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 青霉、黄曲霉、灰绿曲霉和链格孢霉的形态观察
- 格式:ppt
- 大小:4.30 MB
- 文档页数:6
实验三、霉菌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霉菌的群落特征
(2)观察霉菌个体形态及各种无性孢子的形态
(3)掌握霉菌的制片方法
二、实验原理:
霉菌是由许多较之在一起的菌丝体构成。
在超市的条件下,霉菌可以生长出丝状,绒毛状或蜘蛛网状的菌丝体。
单个菌丝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管状,有的霉菌其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分割为多细胞,成为有隔菌丝。
有点霉菌,其菌丝没有横隔膜,称为无隔菌丝。
菌丝的直径比一般细菌和放线菌菌丝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形态较大,质地较疏松,其疏松程度不等,颜色各异。
菌丝体经制片后可用低倍或高倍显微镜观察。
在观察时,要注意菌丝直径大小,菌丝体有无横隔膜,营养菌丝有无假根,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时形成的孢子种类及着生方式。
由于霉菌的菌丝较大,而且孢子容易飞散,如将菌丝体制与水中易变形,故观察时用浸片法将其置于乳酸石碳酸棉溶液中、菌丝和孢子染成蓝色,保持菌丝体圆形,使细胞不易干燥,并有杀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菌种:产黄青霉、黄曲霉、黑根霉
(2)时间和溶液:乳酸石炭酸棉溶液
(3)仪器和其他物品:显微镜、接种环、载片、擦镜纸等
四、实验内容:
产黄青霉:顶囊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黄曲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小梗分生孢子有横隔膜
黑根霉:假根匍匐枝孢子顶囊孢子囊舟孢子囊孢子囊孢子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1)霉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孢子各有几种?
无性繁殖——无形孢子:游动孢子、包囊孢子、分生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芽孢子掷孢子
有性繁殖——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实验五霉菌的形态观察、微生物的测微与计数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特征及鉴别依据。
2.学习使用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学习使用血球记数板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4.总结并掌握细菌、放线菌和霉菌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1. 霉菌定义及用途⏹霉菌不是真菌分类中的名词,而是丝状真菌的统称。
⏹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与食品的关系密切,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早利用的一种微生物,如早期进行的酱和酱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发生腐败变质或产生毒素,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霉菌可产生分支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的多(约3-10um),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
因此,用低倍镜即可观察。
3.霉菌的菌落⏹松:由于霉菌的菌丝较粗较长,菌丝体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较疏松,呈绒毛状、棉絮状或蜘蛛网状;⏹大:菌落形态较大,一般比细菌和放线菌的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有时会长满整个培养皿;⏹干:外观干燥,不透明;⏹挑:菌落与培养基间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颜色:由于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颜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现不同的颜色,菌落正反面、边缘与中心颜色常不一致。
同一种霉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
但同一种霉菌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和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对稳定。
菌落特征是霉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4、霉菌的菌丝形态⏹构成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
菌丝的宽度一般为3-10μm,比放线菌菌丝宽很多倍,其菌可伸长并产生分枝。
许多分枝的菌丝相互交织在一起,称为菌丝体。
⏹一部分菌丝存在于培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称为基内菌线或营养菌丝。
实验五霉菌形态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一、目的要求1.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并观察其形态特征。
2.掌握常用的霉菌制片方法二、基本原理霉菌菌丝较粗大,细胞易收缩变形,而且孢子很容易飞散,所以制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此染色液制成的霉菌标本片其特点是:(a)细胞不变形;(b)具有杀菌防腐作用,且不易干燥,能保持较长时间;(c)溶液本身呈蓝色,有一定染色效果。
霉菌自然生长状态下的形态,常用载玻片观察,此法是接种霉菌孢子于载玻片上的适宜培养基上,培养后用显微镜观察。
此外,为了得到清晰、完整、保持自然状态的霉菌形态还可利用玻璃纸透析培养法进行观察。
此法是利用玻璃纸的半透膜特性及透光性,将霉菌生长在覆盖于琼脂培养基表面的玻璃纸上,然后将长菌的玻璃纸剪取一小片,贴放在载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
