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创造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8.42 MB
- 文档页数: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要生存繁衍、要追求美好生活、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
所以马克思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深入理解生产力范畴,需要把握生产力的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等重要方面。
生产力的水平是生产力的量的规定性,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的性质是生产力的质的规定性,它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这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上述三方面的规定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指现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质量和数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1二是劳动对象。
一切自然物质都是可能的劳动对象,其中引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则是现实的劳动对象。
现实的劳动对象还包括生产深度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是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对象不同,往往会影响劳动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对象将日益扩大并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三是劳动者。
劳动者是人,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劳动者。
选择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2.华生按不同的言语方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1)习惯的思维(2)无声的思维(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3.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1)年龄(2)练习的分配4.儿童剧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1)惧(2)怒(3)爱5.(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地发出的行为6.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决不是由刺激引发的;(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7.强化有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8.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9.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小步子前进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10.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11.观察学习的模式:(行为,言语,象征,抽象,参照,参与性,创造,延迟)12.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的来源13.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环境正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的。
1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论述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习惯?(1)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2)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代币法,就是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创新思维复习提纲(2010、7)第一章创新基础知识一、创造的理论基础1、创造的定义:个体或群体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一切已知条件产生出新颖、有价值成果的认识和行为的活动。
2、将创造的层次依次由外向内逐层递进,表现在“成物”(外在的,静态方面的创造性结果)“成思”(内外结合,动态方面的创造过程)“成己”(内在的,本质的)3、创造的实质: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创新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行为。
4、最早研究创造问题的文献是公元前300年古希腊学者帕普斯的《解题术》。
5、创造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936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
6、194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韦开教授提出“形态分析法”。
7、1942年,戈登发明“统摄法”。
8、1944年,日本东京大学市川龟久弥教授提出了“等价变换法”。
9、1954年,奥斯本创建“创造教育基金会”(CEF),发起每年召开一次的世界性大会,CEF 定期出版创造学专业刊物“创造性行为”。
10、1957年,美国陆军发明了“5W2H”法。
11、1979年,苏联学者T·C·阿利特舒列尔创立了“物场分析理论与方法”。
12、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相互关系:发现是产生发明的重要源泉;发明对发现有积极的反作用;技术革新是技术发明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
13、创造工程学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追踪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14、创造学定义:“活动观”“能力观”是以创造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创造的特点、机理、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15、创造学的研究对象:①四项基本要素②创造过程③创造原理④创造力⑤创造教育⑥创造评价16、创造技法的概念: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开展创造活动普遍适用的,程序化、规范化的方法与技法。
17、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
第三章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精神科学的成功,无论是活跃智力还是实际应用,都有赖于科学的自校正特征。
任何正确的思想,都必定有检验它的方式。
任何正确的实验,也都必定有可能重做。
这与科学家的性格或信仰无关;一切都在于证据是否支持他的论点。
用权威作为论证是不能算数的;权威们往往是错的事情多的是。
——萨根《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一个成熟的科学理论的形成包括提出问题、收集证据、提出假说、检验假说、修正假说和形成理论等六个步骤。
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的特征,完成这个步骤都需要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这些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综合就构成了科学精神的全部内涵。
1、关于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定义科学方法是研究主体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并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要手段。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总要应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布骤,才能获得一定的认识。
广义的科学方法大体分三个层次: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所采用的特殊研究方法,如物理学的光谱分析方法、化学中的比色方法、生物学中的同位素示踪方法等等;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一部分学科或一大类学科都采用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说方法、归纳演绎方法、分析综合方法;三是适用一切科学的哲学方法,哲学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适用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
