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效果评价表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氟比洛芬脂在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中的运用目的:将氟比洛芬脂(凯芬)用于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镇痛,观察其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40例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两组: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D组),手术结束前10min S组静注氟比洛芬脂(1mg/kg),D组静注0.9%生理盐水(0.1ml/kg)。
记录各组患儿术毕后的CRIES评分。
结果:术后8h内实验组(S 组)CRIE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D组),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和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结论:氟比洛芬脂具有提高小儿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舒适度,为小儿镇痛提供了新的选择。
Abstract:ObjectiveAdopt flurbiprofen axetil in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of pediatrics 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 and observe its effect and security.Methods Put 40 cleft lip and palate children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experimental group (Group S)and control group (Group D).Ten minutes before finishing the operation, use 1mg/kg flurbiprofen axetil in intravenous injection on Group S, while 0.1ml/kg normal saline on Group D. Record the children’s post-operative CRIES scores.ResultsIn 8 hours after the operation,the CRIES scores of Group S are clearly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Group D.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is no great difference in their recovery of self-respiration,consciousness and extubation time.(P>0.05).No distinct adverse reaction appears in both of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Flurbiprofen axetil is efficient in boosting security and comfort index in pediatric operation,thus it can serves as a new choice in pediatric analgesia.Key words:flurbiprofen axetil;pediatrics;cleft lip and palate repairing operation;post-operative analgesia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后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如果疼痛治疗不充分会带来日后痛觉异常。
· 药物与临床研究 ·162020年 第24期评价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陈史伟1 张接玫11.西昌市人民医院 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摘 要:目的:对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以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把握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以做好临床推广及实践应用。
方法:在研究中选择了我院全身麻醉患者共计42例,并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
观察组患者利用舒芬太尼进行麻醉和镇痛;对照组患者则采取芬太尼进行麻醉,之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麻醉效果和镇痛效果。
结果:通过利用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及麻醉,取得的麻醉及镇痛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结论: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过程中,要注重对舒芬太尼进行有效地应用,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以做好患者治疗工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舒芬太尼;镇痛效果;麻醉效果;应用价值前言:相对于传统的芬太尼麻醉和镇痛而言,舒芬太尼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并且具有良好的麻醉和镇痛效果。
舒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物中的一种,在临床麻醉及镇痛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满足患者的实际需要,对于促进患者手术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研究对舒芬太尼在术后镇痛及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把握舒芬太尼的应用效果,以做好临床推广及实践应用。
现就本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评价舒芬太尼应用效果及价值过程中,选择了我院全身麻醉患者共计42例,并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21例。
观察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11例,女性患者为10例,患者的年龄在22——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26±1.58)岁。
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为12例,女性患者为9例,患者的年龄在20——7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45.21±1.59)岁。
麻醉科中的术后镇痛效果监测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病痛的需求,术后镇痛在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无论是开展术后治疗还是预防潜在的疼痛问题,准确评估和监测术后镇痛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麻醉科中术后镇痛效果的监测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术后镇痛效果监测的重要性术后镇痛是手术中的常规操作,旨在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术后恢复速度。
