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 格式:doc
- 大小:606.50 KB
- 文档页数:57
高危人群干预实施方案高危人群是指那些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影响,患病风险较大的特定人群。
针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干预可以降低他们患病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在实施高危人群干预方案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下面我们就来谈谈高危人群干预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需要进行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
通过对人群的生活习惯、家族病史、体检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筛查出高危人群。
在筛查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手段,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高危人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比如,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健康教育、生活习惯指导、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对于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高危人群,可以通过心理疏导、戒烟、戒酒等方式进行干预。
总之,针对不同的高危人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方案,确保干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干预机制。
这包括建立高危人群档案,定期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建立健康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等多学科专业人员,为高危人群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建立健康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为高危人群提供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务。
这些都是建立健全的干预机制所必须的步骤,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预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健康知识普及活动等方式,增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自觉地参与到干预工作中来。
只有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做到预防为主,降低高危人群患病的风险。
综上所述,高危人群干预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案,健全的干预机制,加强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才能更好地保障高危人群的健康,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浅谈艾滋病预防控制措施中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摘要】当前,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主要手段是采取行为干预,其内容包括有措施、形式、对象、原则等。
最近几年,我国通过实施多种干预措施,全面开展行为干预措施,主动应对艾滋病,取得显著的成效。
本研究总结分析了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充分认识到增强艾滋病行为干预的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对艾滋病高危人群,要严格执行艾滋病行为干预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的开展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活动,增强监督管理力度,分类采取相对应的行为干预措施。
【关键词】行为干预;预防控制;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0-0263-01国际上,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统称为高危人群或高风险人群,在流行病学上,一般结合传播途径,将有高危行为的特征人群称为高危人群,因此,将有感染HIV高危行为的人群称为艾滋病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是最易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HIV)的核心人群。
我国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绝大部分来自高危人群,因此,了解该人群所处环境及其决定和影响因素,为改变他们高危的行为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干预措施,是控制艾滋病流行最有效的办法[1]。
本研究总结分析了我市艾滋病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措施。
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及特点1.1.1公共场所性服务人员特点:这个场所的从业人员年龄较低,大部分未婚,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较为浅薄,自觉危险的意识较为淡泊。
结果显示,采取行为干预以后这一组的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知以及防护有一个非常大的提高。
1.1.2吸毒人员特点:现如今,国内吸毒人数呈现递增趋势,其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率相对较高,静脉吸毒是国内艾滋病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占总体感染的63.7%。
静脉吸毒人员大部分为青壮年,当中大多数人员伴有高危性行为,其是艾滋病病毒在吸毒与普通人群之间传播的主要桥梁。
高危行为预警与干涉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提高医院高危行为的预警与干涉本领,保障医院员工与患者的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要求,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部门及员工。
