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良好性格品质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研究对象

(一) 研究方法

1、教育行动研究法。充分发挥教师研究创造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相关问题,提高研究质量。具体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和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显著特征是:为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行动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特点是:(1)改进行动质量,它既能解决教育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2)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结合,研究者与行动者合作。(3)行动者参与研究,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反思。

2、调查法。采取专访、问卷、抽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进行问卷调查。

3、讨论法。通过对选题项目,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使问题得到解决。

4、学科渗透法。在学科教学中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5、谈心交流法。以团队干部和班主任为主充分利用心理咨询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谈心交流。

(二) 研究对象

我校1-5年级的学生,年龄在7-13岁。

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培养良好性格品质,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个性活动、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其具有的人格特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要求,能运用正确而发展的观点,分析社会与人、内在与外在、和谐与矛盾等基本现象。就学校教育来说,培养学生良好性格品质是指:学校通过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等途径,向受教育者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影响,在构建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完美人格。也就是组织者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事件教育、社会教育等,对学生进行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自我、发展自我的教育。我们的培养过程,就是要沿着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从学生的个体特性入手,寻找群体的一般性。既注重个体的发展,更注重全面的发展。通过小学五年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具体步骤如下:

1、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从2011年2月起,对全体参研教师进行一次研究培训。

(2)在学习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引导教师开展讨论,学习名教师教育的专题讲座,开展讨论,让教师真正理解,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教师应当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设备让教师到因特网上去学习心理健康专题教育讲座,从理论上帮助教师提高认识。此外,制定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多个科研小组,教师要根据平时所学的心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撰写教学论文,让大家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营造轻松和谐、自主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优化校园环境

认真搞好校园环境净化、绿化、美化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艺术展廊”“启智回廊”,在楼梯口、寝室旁、过道边张贴各式各样富有个性的标语,每天让学生唱一次校园歌曲以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预示着“轻轻松松没烦恼”。学生们每天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并进行一日三次的“唱歌”,使学生能感受到校园内的文化氛围。

学校对校园的布局力求产生美感,让学生一进学校,见到寓意向上进取的校门,会产生求知的欲望;看到布局合理、绿树成荫的校园,产生清新愉快之感;踏入窗明几净的教室,产生充实自豪之情。

(2)帮助家长改进教子方法,形成理解、激励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赖以生存的摇篮,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父母由于生活中的烦恼关系不和,致使学生产生压抑感;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长不大,一味地剥夺他们操作家务的机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感;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产生恐惧感;有的学生因兴趣爱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反而受到家长的批评而产生委屈感;有的学生是与老人在一起生活,年龄上的差异,性格上的差异,使学生缺少温馨感。

根据以上种种情况,学校将积极地在全校家长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首先让家长了解每一个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状,如多动、孤僻、敌意等。学校与家长结合学生平时的表现,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重视的心理教育的内容。其次,对个别学生的家长进行心理辅导讲座。第三、在复习考试阶段,对家长宣传学生在复习迎考期间容易形成的心理问题,如暴力倾向、厌学心理、是非观念模糊等,要求父母给予更多的理解,并重点辅导家长对学生加强四个方面的教育:集中注意力的教育、学会观察的教育、增强记忆的教育,发展思维的教育。

(3)拓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①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上,采用固定的教材和固定的课堂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组织活动。

一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自我心理、学习心理、人际心理、生活心理为主要内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调节心理。

另一方面,在心理辅导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讨论学生关注的现象,解决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加强学科心育。学科心育,即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学科心育占领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本课题研究中,各参研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充分挖掘教材的心育内容。如语文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学的思维训练内容,思想政治课及青春期教育等,实现学科内在协同;以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为核心,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协同,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优化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情、意、行、个性协同发展的心理结构。还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或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立自主构建的教学过程,形成协同、有序、乐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运行体制。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收到实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要推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之间的协同,要建立教学过程自我调控的机制,要形成自主构建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学生认同教学目标、自学质疑、自主讨论评价、自主练习应用、力求创新、自主反馈调控、自主总结提高的教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