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三孝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精神高分作文(通用七篇)中国精神高分作文精选篇1苗无阳光不茁,人无精神不立。
精神之于人,犹如血脉筋骨——无血脉不能通变,无筋骨不可存身。
帕斯卡尔曾经说过: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思想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由此可见,人区别于草木,正在于人具有能动性质的精神。
没有精神的人,只会沦为行尸走肉。
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能够不惜个人利益挺身而出,与祸国殃民的鸦片和包藏祸心的洋人拼力斗争的内在驱动。
他胸怀天下、着眼未来的博大胸襟与长远眼光,几百年来激励着我们后人勿忘国耻,砥砺前行,而他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可是反观我们生活中,有不少青少年,在生命的根须最为发达,人生的前景尚未确定的黄金时代,却早早失去了那一股精气神。
不知个人理想为何物,更别提时代使命,丢了书本捧起手机,扔掉精神换来虚无。
如果青年都是佛系——信奉万事皆“空”,少年都成道家——遵奉“无为”即为,这样的人又怎么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有所作为?又怎么担当得起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楼无房梁易倒,国无精神难存。
每个民族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内涵,这种内涵凝聚了一个国家无数代人关于生存发展的思考与经验,是高度凝炼的智慧精华。
这精神,在国家面临难题时提供动力,在前路不明时指路领航,在发展强大时高屋建瓴……在任何时代,这国家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国之“重器”。
一个国家如果缺失了这种精神内涵,将难以在强国林立的世界久存。
20_年的这场疫情,让我们无数人在欣喜于中国当今的实力之时,也让我们听到很多质疑与诽谤的声音,我们要更加牢记孙中山的那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继续努力”,从而时刻保持绝对的警醒与旺盛的战斗力。
天地浩然气,不随江海沉。
时间永在流动,时代面貌也会常新,对国家精神的传承永不能停止。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之骨的支撑,才有了个人价值,才有了民族脊梁,进而才有了国家的立世之根。
不负时代,满“血”出征,愿你我携手同行!中国精神高分作文精选篇28月12日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隆重开幕了,我的心情一直因为大运会在我们美丽的深圳举行而兴奋着,多么希望一睹大运健儿的风采。
雷池及雷池文化雷池及雷池文化一、关于雷池雷池,古称大雷,亦称大雷江,今人所称雷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雷池,就是整个大雷水系,而大雷水系的前身是古彭蠡,古彭蠡的前身是古长江水道。
狭义的雷池,一般是指雷水进入望江县境内的下游水体。
《元和郡图志》载“大雷池水,西自宿松县流入望江县界,东南积为池,经县而入于江。
”《太平寰宇记》亦有类似记载。
本县清代学者沈镐《雷水论》:“溯源穷委,则起自黄梅之龙潭,外之距江有远近,内之收揽有边岸,支入之水有短长。
形势参差出入,若黄之诸泽,宿之众湖,皆雷水所为也。
而入望成巨浸,则荡为泊湖,流为急水。
汉晋之世出雷港,宋以来出华阳。
其支流余裔,别为杨溪、为县埠河;汇而潴,则为武昌、为漳湖。
望之四泽,可统名之曰雷水,而又漫而与皖水相通,由炼畈趋皖口,同为张港以入江。
”因而,望江又称雷阳。
对于古彭蠡及古雷水的形成,当代学者谭其骧、张修桂有过精到的论述。
概括地说,先秦时代,江汉合流出武穴以后,在九江以北,黄梅县城以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积扇,滔滔江水在冲积扇上分汊东流,《禹贡》概谓之“九江”,至扇前洼地潴汇成彭蠡泽,其范围从黄梅、宿松,直到望江,乃至皖口。
彭蠡泽初始时与江水并联,就是一段加宽的江面,后由于上游泥沙淤积,加之鄱阳湖赣水顶托,形成自然堤,并渐渐出露水面,以至江湖分离,湖面萎缩,最后形成众多陂湖和内水通道,直至望江东南数十里入江,这就是雷水。
《水经注·江水三》:“青林水,又西南历寻阳分为二水,一水东流通大雷,一水西流注于江。
”青林水在今湖北省广济县。
寻阳,古县名,西汉置。
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南。
由此可见,雷水源自湖北广济的青林水,其全程合广济、黄梅、宿松等县诸水,穿太白湖,龙感湖、大官湖、泊湖至望江经杨溪河在县东南漫荡为池,从大小雷口入江,同时与武昌湖、皖水漫通。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认指新发育的鄱阳湖为彭蠡,而古彭蠡遗存之水域遂为雷水、雷池取代。
据此,推测雷池作为地名,当在东汉。
2024典耀中华传承有我作文最新2024典耀中华传承有我作文最新精选篇1人们都说:“书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我寒假这段时间里,我读了好几本书。
其中有一本书是《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看完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很多版本,我读的是高中生读本。
在书的第一页我就看见了这样几句话:“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无论是哲学、历史、科学技术、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医学、农学等各个学科都有丰富的保障”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原来有这么长久的历史,并且有很深远的文化保障。
不仅是这些文化保障,中华民族还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延续性,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化与文明中,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二、理论性。
三、民族性。
四、包容性。
正是这四个鲜明的特点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教育我们要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
