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二氧化碳奇妙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9
奇妙的二氧化碳——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
难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集气瓶、烧杯、玻璃片、酒精灯等。
2.实验试剂: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等。
3.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气体知识,如氧气的性质、制法等。
2.引导学生思考:空气中除了氧气,还有哪些气体?它们有什么性质?二、新课讲解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1)介绍二氧化碳的发现历史。
(2)讲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等。
(3)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讲解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碳酸。
(2)讲解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白色沉淀。
(3)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1)讲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介绍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及操作步骤。
(3)演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过程。
4.二氧化碳的应用(1)讲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举例说明二氧化碳的用途,如灭火、制造碳酸饮料等。
三、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制法及应用。
2.查阅资料,了解二氧化碳在环保方面的应用。
3.准备下一节课的内容:二氧化碳的检测方法。
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实验操作顺利。
2.部分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复习。
3.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二氧化碳在环保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初三化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试题1.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再加热溶液,颜色变化过程为()A.红色---红色----无色B.紫色----红色-----五色C.紫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无色【答案】C【解析】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析。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十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H2CO3又是一种不稳定的酸,易分解,重新放出CO2,H2CO3=CO2↑+H2O,使石蕊试液又由红色变成紫色。
因此溶液的变化为紫色-红色-紫色,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点评:此题较简单,但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要将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和碳酸受热的分解对比,并与指示剂的显色规律结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解答。
2.为控制温室效应和改善生存环境,下列措施可行的是()①减少煤燃料的使用②禁止使用煤等燃料③禁止滥砍滥伐④开发新能源⑤利用水力发电⑥植树造林A.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分析、判断。
①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煤燃料的使用,会减轻温室效应,所以正确;②目前化石燃料是主要的能量来源,不可能禁止使用,所以错误;③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禁止乱砍乱伐,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④开发新能源,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⑤利用水力发电,可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确;⑥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植树造林,有利于控制温室效应,所以正确。
以上措施中可行的是①③④⑤⑥,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点评:温室效应的危害、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培养是化学考查的热点之一,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用低碳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只占,但它是绿色植物进行作用中并不可少的原料之一。
2.2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作用,知道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作用。
2.了解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并能进行判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以及与水的反应。
2.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大气中CO2含量的多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学生关注环境,逐步树立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课前准备仪器:软质矿泉水瓶、各种橡皮塞、导管、试管、酒精灯、锥形瓶、试管夹等。
药品:二氧化碳、紫色石蕊试液、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先锋”;建筑师们称它为“粉刷匠”;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
你们猜一猜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答案要点: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展示一幅幅绿水青山的图片。
二氧化碳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离开了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无法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那么,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循环的呢?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渡】二氧化碳气体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那它的含量会不会大幅度的变化?如果二氧化碳增多,会有什么危害?2.空气中CO2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CO2含量不断上升,引起温室效应。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实验探究: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描述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以气态存在,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新沂市第六中学备课纸课时总编号:新沂市第六中学备课纸课时总编号:备课组别化学上课日期第 2 课时课型新授主备教师课题: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
(2)探究实验室中制备CO2的装置。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与方法。
(4)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资料、推理判断的能力。
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并制取CO2.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并制取CO2.教法实验探究法教具多媒体、石灰水、酚酞、石灰石、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教学基本环节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活动目标和要求指导自学回忆实验室制取、收集氢气、氧气的装置,讨论实验室制取其气体选择装置的依据。
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先要了解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化学反应来制取这种气体。
〔实验药品、实验原理〕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的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3.通过什么实验来验证制得的气体时所要的气体。
〔气体检验〕固体+固体→加热→应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形成系统,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方法和态度。
了解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以用什么药品,通过什么反应原理来制取这种气体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所需条件和生成气体的性质来设计实验装置。
指导自学固体+液体→不加热→应用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装置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做铺垫,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为进一步的探究做准备。
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思路进行分析。
交流展示提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分别由哪些因素确定?【PPT】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确定【PPT】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图提问:二氧化碳的制取是否可以用制取氧气的这两套装置来进行?发生装置选定了,那么生成的气体怎样收集呢?板书:二氧化碳的收集装置讲述:懂得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否可以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二氧化碳?药品: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一、原理:CaCO3+2HCl=CaCl2 +H2O+CO2↑【演示实验】实验的操作步骤有哪些?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长颈漏斗中加水,使长颈漏斗的下端浸入液面以下,用水止夹夹住橡皮管,继续向长颈漏斗加水,发现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九年级化学教案奇妙的二氧化碳9篇奇妙的二氧化碳 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学习难点: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学习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主持讨论。
