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 格式:pdf
- 大小:121.83 KB
- 文档页数:2
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从最小意义上讲,从奥克肖特对理念的道德观和技术性知识的理论批判中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两条的结论:第一,政治不能以至善的理念的道德观或者说理想主义化的道德为目标;第二,政治也不能建立在技术性知识而非实践性知识的基础上。
然而,在奥克肖特看来,这些都不幸成为当前艾德礼政府的政治特征,或者说,理性主义政治的特征。
什么是理性主义政治呢?要理解理性主义政治,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是自启蒙运动以来逐步发展并占据人们思维的一种思想特质。
它坚信人的理性的能力,因而,它是自信乐观的;再者,理性主义强调思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独立,因而它对传统持怀疑主义的态度;第三,理性主义认为只要遵循理性的原则,人类就可以掌握所有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可以被机械地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这些思想的指导和影响下,理性主义者充满了欲望,他们试图不经大量和长期训练或模仿而参与任何行动。
他们将传统和习惯摒弃,将一切都简化为“完全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信条或原则并将之视为真理。
理性主义者将生活视为有待解决的无尽的危机和问题,而要解决这些危机和问题,最佳做法就是应用“完全建立于理性基础上”的信条或原则。
在政治领域,这种思想特质就是理性主义政治观。
在奥克肖特看来,“理性主义政治观是早晨醒来问: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模样?然后想办法使世界成为你脑袋里认为世界应该的样子。
明确地说,政治上的理性主义者问:什么是可能的最佳政治安排?然后致力实现这样的安排。
”1简言之,理性主义政治观中没有传统和习惯的位置。
它只是依靠理性对政治进行优化设计并付诸实施。
其特点有:(一)理性主义者以理性为尺度,以中立的态度自我标榜,否定一切传统;(二)理性主义者类似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庸医,认为“做事情就是解决问题”2,将政治割裂简化,等同于工程;(三)理性主义政治是完美的政治和一式的政治。
“在理性主义者的计划中没有‘在这些环境下最好’的位置;只有‘最好’的位置。
李强论保守主义作者:李强一、什么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是近代以来重要的政治思潮或意识形态,其首要特征是反对“全面的”与“激进的”变革,致力于维护现存的制度。
”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出现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它是对大革命前几个世纪社会与政治变革思想批评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之前两个多世纪,社会政治思想弥漫着一种乐观主义倾向。
这种乐观倾向的基础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的哲学认知。
新兴的乐观主义彻底抛弃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人性的悲观观点,它坚信,第一,世界的存在是有序的,人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可以认识世界秩序,并在此基础上改变这些秩序。
第二,人类痛苦的来源并不是人的原罪,而是罪恶的社会。
卢梭论证了社会是人类痛苦的渊源。
他提出,只要改造社会,罪恶与痛苦就会最终从人类消失。
这一观点直到今天仍然是所有激进主义的基础。
法国大革命第一次展示了人类可以彻底摧毁一个以前认为是自然而且不可动摇的社会。
法国大革命是西方思想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激进主义从大革命受到鼓舞,它以为,既然人类的力量可以彻底摧毁一个旧的秩序,那么,人的力量同样可以建设一个全新的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也激起一些人对剧变的恐惧,为保守主义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为了反驳激进变革的理念,保守主义必须说明:第一,人类理解以及改变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罪恶、痛苦不仅仅是人类生活中暂时的因素,不仅仅产生于不公正的社会组织,而是人类生存中永恒的、不可消除的现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在传统上,所有保守主义学说都有两个基本内涵:1)不完美主义。
保守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是内在的、永久的,而不是暂时的。
在这一点上,保守主义既不同于激进主义,也不同于反动派。
激进主义与反动派都会批评现存社会的不完美。
反动派对已经失去的东西极为留恋,设想人类曾经有过有过完美的黄金时期。
而激进主义批评现实的不完美,设想人类最终可以实现一个完美的社会。
不完美主义可以建立在不同的哲学基础上:A)基于神学或道德哲学基础上的关于人性不完美的学说,如柏克与梅斯特尔;B)基于历史主义的不完美主义,认为社会是历史演化的产物,任何时代的人仅仅具有相对的理性能力;C)怀疑主义,怀疑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
浅析变迁视角下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变迁过程进行梳理有助于在其对话过程中理解新保守主义的政策主张从何而来,因何而起。
从新保守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评的理论出发点和实际运行的过程分析后,以期对新保守主义做简要的评述。
标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批评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是西方主要思想流派的中坚力量,其百年的思想流变过程,既是二者的互动也是二者对现实的回应。