我们必须做到这些传统礼仪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好孩子。
书中还有许多英雄故事。
比如:岳飞和他母亲很爱国,母亲让岳飞去保护祖国,可是岳飞却被奸臣所害。
这个故事很动人,所以他一直流传在民间。
这个故事多么鲜明地体现出岳飞和母亲的爱国之情啊!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这种爱国精神才能保护祖国不被收到伤害。
我们不仅要用自己的想法去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用科学去对待传统文化。
我们的先人曾经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优秀精神传统。
我们要学习这种优秀传统。
读完这本书后我真正懂得了我们要文明待人,尊重师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做个优秀的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024典耀中华传承有我作文最新精选篇2“家风”看到这两个字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种种严厉的家规!依照我的看法,家规像是一些列在纸张上的条条框框,就像是约束人做事情的一把戒尺,如果有人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而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规则,他不需要列举,他不需要宣导,更不需要背诵!是一个家庭里一把无形的尺子,子子孙孙代代传承。
用孝爱之火点亮道德之光——弘扬传承中华孝爱文化,教化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孝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在青少年中弘扬孝文化,是我国提升青少年人文素质的迫切需要。
现在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知之甚少,由此而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以,以孝爱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校结合地域性的忠孝传统,将孝爱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全校师生中持续深入地弘扬孝爱文化,提升学生思想品德素质。
一、结合地域忠孝传统,让孝爱文化走入校园。
安徽省望江县有着悠久的雷池文化,历史上流传着“徐仲源掩雷泣墓”、“孟宗哭竹乞笋”、“王祥卧冰求鲤”等孝感天地的故事,望江所以一直被美誉为“三孝之乡”。
望江中学新校园紧依“王祥卧冰求鲤”孝典遗址,这为校园孝爱教育提供了地理根基。
学校根据新的时代条件与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大力发掘校园和地域的历史人文底蕴,科学定位,确立了用孝爱传统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和谐教育、师生为本、主动发展、赋予特长”的办学目标。
学校决定把孝爱文化教育作为校园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拳头项目”,就是要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孝爱教育活动,知晓历史的、身边的和民族的、乡土的孝爱典型人物,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并以各类能够仿效的孝爱人物为楷模,在家行孝道,在校尽爱心,在外传美德,进而把尊敬长辈、关爱他人转化为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实际行动。
通过这样的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育人的应有之义,更是学校有特色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所在。
二、搭建校园文化平台,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基于上述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学习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为孝爱文化教育活动搭建充足的平台。
——开发校本教材。
我们编写出版孝爱文化系列教材:中英文的《二十四孝故事》、《雷池英魂》《雷池文化》等校本教材。
尊老爱老敬老演讲稿尊老爱老敬老演讲稿(精选5篇)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演讲稿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尊老爱老敬老演讲稿(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尊老爱老敬老演讲稿1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让尊老、敬老、爱老成为一种习惯》。
后天是阳历10月21日,也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古时候,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而现在,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日子。
几千年来,关爱老人已经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中华文明之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与亲和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望江被誉为“三孝故里”,是因为“王祥卧冰”、“ 孟宗哭笋”、“仲源泣墓”的故事传诵千年,家喻户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已成为做人的一个准则。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尊老、敬老、爱老这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美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现在,由于父母都外出工作,我们许多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呵护下长大的,是他们不怕苦,不知累地在关心我们的一切:每天早晨,为我们准备丰盛的早餐;每天下午,准时地来接我们放学;半夜里,一次次地起床为我们盖被子;冬天里,为我们灌好暖暖的热水袋??在即将到来的属于他们的节日里,我想在庄严的国旗下向大家发出倡议:1、早晨起床、放学归来,都主动向长辈问好;2、尊敬长辈,听他们的话;有好吃的,先给长辈留一份;3、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
