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胰腺炎.
- 格式:ppt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20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病理病因,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因*一、发病原因急性胰腺炎的病因80%以上与胆系疾病和酒精摄入有关。
一般认为10%的胆囊结石患者会发生急性胰腺炎,近年来,又认识到胆道微结石是急性胰腺炎、尤其是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原因之一,估计20%~30%的胆石症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胰腺炎。
因此,胆源性胰腺炎在胰腺炎中所占比例估计可超过总数的2/3以上。
我国为胆石症多发国家,急性及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主要为胆系疾病,根据以上最新理论估计,我国胆源性胰腺炎的比例大于60%~80%,故对年龄50~60岁偏肥胖的女性胰腺炎患者尤应注意寻找胆源性病因。
*二、发病机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1901年Opie 首先提出胆胰共同通道学说(Common Channel Hypothesis),直至今天,此学说仍最被推崇,只是对共同通道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Opie共同通道学说从解剖学上提出胰管和胆管在进入十二指肠前汇合成共同通道,共同通道阻塞,引起胆汁反流入胰管,引发胰腺炎。
ABP患者存在解剖学上共同通道的2/3,其余为分别开口,故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无法完全用共同通道学说来解释。
但研究者对留置T管的ABP患者收集胆汁化验,发现有胰酶成分反流至胆汁中,而同样条件下非ABP的胆石症患者胆汁中则无胰酶成分,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功能性共同通道的存在,以解释其发病机制。
目前争论的焦点为胆石引发胰腺炎的机理,总的有以下几种假说。
1.壶腹部嵌顿这是最早提出的观点,包括胆石嵌顿、蛔虫堵塞、胆总管及胆道感染所致Oddi括约肌痉挛,使胆汁排出障碍,胆道内压力超过胰管内压力(正常胰管内压力高于胆管内压),导致胆汁逆流入胰管内引发胰腺炎。
术中造影及动物研究支持该观点,文献报道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急诊手术中63%~78%发现胆总管结石,择期手术中3%~33%有胆总管结石。
胆源性胰腺炎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胆道系统有关。
本文将从疾病的定义、发病原因、症状与体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加读者对这一疾病的了解。
一、疾病定义胆源性胰腺炎,是指由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腺炎症。
其主要发生在胆道系统与胰管相通处,即Oddi括约肌位置。
正常情况下,Oddi括约肌调控胆管和胰管的通畅,当胆道系统发生异常时,胆汁和胰液的排泄受阻,导致胰腺发生炎症反应。
二、发病原因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是胆管结石和胰胆管结合处狭窄,这些病变导致胆汁和胰液的流通受阻,最终引发胰腺炎症反应。
此外,胆囊炎、胆囊息肉和胆道感染等因素也可以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
三、症状与体征胆源性胰腺炎的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黄疸和消瘦等。
疼痛多发生在上腹部,常伴有节律性,可向背部放射。
恶心呕吐可由于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引起。
黄疸是因为胆道系统受阻,胆红素无法正常排泄导致。
消瘦则是由于消化酶的缺乏或分泌受阻,导致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
四、诊断方法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
临床症状包括上述提到的疼痛、恶心呕吐、黄疸和消瘦等。
实验室检查可以发现胆汁淤积、胆固醇升高和肝功能异常等指标异常。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等,可以观察胆管和胰管的状态,确定病变的位置和程度。
五、治疗方法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禁食、静脉输液、镇痛和抗生素等,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控制感染。
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原因进行纠正,如胆管结石的取石术、Oddi括约肌扩张术和胆管重建术等。
六、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关键是预防胆道系统疾病的发生。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要均衡,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
此外,定期体检和及时治疗胆囊炎、胆汁淤积等疾病也是预防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总之,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胆道系统有关。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病理病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因*一、发病原因胆道的各种疾病,包括结石、蛔虫、感染、瘢痕狭窄、肿瘤、炎性水肿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共同通路"是其发生的解剖基础,其中结石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1.结石胆道系统的结石在体内发生移动,不仅结石本身可造成壶腹部的狭窄,而且结石可引起黏膜的损伤,造成继发性水肿或感染,加重狭窄。
壶腹部狭窄,胆道内压力增加,胆汁逆流入胰腺,胰酶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2.感染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时,胆汁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细菌酰胺酶等可激活胰酶,造成胰腺的自身消化和急性炎症;胆总管的炎症可直接累及胰管,胰管引流不畅而向胰组织内逆流而发病。