以变迁的视角去考察和审视这一历史过程,在动态角度中评述二者发展与当代表现,对理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制度和思想的变化都有所帮助。
一、极盛而衰的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一)二战后的繁荣与新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作为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流派、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自由主义也几经调整和改造其主张,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分界点,划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
20世纪的自由主义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保持着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个人主义原则、理性主义、社会进步的观念。
约翰·格雷认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个特征是个人主义,他宣告对任何社会集体的否定,将个人独立的精神置于首位;第二个特征是平等主义;第三个特征是普遍主义;第四个特征是社会的向善主义”[1]。
这四个特征说明古典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传统自由主义与现代自由主义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最主要的区别表现为:传统自由主义坚持消极自由及在其基础上的最小国家原则,而现代新自由主义以积极自由为出发点,坚持主张积极政府,期待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种积极自由基础上的现代自由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在威尔逊总统的“新自由运动”和罗斯福”新政”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二战后达到了顶峰。
在理论上,为其辩护的理论家主要有霍布豪斯、霍布森、凯恩斯及二战后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其《正义论》的问世,标志着20世纪自由主义进入了其发展的巅峰。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一、诞生与成长保守主义的先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当时希腊的暴民持有的明确抵制态度。
但是柏拉图不是一位保守主义者,而是一位主张贵族专制的精英主义者。
法律和财产权在他的思想中没有一席之地。
亚里士多德更具有保守主义者的气质,主张超越个人意志之上的法治,反对人治;视立宪国家为常态国家,视专制国家为变态国家;嘲笑那些试图取缔私有财产和财产权消灭人间罪恶的荒唐念头,力图为自然演进的秩序、家庭、社群和传统努力辩护。
但,他思想中对至善论的坚持和对人的政治本性的拔高则显示与保守主义不同。
古罗马,如,斯多葛学派西塞罗,相信自然法的理念和人在时空上的平等,并坚持罗马共和的传统,反对罗马帝国的新皇权专制。
中世纪,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在1260年被译为拉丁文,思想中的保守主义倾向再次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代表人物,基督教自由传统的奠定者和先驱,托马斯•阿奎那。
认为人性的不完善不可能造就出尽善尽美的政府,任何来自凡人的,想使人间变成天堂的努力都是对上帝的冒犯。
让•布丹(文艺复兴时期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国家主权理论的创始人。
代表性著作是《国家论六卷》(1575),开头中曾写道:“我想以这部著作来巩固因内乱而动摇的法国王权的基础,来实现关于国家的理想“国家是由许多家庭及共同财产所组成的,具有一种最高主权的合法政府。
”而国家主权则是一个国家“超乎公民与居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在一个国家中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明确地说明了国家主权的性质和特点。
一是最高性和绝对性,强调了国家主权是高于其他任何社会和政治组织的权力的,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因为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说,主权者享有高于一切的权力,即“一般的对所有人民和个别的对每个人”,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意而制定法律的权力;从对外关系而言,它也是不受其他权力约束和支配的权力;二是永久性和不可转移性,主要指国家主权在时间和任期上是不受限制的,因为国家主权依靠自己的权利而存在,所以它也是不可转移的;三是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它也是主权的基本特性。
迈克尔·奥克肖特——保守自由主义的政治观及政治教育观迈克尔·奥克肖特Michael Oakeshott一.人物背景迈克尔·奥克肖特(1901-1990)是英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和政治学家,1901年12月11日,他出生于英国肯特郡一位重要的费边社会主义者的家庭。
19-25岁先后在剑桥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马堡大学历史专业读书,受到黑格尔影响。
此后,他回到剑桥讲授历史学达20 年,二战期间他加入英军,在欧洲战场战斗。
1951 年以后的17 年,他在伦敦经济学院担任政治科学教授。
在1990年12月18日至19日夜间去世。
奥克肖特的主要著作有:《经验及其模式》(1933年)、《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及其他论文》(1962年)、《论人类行为》(1975年)有人说他是保守主义,保守主义在二战以后又称为保守自由主义,甚至是自由至上主义者。
它是针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而展开批评的,主张古典自由主义价值观念与自由市场理论。