4、乘坐公共汽车时,主动给老年人让座位等等。
关于爱老敬老的演讲稿(通用12篇)爱老敬老的演讲稿1爱老敬老的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敬老爱老,从我做起》。
“老人”,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生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就更要求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而要真正的落实这一切,我们又应该如何做呢?翻开历史的书卷,走进时代的海洋,或许,我们能寻到想要的答案。
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做儿女的,能活下来,是因为有父母的养育。
战国时期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东汉时期,董永在父亲亡故后,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安葬父亲的费用。
敬爱的主席,在家乡的宴饮上,向一位70多岁的老人敬酒。
敬老爱老的事迹,数之不尽,敬老爱老的人,不分等级。
其实,我们要尊敬爱护老年人。
第一,是因为阴阳调和,万物源起。
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哺育我们成人。
他们用青春滋养我们成长,而岁月,却在他们的脸上留下无情的皱纹。
在岁月的沉淀下,他们便如一本老书,明理和涵养已浸入内里,多陪老人说说话,别让他们被孤独的封存在岁月的长河里,多陪老人聊聊天,他们的智慧与经验,将会帮我们拭去俗世的虚假与浮华。
第二,老一辈人用他们的辛勤奋斗,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没有他们曾经的艰辛,就没有我们今日的享乐。
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他们,再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面对重新归于平凡的他们,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他们享受颐养天年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享受着他们奉献的同时,无愧于心。
第三,春秋交替,岁月流转,有一天,我们也会老去,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才会恍然明白父母亲人的不易。
不要让自己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才后悔莫及。
今天多付出一点,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21世纪,一个物欲横流,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而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坚定传统文化自信满分作文七篇(精选)坚定传统文化自信满分作文篇1中华文化,源远流传,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它独特的韵味。
——题记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个汉字宛如中华文明的一部微历史。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横平竖直是风骨,撇捺飞扬皆血脉。
随意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
几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汉字,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优美的意境。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
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体会到了汉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
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它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坚定传统文化自信满分作文篇2“哒哒哒”的敲击声已成为当下随处可见的一种现象,还会有多少人愿意拿起笔在纸上书写我们的中国汉字;电子书及各类被大众追捧的打油诗等被人们当作了工作学习之外的生活调味品,还会有多少人愿意耐下性子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在汉字之间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都会有大批人为过“洋节”忙得不亦说乎,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关注一下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节日,重温一下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变迁…………种种文化缺失的现象无疑不在向国家、社会、人民传达着一个危险的信号,我们需要点亮中华文化自信之灯,让它永葆青春和活力,永远点亮在我们每一位国人心中。
关于爱老敬老演讲稿范文(19篇)关于爱老敬老演讲稿范文(19篇)关于爱老敬老演讲稿范文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上周日,是我们中国传统的重阳节,也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老人节”。
在这个节日还没离开我们太远的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敬老、爱老、感恩和回报”吧!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
古人说“孝为德之本、百行孝为先”。
我国古代还有“卧冰求鲤”、“亲尝汤药”等24孝的故事。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孝”字,从造字的角度讲,是个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这个字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是融成一体的,这就是孝。