3.其他胆道寄生虫、瘢痕狭窄、肿瘤及奥狄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均可造成胰管梗阻,胰液排泄不畅,胆汁逆流等而发生本病。
*二、发病机制①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胆汁通过共同管道逆流入胰管内,感染即带入胰管。
②胆石排泄过程中,使Oddi括约肌发生麻痹性松弛,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导致胰腺炎。
③毒性物质对胰腺组织的损伤。
它们包括:游离胆汁酸、细菌、非结合胆红素及溶血卵磷脂。
游离胆汁酸具有毒性,可损害胰管黏膜屏障;细菌能分泌葡萄糖醛酸酶( -glucuronidase),后者能分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而非结合胆红素对胰腺有毒性;急性胆囊炎病人胆汁内有溶血卵磷脂,它能直接损害胰组织。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关内容叙述,更多有关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找到更多扩展内容,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什么是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是指由胆道结石、炎症等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损害,胰液外溢,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形成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其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感染和胃十二指肠溃疡。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12%
易感人群:无特定的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黄疸休克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7-14天
治愈率:65%
常用药品:注射用头孢唑林钠肠内营养混悬液(SP)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4000元)
温馨提示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生蒜、胡
椒粉等。
【疾病名】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英文名】biliogenic acute pancreatitis【别名】【ICD号】K83.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pancreatitis,ABP)指因胆道疾病引起的急性胰腺炎,其病程发展迅速、凶险,并发症和死亡率高。
胆道疾病特别胆道结石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文献报告30%~80%为胆囊炎、胆石症所引起。
共同通路机械性或功能性梗阻导致感染胆汁返流入胰管,胆液与胰液返流使胰管内压升高,多发性、微小或泥沙样结石容易造成壶腹部堵塞或造成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水肿,痉挛成为急性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这种由于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胰腺炎作为一种特殊类型,临床上称之为胆源性胰腺炎。
AGP占胰腺炎病人的75%左右,其中胆囊结石占63.9%,同时常伴有胆管结石和胆囊炎。
2.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大部分属ABP,另有20%~30%的AP病因不明,临床上称为特发性胰腺炎。
事实上50%~70%的特发性胰腺炎也是由微小胆结石所致,是由胆石引起壶腹部阻塞,造成高压胆汁逆流入胰管引起一系列反应所致。
一个多世纪的努力,对其发病机制认识逐渐深入,OPIE提出的“胆汁反流共同通道学说”,认为胆石从胆囊下落嵌顿胆胰共同通道,胆汁反流至胰管内激活胰酶自身消化引起急性胰腺炎。
1974年,ACOSTA等的“胆石移动学说”,认为胰腺炎系胆石移入或通过终末胆管,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而触发,壶腹梗阻的持续时间与胆石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SCHMIDT等也证明AP的严重程度与胆汁注人胰管的压力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
因此,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解除胆管和胰管的高压是治疗的关键。
【诊断研究进展】1.辅助诊断检查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2)特殊检查进展:影像学检查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导语: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胰腺吧,我们知道胰腺的重要性非常的大,如果我们的胰腺出现了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
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胰腺吧,我们知道胰腺的重要性非常的大,如果我们的胰腺出现了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做好对于胰腺的保护工作,如果我们的胰腺出现疾病一定要及时去治疗,避免疾病出现恶化。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胰腺疾病里面的一种,下文我们介绍一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症状表现。
1.症状
(1)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起始于上腹部,出现早。
典型者常突然感到脐上偏左疼痛,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呈刀割样疼痛。
疼痛常放射至肩部、肋骨和腰背部。
随着炎症的扩散,腹痛范围可呈带状,或向全腹扩散。
(2)恶心和呕吐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几乎在腹痛的同时出现。
初期发作较为频繁,常为喷射状,内容有食物和胆汁;晚期出现肠麻痹,可呕吐出粪样物。
