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阴-奇穴
- 格式:pptx
- 大小:24.65 MB
- 文档页数:83
第四章:十、足少阴肾经(左右五十四穴)十、足少阴肾经(酉时17-19点)《内经》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耳,藏精于肾。
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在肾,肾生骨髓。
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
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恐伤肾。
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肾经属水,气血流注时间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如每天下午黄昏开始累,就是肾经问题。
肾主骨,骨有问题,全身骨节都会酸痛。
其华在发,头发光泽肾脏在管,肾气要绝了会看到头发蓬起来,干干的没有油无光。
肾开窍于耳,耳聋、耳鸣是在肾脏治疗。
肾主记忆,五十岁前肾气达到顶峰,五十岁以后肾气就开始往下走,要开始固肾。
欲望太强会影响到肾脏。
肾是先天之本,先有水(肾),后生木(第一周筋膜是肝),木生火(第二周查到心跳是心),动脑筋、研发东西,去思考,创新东西要靠肾脏。
肾主大小便。
吸气肾脏在管。
治疗肾脏,先去治火,不要吃类固醇,会让肺扩张,会伤肾,变的脸肿很大,骨头烂掉。
*肾脏逼毒法:“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其液唾。
”,发肾脏音的时候是“吹”的声,站好后,双手压住双肾,吸一口气,一脚前,一脚后,身体前倾,发出“吹”的音,吐完吹的气,没有气了,然后提肛门,用最后一口气把“吹”声发出去,无形的气,会出汗。
大肠的水到了肺脏,上升到嘴里形成唾液,不要吐出去,会身体大虚,吞下去,进入肾脏,金生水,肾脏有问题不会产生唾液。
肾脏有问题第一个影响到心脏,治肾先治心。
阴经:井荣俞经合,此一经起于涌泉,终于俞府。
木(井)涌泉、火(荣)然谷、土(俞)太溪、金(经)复溜、水(合)阴谷。
病在脏取井穴,病在色取荣穴,病在时间取俞穴,病在声音取经穴,病起饮食取合穴,五脏不平衡取原穴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
倪海厦针灸笔记(二四0)——足少阴肾经步廊
幽门往上就是步廊穴,从步廊穴开始到俞府穴,都是任脉旁开二寸,也就是说到胸腔幽门穴以后,从幽门斜上二寸,从幽门往下是任脉旁开一寸。
任脉旁开四寸就是胃经,足少阴肾经就是在任脉与足阳明胃经之间。
我们找步廊穴在临床上找的方法就是先找到膻中,我们知道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就是膻中,膻中下一寸六就是中庭,找到中庭穴就等于找到步廊穴了,中庭旁开二寸就是。
还就是找鸠尾,剑突下五分就是鸠尾,鸠尾上一寸就是中庭,这样找也可以。
从中庭外开两寸,向上每隔一条肋骨就有一个穴道。
步廊穴位于胸部,按取穴的话,对于气喘,胸腔胸胁痛,痰,都可以在这里进行治疗。
步廊穴靠近乳房,所以,对乳痈也可以在这里治疗。
斜刺或平刺0.5—0.8寸。
到了胸腔的地方,绝对不能直刺深针,以免伤到内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分布图解足少阴肾经有哪些主要穴位?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穴位有27个,它们是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四满穴、中注穴、肓腧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或中穴、腧府穴。
足少阴肾经,首穴为涌泉穴,末穴为腧府穴,其中10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其他17个穴位分布在胸腹部前正中线的两侧。
足少阴肾经循行部位起于足小趾下面,从足心的涌泉穴,经内踝后缘,向上沿小腿内侧的至阴穴分为两支:体表路线沿肚脐往上到锁骨的腧府穴;体内路线从腹腔内,穿过肾上行至肝和肌,进入肺,到达心脏,最后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穴位有67个,它们是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腧穴、厥阴腧穴、心腧穴、督腧穴、膈腧穴、肝腧穴、胆腧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肾腧穴、气海腧穴、大肠腧穴、关元腧穴、小肠腧穴、膀胱腧穴、中膂腧穴、白环腧穴、上髂穴、次髂穴、中髂穴、下骼穴、会阴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遗蘸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申脉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的67个穴位中,首穴为睛明穴,末穴为至阴穴,其中49个穴位分布在头面部、项背部和腰背部,18 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后面的正中线上和足的外侧部。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眼睛内侧睛明穴,向上经过头部,到达头顶部的百会穴。
从后颈椎分为两支,一分支从项部向下,经后背、腰部,再经大腿后侧下行,出走于足外踩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阴肾经:另一支进入体内通过肾脏到达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是一条很长的经脉,经穴又大都在体表,因此当人体受到外邪入侵时,经络穴位就很容易有反应。
平民要诊病,平民不可能个个有大得医疗设备,平民自有平民得办法。
诊病技术在人人都可以学会得。
人就是全息得。
透过现象瞧本质,什么问题都可解决。
这就是普适得。
过去叫颠扑不破。
足部常用腧穴足部常用腧穴,也叫穴位,就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得部位,不就是孤立在体表上得点,而就是与内部组织器官有着密切联系得一些特殊部位,就是某些深部结构在体表得投影。
一、解溪(足阳明胃经)。
[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得横纹中央凹陷处,当蹐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ﻫ[主治]头痛、眩晕、癲狂、腹胀、便秘、下肢瘦搏等。
二、内庭(足阳明胃经)。
ﻫ[定位]在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得地方。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热病、胃痛吐酸、腹胀、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