教学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创设情景](故事导入)一人带着一条狗走进一个山洞,走着走着,狗突然倒在地上,原来狗已经死了。
……导致狗死亡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讲解](小结并提出学习任务)几位同学猜得很对,是由于山洞的下层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所致。
你们还知道其他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和消耗的途径吗?把你知道的归纳一下,填写在学案上。
[问题导入]你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吗?引入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液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干冰)[播放录像] 光合作用,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灭火器、“干冰”的用途。
[创设问题]你知道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冒出的气体是什么吗?如何验证?通过此实验,你还能得出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演示实验]在一个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迅速塞上单孔橡皮塞(连有导管、橡皮管和弹簧夹)并把导管另一端放入盛水的烧杯,打开弹簧夹。
[问题情景]我们同学每天都喝饮料,你对瓶子上的说明有哪些发现或有哪些疑问吗?[提供信息]紫色石蕊试液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氧化碳和水是否会生成碳酸。
[布置任务]按照课本p43图2-21设计一个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推测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
[演示实验]把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
九年级化学上册 2.3 《巧妙的二氧化碳》知识梳理沪教版知识梳理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门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耗费门路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焚烧;人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动植物尸体的分解化碳的溶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原由:①人类耗费的_______急剧增添,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②_______受到损坏,自然界耗费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添会致使全世界变暖,这类现象叫做_______,对人类的生计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 : 含碳燃料植被温室效应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 _______、密度比空气 _______ 、_______溶于水的气体。
加大压强、降低温度能变为固体,俗称“_______”。
干冰 _______时汲取大批的热。
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_______是二氧化碳。
答案:无色无味大能干冰升华液态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不可以, ______也不支持 _______, 也不支持 _______。
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 _______,说明它既不可以焚烧也不支持焚烧。
2.与水反响生成 _______。
若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发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若把上述溶液加热,能够察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 ,说明碳酸 _______分解,所以,实验室里没有碳酸存在。
3. 与澄清石灰水反响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够察看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响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 +Ca(OH)2CaCO↓ +HO32答案:1.焚烧焚烧呼吸熄灭2.碳酸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水 +二氧化碳碳酸 H O+CO H CO 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易22233.澄清石灰水变污浊CO2四、二氧化碳的用途因为它不支持_______ ,不可以 _______ ,并且密度比空气的密度_______ ,所以可用来_______ ;能参加_______ ,可用来作气体肥料;能与水、食盐等生成纯碱等物质,可作化工原料;干冰升华汲取大批热量,可作 _______,冷藏食品或人工降雨、制造云雾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奇妙的二氧化碳》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2.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和应用;3.能够利用布鲁斯特角的概念解释二氧化碳的性质;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
2. 教学重点1.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2.布鲁斯特角的概念。
3. 教学内容和步骤3.1 教学内容1.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及性质;2.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3.二氧化碳的应用;4.布鲁斯特角的概念及其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3.2 教学步骤3.2.1 热身:复习前置知识(10分钟)1.请同学们简述氧气的性质及其应用;2.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中的知识点,介绍一种制备氧气的方法。
3.2.2 新知:教授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及性质(20分钟)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点,简述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性质;2.请同学们参与讨论,列举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及其与生活相关的应用。
3.2.3 实验:制备二氧化碳(30分钟)1.请同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制备方法,进行实验操作;2.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3.2.4 拓展:讨论二氧化碳的应用(20分钟)1.请同学们自选一种二氧化碳应用领域,进行调研;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3.2.5 进阶:讲解布鲁斯特角概念及与二氧化碳的关系(20分钟)1.请同学们参考教材中的知识点,了解布鲁斯特角的概念;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究布鲁斯特角与二氧化碳的关系,并进行汇报。
4. 教学评价考核方式:以实验报告、调研报告、小组讨论及汇报、课堂测验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我对《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讲解,并设计了制备二氧化碳的实验和相关的拓展活动,以帮助同学们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应用以及与布鲁斯特角的关系。
教学效果如何呢?首先,我的教学目标首先得到了圆满的达成。
在本课中,同学们除了了解二氧化碳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之外,还能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并深入了解布鲁斯特角的概念及其与二氧化碳的关系。
一、考点突破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二氧化碳的制取、性质和用途。
难点:碳循环与环境的关系;二氧化碳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考点精讲:知识点一:碳的循环与温室效应1. 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的;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水的溶解等又消耗了二氧化碳。
2. 多数科学家认为,在地球上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气体能像温室的玻璃那样起保温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
虽然温室效应可能会促进光合作用,使一部分农作物增产,但是温室效应也会使气温升高,土地沙漠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因此应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
3. 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主要有两条途径:(1)改善燃料的结构: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利用清洁能源。
如氢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2)增强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如多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的制取1.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药品:用石灰石(大理石)和稀盐酸。
易错点:①不能用浓盐酸,因为它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不纯;②也不能用碳酸钙粉末(或碳酸钠粉末)代替石灰石,因为反应速率太快;③也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CaCO3+H2SO4=CaSO4+H2O+CO2↑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 反应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3. 制取装置说明:①长颈漏斗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以免生成的气体从漏斗逸出);②伸入集气瓶中导管应接近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尽空气)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药品(先加固体,后加液体)→收集。
4.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易错提醒: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
5. 检验: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是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