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41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2.理解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重点: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理解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理解基因经过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式、演示式、举例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一、复导入1.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答:基因。
2.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答:基因。
由此可见基因的重要性,那么基因是什么?在哪里?是怎么样进行遗传的呢?出示课题《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幻灯片展示染色体和DNA片段的图片,简略概括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板书: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2.介绍人类的染色体,从中得出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1)观察幻灯片,思考下面的问题:人类有多少对染色体?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予以点拨:人类有23对染色体。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2)看图片,交待什么是染色体?有何特点?染色体是在细胞分裂时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一条染色体包含一条DNA分子链,每条DNA分子均由相当多的基因组成。
3.归纳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成对存在,基因也成对存在,且分别位于成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基因是染色体上有遗传效应(能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三、基因经或卵细胞的传递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第三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第一课时)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之一——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相关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够: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3•认同优生优育。
其中,说出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对学生理解本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难点。
这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需要教师借助视频、图片、模型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二、教材分析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是性状遗传的本质,也是本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核心内容,同时为后面学习性别遗传和生物变异奠定了基础。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部分内容: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基因的显性与隐性、禁止近亲结婚。
其中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是基础,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重点和难点,通过了解禁止近亲结婚的遗传学依据而“认同优生优育”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本节内容较多,认知难度较大,故本节分为两课时完成。
三、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人的生殖”时,理解了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形成了受精卵,学习“细胞分裂”与“遗传的物质基础”时,理解了体细胞分裂前后,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保持不变。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回顾与对比旧知,来引出新知。
同时,学生也已经学习了“基因控制性状”、“体细胞内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等基本知识,所以,在本节的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从这些基本知识入手,来突破重点。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资料和抽象推理的能力,但由于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教师需要选取合适的资料并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
3.通过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执着的科研精神,认同成功之路的艰辛。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的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共含18篇),欢迎阅读!篇1: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从教材安排的位置上看,本节内容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二、学情分析:1、学生有细胞核、染色体、DNA等知识做基础,但终因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在思维认知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可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2、学生对人类生殖非常感兴趣,也知道精子、卵细胞的存在,但对于基因和精子、卵细胞的关系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知识知之甚少,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视频资料,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学会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体验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难点:亲代的基因怎样传递给子代。
五、课前准备:学生:长条带2条,短纸带若干,乒乓球,双面胶带。
教师:(1)视频: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挂图: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3)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表演小品《认亲》提出问题,引入主题。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01知识管理1.基因、DNA和染色体(1)性状的遗传实质: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是亲代通过__生殖过程__把基因传递给子代。
桥梁: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子代由亲代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__精子和卵细胞__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基因、DNA和染色体DNA分子:DNA分子主要存在于__细胞核__中,是长长的链状结构,外形很像一个__螺旋形的梯子__。
基因:基因是__有遗传效应的DNA__片段。
染色体:染色体主要由__DNA__分子和__蛋白质__分子构成,而且每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__形态和数目__都是一定的。
存在特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成对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成对__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包含46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性状。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1)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体细胞:构成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除精子和卵细胞)。
生殖细胞:由父方的体细胞产生的__精子__;由母方的体细胞产生的__卵细胞__。
(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传递过程:生殖过程中,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成对__存在的,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都要减少一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子代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__父方__,一条来自__母方__。
由于__基因__在染色体上,因此,后代就具有了与父母双方相似的性状。
02例题解读【例】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B)A.每个DNA分子中只有一个基因B.染色体是DNA的载体C.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个DNA分子D.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任意片段【解析】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是DNA的载体;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一个DNA分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是任意片段。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核心素养:通过对“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知识内容的讨论和学习,培养学生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的能力,从而探讨更多的生命现象及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已有初步了解,细胞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渐渐的的清晰,但学生对细胞结构和功能也仅限于了解而已,尤其对细胞内部的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更是知之甚少。
绝大多数学生听说过染色体、DNA、基因,但三者是什么样的关系,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不清楚的,甚至很多学生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它们与细胞核的关系,有一部分的同学是知道的。
关于遗传信息,学生们更是一头雾水,遗传信息在哪?遗传信息与染色体、DNA、基因又是什么关系,这又是一个摆在学生面前的一个难题,当你说出这些名词时,学生们又非常想了解,所以,染色体、DNA、基因很有必要系统的讲解给学生。
