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0
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评定指标的研究潘玉山;周如俊【摘要】职业学校应主动为经济建设服务,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同步和匹配,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吻合.文章从结构关系、供求关系、动静关系、培养(质量)关系等方面解析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内涵,并从直观性、易操作性等方面提出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评定指标.【期刊名称】《职业教育研究》【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评定指标【作者】潘玉山;周如俊【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靖江214500;江苏省灌南县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灌南22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0职业学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专业设置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职业学校专业结构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吻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各地都在根据当地的资源、技术、经济等实际情况,规划适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职业学校应做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工作,选择专业种类,合理安排专业结构,使之与产业结构相吻合。
本文旨在对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评定指标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常见的产业结构分类是按三次产业划分,也就是将国民经济中的产业部门分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
每次产业又包括若干行业,行业又按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划分。
专业结构是指职业学校专业构成及各专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是产业(行业)或者职业岗位(工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所谓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系指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发展要素与区域产业结构对接的一致程度,主要体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
前者体现在“三个维度”上:专业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专业对企业用人的贡献度、专业对职业岗位的覆盖度;后者主要体现在“三个对接”上: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情境与岗位情境对接、从宏观层面考虑,吻合度内涵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教育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近年来,教育与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我们逐渐意识到教育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育体系的改革和调整,对于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与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与就业的现状入手,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教育与就业的现状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教育对于就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许多传统行业被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所取代,这导致了大量劳动力的释放和职业结构的调整。
面对这一挑战,教育系统必须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新经济需求的人才。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
大部分教育机构仍然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因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其次,职业教育的地位相对较低。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升,但职业教育却被忽视。
许多人仍然认为高等学历是就业的关键,忽视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导致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加大,同时也造成了许多蓝领工种的人才短缺。
二、教育与就业的关联性教育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
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为就业提供合适的人才资源,而就业市场的需求则是决定教育方向和内容的重要因素。
只有教育与就业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优化的就业结构。
首先,教育需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
为了满足新经济的需求,教育体系应该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和实习项目,提供学生与实际工作接轨的机会,有助于缩小教育与就业之间的距离。
其次,职业教育应得到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吸引力,让更多人了解和选择职业教育的机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的实证研究基于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的视角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旨在从教育体制和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探讨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将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入分析。
教育体制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大众化,但教育质量却参差不齐,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教育体制中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足。
因此,本文将从教育体制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
本文还将从产业结构的视角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退,而新兴行业则快速崛起。
这种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一些传统行业的需求减少,导致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但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往往不能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教育体制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教育体制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优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本文还将为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共同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文献综述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教育体制与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教育体制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导致部分专业毕业生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校对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使得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马建富;周如俊;潘玉山;张胜军;杨海华;吕莉敏;陈春霞【摘要】基于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供给侧的改革,研究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问题,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需求端的能力.根据对江苏省80393名毕业生、256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1939个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等采集的数据,对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进行分析,发现江苏省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就业品质持续提升,专业与产业对接度逐渐提高,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强化.【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7(038)015【总页数】7页(P38-44)【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江苏省【作者】马建富;周如俊;潘玉山;张胜军;杨海华;吕莉敏;陈春霞【作者单位】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常州,213001;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江苏靖江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江苏理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9.2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的载体。
科学设置专业、丰富专业建设内涵,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永恒的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端对职业教育的基本诉求。