不善莫大于不孝。
古代有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叫原谷,嫌自己母亲年老多病,就叫自己的儿子,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放在破车上,推到山林里去,扔弃不管。
他儿子就照办了,然后回到家里来。
原谷见儿子回来,就问:“你为什么把破车又带回来了?”儿子回答:“这破车等你老的时候还有用。
”这句话多可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种不孝之因,将得不孝之果。
孝敬父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敬爱的父母把人生最旺盛的精力、最美好的年华,忘我无私地奉献给了子女和社会。
当我们展翅高飞、感受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时,不应忘记恩重如山的父母与长辈。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健康快乐的生活,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是我们做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婴儿的呱呱坠地到哺育他长大成人,父母们花去了多少的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从上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又有多少老师为他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着自己,为你们指引着前行的路。
同学们,也许你在家里是皇帝、公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但是,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成长历程,是否会心有所动呢?我们高二高三的同学都知道,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已经是“现代型”了,原因有一个是我国实行了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琅琊王氏迁望记----佩山王氏简介佩山王氏,全称琅琊王氏安徽望江世芬堂,属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琅琊王氏大宗派,是新安王氏的直接分支。
考诸历史,琅琊王氏先后两次迁望,第一次在东汉末年,第二次在元末明初。
琅琊王氏第一次迁望望江之有琅琊王氏,最早可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
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太子晋之二十七世孙,山东琅琊人王祥、王览兄弟俩,扶母朱氏夫人,避难安徽望江,一住就是三十二年。
这位朱氏夫人,娘家就在望江,是王祥的继母,王览的生母。
但她心胸有些狭隘,对王祥很不喜欢,总是故意刁难他。
但王祥是一个“笃孝纯至”之人,继母待他愈是苛刻,他对继母愈是孝顺。
继母让他看守柰树,虽遇风雨也不躲避;继母想吃黄雀之肉,他彻夜张罗着捕雀;继母冬天想吃鲜鱼,他冒着严寒,破冰捕鱼。
冰坚不开,他便卧在冰上,以体温熔冰,终于凿开了一个冰窟窿,两条鲤鱼跃出,获鱼而归。
这就是千古传颂的“卧冰求鲤”的故事。
王祥也因事继母至孝,而被后人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
作为王祥同父异母之弟,王览则因“孝友恭恪”而闻名天下。
他年仅数岁,见王祥被母亲楚挞,辄涕泣抱持。
至于成童,每谏其母,母凶虐少止。
每逢母亲非理指使王祥,他便和王祥一起去做。
有一次,朱氏准备用毒酒加害王祥。
王览知道后,便拿过酒来,准备自饮。
王祥怀疑有毒,争着不给他。
朱氏怕王览致死,就夺了过来。
在王览的感动下,朱氏也就对王祥慢慢地好起来了。
这就是千古传颂的“争鸩舍生”的故事。
王览也因为舍身护兄,而被后人列为中国古代“二十四悌”之一。
王祥、王览兄弟俩因“孝友”成名,历仕魏、晋,王祥官至太保,封雎陵侯;王览官至光禄大夫,封即丘子。
王祥生五子,三子早夭,二子官至太守。
王览生六子,皆入仕,为朝廷重臣。
至西晋末年,王览之孙王导拥琅琊王司马睿出镇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东晋。
出任丞相,封始兴郡公,总揽元、明、成三朝国政,史称“王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也进入了兴盛时期,从此,“公侯世及,宰辅相因”,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第一豪族。
感天动地之望江三孝
整理者:流星龙
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
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
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
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孟宗哭竹
孟宗,三国时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闻雷泣墓
徐仲源,名积,唐朝进士,曾任合肥令。
唐代德宗年间,其父徐升翁由宣城调任望江县令,便定居望江,故居就在县治(当时没有建县城)以北十里(就是如今的太慈镇柯家畈村),他是现在太慈镇六九甲徐氏鼻祖.徐仲源以孝行著称,他对母亲至孝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闻雷泣墓”的典故是讲徐仲源母亲平昔最畏打雷,每逢雷雨天,仲源便紧贴着母亲,左右护持,不让母亲吓着,母亲去世以后,便安葬在住宅南边,每逢打雷下雨时,他便奔往墓地,伏在母亲坟墓上,连呼:“仲源在此、仲源在此”。
他的这种孝行也感动了上天,以后每逢雷雨天,闪电和雷声总是会绕过墓地上空,就再也没听见雷声了。
仲源死后,后人便将他安葬在他母亲墓傍,说来也怪,人们经常看到有野兽叼土为仲源坟墓培土,鸟儿衔了鲜花插在仲源坟墓上。
人之行莫大于孝,仲源孝母的实绩,震撼城乡,交口称赞,当时的县令麴信陵得知此事,将徐仲源“闻雷泣墓”孝行上奏朝廷后,德宗皇帝听了深为感动,为弘扬他的孝道,便下旨敕封他住宅所在地为昭贤里,所在乡为孝感乡,将仲源故居地筑起孝义墩,建起白华轩,并且在墓前立碑,对徐仲源的孝德加以表彰。
值此,仲源故居屋后之山名称孝感山,门前之坂称为孝感坂。
对联:
泣于竹,卧于冰,绕于墓,三孝岂寻常孝行。
山有台,堤有池,里有墩,千秋共仰止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