第三条定义1.高危行为:指可能引发事故、事故后果严重或导致损害的行为,包含但不限于擅自更改病人治疗方案、隐瞒病情、滥用药物及器械等行为。
2.预警:指对高危行为的及时发现和警示。
3.干涉:指对高危行为的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
第二章预警制度第四条预警机制1.每个部门设立特地的高危行为预警人员,负责收集、分析、评估和处理与本部门相关的高危行为信息。
2.医院建立预警信息汇总和发布系统,及时向各部门转达相关预警信息。
第五条预警标准1.订立相应的高危行为预警标准,该标准应包含各种高危行为的定义、级别划分和处理流程。
2.依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订立相应的高危行为预警标准,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预警流程1.预警人员及时收集和汇总各部门的高危行为信息。
2.预警人员依据预警标准对高危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预警级别。
3.预警人员将预警信息及时转达给相关部门负责人,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4.相关部门负责人收到预警信息后,应认真对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高危行为的发生或扩大。
第七条预警记录和报告1.医院应建立高危行为预警信息记录制度,记录各部门的高危行为信息和预警处理情况。
2.预警人员应及时向上级报告高危行为信息和预警处理情况,上级应及时进行引导和协调。
第三章干涉制度第八条干涉措施1.医院订立相应的高危行为干涉措施,包含但不限于口头警示、书面纪律通报、工作岗位调整、培训教育等。
2.干涉措施应依据高危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
第九条干涉流程1.预警人员收到高危行为预警信息后,应及时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通报。
2.相关部门负责人应立刻组织部门人员对高危行为进行干涉,防止其发生或扩大。
3.对于高危行为严重的情况,应及时报告上级领导,以决议是否采取进一步干涉措施。
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指导方案附件: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精神,指导各地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重点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原则一、实施原则(一)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与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二)组建专业队伍与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三)总结推广现有成功经验与探索创新策略方法相结合。
二、职责任务二、职责任务(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全国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师资培训;收集、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活动;对全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省级、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本辖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以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和动员有关部门、社区、社团和社会力量参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培训与指导下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开展工作;收集、报告本辖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信息,组织经验交流;对下级开展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本地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高危行为干预项目;动员、培训和支持其它有关部门、社区、社团等社会力量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进行检查指导;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交流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本辖区干预工作信息。
三、具体措施三、具体措施(一)分析现状(一)分析现状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开展工作前,应首先调查了解当地艾滋病、性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当地高危行为的种类、存在方式和规模;高危场所的种类、数量与分布;高危人群的特点、数量与分布;性病诊疗(妇女保健)服务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质量;参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的有关部门情况;经过动员可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现有人力、物力和经费等资源与落实干预任务之间存在的差距等。
艾滋病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宣传材料VCT门诊VCT门诊即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 oluntary Counseling& Testing,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后能够使他们对于艾滋病检测做出明智的选择的过程。
这一决定必须完全是求询者自己的选择,这一过程是完全保密的,检测要求实名制;严格遵循自愿、保密、实名原则。
世界卫生组织对艾滋病咨询的定义是:艾滋病咨询是求询者和咨询员之间在保密情况下的谈话,目的是使求询者能够应付HIV感染带来的紧张压力,能作出自己个人的决定。
咨询过程应包括对个人感染危险的评价并帮助其实施预防行为。
VCT门诊就是指各级疾病控制中心成立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目的是:预防艾滋病传播、减少艾滋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治疗和关怀;是为那些打算进行HIV检测的人们提供心理情感上的支持。