三、器材曲霉(Aspergillussp.),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20%甘油,查氏培养基平板,马铃薯培养基;无菌吸管,载玻片,盖玻片,U形棒,解剖刀,玻璃纸,滤纸等。
四、操作步骤1.一般观察法于洁净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用解剖针从霉菌菌落的边缘处取小量带有孢子的菌丝置染色液中,再细心地将菌丝挑散开,然后小心地盖上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置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
2.载玻片观察法(1)将略小于培养皿底内径的滤纸放入皿内,再放上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的载玻片,然后将二个盖玻片分别斜立在载玻片的两端,盖上皿盖,把数套(根据需要而定)如此装置的培养皿叠起,包扎好,用1.05kg/cm2,121.3℃灭菌20分钟或干热灭菌,备用。
(2)将6—7ml灭菌的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倒入直径为9cm的灭菌平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解剖刀切成0.5—1cm2的琼脂块,用刀尖铲起琼脂块放在已灭菌的培养皿内的载玻片上,每片上放置2块。
霉菌的形态观察作者:喻曙光学号:班级:生院2010级生命基地生北周五第四组同组者:。
【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了解四类常见霉菌(曲霉、毛霉、青霉、根霉)的基本形态特征【实验原理】霉菌霉菌可产生复什分枝的菌丝体,分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 3~10μm ),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观察方法观察霉菌的形态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观察法、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玻璃培养观察法三种方法,本次实验采用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
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这种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长状态,还便于观察不同发育期的培养物。
【实验器材】1.菌种:曲霉 (Aspergillus sp.) ,青霉,根霉 (Rhizopus sp.) ,毛霉(Mucor sp.),培养 7d 的马铃薯琼脂平板培养物2.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简称PDA)(配方见附表)3.仪器或其他用具:平皿,载玻片,盖玻片,无菌吸管,U 型玻棒,解剖刀,镊子,50%乙醇,20%甘油,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等【实验步骤】1.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1).培养小室的灭菌:在平皿底铺一张略小于皿底的圆滤纸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洁净载玻片和两块盖玻片,盖上皿盖,包扎后于110℃灭菌20~30分钟,烘干备用。
(2).琼脂薄片的制作:取已灭菌的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各6~7ml 注入另两个灭菌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层。
通过无菌操作,用解剖刀将其切成 1cm x 1cm的琼脂块,并将其移至上述培养室中的载玻片上(每片放两块 )。
霉菌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学习井掌握观察靈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了解常见篷菌(根惩、毛稳、曲霉、青鑫、红曲霉、白地签)的基本形态特征。
二、实验材料1.菌种:根殆(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曲殆(.Aspergillus sp.)青签(Penicillium sp.)、红曲霉(Monascus sp.)的平板培养物,白地殆(Geotrichum candidum)摇瓶培养液。
2.培养基:上豆琼脂培养基(PDA)或察氏培养基。
3.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
4.其他:无菌吸管,平皿,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等。
三、实验原理霉菌菌丝比较粗大(菌丝和抱子的直径达到3-10um),通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而可用低倍、高倍镜观察。
靈菌菌丝细胞容易收缩变形,抱子容易飞扬,在制备霉菌标本时,常用乳酸石炭酸溶液作为介质,具有不使细胞变形,可杀菌防腐,不易干燥, 能保持较长时间等优点。
若加入棉蓝,又具有一定的染色效果。
霉菌的有些结构在制片过程中易被破坏,影响观察,可采用载片培养法。
此法便于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尤其适用于根霉的假根、曲爲的足细胞及分生抱子链等结构的着生和生长情况的观察。
并且还可以在同一标本上观察到微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四、操作步骤(-)一般观察法:1.点种培养:用接种针沾取斜而少许泡子在无菌的察氏培养基中央穿刺接种(倒置培养皿穿刺接种),30'C下培养7~10天,形成巨大菌落培养物。
2.直接制片:在载玻片中央加一滴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于洁净,打开監菌平板培养物, 用解剖针从菌落的边缘挑取少量带有砲子的菌丝,放入载玻片的染液中,细心地把菌线挑散开,加盖玻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呈兰色,颜色的深度随菌龄的增加而减弱。
观察根霉时,注意观察貝菌丝有无横隔、假根、抱子囊柄、抱子囊、囊轴、囊托、泡子囊砲子及厚垣抱子。
观察毛霉时,注意观察其菌丝无横隔、抱子囊柄、囊轴、抱子囊泡子及后垣抱子。
霉菌的形态观察实验报告
目录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霉菌的形态观察方法
1.2 学习霉菌的形态特征
1.3 理解霉菌的生长环境需求
2. 实验步骤
2.1 准备实验材料