三、厉兑(足阳明胃经)。
ﻫ[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离趾甲角0、1寸。
[主治]鼻衄、齿痛、咽喉肿痛、腹胀、热病、多梦、癫狂等。
四、隐白(足太阴脾经)。
ﻫ[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离趾甲角0、 1寸。
ﻫ[主治]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等。
五、公孙(足太阴脾经)。
[定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底部得前下方。
ﻫ[主治]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等。
六、商丘(足太阴脾经)。
ﻫ[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中点得地方。
[主治]腹胀、泄泻、便秘、黄疽、足踝痛。
七、昆仑(足太阳膀胱经)。
ﻫ [定位]在足部外棵后方,外裸尖与跟腱之间得凹陷处。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癲痫、难产、腰骶疼痛、足痛等。
八、至阴(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离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难产等。
ﻫ九、涌泉(足少阴肾经)。
ﻫ[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在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得前1/3与后2/3交点上。
[主治]头痛头晕、咽喉痛、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等。
女福穴第一个奇穴:子宫穴:一看到这个名称,可能不少女性朋友就明白了七八分:“这是专为我们而存在的吧?”确实,这是女性朋友的福穴。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腰酸腿冷等,也都可以让它来解决。
下腹部,当脐中(肚脐眼的中心)下4寸,中极旁开3寸的地方就是这个穴位。
提醒各位女士,此处的寸不是我们平时说的长度“寸”,穴位所用的寸全名为“同身寸”,大约相当于自己中指中间那段指节的长度。
只要环境允许,都可以用大拇指按揉此穴三五分钟。
不过,有身孕的女性最好暂不刺激此穴。
第二个奇穴:三阴交: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三经交会之穴。
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腰膝冷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胸肋胀痛……总之,但凡脾、肾、肝的问题,都可以按揉这个穴位,未必穴到病除,但是定有裨益。
如何找到这个穴位呢?就在小腿内侧,内踝尖(脚踝内侧那个拱起的骨头下缘)直上3寸的地方。
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用大拇指按揉三五分钟。
一般而言,先按揉右腿上的,再按揉左腿上的,交替进行。
第三个奇穴:女福穴位于外裸前侧约一寸处,肌肉微凸,两骨缝间,痛点敏感处即是,每次按八分钟。
该穴止痛效果强,十分钟内解除产妇宫缩痛,及其效验。
可治妇女痛经病、宫缩痛、接扎手术后遗症、上环后不适等等。
该穴还有强壮腰腿功能,对腰椎病与瘫痪病有配合医疗作用。
对男性疾病如前列腺炎等也有疗效。
所以每天花一点时间按两脚女福穴六百下左右,不论男女都能有奇效。
第四个奇穴:断红穴〔取穴法〕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即八邪之上都穴位取穴。
〔操作方法〕毫针针刺加灸法。
常規消毒后,用毫针快速刺入断紅穴,进针沿掌骨水平方向刺入1.5—2寸,使针感上行至肩,留针20分针。
起针后灸之,以艾條行雀啄术灸法,灸10-15分钟,灸時患者自觉有一股熱气至肘者良。
〔适应症〕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断。
〔释义〕断紅穴因其能治疗崩漏下血,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而名之,是近人发现治疗崩漏的经验穴。
48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之一1、里内庭穴【图解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
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
点击查看: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穴名解说】里内庭穴,经穴名,属于:经外穴名。
见《中国针灸学》。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穴位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降眉间肌。
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分布。
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印堂穴,经外穴名,隶属:经外奇穴。
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别名:曲眉(唐代《千金翼方》);光明(唐代《新集备急灸经》)。
在降眉间肌中;布有额神经的分支滑车上神经,眼动脉的分支额动脉及伴行的静脉。
印堂穴又名曲眉穴,位于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取穴时用左手拇,食两指将印堂穴局部皮肤捏起,右手持针快速由上向下(鼻尖)方向平刺0.5寸左右。
施捻转提插手法,针感以局部酸胀或向鼻部放散者为佳。
可用艾灸、埋针、透刺、三棱针点刺出血等法。
本穴有安神定惊、醒脑开窍、宁心益智、疏风止痛、通经活络之功。
足少阴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穴)。
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
首穴涌泉,末穴俞府。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1) 涌泉穴KI1 Yǒng quán[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
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穴KI2 Rán gǔ[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