这包括帮助他们做出是否进行检测的决定,以及在检测后提供支持和促使作出行为改变的决定。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作用是:许多HIV感染者在感染早期没有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治疗与照料,使得他们较早地离开人世,增加了对他人、家庭、社会HIV传播的危险性(如不能及时预防家庭内、性伴间和母婴传播;不能采用抗病毒治疗降低传染性等),这对预防控制艾滋病十分不利。
因此,开展HIV抗体检测可使感染者争取在早期就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治疗与照料,有利于个人(延缓发病,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家庭和社会(降低传染性及在社会上的传播)。
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原则上建议选择专门的场所,也就是说需要在专门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查诊室(VCT诊室)进行,同时参考求询者的需求、人数、经费及交通是否方便等因素确定是否必须到VCT诊室接受免费咨询服务。
由于艾滋病咨询常涉及个人的隐私及敏感问题,因此,应选择一个保密、安静、无干扰的地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第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针对高危人群:男性>55岁,女性>65岁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1.正确对待本病,要有乐观主义精神。
应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个进展缓慢的疾病,如不及早防治,会在多年后引起脑、心、肾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对高血压病的预防要重视。
2.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
3.饮食上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每天只吃6克食盐。
4.饮食以低胆固醇、低脂肪为宜。
少食肥肉、蛋黄、猪肝、猪肾等,多食富钾食物(豆类、蔬菜、瓜果等)。
5.限制酒、香烟、咖啡等嗜好品。
6.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运动保健。
散步、慢跑、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
锻炼要长期坚持,但不能过量,以不引起不适为度。
7.定期监测血压。
针对高危人群: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4 kg/m2和/或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1.防治肥胖是贯穿一生的事情,在特定的时间段做好防治工作往往可以对战胜肥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胎儿到5岁;2)青春期;3)50~65岁中老年期;4)健康恢复期;5)晚餐;6)冬季;7)节食的反复期;8)哺乳期;9)戒烟期;10)新婚期;11)职务晋升。
以上的几个时期是最容易发生肥胖的阶段,尤其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
2.饮食以低胆固醇、低脂肪为宜。
少食肥肉、蛋黄、猪肝、猪肾等,多食富钾食物(豆类、蔬菜、瓜果等)。
3.限制酒、香烟、咖啡等嗜好品。
4.适当进行体力活动和运动保健。
散步、慢跑、广播体操、打太极拳等。
锻炼要长期坚持,但不能过量,以不引起不适为度。
5.定期监测血压。
针对高危人群: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1.正确对待本病,要有乐观主义精神。
应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个进展缓慢的疾病,如不及早防治,会在多年后引起脑、心、肾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所以对高血压病的预防要重视。
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指导方案附件: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指导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建立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通知》精神,指导各地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重点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特制订本方案。
一、实施原则一、实施原则(一)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与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相结合;(二)组建专业队伍与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相结合;(三)总结推广现有成功经验与探索创新策略方法相结合。
二、职责任务二、职责任务(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全国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的师资培训;收集、报告实施进展情况,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活动;对全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省级、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本辖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实施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以项目管理方式组织和动员有关部门、社区、社团和社会力量参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培训与指导下级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开展工作;收集、报告本辖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信息,组织经验交流;对下级开展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制定本地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实施计划,组织实施高危行为干预项目;动员、培训和支持其它有关部门、社区、社团等社会力量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并进行检查指导;建立健全信息收集、交流和报告制度,及时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本辖区干预工作信息。