然而,术后疼痛治疗的效果往往因个体差异和治疗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术后镇痛效果的监测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术后疼痛治疗。
二、术后镇痛效果监测的方法(一)疼痛评估量表的使用疼痛评估量表是术后镇痛效果监测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疼痛评估量表包括VAS疼痛评分法、NRS疼痛评分法和面部表情量表等。
通过患者自主评分,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感受,从而评估术后镇痛效果。
(二)镇痛药物的使用镇痛药物是术后疼痛治疗的核心。
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和局部麻醉药等。
监测患者对不同镇痛药物的反应,并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可以提高术后镇痛效果。
(三)生物指标的监测生物指标监测是一种客观评估术后镇痛效果的方法。
例如,术后镇痛效果可通过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C反应蛋白等生物指标进行评估。
这些指标的变化反映了患者在术后镇痛过程中的疼痛感受和生理状态。
三、术后镇痛效果监测的临床应用(一)术后疼痛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术后镇痛效果的监测,可以了解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反应,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术后疼痛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某些患者,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更为有效;而对于另一些患者,阿片类镇痛药可能更适合。
(二)术后镇痛效果的评估和调整术后镇痛效果的监测可以用于评估患者对治疗方案的响应。
如果患者疼痛评分持续较高,表示治疗效果不佳,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或尝试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
图表分析:7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41例,其中应用VAS 评分 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1例,2分15 例,3分4例。
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90%, 3分4例 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0%。
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例数U0分 1分 □ 2分 □ 3分 □ 4分□ 0分□ 1分 □ 2分 □ 3分 ■4分好,患者满意度高。
下一步工作过程中逐步提高麻醉手术后镇痛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轻或消除因手术切口带给患者的疼痛刺激,减少术后并发症。
I 0分 1 1分 -1 2分 □ 3分 口 4分图表分析:8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 93例,相比较7月份有了 很大的提高,这与7月份手术量增加有关。
其中应用 VAS 评分麻醉 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3例,1分46例,2分33例,3 分5例,4分6例。
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 89%, 3-4分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U0分 1分 □ 2分 □ 3分 □ 4分例数例数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1%。
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对麻醉手术后镇痛认可程度加强。
评分为4 分的主要为骨科的患者,麻醉手术后疼痛刺激大,有些患者影响睡眠。
下一步工作过程中不断总结镇痛泵的配药剂量,制定个性化方案,做到持续改进。
■o分ni分丄2分ZI3分■4分一15分图表分析:9月份麻醉手术后镇痛例数共63例,相比较月份例数减少,这与9月份手术量较少有关。
其中应用VAS评分麻醉手术后镇痛瞎效果评分分别为:0分1例,1分29例,2分22例,3分4例,4 分6例,5分1例。
0-2分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为优,占82%, 3-4分□0分□1分□2分□3分LI4分□5分例数麻醉术后镇痛效果评定为良好,占16%,5 分镇痛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为一般,占2%。
总体麻醉手术后镇痛效果良好,较上月镇痛效果评定为优所占比有所下降。
SIRS评分:一个基于临床实用的术后镇痛评价与调控指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自1992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胸科医师协会明确其定义,确定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 MODS)发生的基础。
15年来,一直是危重病医学研究与争议的焦点;而术后镇痛(post-oprative analgesia ,PA)为近10年麻醉学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在危重手术后患者诊疗中两者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能否通过有效地PA 减缓SIRS的演变?对此。
作者自2003年起依据PA或SIRS相关研究文献,确立“PA防治危重术后SIRS临床应用研究”课题。
引用前期危重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应用研究中提出的SIRS评分(见表1)评价PA效果、调控PA用药。
目前,相关临床观察基本结束,认为SIRS评分是PA评价与调控的有效指标。
本文就此简述如下:一、SIRS与SIRS评分:SIRS是指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各种炎症介质过量释放和炎症细胞过度激活而产生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美国SCCM/ACCP 1991年芝加哥SIRS专题会议认为具备以下2项或2项以上体征即可诊断SIRS:1、体温>38℃或<36℃;2、心率(HR)>90次/分;3、呼吸(R)<12次/分钟或>20次/分钟;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4、白细胞>1.2×109/L或<4.0×109/L 或幼稚型白细胞>10%。
2001年12月以美国ACCM 为核心的世界11个相关学术组织共同讨论与重新评价了此标准,认为尽管SIRS仍然是个有用的概念,但其标准过于敏感和缺乏特异性,对此经研究提出新的脓毒血症诊断标准。
然而,深入分析新的诊断标准及相关的文献报道,确实是能够较好地反映机体对感染的临床反应,但对现阶段我国众多基层医院新标准所涉及的部分指标是可望不可及的。