其政治观是柏克保守主义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
保守主义的理论特点:1、经验主义和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反对理性主义方法。
2、主张否定性自由,反对肯定性自由。
3、捍卫自由市场秩序,反对政府干预。
4、强调间接民主,反对扩大民主参与。
二、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奥克肖特认为,理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帝信仰衰落的结果,虽然它深受培根和笛卡尔的影响,但它的许多特点则来自人们对培根“确定性”期望的夸大和对笛卡尔怀疑精神的忽视。
它的问题不在于对技术知识的重视,而在于对任何其他知识的轻视。
它在哲学上的错误是赋予技术以确定性和统治权;它在实践上的错误则在于这样的信念,即认为除非行为是自觉的,否则无法从中获益。
奥克肖特指出,理性主义在政治上是危险的和代价昂贵的,这种危险性不仅存在于它控制事态失败的时候,而且在于它似乎是成功的,但人却被全部的社会生活牢牢控制,丧失自由。
三、对理性主义政治的批判(一)专注于确定性的政治奥克肖特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为技术知识,一类为实践知识。
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的反思新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产生于二十世纪下半叶,他的产生与现代性的发展密切相关。
新保守主义的产生,对现代性中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改善,希冀能够改善当前的不良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
本文就新保守主义对现代性政治理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思考,希望通过这些思考,对新保守主义和现代性有所了解。
标签:现代性新保守主义政治理念影响0 引言新保守主义产生之后,随着现代政治理念弊端的显露而崛起和壮大,它对现代性政治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思考,对当前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现代性政治理念是理性化、民主化、私有化等内容,它的产生及发展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随着社会弊端的不断显现,西方社会陷入窘境,学术界由此开始研究新保守主义,希望从中能够寻求解决困境之路。
1 现代性政治理念的不足1.1 现代性政治理念过分强调“合理性”,一切陷入技术理性范畴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现代性也逐渐映入人们的视角,逐渐成为人们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新视角,它引导人们用“理性”思考一切问题。
现代性政治理念重视“理性”,一方面,在政治改革方面逐步摆脱了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威;另一方面,以他的内核“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性构建了一个技术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使人们屈从于工具理性的权威。
现代性的政治理念把理性权威看成政治生活的最终目标,它使政治生活和道德理想越走越远。
1.2 片面追求大众民主,漠视政治权威现代性在政治上追求大众民主,认为民主是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的标志。
民众迫使国家实行大众化民主,这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双重的作用。
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民主化程度,调动民众积极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民主大众化的发展,民众的利益诉求逐渐增强,民众对切身利益的诉求就会提到国家机关管理的日程之中,并可能成为衡量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绩效的主要标准,国家会逐渐由“服务者”的角色向“执行者”转变。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2009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耶克、欧克肖特、诺齐克、尼斯比特等学者的思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形成一股巨大的新保守主义思潮。
在大多数新保守主义思想家看来,20世纪人们所取得的成就和经历的磨难,都与理性主义密切相关。
因此,新保守主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理性主义作了分析和批判。
一、理性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人们一般把理性分为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时代的进步离不开两者的共同发展。
理性主义的产生于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因此必须把它放在思想史的背景中来理解。
(一)古希腊统一世界观时期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大都以自然为认识对象,因此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述自然的人”。
古希腊人在探索外部自然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深化着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总的来说,古希腊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都是以一种“目的论世界观”作基础的。