只有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要素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性,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因此,要主动探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规律,建立专业建设预警机制,以更好地培养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要求:“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时期,职业院校理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以经济结构变化为依据,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质量合格、类型和数量相当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刊物信息资料简报第87期朝阳社区学院教务处(图书馆)2013年04月高等教育1.我国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变化研究(1982-2010)——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王伟宣.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 5---11页2.大学办学定位分析:资源依赖的视角郭秋平.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 18---21页3.学术本位型组织文化:地方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文化战略选择左兵.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 22---26页4.中美同型大学战略规划比较——以H大学和MIT为案例张继龙.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27---33页5.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模式探究候宝森.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56---57页6. 实施新本科专业目录扎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林蕙青.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5---8页7.推进内涵式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建设张杰.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8---10页8.从五个方面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陈德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11---13,19页9.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徐梅.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14---16页10.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刘建平.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17---19页11.实施分类管理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杨希文.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20---22页12.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创新之路范钦珊等. ------《中国高等教育》2013. 5. 23---25页13.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共同核心国家标准行动”冯翠典. ------《全球教育展望》2013. 2. 107---113页14.2012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本刊编辑部. ------《全球教育展望》2013. 2. 9---20页15.高校教育创新的探索与思考王霞.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17---19页16.高校实施三学期制的探索与思考傅伟.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33---35页远程教育1. 电大转型期提升教学质量的思考杨稳荣.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87---88页2.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研究田甜.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162---164页社区1.构建推介师队伍,搭建公民参与社区教育的桥梁陈龙根等. ------《职教论坛》2013. 3. 57---59页2.热点·焦点:社区教育发展三人谈宋亦芳等.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6---10页3.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实践研究彭玲.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15---17页4.终身教育视野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以湖州社区大学为例王柱国.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116---118页5.县域社区建设的一个样板周立. ------《社区》2013. 2下. 8---9页6.社区好项目:红领巾驿站. ------《社区》2013. 2下.14---15页7.用付出的善行兑换社区服务袁忠等. ------《社区》2013. 2下. 16---17页8.社区卫生服务凸显人文关怀特色陈佳烨. ------《社区》2013. 2下. 48---49页9.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实践路径与探索庞尚利.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75---77页10.政府搭台助社会组织“自助”李小洁. ------《社区》2013. 3上. 8---10页11.社会组织给社区带来亲和力周立等. ------《社区》2013. 3上. 11---12页12.百步亭社区志愿服务:从业余到专业夏露露. ------《社区》2013. 3上. 16---17页13.管理创新了,居民的认同感也强了刘智勇. ------《社区》2013. 3上. 24---25页14.用“高招”解决这些社区问题杭雷等. ------《社区》2013. 3上. 30---31页15.社区工作经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刘艳等. ------《社区》2013. 3上. 40---41页高等职业教育1 .职教集团发展的制度困境与对策赵昕. ------《职教论坛》2013. 1.12---14页2.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徐平利. ------《职教论坛》2013. 1. 21---23页3. 论高职教育针对性和发展性的协调平衡张明森等. ------《职教论坛》2013. 1. 24---26页4.论共同愿景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高峰等. ------《职教论坛》2013. 1. 27---29页5.关于建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徐涵. ------《职教论坛》2013. 1. 44---46页6.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待清除六大路障欧阳河. ------《职教论坛》2013. 1. 65---67页7.基于效度分析的职业教育监测与评价体系董天鹅. ------《职教论坛》2013. 1. 68---71页8.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补偿机制的构建周红樱等. ------《职教论坛》2013. 1. 76---80页9.论新形势下高职发展的地方政府职责刘化喜. ------《职教论坛》2013. 1. 81---84页10.职业技术教育核心期刊被引论文统计与分析韦忠明. ------《职教论坛》2013. 1. 85---87页11.培养完美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陈鹏等. ------《教育研究》2013. 1. 101---107页12.高职院校长质量文化领导力及其提升路径王振洪等. ------《教育研究》2013. 1. 109---112页13.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肖凤翔等. ------《教育研究》2013. 1. 113---118页14.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胡坚达等. ------《教育研究》2013. 1. 154---158页15..中美两国中高职衔接机制比较研究石伟平等.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67---72页16..职业心理资源开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刘星期等. ------《教育发展研究》2013. 1.73 ---75,80页17.“示范高职”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效果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金鑫等------《教育发展研究》2013. 3.1 ----6页18.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教育与隐性知识习得——基于SECL模型的分析吴冰等------《教育发展研究》2013. 3.7 ----10页19.高职院校主动服务“三农”的问题与对策白朴等------《教育发展研究》2013. 3.1 1----15,25页20.论高职院校的联合体式区域合作刘克勤------《教育发展研究》2013. 3.1 6----19页21.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邵文红------《教育发展研究》2013. 3.69 ----72页22.基于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本位的教育观钱乃余等. ------《职教论坛》2013. 2. 4---6页23.社会需求视角下高职专业设置的相关问题李建国等. ------《职教论坛》2013. 1. 7---9页24.北京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张晓刚. ------《职教论坛》2013. 2. 19---21页25.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以20所职业院校典型案例为例张俊玲等. ------《职教论坛》2013. 3. 21---24页26.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基于1985---2011年的数据分析董显辉. ------《职教论坛》2013. 3. 29---32页27.关于当前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的调查——基于师生评价的视角管弦. ------《职教论坛》2013. 3. 86---89页28.从STW到STC: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探析顾月琴. ------《职教论坛》2013. 3. 90---92页29.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张剑等.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31---33页30.在社会服务为支点撬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朱景发.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120---122页成人教育1.成人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创新策略陈洪莲. ------《职教论坛》2013. 3. 44---47页2.成人学习挫折成因及其调控研究陈维华等. ------《职教论坛》2013. 3. 53---57页3.中国终身教育政策基本框架考略桑宁霞.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18---21页4.中心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理念、价值与功能任红民等.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22---24页5.高校层面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银行”培养探析陈舒怀等.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39---41页6.成人高等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孙广民.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54---55页7.“减数计分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杨瑞勋. ------《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60---62页8.规范成人教育学籍档案管理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张盈.------《中国成人教育》2013. 1. 68---69页9.浅议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周传纲. ------《中国成人教育》2013. 3. 41---42页培训1.海尔大学赛马不相马. ------《中国培训》2013. 3. 13---15页2.做好残疾人职业培训的八项原则康冀川. ------《中国培训》2013. 4. 38---39页。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的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解决就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调查报告旨在探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分析其中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
