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换18例
- 格式:pdf
- 大小:108.72 KB
- 文档页数:2
89例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临床特点,分析致病、致死性因素,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心源性脑栓塞病历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
结果风湿性心脏病57例,冠心病17例,特发性房颤15例;常见再出血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应激性高血糖、吸烟史、饮酒史、抗凝药物应用(怀疑直接与停药有关1例);确诊大面积脑梗死60例,位于颈内动脉系统89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0例,无症状12例,全身系统出血1例,再发脑栓塞1例,血肿1例,心房颤动1例;最终预后重度残障23例、严重残障15例、死亡7例。
第14d NIHSS评分(2.4±1.6)分高于第7日(1.1±0.5)分,第21d(3.3±2.1)分高于治疗14d,第21d低于治疗前(7.9±3.7),末次随访barthel指数(67±16)分高于第21d(55±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多伴有明确的病因,多伴有再出血风险因素,多见大面积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再出血率较高,少数可能出现再发脑栓塞、全身系统出血等高危并发症,患者预后多较差,多数患者基本丧失自理能力,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能会出现波动;应从用药、风险因素筛查、监护角度积极抑制再出血等严重并发,降低死亡风险。
标签: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表现;转出血;预后心源性脑栓塞(cardig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是指因心内膜与瓣膜产生栓子进入颅内动脉引起的血管腔急性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亚型,约占脑梗死的15%~25%[1]。
CCE发病多急骤,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同时患者常伴随心血管事件,高危风险因素众多,出血转化率极高,治疗、控制难度大。
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89例CCE临床表现特征、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诊疗要点。
1 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89例患者,收治于2012年2月~2014年6月,其中男41例,女49例,年龄30~79岁,平均(57.4±1.3)岁。
心源性脑栓塞20例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以来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20例患者中,24 h内显著改善5例(25%);有效9例(45%);2例无变化;梗死灶内非致死性出血3例;致死性出血1例(5%)。
结论心源性脑栓塞发病后2~3 h内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而发病时间>3 h者需慎重。
对于后循环栓塞可适当积极处理。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静脉溶栓;尿激酶脑栓塞以心源性脑栓塞最为多见。
现将我院2003年以来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均有长期心房颤动或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在活动中突然起病。
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78岁;20例患者中14例发病时间3~6 h,6例<3 h。
具备以下特征:①意识障碍程度不重;②无颅内出血病史;③无出血倾向,凝血功能检查及血小板计数正常;④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⑤近3个月内无严重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病史;⑥血压<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⑦瘫痪侧肌力<3级;⑧头颅CT 检查排除脑出血,无明显早期脑梗死征象;⑨家属知情同意。
20例患者中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侧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7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栓塞3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栓塞4例,基底动脉系统栓塞2例。
梗死面积经MRI证实有2例超过同侧大脑半球的1/3,达整个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其他均小于同侧大脑半球的1/3。
1.2 方法尿激酶80万~100万U溶于0.9%氯化钠100 ml中静脉滴注,30 min 内滴完,同时给予20%甘露醇、银杏叶、胞磷胆碱等脱水、改善脑循环及脑保护等治疗。
1.3 疗效判定[1]于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30 min、2 h、6 h、12 h、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24 h降低2分为有效,降低4分(或偏瘫侧肌力提高3个等级)为显著改善。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治疗以及预防提供建议与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医院就诊住院的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60例并收集相关资料。
结果:通过统计学数据分析得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
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脑血栓等是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应当时刻监测病情,采取治疗手段。
关键字:脑梗死出血性临床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of cerebral infarction,HTI)是脑梗死的一种并发症,可以发生于溶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亦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的表现之一,大多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但严重的HTI可以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医院就诊住院的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患者60例,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入院治疗的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并且收集他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梗死面积大小,梗死类型等相关资料。
1.2 临床表现HTI多发生在脑梗死后1d-21d,以一周内居多,轻度HTI无临床症状,只是复查脑CT时刚发现HTI,预后同原来的脑梗死;中度HTI表现为原有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略有加重,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偏瘫加重等,多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重度HTI多发生在缺血3d内,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原有症状加重或出现意识障碍,瞳孔变化,甚至脑疝形成而死亡,病人可合并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
1.3 统计学分析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梗死类型脑栓塞脑血栓实验组48 12比例80.00% 20.00%本组资料中说明脑栓塞患者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梗死面积大面积小面积实验组39 21比例65.00% 35.00%本组资料说明大面积梗死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年龄≥65 <65实验组42 18比例70.00% 30.00%本组资料说明年龄高于65岁容易发生出血性转化2 讨论2.1 发病机制脑动脉被栓塞后,栓子发生破裂,溶解或者栓塞远端血管麻痹扩张使栓子随血流移向血管远端,此时远端血管由于已经发生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而形成HTI,这一机制已经被动物实验和连续的放射学检查所支持和证实。
