向下缓慢拔出,假定快速伸入瓶底,会把局部氧气从瓶口排出;熄灭着的木炭不要与瓶壁接触,以免集气瓶分裂〕,可观察到木炭在氧气中熄灭,收回白光,放出热量,熄灭中止后,取出坩埚钳,向集气瓶中参与大批廓清石灰水,振荡,廓清石灰水变混浊。
由此可知,木炭在氧气中熄灭时,生成无色,能使廓清石灰水变混浊的二氧化碳气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精选7篇篇一:初三化学上册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②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1.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2.2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专家建议4教学方法探究式5教学用具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2、实验准备:①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②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③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④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
6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倾听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一、认识燃烧的条件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材分析:本单元选择和氧气作为九年级化学中接触具体物质的开端,不仅因为大家在小学自然课中对空气和氧气的知识已经有过认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是化工生产的廉价资源,它与人类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是人类须臾不可离开的天然物质;还因为氧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元素,它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化和形成氧化物或含氧化合物。
通过对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等内容的学习,使我们对氧气这中物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真实材料,也为我们正确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纯净物和混合物以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方法等基本能概念和原理提供了依据,对本章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导我们比较顺利的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通过氧气的性质和制取等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他那个学们还能在实验的过程中那个,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初步熟悉认识物质性的方法,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地精神,这写对同学们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重点难点: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和实验室制法;对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的认识。
本单元学习的难点: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书写和记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装置。
教学思路:一般包括学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物质的性质是核心内容。
在学习氧气时,首先要牢固掌握氧气的性质,再根据性质去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制法等,还要将知识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氧气的性质,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化学性质。
学习氧气的制法,重点掌握氧气的试验室制法,应包括所用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该气体的检验与验满方法以及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等内容。
中考分析:近年来中考以氧气性质实验、氧气制取的原理和操作为核心,考查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还联系各地空气污染的问题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