二、目的和方法2.1 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情况,为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提供依据。
2.2 方法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和就业企业,访谈主要与相关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以获得详细的信息。
三、调查结果分析3.1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情况通过对参与调查的职业教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主要分为工匠型、技术型、管理型等。
其中,技术型专业最受欢迎,占比为45%,其次是工匠型专业,占比为30%,管理型专业占比为25%。
3.2 产业结构情况调查显示,当前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为主导。
其中,制造业占比最大,约为40%,服务业占比为35%,信息技术行业占比为25%。
3.3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差距通过对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差距: -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工匠型专业的比例明显偏高,而制造业的需求相对较低,这导致了专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 技术型专业在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中占比较高,但在产业结构中的需求量相对较低,这也造成了专业结构的不合理。
3.4 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当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以下问题: - 专业结构中的工匠型专业过剩,而与之相对应的制造业需求不足。
- 技术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够与产业需求相匹配,造成人才供需失衡。
- 管理型专业虽然受到欢迎,但相关产业的岗位需求较少,就业压力较大。
四、建议与改进措施4.1 职业教育学校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学校应与产业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需求。
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及其实证研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供需耦合理论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强调就业市场的供需双方需要相互适应、协调发展。
因此,本文将从供需耦合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特点,研究其优化路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文章首先将对供需耦合理论进行梳理和评述,明确其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然后,通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接着,文章将运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大学生、用人单位等相关数据,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优化的策略和建议,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为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提供决策参考,也有助于推动供需耦合理论在就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的实证研究将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就业能力作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一直是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供需耦合的视角,深入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在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经历了从单一维度到多维度的转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专业技能是就业能力的核心。
然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就业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非技能因素,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这些因素也被认为是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部分。
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变革,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学历作为社会认可的一种教育成果,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
然而,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研究。
首先,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可以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考虑。
过去几十年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大幅度提升,人才素质不断提高,造成了学历结构的扩张。
然而,由于就业市场的能力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科技革新、产业结构调整等,导致供需不平衡,从而产生了就业结构的变化。
例如,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加。
因此,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错位现象,即高学历者就业困难,而低学历者就业压力减小。
其次,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也可以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探讨。
在现代社会中,人力资源是一种战略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学历结构的合理配置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
然而,在现实中,学历结构的不合理配置往往导致资源浪费和劳动力闲置。
将高学历者配置到与其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岗位上,势必降低其能力的发挥和劳动价值的实现。
相反,低学历者缺乏相应的技能和知识储备,无法胜任高技能工作,也容易陷入就业困境。
因此,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配置。
另外,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还可以从社会流动性的角度进行考量。
学历的高低往往被视为衡量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然而,学历结构不合理可能会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困难。
高学历者往往得到较高的社会评价和职位认可,有利于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更多机会和资源。
而低学历者则可能面临较高的社会壁垒和职业限制,导致流动性的降低。
因此,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合理匹配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流动性的平等和公正。
综上所述,学历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摘要:为了探寻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数变化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得出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增加能促进各次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而三产就业结构并非是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原因,两者的关系具有单向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就业结构;关系;实证作者简介:董显辉(1973-),男,江西玉山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0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3-0029-04一、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回顾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期,由于产业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升级,就要求就业结构和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若没有接受过与其岗位相对应的职业专门教育,将很难胜任其职。
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就业教育,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升级,同时也推动就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证性的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我国教育结构变动与就业的关系已有很多实证研究,如赖得胜认为社会有什么样的就业结构需求,教育培养结构就应该有与之相对应,不断的调整发展,满足社会就业的需求;程纯等从经济结构中的物的结构角度和人的结构看,认为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就业结构是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因素[1];陈厚丰等依据1998-2004年的数据对我国经济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高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规划要以就业容量和就业岗位数量作为重要的依据[2];文玉春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我国1978-2007年高等教育结构指标与就业结构指标进行检验,得出我国就业结构是高等教育结构的原因,而高等教育结构不是就业结构的原因[3];石丽、陈万明基于1998-2007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影响就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对二、三产业就业影响较大;就业结构对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中本科层次的影响大于研究生和专科生[4]。
上述研究大部分是研究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而对我国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职业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过少涉及。
