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学期1.1、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2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1
1.1认识升和毫升
1.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1.3涵亚学校陈冠宇
1.4
一、我会填。
1.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时,用()或()作单位。
2.升用字母()表示,毫升用字母()表示。
3.用()和()可以量出液体的多少。
二、看图写数。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袋醋250()。
一桶油5()。
一瓶药水20()。
一个鸡蛋约重50()。
四、比一比
袋装:每袋250ml,单价:8角。
瓶装:每瓶1L,单价:3.6元。
1.1瓶醋和几袋醋同样多?
2.哪种醋贵?贵多少?
答案
一、 1. 升毫升 2. L ml 3. 量杯量筒
二、 50 0.2 150 0.25
三、毫升升毫升毫升
四、 1. 4 2. 0.8×4=3.2(元) 3.6-3.2=0.4(元)
【素材积累】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
摘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摘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摘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升和毫升数学反思结合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
比如,一个成人的血液量约为4升800毫升,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适量献血对人体没有影响等。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升和毫升数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升和毫升数学反思范文一通过这几天《升和毫升》单元的教学,更深刻体会到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就我们学校目前而言,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设备辅助教学,也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自觉行为。
但课件的演示绝不能取代孩子的动手实践。
感受升、毫升容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升、毫升单位之位的进率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但这种稍显简单的视、听觉刺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还远远不够。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
当然课件对孩子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很容易让孩子感到麻木,失去兴趣。
而动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比如,用滴管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伙一齐对着屏幕数水滴,得出一致的答案,口和脑子处于一种比较机械的运动状态,没有能真正参与其中。
而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眼药水瓶)往土量筒(注射器)里滴水来测量,学习的氛围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件所达不到的,答案虽然不统一,但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坦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升和毫升数学反思范文二本周我结束了《升和毫升》的教学,升和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据我的调查孩子对升和毫升的了解也很粗浅。
要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解本单元时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学生经过直观的观察才能初步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
《认识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升的了解却很少。
我是围绕以下几点反思我的教学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创设问题引入,书上的一个情境,通过对不同的容器的观察,引出“容量”的概念,再深入地研究容量差不多的两个茶杯如何判断,学生想出了几种方法,从而突出了要用统一的量器才能作比较,进而引出了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揭示课题。
从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后续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
动手的感觉完全不同,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比如,用滴管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一起对着老师的手认真的数,通过实验得到的答案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通过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1 认识升和毫升_冀教版()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4~6年级学段“图形与几何”领域测量部分的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
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材中,都安排在体积计算之后。
考虑到容量与容量单位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经常接触,同时也和长度、质量的含义及计量单位一样,单独认识和学习是可行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容量,认识容量后再认识容量单位。
因此在四年级单独列出一个单元教学。
事实上如果学生具有了容量的概念,对于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将成为“体积”教学的基础。
另外,把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主要考虑暑期刚过,天气还很炎热,“玩水”是这个季节学生乐于做的事情,通过“玩水”让学生了解杯子容量的意义,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本单元共安排2个课时: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再通过例2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能发现和认识数学知识,学到的概念和方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尽力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处处能看到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容量意义。
认识“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会用字母表示“升”和“毫升”。
2.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意义,并能表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挑战性,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升”和“毫升”的认识。