三、具体措施三、具体措施(一)分析现状(一)分析现状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在开展工作前,应首先调查了解当地艾滋病、性病流行特征及危险因素;当地高危行为的种类、存在方式和规模;高危场所的种类、数量与分布;高危人群的特点、数量与分布;性病诊疗(妇女保健)服务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质量;参与高危行为干预工作的有关部门情况;经过动员可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现有人力、物力和经费等资源与落实干预任务之间存在的差距等。
第五章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第一节行为干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一、行为干预的基本概念(一)行为干预 (Behavioral Intervention)干预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施加外在因素而引起的内在变化,从而改变事物发展方向或阻断其发展进程。
而行为干预就是在目标人群的行为活动中,通过干预措施的实施而改变其具有引起艾滋病传播危险的行为,达到促进目标人群改变危险行为,采取安全行为;降低或预防目标人群感染性病艾滋病的危险;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在目标人群中及社会上的传播与流行的目的。
根据干预的范围不同,可以将干预分为1.个体水平干预:主要是改变个人的行为,其方式主要为一对一、同伴教育、培训、小组讨论等;2.社区水平干预:以改变个人行为和改变社区行为准则,其方式多为社区动员、宣传、织组建设等;3.地区水平干预:是社区水平干预范围的扩大,为多个社区基础上的干预,主要通大众宣传媒介实现;4.国家水平干预:针对全体国民,开展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政策倡导、大众媒介宣传、建立多部门联合机制等。
(二)行为改变交流(Behavior Change Communication BCC)行为改变交流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交流。
行为改变交流是一个与目标人群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为改变目标人群行为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运用各种交流途径发展独特的信息和方法,开展积极的行为方式,以促进和维持目标人群的行为发生改变。
在进行行为干预活动的过程中,行为改变交流在提高干预服务的可及性和目标人群的可接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个双向的交流活动,一方面是要通过行为改变交流活动试图改变目标人群的行为,另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点,干预者也必须了解目标人群的需求,并根据其需求改进自己干预活动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由于艾滋病是由人的行为引起传播,有较长的潜伏期且在较长时间内无任何不适,目前无彻底治愈的药物也没有有效的疫苗,但可以通过改变行为进行预防等特点,故行为改变交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中。
交流活动包括人际间交流如外展活动、同伴教育等;技术培训如培训班、知识交流、推荐安全套使用的技巧和方法等;支持性材料如知识信息材料的发放与使用、宣传单等;大众媒体传播如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
这些活动,适用于包括吸毒人群、暗娼、男男性行为人群等重点高危人群,同样也适用于青年学生、流动外出务工人群、普通人群等目标人群。
(三)行为改变干预(Behavior Change Intervention BCI)行为改变干预是指为改变行为而进行的干预。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活动:一是与目标人群的各种交流;二是各种服务的提供,如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规范性病诊疗等;三是相关政策的倡导开发,如不将安全套作为卖淫嫖娼的依据、100%安全套推广,宾馆酒店等场所安全套摆放和提供等。
其主要目的在于改变目标人群危害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促进健康的行为。
个人是行为改变干预的主要对象。
二、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一)倾向因素倾向因素是影响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包括知识、态度、价值观和自我效能等。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艾滋病的危害或严重性,他就不会产生预防艾滋病的愿望,更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他有了这样的愿望,但不知道哪些危险行为可能传播艾滋病,那么他也不会改变他现有的注射吸毒、共用针具、不使用安全套等危险行为。
理论上通常是知识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倾向,但实际生活中,知识和行为往往不成正比。
如:吸毒人群明明知道共用针具可以传播艾滋病等血液性疾病,但由于他们为了追求“过瘾”的快感或想尽快摆脱“发瘾”的痛苦,仍旧会与他人共用针具;同样的,在通常的调查中,男男性行为人群和暗娼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知道多性伴和无保护的性行为属高危行为,极易造成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但由于本人或他人的原因,或是怀有侥幸的心理,认为不可能因这一次行为被感染而一次又一次的实施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
(二)促成因素促成因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服务的可获得性。
如,一个人即使知道了使用安全套可以预防性病艾滋病,也有使用安全套的愿望,但如果他想使用安全套时却不能够买到(得到)或是得到了但不能正确使用。
那么,他的这个行为改变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
所以,必须营造能促进其坚持改变危险行为的环境。
(三)强化因素强化因素主要是指目标人群在其行为改变过程中,环境因素(同伴、家长、领导、医务人员、外展人员等)对其的影响,包括正性的强化和负性的强化。
例:一个性服务人员,如果场所的“妈咪”及其同伴要求、鼓励、支持其使用安全套,即是正性的强化,这将促进其提高安全套使用率,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治;但如果把安全套当作处罚的依据,或是当她使用安全套时得到的是同伴的讥笑,则是负面的强化,就会影响她使用安全套的行为。
三、行为改变的阶梯理论行为的改变是一个过程,可以把这个过程分解为5个阶段,共经历6个阶梯。
它们是:一无所知→有所了解→担心→形成动机并准备→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坚持新的形为方式。