按照这种世界观,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完整的秩序和目的,任何存在都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之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都可以在某种神圣的秩序里发现和确定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这种目的论世界观的指导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发展是相对统一的,共同扩展着人类认识的边界。
(二)价值理性主导的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统一的目的论世界观是由上帝来保障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上帝有目的的安排。
现实既然是上帝的有意安排,因而它又是可以分解、分析、实证的存在物,这就为工具理性的扩展开辟了道路了。
但是,从根本上说,中世纪是神学的世纪,“如何得到上帝的拯救”等价值问题占据了人们思考的中心位置,即使工具理性有所发展,但是其边界却不得超越宗教所能允许的范围,更不能和宗教相抵触。
当布鲁诺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时,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已经突显出来。
工具理性要求摆脱神学价值观的束缚,确立自身的独立性。
这种要求首先在宗教内部通过宗教改革(特别是加尔文教)反映出来。
(三)宗教改革与统一世界观的崩溃加尔文教确立的预定论虽然仍然贬低了现世的意义,但却彻底排除了一切个人和组织在救赎问题上的作用,将信仰和现世变成了两个互不相关的领域,完成了“世界的祛魅”。
加尔文教禁欲主义倡导的节俭和争取现世成功的伦理精神,促使以神为中心的二元世界向以人为中心的二元世界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对宗教而言仍然毫无价值,但世界也可以要求对宗教“免疫”。
面对被宗教贬斥为无价值的世界,人们却不得不承认它有自身运作的法则,随着人们支配现实世界欲望的增强,这种法则却越来越被当作合理化对象。
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以来统一的世界观开始解体,事实领域开始和价值领域逐渐分离。
(四)理性主义世界观的建立及特点如果说宗教改革揭开了工具理性反击的序幕,那么启蒙运动则把这幕反击推到了高潮。
德国著名哲学家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一书中说:“‘理性’成了18世纪的汇聚点和中心,它表达了该世纪所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一切,表达了该世纪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1]3这里所说的“理性”指的是工具理性或曰“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意指一种将特定需要、为达成特定需要采取的可能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产生的结果等都一一纳入考虑和计算的态度,在它的视野里所存在的只是作为“原材料”或“工具”的“物”和“事实”,它对任何事物惟一的价值标准就是“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造就的巨大成就和人们对于理性的盲目崇拜,理性主义逐渐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建立起统治地位。
欧克肖特认为,人类有两种可以区分但不可分的知识:一种是技术知识,它可以被精确制定为一套规则,可以写入书本,可以按部就班地操作。
另一类知识是实践知识,它不能被制定为规则,只能在实践中通过领会而习得[2]8。
理性主义者的视野中只存在一种知识,即“技术知识”,可以说,工具理性的统治本质上就是技术知识的统治。
技术知识有着工具理性所要求的确定性、可证明性和可操作性,这种知识可以像说明书一样被精确写在书本上。
在工具理性的视野中,所有的价值和道德问题都因其非可计算性,无法达到工具理性所要求的知识的标准,只能退出理性的王国,而进入一种价值的主观选择之中。
启蒙运动以后,阐释宇宙奥秘最好的语言已经变成数学式的语言。
价值与意义被排除出理性的思考范围之外。
而休谟所提出的“事实无法推导出价值”这一命题正好印证了一种理性观念的根本改变。
传统社会统一的世界观彻底崩溃,整个世界被分为事实和价值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
在理性主义的视野中,事实领域才是人类认识的合理范围,价值思考和判断完全沦落为个人偏好。
论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张海港摘要: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后,理性主义兴起。
二战后,新保守主义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了人们对理性的狭隘认识,揭示了理性主义所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乌托邦和专制主义的危险倾向,消解了人们对工具理性的盲目迷信,重新肯定了道德、宗教、美德等传统价值对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对于社会道德生活和个人自由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新保守主义;理性主义;批判中图分类号:B56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2-0040-02作者简介:张海港(1982-),男,硕士,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助教,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收稿日期:2009-06-20二、新保守主义对理性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二战后,新保守主义学者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这种反思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一)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理性主义把工具理性确立为理性的合理范围,把价值选择留给个人,对于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弘扬个人自由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与此同时,它又导致另外一种后果,就是“所有的评价性判断,尤其是所有的道德判断,就其在本性上,它们是道德的或是评价性的而言,都不过是爱好、态度或情感的表达”,“人们把价值赋予各种事物的种种理由,归根到底(虽然未必是直接地)总是任意定的、非理性的。