为了探讨职业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本文试图以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为视角,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定量分析方法,探寻我国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1985-201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发展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经过30余年的发展,规模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体。
依据高职高专和专科教育培养目标的近似性,本文高职教育包含专科教育。
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中专、职高、技校)和高职高专教育(专科教育)。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数据有记录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此本文选用中职、专科招生人数表示1985-2011年间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就业结构主要是指劳动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因此本文选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表示1985-2011年间的就业结构(见表1)。
就业数据来源:1985-2008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数据来源:1985-2012的《教育统计年鉴》(一)1985-2011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图1 1985-2011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图从图1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数量中,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在1999-2001年降低,2001年逐渐上升,其中在2003-2008年上升幅度较大,2008年后趋向稳定并有下降趋势,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数在2007年下降后逐年上升。
从1985-2011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趋势看,中职教育与高专教育招生比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99-2001年下降急速,2001年后升降幅度不大。
1985-2011年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总体变化趋势均表明:在1999年比例失调,自2000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比例逐渐优化。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府对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的引导,如1999年的高专教育的扩招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
(二)1985-2011年就业结构的变化图2 1985-2011年就业结构的变化图从图2可以看出:1985-2011年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变化较为平稳。
自1990年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量总体上是下降趋势,就业比重逐渐降低;在1994年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超过第二产业;到2003年一产就业人口和比重大幅下降,二产、三产就业人口数量和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优化,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调整;另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的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1999年的高专教育的扩招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的变化,提高了就业人员知识层次,导致在2002年毕业生参与到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增加。
总体上看来我国一产就业人口还将继续下降,三产就业人口还会增多,而二产就业人数趋向稳定。
三、1985-2011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一)模型的选择为了检验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是否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可以分别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要求所用时间序列变量必须是平稳的。
如果一个时间序列具有稳定的均值、方差和自协方差,则这个序列就是稳定的,否则就是非稳定的。
如果序列不是平稳的,在使用计量模型进行统计推断时,关于参数的一些统计分量不再是标准分布,所作的回归是“伪回归”,各项统计检验将毫无意义。
在实际中,由于数据时间跨度较长,多数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因此在建立计量模型之前要对所采用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序列的平稳性和单整阶数。
(二)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1.指标选择。
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毕业生数、在校生数或招生数作为指标来衡量教育层次结构。
由于招生数相对于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来说,更能反映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引导的取向,本文选取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等各层次招生数作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变量的主要测量指标;就业结构采用三次产业就业人数作为测量指标。
2.数据来源。
1980年以来是我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高职高专教育,我国职业教育各层次比例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教育统计年鉴》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始编写,以前的教育数据难以收集,因此,本文选取1985-2011年作为研究区间。
三产就业人数来源于:1985-2008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职业教育各层次招生人数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86-2012)。
(三)数据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只能对平稳时间序列进行检验,否则就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之前,需要作单位根检验,以判断其序列的平稳性。
利用eviews6. 0软件对变量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对于职业教育变量和三次产业就业变量的检验结果见表2、表3。
表2 职业教育变量时间序列的adf检验注:表中所有检验结果都由软件eviews6.0运算得到;d(, 2)表示变量的二阶差分。
下表同。
由表2和表3可知,职业教育变量和三次产业就业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单位根检验的结果显示,职业教育变量和三次产业就业变量的时间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它们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因此,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可能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对于1985—2011年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滞后阶数非常敏感,经过多次试验,选取滞后阶数为2,利用eviews6. 0计量经济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1.第一产业就业与各职业教育变量:表4 第一产业就业与各职业教育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注:*均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在表4中,null hypothesis列出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4个假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不是引起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和“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是引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通过检验有限制条件回归和无限制条件回归的残差平方和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来实现的,因此检验统计量是f统计量。
对于第一个假设,其检验f统计值分别是5.06424和5.79674,相应的概率为0.0166和0.0199,小于5%检验水平,因此拒绝该原假设。
即可以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是引起一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对于第二个假设,其检验f统计值分别是0.74371和0.50459。
相应的概率为0.4880和0.6112,大于10%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该原假设,即可以认为“一产业就业人数不是引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两者间只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不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
2.第二产业就业与各职业教育变量:表5 第二产业就业与各职业教育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注:*均在5%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均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在表5中,null hypothesis列出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4个假设:“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不是引起二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和“二产业就业人数不是引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对于第一个假设,其检验f统计值分别是6.27702和5.26254,相应的概率为0.0077和0.0146,小于5%检验水平,因此拒绝该原假设。
即可以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是引起二产业就业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
对于第二个假设,其检验f统计值分别是0.96929和0.73236。
相应的概率为0.3965和0.4932,大于10%检验水平,因此不能拒绝该原假设,即可以认为“二产业就业人数不是引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和高职高专教育招生人数变化的granger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