科学方法的三个层次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哲学方法作为最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对一般科学方法还是对特殊科学方法都有指导意义;一般科学方法虽然和特殊科学方法相比有一般性,但和哲学方法相比又带有特殊性;一般科学方法对特殊方法提供指导,又以特殊方法为基础,而哲学方法也要从一般科学方法和各种特殊方法中汲取营养。
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的应用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特殊的科学方法在一定情况下,随着科学的发展,可以转化为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反之亦然。
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哲学方法。
如系统方法,就有可能转化为哲学方法。
回顾题1、毛泽东同志晚年有那些错误做法?如何认识这些错误做法2、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中国革命新道路成功原因?第三章简答题1、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内容及提出意义?基本纲领的内容①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③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核心内容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基本纲领的意义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充分展开和具体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
①实践意义: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
②理论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③国际意义:为同类国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探索革命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方法意义:对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具有启迪意义。
2、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它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进行革命的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指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伟大历史事件,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通过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关问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并且使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性。
第三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对⽴统⼀规律 1、⽭盾的同⼀性和⽃争性 对⽴统⼀规律⼜叫⽭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盾,⽭盾双⽅既统⼀⼜⽃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
⽭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之间既对⽴⼜统⼀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之间既相互排斥⼜相互联系的关系。
简⾔之,⽭盾就是对⽴统⼀。
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盾的同⼀性是指⽭盾双⽅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的含义: 第⼀,⽭盾双⽅相互依存,就是⽭盾双⽅互为存在的前提,⼀⽅的存在以另⼀⽅的存在为条件,双⽅共处于⼀个统⼀体中。
第⼆,⽭盾双⽅相互贯通。
是指⽭盾双⽅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是⽭盾双⽅相互渗透,就是⽭盾双⽅中都包含着对⽅的因素;其⼆是⽭盾双⽅向⾃⼰的对⽴⾯转化的趋势。
(2)⽭盾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排斥、相互对⽴的性质。
⽭盾的⽃争性是⼀个具有⼴泛含义的哲学范畴,具有⽆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既包括⽭盾双⽅激烈冲突,也包括⽭盾双⽅的区别和差异。
(3)⽭盾的同⼀性和⽃争性是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结的。
⾸先,同⼀性和竞争性是有区别的,是⽭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事物⽭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盾的同⼀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盾的⽃争性是⽆条件的、绝对的。
⽭盾的同⼀性之所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因为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相互依存,共处于⼀个统⼀体中,保持质的稳定性;也只有在⼀定条件下,⽭盾双⽅才能互相转化。
然⽽,条件都是可变的,⽭盾的同⼀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静⽌和稳定,也是暂时的、可变的,因⽽是相对的。
⽭盾的⽃争性之所以是⽆条件的、绝对的,是因为⽆论在任何条件下⽭盾双⽅都会有⽃争。
⽭盾的⽃争性既存在于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中,也存在于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中。
⽭盾的⽃争性及其所体现的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条件的、绝对的。
其次,⽭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马原第三章总结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党员、干部的基本教材之一,其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密切相关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即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意识。
社会存在是物质的、经济的基础,它直接决定着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意识是反映社会存在的思想形态,它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不仅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又影响和改变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和社会交往的统一体。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着自然和社会,通过实践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社会存在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
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地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和变革,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社会存在通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变革不断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引发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不同的阶级利益会反映在不同的意识形态中。
社会存在的变化迫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观念,认识和意识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而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认识和观念,影响着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对社会实践的选择。