4.通过实验操作,沟通“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在实验的环节上可以由教师演示,也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但是一定要注意每次往量筒中装水100毫升要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另外要让学生观察1毫升水和1升水的多少,在练习中可以增加一些填单位的习题,以巩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升和毫升》的教学反思“升和毫升”对学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的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和毫升”的了解却很少。
所以,本单元我围绕该重点进行教学: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时,上课之前我先和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对于“升和毫升”的知晓程度,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瓶子上的净含量非常熟悉。
然后我相机拿出一瓶净含量正好是1L的饮料,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第二课时《认识毫升》时,出示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与毫升有关的图片,从而引出今天所学的内容,并同时揭示该课的重点。
二、直观体验,感受知识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时,通过学生熟悉的1L 的饮料,从而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受,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快就对“容器”“容量”“1L到底有多少”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我进一步通过操作,让学生了解到“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可以装满1L的水”,通过直观体验,让学生感受“升”。
在教学第二课时《认识毫升》时,我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1毫升的感受,并提出“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再出示一个标有刻度的滴管,同时教给学生使用滴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来探索一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滴。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整个过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三、结合实际,学科融合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时,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一些其他的科学知识。
比如,一个成人的血液量约为4升,一次献血量为200毫升,适量鲜血对人体没有影响。
通过这样的例子,既让学生对升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同时也让学生对下面的“毫升”的学习激发了兴趣。
学生对于这种需要利用直观经验学习的课堂,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数学老师,就需要我来让学生带着这种兴趣,进行探索,从而掌握相关知识。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通过这几天《升和毫升》单元的教学,更深刻体会到动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就我们学校目前而言,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课堂上运用先进的设备辅助教学,也已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自觉行为。
但课件的演示绝不能取代孩子的动手实践。
学生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由于本学期时间相对较长,课堂上我尽量让尽量动手操作,有直观的感觉,感受升、毫升容量单位的大小以及升、毫升单位之位的进率等知识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去掌握,但这种稍显简单的视、听觉刺激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讲,还远远不够。
学生动手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费时、费力,没有直接利用课件省事,但动手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毕竟爱活动是孩子的天性。
当然课件对孩子来讲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很容易让孩子感到麻木,失去兴趣。
而动手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的活动,可能都会让学生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到活动中。
比如,用滴管测量1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家伙一齐对着屏幕数水滴,得出一致的答案,口和脑子处于一种比较机械的运动状态,没有能真正参与其中。
而让学生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眼药水瓶)往土量筒(注射器)里滴水来测量,学习的氛围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课件所达不到的,答案虽然不统一,但孩子通过自己的活动,真正感受到了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
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学具来研究升和毫升之间的坦率时,虽然最后会出现不精确的结果,但通过孩子自己眼、耳、手、脑的协同作战得出的结论,会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
几点思考:1.教材P5中第3题“下面的容器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的右边画“√”,不知大家有没有困惑:第二个图看上去是一个塑料盆(学生的经验未必能判断),看上去并不像平时的塑料盆,学生困惑“1升还是10升?”小一点的平时洗屁屁的盆大约就1升啊,不过常见洗脚的盆就有10升(实际测量略少一些),学生漠然?教师如果强行统一茫然!同样第3个图水槽:10升或30升?家庭里常见的水槽都是双水槽,这里出现的是单水槽,10升不为过,也不少啦,30升肯定多的,家庭中的水槽哪有装这么多水的,更何况还有众多的农村家庭的孩子没见过水槽,出乎实际经验!我在教学中,将本节课上成了实践活动课,先是充分感知1升(酒瓶,饮料瓶等),活动中感觉1升的多少,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带来的塑料盆进行实际填充,这些内容跟学生所处的环境及实际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升与毫升》教学反思《升与毫升》教学反思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毫升以及升与毫升的进率的。
事实上,在前两节课的教学中,关于毫升也说了一些,学生对于毫升也有一定的认识了。
所以这节课感觉一点也不像新课。
只是在认识1毫升的水有多少时,稍稍化了一些时间。
学生虽然也知道1毫升的水很少,但究竟有多少却并不清楚。
为了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认识,我用量筒做了实验,但看得不太清楚,我就让学生观察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容器,再把容器里的水倒入量筒,使学生认识到小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毫升,再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数数有几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对1毫升到底有多少形成进一步的表象。
这对学生在后面的练习有很大的帮助,使学生的估计有了一定的依据。
本节课,我让学生准备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在实验中积累更多的直观经验。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毫升”的观念,我抓住了学生好玩的天性,将1毫升的水滴在每一组一名学生的手中,看一看、记一记1毫升有多少,并说说感觉;然后让每组学生在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观察以后,说说给你的感觉;而让学生感知100毫升时,我采用让学生喝100毫升饮料的方式,说说可以用几口喝完,算一算,每一口可以喝多少毫升等,学生逐步体验,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利于学习难点的突破。