对于遗传信息与生物体性状之间的关系,学生们更是缺乏内在联系的指导,一个是如此微观,一个又是如此宏观,如何把两者联系起来,在对于学生来说,仅凭原有的知识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
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给出形象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所以,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楚后,就很容易突破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性状这个难点了。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说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
3、说出基因控制生物体的特征。
4、阐明遗传信息存储在细胞核中。
能力目标:1、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与实际观察相结合的能力。
3、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感受祖国的伟大以及刻苦学习报效国家的意义。
2、通过沃森与克里克获得诺贝尔奖来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说出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之间的关系难点:解释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阐明遗传信息存储在细胞核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人教版教材给出了很多具体的授课思路,教材提供的例子也很具体。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既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二、学情分析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回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基因的确切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
因而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而能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
2.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情感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亲代的基因如何传递给子代。
难点:同种生物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因而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引导、讨论法、合作探究等相结合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决定的?生物遗传下来的是什么?(二)讲授新课提问: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的?又是怎样传递的?引出课题: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合作探究:一、基因是通过什么途径传递的?课件展示人的生殖过程图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精子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二、基因是如何传递的?首先得先弄清楚基因、DNA和染色体的相关知识1、基因、DNA和染色体学生阅读书30页“观察与思考”并讨论相关问题师生小结:引导学生用图表再次总结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2、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给出一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基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染色体传递给后代。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 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教学难点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中的第二节,主要讨论亲代的基因如何传给子代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基因的位置和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途径。
本节即是上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自然延续,又是下一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基础,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内在逻辑。
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出基因这一核心概念,并以基因为线索,深入浅出地介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而解决亲代基因如何传递到子代的过程,是学生认识遗传的核心问题。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文字量很少,但人体染色体图以及染色体和DNA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却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合作交流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紧紧把握这个关键,引导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断生成的问题情境中分析、交流获取知识。
四、学情分析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关于细胞结构的知识时,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回忆进一步去正确认识基因的位置。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在整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难,因为基因这类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没有一定的感性思维。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陈课1. 引言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在有性生殖方式下,基因通过亲子代间的传递,在种群中进行遗传。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探讨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过程,并深入了解基因传递的规律性。
2. 基因的传递方式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
2.1 显性遗传显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为显性特征的遗传方式。
在显性遗传中,如果一个个体具有某一显性基因,那么它的后代有很高的概率会表现出相应的显性特征。
例如,人类的眼睛颜色遗传即可采用显性遗传方式。
2.2 隐性遗传隐性遗传是指基因表现为隐性特征的遗传方式。
在隐性遗传中,如果一个个体携带某一隐性基因,只有当其与另一携带相同隐性基因的个体进行交配时,其后代才会表现出相应的隐性特征。
例如,人类的血型ABO系统的遗传就采用了隐性遗传方式。
3.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分离-自由组合”和“独立性”。
3.1 分离-自由组合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各种基因在亲子代间是相互独立传递的。
这就意味着,在杂合个体形成的生殖细胞中,各种基因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分离,再随机地组合成新的基因型。
这一规律解释了为什么后代个体的基因组合与父母个体并不完全相同。
3.2 独立性孟德尔的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相互独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基因的表现与其他基因的表现无关。
这一规律被称为独立性。
独立性的存在使得基因在亲子代间的组合变得更加多样化,增加了种群的遗传可变性。
4. 遗传图谱的构建为了更好地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科学家开发了遗传图谱。
遗传图谱记录了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路径和频率。
4.1 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遗传图谱的构建基于杂交实验的结果和基因表现型的观察。
通过对一系列杂交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科学家可以确定基因的相对位置和顺序,并得到基因之间的遗传距离。
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绘制遗传图谱。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物的延续和发展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新课标--遗传和进化的学业要求】:1.能够解释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了传递,并控制新个体的生长发育;2.借助图示或模型阐明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运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阐明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决定生物的性状;3.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到杂交育种、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生产生活陈胜巨大推动作用;4.运用进化和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思维导图】一、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基础知识点纲要: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
【考点归纳】【知识强化】1.以下关于染色体和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女孩的卵细胞内的性染色体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B.子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C.人的卵细胞中23条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都是不同的D.一个家族中男性的Y染色体来自同一个祖先【答案】B【详解】A.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含X染色体)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
女孩在产生卵细胞时,X性染色体随机进入生殖细胞,因此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A正确。
B.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但进入同一个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随机的,可以是两条中的任意一条,因此子代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不一定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B错误。
C.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在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和卵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