2.2 培养霉菌样本
2.3 进行形态观察
2.4 记录观察结果
3. 实验结果
3.1 霉菌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形态特征描述
3.2 霉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3.3 形态观察对霉菌种类的判断
4. 实验讨论
4.1 霉菌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的关系
4.2 霉菌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
4.3 形态观察在霉菌研究中的重要性
5. 实验结论
5.1 通过形态观察,可以准确识别不同种类的霉菌 5.2 霉菌的生长环境对其形态特征有一定影响
5.3 形态观察是研究霉菌的重要手段
6. 参考文献。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并掌握观察霉菌形态的基本方法;2. 了解四类常见霉菌(青霉、曲霉、根霉、毛霉)的基本形态特征;3. 通过实验操作,提高显微镜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霉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真菌,其菌丝体可产生分枝,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
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会分化产生繁殖菌丝,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霉菌菌丝体(尤其是繁殖菌丝)及孢子的形态特征是识别不同种类霉菌的重要依据。
霉菌菌丝和孢子的宽度通常比细菌和放线菌粗得多(约3-10微米),常是细菌菌体宽度的几倍至几十倍,因此,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菌种:青霉(Penicillium sp.)、曲霉(Aspergillus sp.)、根霉(Rhizopus sp.)、毛霉(Mucor sp.);2. 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3. 溶液或试剂: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蒸馏水、50%乙醇、碘液;4. 器材: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解剖针、显微镜、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制备培养基:将马铃薯琼脂培养基加热溶解,冷却后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
2. 接种:用无菌操作将青霉、曲霉、根霉、毛霉分别接种于PDA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3. 观察霉菌形态:(1)直接制片观察法:取少量培养皿中的霉菌菌丝,用解剖针挑取带有孢子的霉菌菌丝,滴加乳酸石炭酸棉蓝染色液或蒸馏水,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2)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小室培养法):用无菌操作将培养基琼脂薄层置于载玻片上,接种后盖上盖玻片培养,霉菌即在载玻片和盖玻片之间的有限空间内沿盖玻片横向生长。
培养一定时间后,将载玻片上的培养物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4. 观察并记录:(1)菌丝体:观察菌丝体的颜色、粗细、分支情况等;(2)孢子:观察孢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3)繁殖方式:观察霉菌的繁殖方式,如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青霉(Penicillium sp.):菌丝体呈青绿色,有横隔,菌丝粗细均匀,分生孢子梗直立,分生孢子呈链状排列。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放线菌与真菌形态结构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学习并掌握放线菌(链霉菌),真菌(酵母、霉菌)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2.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1.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
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
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
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可分为:营养菌丝,又称基内菌丝,主要功能是吸收营养物质,有的可产生不同的色素,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气生菌丝,叠生于营养菌丝上,又称二级菌丝。
2.真菌[1]酵母菌:为单细胞真核生物。
呈圆形、卵形、椭圆形或柠檬型。
各体直径比细菌大几倍到几十倍。
菌落大而厚,湿润光华,颜色多为乳白色、灰白色、似细菌落。
繁殖方式包含无性繁殖(芽殖或裂殖)与有性繁殖(形成子囊与子囊孢子)。
[2]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在细胞的一端初生小突起,如芽状,逐渐增大。
细胞核一分为二,其中一个进入小突起,经细胞壁缢缩。
芽体与母细胞脱离,形成新个体。
若芽体不脱离母体而有继续生出新芽,而芽细胞聚集形成芽簇,芽簇细胞伸长呈丝状或藕节状,称做假菌丝。
[3]美兰染色法:美兰是一种无毒性染料,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呈无色。
活细胞具有较强还原能力,使美兰由蓝色变成无色。
染色后,酵母活细胞无色,死细胞或代谢作用微弱的衰老细胞呈蓝色或淡蓝色。
[4]酵母菌肝糖粒碘液染色:肝糖粒是酵母细胞的内含物,属于碳源及能源性贮藏物。
用碘液染色,菌体呈淡黄色,肝糖粒呈红褐色。
[5]霉菌:由菌丝体构成,分为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气生菌丝长到一定阶段分化产生繁殖菌丝。
由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菌丝和孢子的宽度比细菌和放线菌大几倍到几十倍。
制片时滴加乳酚油,防止干燥,可保持菌丝体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