处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人群,需要不同的信息与支持。
而行为改变的过程,不是单方向的按步骤发展,大多数目标人群都会发生反复,由上一阶段回到下一阶段,有的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第二节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一、艾滋病高危行为艾滋病高危行为可根据艾滋病传播的途径来进行分类。
(一)经性途径传播的危险性行为1.多性伴:几乎任何成年人群都会发生性行为,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性行为。
多性伴指同时与多人(同性或异性)发生性行为,或短期内和多个同性或异性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由于与其发生性行为的人员数量较多,无法知晓对方性活动的范围及危险程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与一个人较轻易就发生性行为,则与其他人发生性行为的几率就较大,也会同时拥有较多的性伙伴。
相关研究证实,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多性伴情况较为常见,假如在其性活动的人群中一旦有传染源的引入,就极易在其圈内引起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
2.频繁更换性伴:虽然在一定时间内只和一个人发生性关系,但其性伴更换较快或较多同样也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此行为不仅表现在暗娼、嫖客和男男性行为等人群中,普通人群中更换性伴情况也较为常见。
在吸毒人群中由于毒品的需求,用性来换取金钱或直接用性换取毒品也十分常见。
部分吸毒人群通过吸食毒品也会发生群交、滥交等性乱活动。
3.不使用或不正确使用安全套:安全套的使用是预防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有效措施。
但在实际性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坚持和正确使用安全套。
一方面,由于受个人感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安全套使用意识、安全套质量、获得安全套难易程度和部分人群对橡胶制品过敏因素的影响,部分人群不能坚持使用或没有条件使用安全套;别一方面,部分人群虽有意识使用安全套,也能获得并愿意使用安全套,但由于不具备安全套使用的知识,不能正确使用安全套,如不是全程使用安全套,仅只在射精前才戴安全套,或不是每次性活动都使用安全套,同样也会造成艾滋病经性途径的感染;三是在安全套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安全套破裂或脱落后不能正确进行补救处理,也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
(二)经血途径传播的危险行为1.注射吸毒:吸毒行为中的注射吸毒行为是艾滋病经血途径传播最危险的行为,它是我国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目前,我国31个省中均有经注射吸毒感染HIV 的报告。
据国家禁毒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达112.7万人,且每年还有一定数量的增加。
由于还有部分隐性吸毒人员的存在,据估计,实际吸毒人数远比公布的数据要大得多。
在公安部门掌控的吸毒人群中,吸食海洛因的人数约为87.8万人,占吸毒人员的77.5% ,50%以上的为注射吸毒者。
在吸毒人群中, 18-45岁的占92.3%;其中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所占比例约为60%,初中以下文化者占80%以下,其受教育程度低、卫生观念淡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
共用针具是造成注射吸毒者艾滋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
一方面是注射针具的共用,在注射吸毒过程中,吸毒人群通过“回抽”注射器的方式确定注射针是否进入血管,在注射完毒品后也要反复回抽在最大限度的减少毒品的浪费,同时也为了获得注射吸毒的欣快感。
这就导致了有较多的血液残留在注射器的针头及针管内。
另一方面,由于多名吸毒者聚居在一起注射吸毒,由于注射器的可获得性、数量和吸毒人群的“哥们义气”,共用针具情况普遍存在。
有时即使没有注射器的共用,但在同一器皿中进行毒品的溶解和针具的简单清洗,由于没有进行消毒处理导致针具的污染而引起传播。
同时,吸毒人群的性乱活动和女性吸毒人群为了获得购买毒品的毒资而买淫或直接用性来换取毒品,往往采取不戴安全套的阴道性交甚至肛交等高度危险的性行为尽快获得相应的费用,导致了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的高速传播。
2.不正确求医:部分人群由于就医价格和其他因素,到一些不正规或非法的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就医,一定程度的增加了艾滋病感染的危险。
如:贪图便宜在街头消毒不严格或不消毒的江湖游医处进行有创伤性的医疗活动;由于担心自己隐私被暴露不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性病诊疗;部分暗娼或嫖娼人员由于相关知识的欠缺,感染性传播疾病后到非法诊所或是自行购药进行对症治疗等。
3.不安全用血:非法采血制造血液制品亦会引起艾滋病经血途径传播,如我国河南省的90年代艾滋病的流行,就是由于一些单位和血液制品企业非法采集原料血浆,违规操作,引起交叉感染而造成部分供血者经血液途径感染了HIV。
二、高危人群(重点人群)凡是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都称之为高危人群。
本节仅是对重点的高危人群进行简述,通常所说的艾滋病高危人群(重点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FSW、暗娼)指的是为男性提供性服务(卖性)的女性,暗娼一词具有歧视和贬义,故现多提女性性工作者(FSW),对该人群常有的称呼还有小姐、鸡、鸡婆、妓女等。
她们主要存在于宾馆酒店、娱乐场所(卡拉OK、KTV、夜总会)、桑拿按摩房、洗头洗发屋、出租屋等场所,部分还在街头流动。
通常通过中间人(“鸡头”、“妈咪”等)介绍、电话联系或直接面谈等方式,采取上门提供服务(“出台过夜”、“出台不过夜”)、现场提供服务(“快餐”、“坐台”)、出租屋内提供服务和露天场所提供服务等进行性交易。
根据暗娼的年龄、长相、文化程度、服务场所等,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分为高、中、低层次。
其中,以低层次暗娼如街头流动(站桩、站街女等)、出租屋和小型洗头洗发屋为最重点关注人群。
该人群存在年纪大、长相差、知识层次低、卫生知识欠缺、收费少等特点。
而该人群服务的对象多为收入较低的流动务工人群或经济状况差的大年龄(50岁以上)人群,该人群性病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和卫生意识淡薄,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的意识缺失,容易通过危险性行为引起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