(3)腹胀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腹胀的程度与胰腺炎的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轻者持续2~3天,重者可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排气、排便中止。
(4)黄疸一般较轻,多为阻塞性,但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5)其他发热、消化道出血、休克等可出现于部分病人。
2.体征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汁型胰腺炎诊断标准
胆汁型胰腺炎,也称为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炎类型。
它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患者通常出现上腹部或左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疼痛可向背部放射,呈束带状。
患者可能出现黄疸,但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腹胀。
2. 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水平升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在胆汁型胰腺炎的早期,血淀粉酶水平通常会显著升高,但也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
尿淀粉酶水平也可能升高,但通常出现较晚。
此外,肝功能检查可能显示胆红素水平升高,这表明存在胆道梗阻或炎症。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筛查胆道结石和胰腺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可以直接观察到胆道结石和胰腺的形态变化,以及胆管扩张的情况。
在胰腺炎的早期,CT扫描可能显示胰腺肿胀和胰周炎性改变。
MRI胰胆管成像(MRCP)可以更清楚地显示胰胆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4. 病因诊断:胆汁型胰腺炎通常由胆道结石、炎症或寄生虫引起。
因此,确定病因是诊断的关键。
对于怀疑患有胆汁型胰腺炎的患者,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胆道结石或其他病因。
如果发现胆道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或内镜治疗以清除结石并预防胰腺炎的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胆汁型胰腺炎,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胆源性胰腺炎的症状是什么?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患上该疾病之后,绝大部分患者都会出现突发性的上腹疼痛,有时候像刀割一样疼,所以非常难受,尤其是在吃饱东西或者喝了酒之后,病情非常容易发作,并且疼痛感还会加剧,在疼痛难忍的时候,患者可以使用一些止痛药,并且积极治疗,那么该疾病有哪些症状呢?★第一、恶心呕吐2/3的病人有此症状,发作频繁,早期为反射性,内容为食物、胆汁。
晚期是由于麻痹性肠梗阻引起,呕吐物为粪样。
如呕吐蛔虫者,多为并发胆道蛔虫病的胰腺炎。
酒精性胰腺炎者的呕吐常于腹痛时出现,胆源性胰腺炎者的呕吐常在腹痛发生之后。
★第二、腹胀在重型者中由于腹腔内渗出液的刺激和腹膜后出血引起,麻痹性肠梗阻致肠道积气积液引起腹胀。
★第三、黄疸约20%的患者于病后1~2天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其原因可能为胆管结石并存,引起胆管阻塞,或肿大的胰头压迫胆总管下端或肝功受损出现黄疸,黄疸越重,提示病情越重,预后不良。
★第四、发热多为中度热:38°~39℃之间,一般3~5天后逐渐下降。
但重型者则可持续多日不降,提示胰腺感染或脓肿形成,并出现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体温不升。
合并胆管炎时可有寒战、高热。
★第五、手足抽搐为血钙降低所致。
系进入腹腔的脂肪酶作用,使大网膜、腹膜上的脂肪组织被消化,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后者与钙结合为不溶性的脂肪酸钙,因而血清钙下降,如血清钙<1.98mmol/L(8mg%),则提示病情严重,预后差。
★第六、休克多见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由于腹腔、腹膜后大量渗液出血,肠麻痹肠腔内积液,呕吐致体液丧失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
另外吸收大量蛋白质分解产物,导致中毒性休克的发生。
主要表现烦躁、冷汗、口渴,四肢厥冷,脉细,呼吸浅快、血压下降,尿少。
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困难,谵妄、昏迷、脉快、血压测不到,无尿、BUN>100mg%、肾功衰竭等。
★第七、急性呼吸衰竭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生进行性呼吸窘迫,过度换气,紫绀,焦急,出汗等,常规氧疗法不能使之缓解。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什么是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胆道结石、炎症等疾病可引起胰管梗阻,胰黏膜屏障破坏,从而导致胰液外溢,造成胰腺组织自我消化,形成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本病属中医“腹痛”、“胃脘痛”、“结胸”等范畴。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原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因概要: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结石壶腹部结石可造成壶腹部狭窄,引起黏膜的损伤,造成继发性水肿或感染,从而加重狭窄,甚至造成梗阻,使胆道内压力升高,促使胆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感染胆道系统发生细菌感染时;胆道寄生虫、肿瘤、瘢痕狭窄等疾病均可造成胰管梗阻。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详细解析:【西医病因病理】一、病因胆道结石、感染、寄生虫等疾病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共同通路为其发生的解剖学基础。