社会意识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革。
例如,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相互作用的结果,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熔体纺丝工艺原理总结概述熔体纺丝属于聚合物直接纺丝方法,相对于溶液纺丝方法而言,工艺简单,速度快,对环境影响较小,适合于几乎所有热塑性聚合物的纺丝。
溶液纺丝分为干法纺丝(使用挥发性溶剂)和湿法纺丝(采用非挥发性溶剂)两种方法。
由于涉及到溶剂的回收和物质交换,因此纺丝速度低于熔体纺丝,而且溶液纺丝成形过程中丝条所经受的拉伸少,纤维强力低,因此应用很少,只有少数聚合物纺丝使用。
PP、PE、PA 和PET一般采用熔体纺丝;醋酯、聚氨酯和一部分PAN采用干法纺丝;粘胶纤维、维纶、铜氨纤维和大部分PAN纤维采用湿法纺丝。
思考题:试比较熔体纺丝、干法纺丝和湿法纺丝法的工艺特征和产品特征。
第一节熔体纺丝成网工艺原理聚合物切片送入螺杆挤出机,经熔融、挤压、过滤、计量后,由喷丝孔喷出,长丝丝束经气流冷却牵伸后,均匀铺放在凝网帘上,形成的长丝纤网经固网工序(热粘合、化学粘合、水刺或针刺)加固后成为熔体纺丝成网法非织造材料。
1、工艺流程为:聚合物切片→切片烘燥→熔融挤压→纺丝→冷却→牵伸→分丝→铺网→加固→切边→卷绕2、纺粘非织造工艺参数:聚合物种类、熔融挤压条件、纺丝孔尺寸、冷却空气、拉伸/牵伸方式、固网方法(重点掌握热轧粘合工艺参数对纺粘非织造布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思考题:试画出化纤长丝生产和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图,并标出每个工艺步骤的名称和作用。
一、熔体纺丝工艺特点熔体纺丝工艺具有过程简单和纺丝速度高的特点,在熔体纺丝过程中,成纤高聚物经历了两种变化,即几何形状的变化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几何形状的变化是指成纤高聚物经过喷丝孔挤出和拉长而形成连续细丝的过程;物理变化即先将高聚物变为易于加工的流体,挤出后为保持已经改变了的几何形状和取得一定的化纤结构,使高聚物又变为固态。
原则上讲,分解温度高于熔点温度(或流动温度)的热塑性高聚物都可以采用熔体纺丝法。
二、熔体纺丝工艺过程(以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过程为例)主要步骤:―高聚物纺丝熔体的制备;―熔体自喷丝孔挤出/纺丝;―挤出的熔体细流的冷却和拉伸成形;―成形的纤维长丝铺网与固网。
triz创新原理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创新原理是一种系统性的创新方法,旨在通过识别和利用普适的创新原则来解决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TRIZ创新原理,可以用于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技术问题。
1. 分割原理:将问题或系统分割成更小的部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
2. 统一原理:将相似的元素或部分合并在一起,以便提高效率或减少复杂性。
3. 折衷原理:在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要求之间寻找平衡点。
4. 过渡原理:通过增加中间步骤或过渡状态来解决问题,以减少冲突或困难。
5. 功能转移原理:将某个元素或部分的功能从一种方面转移到另一种方面,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6. 反向思维原理:反过来思考问题,寻找相反的解决办法。
7. 层次原理:通过增加层次或复杂性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效率或解决矛盾。
8. 资源利用原理:利用现有的资源或条件来解决问题,以减少成本或提高效率。
9. 逆向思维原理:从目标状态开始思考,逆推出解决方案的步骤或过程。
10. 引起相反效果原理:通过引入相反的因素或条件来解决问题,达到相反的效果。
这些TRIZ创新原理可以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帮助人们解决技
术问题并激发创造力。
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第三章案例普遍联系1——它为何患“不育症”非洲的岛国毛里求斯,有两种特有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颅榄树。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它身体硕大,行动迟缓,样子有点丑陋。
幸好,岛上没有天地,它在树林中建窝孵蛋,繁育后代。
大颅榄树是一种珍贵的树木,树干挺拔,木质坚硬,木纹很细,树冠秀美。
渡渡鸟喜欢在大颅榄树林中生活,在渡渡鸟经过的地方,大颅榄树总是绿林繁茂,幼苗茁壮。
十六、十七世纪,带着来福枪和猎犬的欧洲人来到了毛里求斯。
不会飞,跑不快的渡渡鸟的厄运来临了。
枪打狗咬,鸟飞蛋打,没有多少年,渡渡鸟越来越少。
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也被人类杀死了。
从此,地球上再也见不到渡渡鸟了。
除非是在博物馆的标本室和画家的图画中。
奇怪的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日渐稀少,似乎患上了不育症。
到本世纪八十年代,毛里求斯只剩下13株大颅榄树,这种名贵的树种眼看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使生态学家深深地焦虑。
大自然创造一个物种要成千上万年,无论人类多么心灵手巧,现在也难以创造大颅榄树。
抢救大颅榄树,成了一项紧急的课题。
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坦普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
这一年渡渡鸟正好灭绝三百周年。
而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发现,它的年轮正好是三百年。
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日,也正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时。
这个巧合引起了坦普尔的兴趣,他就到处找到渡渡鸟的遗骸。
一天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遗骸,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原来,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木的果实。
一个想法浮上他的脑际:也许渡渡鸟与种子发芽有关。
可惜世界上已经没有渡渡鸟了。
不过他想,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有。
吐绶鸡就是一种,他让吐绶鸡吃下大颅榄树的种子,几天后,种子排出体外。
果实被消化掉了,种子外面的硬壳也消化了一层。
坦普尔把这些种子栽在苗圃里。
不久,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
不育症被治好了,这种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
原来,渡渡鸟与大颅榄树相依为命,鸟以果实为生,鸟又为树催生。
它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杀灭了渡渡鸟,实际上也扼杀大颅榄树的生机。
绘画构图学-第三章绘画构成原理(之二)绘画构成原理是研究绘画构图法则的基础。
绘画构图学实际是绘画的视觉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
绘画构图的形式就是视觉心理在构图中的运用,构图法则是创造符合人的视觉心理美感的构图形式的方法规律。
第二节图形与画面的形成一、绘画为观众规定了知觉对象在石膏素描时,我们力求表现出看到石膏像的第一印象,即石膏像与背景、主要部位与次要部位的整体统一关系。
哪儿亮、哪儿暗、哪儿突出醒目、哪儿模糊不清、哪儿是主、哪儿是次,这些在这第一印象的视知觉中是十分鲜明的。
(复习第三章第一节关于感觉与知觉的概念: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没有经验的初学者由于不知“视知觉现象”中的“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不知如何支配视觉对象,即通常所说的不会“整体观察”,因而导致随着自己视线对石膏像各局部即背景的仔细观察,而将处处画得“如实”清晰实在,把背景和各局部都画得“跳到前边”,画成了一张平均对待、画得很“碎”的石膏作业画,失败了。
所谓“知觉对象”,即在每一瞬间被我们清晰地知觉到了的事物,与此同时,只被我们模糊地感知着的事物,就成为衬托着这种对象的背景。
知觉对象和背景总是随着人的注意力的转移,注视点的改变而不断变换着。
绘画构图的任务之一,就是给观众以明确的知觉对象,让观众首先看见你表现的重点对象。
也就是规定了图形与背景。
图形即所画的形或物,背景即区分于图形的部分,简称“地”。
图形一旦被人们所知觉,便有与背景分离,图形在前,背景在后的感觉。
如果画家没有规定知觉对象,有意使人们的视知觉不断改变对象与背景关系,那么在观察这种图时,随着视知觉的注意的转移,知觉对象的图形与背景也发生转化,就会发现难以区分表现对象和背景(图35)。
图35 有意不规定知觉对象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平时,我们绘画中的形象,图形与背景是非常清晰地一目了然的。
作为绘画,除了为心理学做研究的图例,那种捉弄观众视知觉注意的“图地转化”的双关图形的绘画是很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