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部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其”、“也”、“者”等。
(3)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翻译、注释等方法,解读文言文。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理解友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掌握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
(2)理解文中深刻的友谊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互相交流,解决翻译中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断句和节奏。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巩固断句和节奏。
(2)教师选取学生朗读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 完成课后练习,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表达对友谊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 实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抽象概念。
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18《文言文二则·铁杵成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熟读成诵,感悟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学习古人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铁杵成针》。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古人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囊萤夜读,感受了车胤勤奋好学的精神品质。
老师想出几个题考考大家,谁来说说这两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从这两个加点字的理解中发现了什么?学习文言文除了扩词法,还有哪些方法?2. 那么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故事,(板书课题)铁杵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的?那铁杵成针呢?3.出示舂米和捣衣的图片,提问铁杵可以磨成绣花针吗?二、整体感知1.今天,我们就走进小时候的李白,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来,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和注释,把课文读正确、试着读通顺句子开始。
(各种形式朗读)2.师引导重点指导:媪、还的字音。
3.读好文言文,除了读准字音以外,还要注意它的停顿,怎样读好停顿呢,这就我们要理解每句话的大体意思。
你能借助注释,试着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吗?你能根据意思画一画停顿线吗?重点指导长句子“逢老媪方磨铁杵"。
4.师引导发现故事的出处——方舆胜览眉州。
出示古文原文再次朗读课文。
三、精读感悟(一)其实呀,读古文就是在跟古人对话,我们如果用对了方法就能很轻松破解古文神秘的密码,走,我们一起去破密吧。
同桌两人合作探究:找到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
1.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有人在磨铁杵,那你是从哪句话知道的?(过是溪,)过是溪,是路过的哪条小溪呢?(磨针溪,)这是事情发生的地点。
课题古文复习课型复习课授课人:罗凌苑教学方式引导为主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讨论授课班级初二1班授课时间2011-6-1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三篇游记字句解释和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堂前练习和小组合作的形式,了解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会自主复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不同迁客骚人的不同情怀并学会小组合作,学会互帮互助。
重点难点重难点:在比较中理解三篇游记的异同,更准确把握三篇游记的知识点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字词翻译自主利用归纳法复习字词翻译为比较复习这三篇课文内容作铺垫导入以学生复习古文的困惑引入进入课堂学习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课堂教学介绍期末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复习方法了解期末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复习文言文检查学生字词复习情况做练习卷巩固学生的字词句翻译引导学生按照比较这三篇古文的要点合作填写表格填写表格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精神,了解从哪些方面去比较这三篇游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三篇古文的异同从表中归纳总结三篇游记的异同让学生在异同中更深入理解这三篇游记拓展迁移比较其他的诗人文人的作品和情怀让学生学会融会贯通教师总结明确接下来的复习任务和要求为期末考试作准备作业布置一张上述三篇游记的期末复习卷板书设计古文复习相同:文体、作者的遭遇,都有景物描写不同:作者对待贬谪的态度、景物描写的作用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难点,近年来考试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课本中的文言文难度也加逐渐加大。
尤其是到了八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中第五、六单元都为较长较难理解的文言文。
但由于第五单元的文言文相对于第六单元较浅,较短,且在中段抽测中复习检测过,所以此次复习着重于第六单元。
此单元除最后一课是五首古代诗歌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
在第六单元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都有一些异同之处,通过比较复习,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架构和体系。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3.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3. 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和教案;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2. 向学生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出师表》,理解课文内容;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交流讨论。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解释课文中的难点;2. 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课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翻译练习,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2.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练习,选择一段课文进行分析和表达。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背诵《出师表》;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出师表》的文言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课文。
同时,要加强课堂练习的反馈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生系统归纳:针对表格横向分析,课外文言文考察关注了人成长的核心价值理念——君子的八端,纵线来看,中考切近与九年级散文类文言文的考察,目的是做好初高中语文文言文的衔接。
三、明确考纲要求,了解中考命题指向。
结合理念中考文言文题型设计进行解读,让学生明确在文言文复习与外拓中应该关注的点。
四、教师课堂环节过渡:那当我们面对一篇课外文言文时首先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呢?我觉得同学们首先要知人、明事和定主题,基本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然后由文入里解读文本内容,而文本内容的理解最基本的就是注意“倒推法”的运用。
中考文言文考察题目设计(12分左右)*.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释。
(3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辨析选择。
(2分)*.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分)*.筛选文中的信息,结合文章理解。
(2分)1.【读文训练、领会技巧】请阅读两篇短文,尤其关注文中实词、虚词的翻译,联系文本总结答题规律。
郑武公伐胡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齐人说靖郭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
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而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君曰:“客有于此。
”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
”君曰:“亡,更言之。
”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
”君曰:“善。
”乃辍城薛。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注:谒者,侍卫,负责通报的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3分)靖郭君将城薛因反走乃辍城薛(2)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荡而失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B.客有于此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C.鄙臣不敢以死为戏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D.犹之无益也/ 何陋之有(《陋室铭》)两篇文言文训练设计意图:在文章解读过程中,大多学生对于《郑武公伐胡》中的“谁可伐者?”的翻译是出问题的,问题在于不能够通过后文推解前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理解中基本的“倒推法”的应用。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分析课外文言文的出题规律;3、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1.夯实基础知识,掌握答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2.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教学难点:夯实课内文言知识,掌握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技巧。
一、导入:课前让学生练习2017—2018年绍兴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目,并归纳文言文考试分值、形式、题型特点。
二、明确课外文言文试题考查要求:1、分值:20分2、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作用;②顺畅朗读,断句停顿;③句子的翻译和理解;④理解文意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考查的选文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材料由短小逐渐增加内容,文意由浅显上升阅读难度,选段由一篇文言文和一首古诗词对比性阅读,注重考查生的文言迁移能力。
三、具体考查内容复习及应试策略:(一)、字词文言文的文意把握以翻译句子和理解句意为前提,而弄懂句意,正确朗读又以理解文言文的字词含义为前提。
所以首先要注意对古汉语中虚实词意义的理解和积累。
文言实词的理解:文言实词的理解,主要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实词,这些词语都有内在的规律可掌握,复习时应从归纳复习并加以识记。
1、一词多义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
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因此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如:间(1)中间。
《送东阳马生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参与。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隔开,隔绝。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当然,会有些和基本义项相去甚远的意思,这些特殊的义项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重点并牢牢地记住。
2、古今词义从古至今,大多数词义发生了变化,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而现在成为河流的统称。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公的对话,表达了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文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对孟子及其思想体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培养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文章深层次价值观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孟子与景公的对话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领悟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如:“孟子为何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8课的一篇文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能够正确地翻译和朗读课文,并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词语。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式和词语,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句式和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讲解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讲解和问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PPT、教学用具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让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造句等方式,加深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语文《15 诫子书》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是诸葛亮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本文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深刻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劝勉之意,感受父子深情,同时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生僻字词的理解、句式的分析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困难进行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学会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父子深情,领悟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难点: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领悟作者的劝勉之意。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大意。
2.合作探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教学PPT: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参考资料: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诸葛亮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智者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