麻醉方法变更记录表患者姓名住院号麻醉日期拟定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含静脉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颈丛□臂丛□闭孔□坐骨神经□腰丛□其他)□局部麻醉更改麻醉方法:□全身麻醉(含静脉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颈丛□臂丛□闭孔□坐骨神经□腰丛□其他)□局部麻醉□手术和麻醉推迟更改时间:□麻醉前更改□麻醉中更改更改原因:更改后麻醉效果评定:□满意□欠佳麻醉医师上级医师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申请表麻醉医师资格再授权申请表麻醉科质量与安全评价麻醉效果评价表抽检人:病人住院号:全身麻醉麻醉诱导诱导经过:平顺、兴奋、咳嗽、呕吐、呼吸道梗阻、其他气管插管:顺利、尚顺利、困难、失败术中维持肌松效果:良好、一般、差不良应激反应:有效控制、较难控制、不能控制麻醉苏醒苏醒延迟:有无肌张力恢复:满意、一般、欠佳、未恢复循环系统:稳定、一般、较差、需辅助用药呼吸系统:VT ________ RR ________缺氧、CO2蓄积、呼吸道梗阻:有无麻醉并发症:严重、轻微、无椎管内麻醉精神情况:一般、安静、紧张、烦躁、淡漠镇痛:无痛、轻度疼痛表现、疼痛明显、无镇痛效果肌松效果:良好、一般、差内脏牵拉反应:有无血流动力学波动:有无辅助用药:有无麻醉并发症:严重、轻微、无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有无神经阻滞精神情况:一般、安静、紧张、烦躁、淡漠镇痛:无痛、轻度疼痛表现、疼痛明显、无镇痛效果肌松效果:良好、一般、差血流动力学波动:有无辅助用药:有无麻醉并发症:严重、轻微、无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有无麻醉效果评级:ⅠⅡⅢⅣ麻醉科科室质控小组工作记录主持者:参加人员:记录者:本月份科室质量完成情况:工作量指标:麻醉总例数例,镇痛治疗例数例,心肺复苏例数例,麻醉复苏管理例数例,深静脉穿刺置管例数例,有创动脉监测例数例,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例数例;医疗文件质量:麻醉记录单合格率: %,麻醉访视单填写合格率: %麻醉同意书签署合格率: %,交班记录合格率:%,处方书写合格率:%其他指标:制度执行情况:病人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数:其他质量目标突发情况:本月活动、考核内容质量分析及改进项目:改进目标和措施:结果评价(主要对上月质控活动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成效评价):。
术后疼痛评估及管理一、术后疼痛评估方法和原则(一)疼痛强度评分法镇痛治疗前必须对疼痛强度做出评估。
临床采用的疼痛强度评分法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法(numericalrating scale,NRS),语言等级评定量表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以及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等,通常可以将几种评分法结合使用。
一般简单的数字评分以“0”分为无痛,“10”分为最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
对儿童和不能合作的患者,推荐采用面部表情评分法(facial scale)和精神行为评分法(neurobehavioral scale)。
(二)治疗效果评价定期评价药物或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据此作相应调整。
在治疗初期疼痛尚未得到稳定控制时,应缩短评估间隔(持续给药时),或在每次给药后及时测评(根据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给药途径决定)。
对暴发性疼痛应立即评估并做出处理以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疼痛治疗中药物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尿潴留、瘙痒等也应清楚记录并做出分级评价。
治疗效果的评价还应包括患者对整个疼痛治疗过程的满意度,以及对疼痛服务人员的满意度等。
(三)评估原则1.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
2.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和方法干预后的效果。
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药物达最大作用时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患者自控镇痛(PCA)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
3.对疼痛治疗的反应包括不良反应均应清楚记录。
4.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伴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
术后镇痛管理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术后镇痛管理是为了减轻患者手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面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
一、术后镇痛管理操作流程1. 评估疼痛程度:手术后,护士或医生需要首先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疼痛描述。
同时,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身体检查,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生理指标等,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
2. 制定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计划。
包括选择合适的镇痛药物、给药途径、剂量以及给药时间间隔等。
3. 实施镇痛干预:根据镇痛计划,护士或医生需要确保患者按时获得镇痛药物。
根据医嘱,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并记录相关信息,如镇痛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等。
4. 镇痛效果评估:定期进行镇痛效果评估,包括疼痛程度、患者满意度等。
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面部表情评分法(Face Pain Scale)等常见的疼痛评估工具。
5. 调整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的镇痛效果评估结果,护士或医生需要灵活调整干预措施。
可以增加药物剂量、更换给药途径、增加镇痛方法等。
同时,针对特殊情况,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患者及家属:对于患者及家属,护士或医生需要进行疼痛管理的相关教育,包括合理使用镇痛药物、注意饮食和休息等,以便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二、术后镇痛管理评价标准1. 疼痛程度:通过定期疼痛评估,判断患者的疼痛程度,常用的评价工具如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评估。
2. 疼痛控制效果:评估镇痛干预的效果,包括镇痛药物的用量、疼痛程度的改善情况等。
3. 不良反应: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呕吐、恶心、头晕等,及时记录并告知医生,以便进行调整。
4. 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镇痛管理措施的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等方式进行评价。
术后镇痛评估规范术后镇痛评估规范一、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m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 用0〜10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 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为中度痛,7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 )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二、镇痛目标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一、非甾体类抗炎药非选择性NSAID和选择性COX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药物均可用于口52 5服患者术后轻一中段疼痛的镇痛。
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