《升与毫升》教学反思2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
因此在课前准备好演示的教具,除此之外,还准备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
同时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准备。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一定的困难。
第—单元〔升和毫升〕教学反思〔升和毫升〕,考虑到学生平常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少生活经验,因此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打算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一、做好认知前的打算。
升和毫升的初步认识中,容积的计量工具是量筒和量杯。
教师在课前打算好演示的教具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教师还打算了标有刻度线的饮水杯、脸盆、墨水瓶等。
同时给学生一两天打算的时间,要求学生在家里或是去超市时寻找、观察哪些商品标签上使用的是升和毫升,并带一些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在思想上做好认知的打算。
二、创设体验式学习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于升和毫升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比较枯燥,产生肯定的困难。
为了能援助学生建立清楚的升和毫升的容量单位,累积较多的直观经验,我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
1、问题引入,你们在观察中觉察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升和毫升?学生除了举起自己的小手,还拿出了事先打算好的瓶瓶罐罐和包装盒。
等学生交流完毕,我选择了一些学生剪下来的标有升和毫升的包装,放在实物投影上给学生看,请学生介绍从哪里剪下的?用的是哪个单位,怎样用字母表示?解决了升和毫升的符号认识。
同时通过交流,学生有了直观认识,生和毫升多用于液体的计量,比方生活中的油、酱油、醋、药水、汽油等。
除了这些,一些乳液,比方护手霜等,有时会用克做单位,有时也会用毫升做单位2、直观演示,建立1毫升和1升的概念。
用量筒取毫升的水,倒入盆中,学生感知毫升的水是两三滴,反复几次。
估测墨水瓶中有多少墨水,并进行验证,观察一盒学生奶有多少。
在量杯中分别取100毫升、500毫升、1000毫升的水倒入升的容器中,感知升和毫升的进率。
教学重点的解决、难点的突破都请学生介绍说明或用一个一个的小实验解决。
从课堂气氛来看,学生人人参与,思维非常生动,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三、结合生活实际,渗透一些科学知识。
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平时很少关注这方面的知识,缺乏生活经验。
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如何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之前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情境,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容量单位时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在认识升以前安排了2个层次。
第一:引出概念—容量和容器。
出示2个大小明显的玻璃杯,哪个装的水多?引出装水多的“容量大”,装水的东西可以称之为“容器”。
让学生用这2个词说一说2个杯子容量的大小。
第二:有时不能一眼看出容器容量的大小,这时怎么判断。
出示2个大小接近的杯子,引导学生比一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两个层次循序渐进,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学反思
《升和毫升》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容量和升,能把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是很重要的。
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了1升究竟是多少,与生活中的什么能够联系在一起,并且通过大小不同的瓶子的.比较,让学生了解哪些瓶子的容量比一升多,哪些瓶子的容量比一升少,为后面学习毫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这节课上,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会看、会说、会做!
《升和毫升(2)》教学反思:
估算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进行比较正确的估算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在教学中,用好参照物十分重要。
如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道一个盆大约装水9升。
以此为参照物,学生估计一个水池的容量、高压锅、电饭锅的容量等就比较容易估计得正确。
在多次有意识的培养下,学生的估计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升和毫升 2
教学反思
升与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虽说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容量大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升与毫的了解却很少。
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渴望上好这节课,上出一节让学生终身有益的数学课!
课堂上要用大量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只有经过大量的直观观察与操作体验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容量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
为此我作了精心的准备。
我向自然老师借来的水槽、500毫升、250毫升的烧杯、10毫升的量筒、滴管等;从家里带来的大小不同的碗和杯子、汤勺、饮料瓶、1升食用油等。
我要求我的学生也做了相应的准备。
我让学生到超市做调查;让他们准备: 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几升的容器,几百毫升的容器;几十毫升的容器,几毫升的容器。
家中的锅、盆、杯、大小不同的碗等。
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凭借实物,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想有了这么充分的准备,我一定能让我的学生学好这一内容。
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带来的最大的容器的容量是多少,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
然后引导学生感知1升到底有多少?先认识1升的量杯;再出示棱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正方体塑料盒,倒入1升水正好装满,让学生记忆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塑料盒的容量是1升。
其次,让学生找出容量正好是1升或接近1升的容器。
再次,出示一些容器,让学生判断容量比1升大还是比1升小。
选取一些比1升大的容器,倒入1升水看看有多少。
最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估计它们的容量(可能的进行操作验证)。
如,大瓶雪碧2.5升,大桶色拉油容量5升,一桶纯净水18.5升,一个大的汤碗容量约1升,电水壶容量约5升,一个热水瓶容量约2.5升,学校发牛奶的桶约20升左右,水盆容量10升左右,电热水器的容量要几十升,太阳能热水器的容量还要大一些,浴缸的容量要几百升……
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上的实验操作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表象。
学生学得生动、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