”[3]10传统社会在个人的道德判断之外还有一种客观的道德秩序,这一道德秩序为人们的道德思考和实践提供了一个最终的评判标准。
理性主义把所有道德问题交付给个人,对个人理性持有一种盲目乐观的自信。
现实情况是,个人并不拥有这种高度的理性和道德自觉。
当独自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巨大解构力量冲击,面对电视等传媒和商业利益的合作鼓吹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往往容易放弃个人的道德责任,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急剧滑坡。
在道德日益被边缘化的今天,许多人在追问在这样一个社会,道德的生活何以可能?因此,新保守主义特别强调道德传统、宗教、中间社群的重要作用。
尼斯比特对传统价值的论述,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的寻求,正是建立在对理性主义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问题的反思之上的。
(二)反传统的倾向理性主义者蔑视任何非由理性所理解和设计之物。
人类文明是由无数代人通过不断试验、改进艰难取得的,其复杂程度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
许多传统在哈耶克看来都是“未阐明的知识”,这种知识只能通过人的模仿而代代相传。
因此,传统有时很难用因果关系来论证和说明,它缺乏理性主义者要求的确定性、清晰性、可证明性。
在理性主义者看来,缺少这种确定性就是迷信,不确定就是无知。
这种知识如果不是实际上有害也是可以忽略不计。
理性主义者倾向于在一片废墟上才能建设美好的生活,总是想采取一种激进式的革命而不愿意做长期的改善工作。
理性主义者把自己视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工程师,在其看来,“每一代人面前打开的都是一张无限可能的白板,如果这白板偶尔被受传统支配的祖先们非理性的涂鸦损坏了,那么理性主义者的任务就是一定要把它擦干净,就像伏尔泰所说:要有好法律的方法就是将一切现存的法律烧掉重新开始。
”[2]5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政治制度、法律、道德观念等都是在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经过文化进化选择证明有益的。
人们只有在这些已有的成绩上推进社会平稳进步。
(三)乌托邦和专制主义的倾向理性主义者一方面具有反传统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具有乌托邦和专制主义的倾向。
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既然任何问题的理性解决,在本质上都是完美解决,凭藉理性,“个人足以知道并能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构建社会制度所必需的境况的所有细节。
”[4]33因此,他倾向于按照自己的设计构建一个完美社会,并主张不惜一切代价,借助一切手段来实现这种人间天堂。
这样的设计同时具有唯美主义与乌托邦的性质,在实现的过程上又往往与激进主义联系在一起。
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心灵不依赖于一切偶然因素,思想除了理性的权威之外不服从任何其它权威,每个人的理性也都是相同的。
理性主义者的这种自信,把人们从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它又暗含着危险的倾向。
既然理性的答案是一致的,因此,理性主义者要把这种统一完美的理性知识加于全人类,如果某人反对那只能说明他被愚昧所蒙蔽,理性主义者有权利也有义务把它解救出非理性的泥潭,从而滑向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的倾向和乌托邦的狂热发展到极端,往往革命自身而不是革命目标成为了一种价值。
这种浪漫主义与激进主义相结合,诱导人们放弃理性,孤注一掷,不惜在恐怖的断头台上建立人间天堂。
(四)公共领域的道德困境在理性主义者看来,如何理解道德价值、根据何种道德信念来实践,这完全由个人来负责。
与此相关,道德、价值、信念、目的等由于不具有工具性意义因而被视为“非理性”的,应该从公共领域驱逐出去,其存在只能是生命个体自由选择的私人领域。
理性主义的统治,要求人们在公共领域排除私人性,“排除爱、恨和各种纯个人的感情,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难以预测的感情。
”[5]253按照这样一种理论,公共领域应和价值问题绝缘,然而问题是:一种完全排斥价值问题的公共领域又如何保证一种自由而有道德的生活?理性主义把道德局限于私人领域,在公共领域严守“价值中立”的教条,这就意味着,在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采取道德冷漠的态度是完全合法的。
只要符合工具理性的需要,公共领域的一切行为都可以不受道德约束和控制,人们毋需为之承担任何真正的道德责任,这就为社会生活中放弃一切道德责任的恶行提供了合法的借口。
奥斯维辛惨剧以一种最为鲜明和典型的方式确证了现代伦理道德的这一根本缺陷。
当纳粹党徒在现代官僚机器的指示下,按照理性化的操作程序,运用先进的机械技术,把犹太人投入焚烧炉的时候,根据道德价值属于私人领域而与公共领域无关的现代性道德设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社会工程’采取的大屠杀式的手段视为不适当,或者将在它们作用下的行动视为非理性而加以摈弃。
”[6]24三、意义二战以来,新保守主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思了人们对于理性的狭隘认识,深刻揭示了理性主义所带来的道德虚无主义、乌托邦和专制主义的危险倾向,消解了人们对于工具理性的盲目迷信,重新肯定了道德、宗教、美德等传统价值对保障市场经济的运行,对于社会道德生活和个人自由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