心源性脑栓塞100例临床分析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CCE)的病因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对10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既往史、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T、MRI进行分析。
结果:心房纤颤84例,占84%;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21例,占21%;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纤颤63例,占63%;头颅磁共振检查提示大面积脑梗死76例占76%,合并出血性梗死23例,占23%。
结论:心房纤颤是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其中大多数为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心源性脑栓塞约76%为大面积梗死,而且病灶累及多叶,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the clinical imaging features of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CC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records of 100 CC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ECG, echocardiogram, computetized tomography (CT)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valuation. Results: Among 100 CCE patients, eighty four percent patients had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Vu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 account for sixty three percent, seventy six percent patien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emonstrate large area infraction, twenty three percent patients appear hemorrhagic infraction. Conclu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CCE. Non-vulvular-atrial fibrillation more common, seventy six percent CCE patient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monstrate large area infarction, and CCE patients is prone to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Key words] Cardiogenic cerebral embolism (CCE); Atrial fibrillat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 Computetiz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Echocardiogram[通讯作者] 黎红华(1965.9-),女,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与神经肌肉疾病研究,现为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及影像研究作者:唐铁钰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16-01【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结果:(1)发病早期HT发生率高,48小时内发生出血性转化40例,其中HI型35例,PH型5例;1周内发生出血性转化50例,其中HI型42例,PH型8例;其余4例发生在2周-1月。
(2)根据3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HI型患者转归良好27例(27/43,62.8%),转归不良16例(16/43,37.2%);11例PH型患者均预后不良,其中6例死亡。
(3)MRI检查显示梗死位于幕上脑实质45例,其中颈内动脉供血区37例,大脑后动脉供血区8例;小脑出血性脑梗死病灶9例。
依据出血灶的形态可分4种:沿脑回走行的“脑回状”;直径2Cm的团状。
其中61处(61/69,88.4%)HT病灶位于灰质(皮质,基底节和丘脑),白质出血仅8处(8/69,11.6%)。
结论: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自然发生率高,临床转归不良,建议早期开通血管。
发病早期HT发生率高,根据血管再通的时间HT亚型的分布显著不同,仔细分析影像表现和正确分型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价值。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出血性梗死出血性转化心源性脑栓塞是神经科常见的危急重症,特别是脑栓塞后并发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transformation,HT)为临床治疗增加了难度。
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HT通常被分为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infarction,HI)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hematoma,PH)。
掌握脑栓塞后出血性转化的特点,有助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我们对2007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的54例心源性脑栓塞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报告如下。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26例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护理体会。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
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护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指梗死区在缺血、缺氧和坏死的基础上继发出血。
临床上以脑栓塞患者多见,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可以发生于溶栓或抗凝等药物治疗之后,亦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的表现之一,在治疗及转归等方面与普通脑梗不同,因此,应加强护理,对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笔者对我院2007年2—2008年2月收治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本组26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5岁。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6例、风心病史5例、脑梗死病史4例。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在患者发病8h—17天出现。
2.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及综合护理,存活19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死亡5例、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2例。
3.护理3.1 常规护理:将患者转移到神经内科重症病房进行观察和救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呼吸、血压、脉搏、意识状态及瞳孔的大小。
定时呼唤患者或进行疼痛刺激,以了解患者的意识状态,如发现患者一侧瞳孔散大,应考虑脑疝的发生;进行心电监护以观察心率、节律和心电图的各种波幅变化[1]。
并给病人创造舒适、安静的环境,病房定时通风、换气,温湿度适宜,保持新鲜空气。
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建立静脉通路,以保证药物的随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