1.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是结石壶腹部结石可造成壶腹部狭窄,引起黏膜的损伤,造成继发性水肿或感染,从而加重狭窄,甚至造成梗阻,使胆道内压力升高,促使胆汁逆流入胰管,激活胰酶而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2.感染胆道系统发生细菌感染时,胆总管的炎症可直接累及胰管,使胰管引流不畅,胰黏膜屏障破坏,胰液逆流入胰组织而发病;另外,胆汁内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中某些成分可激活胰酶(如细菌酰胺酶等),造成胰腺自身消化和急性炎症。
3.胆道寄生虫、肿瘤、瘢痕狭窄等疾病均可造成胰管梗阻,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的原因是胰液引流不畅,从而造成胰液逆流而发病。
二、病理正常情况下,胰液不损害胰腺组织,当胰液引流受阻,胰管上皮因内压增高或胆汁中某些成分的作用而受损,胰酶被激活,胰腺发生自身消化而发病。
急性胰腺炎的病理变化一般分为两型。
1.水肿型(间质型)较多见,病变多局限在胰尾。
病变的胰腺肿大变硬,间质充血水肿并有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
有时可发生局限性脂肪坏死,但无出血。
2.出血坏死型较少见,本型发病急剧,胆源性急性胰腺炎病变以广泛的胰腺坏死、出血为特征,胰腺肿大、质软,出血,呈黯红色,分叶结构模糊。
胆源性胰腺炎的护理疑难病例讨论胆源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护理起来也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以下是一个相关病例讨论。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位45岁男性,因剧烈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入院,诊断为胆源性胰腺炎。
经过抗感染、止痛、抗炎等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仍存在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问题。
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但淀粉酶和脂肪酶水平仍然偏高。
讨论:1. 治疗方案:该病例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或加强治疗?答: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的关键是早期有效的液体和营养支持,以及积极控制疼痛、抗感染和抗炎。
该患者接受了对症治疗并改善了症状,但仍存在消化功能不良的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加强营养支持和胰酶替代治疗。
2. 护理重点:针对该病例,有哪些护理重点需要注意?答:护理重点包括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积极进行营养支持及液体管理、控制并缓解疼痛、预防感染和并发症、加强宣教和心理支持等。
3. 营养支持:如何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答:患者应接受个体化的营养支持,包括口服、静脉和肠内营养。
应根据患者的消化功能、胰酶分泌能力和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补充剂,例如高蛋白、低脂、低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如果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不足,应及时进行补液治疗。
4. 止痛措施:如何有效的缓解患者疼痛?答:在尽可能减少或停止胰腺分泌和胆汁分泌的情况下,采用镇痛药物进行疼痛缓解。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神经阻滞剂等进行止痛治疗。
但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导致呼吸抑制和依赖。
总之,护理胆源性胰腺炎患者需要进行积极而个体化的护理,充分评估患者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营养支持和疼痛控制,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症状,尤其是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早期症状,胆源性慢性胰腺炎有什么表现?得了胆源性慢性胰腺炎会怎样?以及胆源性慢性胰腺炎有哪些并发病症,胆源性慢性胰腺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常见症状:胆囊收缩功能不良、胰腺内钙化、食欲不振、腹水、肝脾肿大*一、症状一、症状本病可由急性胰腺炎迁延所致,也可反复急性发作。
在急性发作期,其临床表现基本同急性胰腺炎。
慢性过程中有下列表现,具体病例的主要表现和症状轻重可有较大差别。
*二、症状(1)腹痛: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开始每天1~2次,后发作逐渐频繁,最后呈持续性疼痛。
疼痛位于上腹部剑突下和稍偏左,部位深,向背部放射,饮酒和进食多脂肪食物可诱发和加重,常于半夜痛醒,俯坐位腹痛可减轻,而一般止痛药则无效。
(2)消化不良:胰腺纤维化后,其外分泌不足,加上原有胆道疾病,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饱胀、厌食油腻、恶心、脂肪泻、体重减轻。
(3)糖尿病表现:当胰腺内分泌功能遭到破坏时,可表现为多饮、消瘦、一般呈进行性加重,对胰岛素较为敏感,而对其他降糖药多不敏感。
2、体征本病常缺乏特异性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肠梗阻征等。
间歇期仅有上腹部轻压痛,消瘦病人有时可扪及增大变硬的胰腺。
假性胰腺囊肿形成时,上腹部可扪及一界限不清的包块。
如同时伴有胆石症、胆道感染、肝硬化时,可出现墨菲征、胆囊增大、肝脾肿大、腹水等,黄疸在急性发作期可出现。
胰头部纤维化、缩窄性乳头炎、胆总管结石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二、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明确反复急性发作史者诊断不难,但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能作出正确诊断。
*以上是对于胆源性慢性胰腺炎的症状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下面再看下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并发症,胆源性慢性胰腺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呢?*胆源性慢性胰腺炎常见并发症:黄疸、肝硬化*一、并发病症1、糖尿病表现可表现为多饮、消瘦、一般呈进行性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