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31.64 KB
- 文档页数: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有哪些?如何处理?近年随着微创技术不断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临床公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胆道疾病方法,其具有创伤性少、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已在国内普及应用。
然而,腹腔镜手术始终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术后并发症不可避免,常见的有胆漏、胆管受损、出血、胆道结石残留等,若不及早发现、及时处理有可能会影响其术后康复进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本文主要就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方法进行论述。
1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原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临床常见的术式,其治疗原理是将一种特制的鞘管插入至腹腔内,注入2~5ml二氧化碳以建立气腹使腹腔达到一定的压力,再在腹部穿刺开4个长度0.5~1.5cm的小孔,将胆囊三角区结构解剖出来,然后逐渐将胆囊管、胆囊动脉离断夹闭,将整个胆囊切除。
若患者的胆囊体积较大,虽将胆囊移到腹壁穿刺出,先将胆囊切开取出结石或用负压吸引器吸取胆汁,待胆囊塌陷后再取出胆囊。
整个手术时间大约在30~90分钟,操作简单安全。
传统开腹手术存有针对性差、切口长、创伤大、切口愈合慢、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
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切口1.5cm以内)、术中出血少、疼痛轻、术后恢复时间短(一般术后6~8小时可下床,12~24小时肛门排气后可进食,3~5天可出院)等优势。
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适应症:①症状性胆石病;②无症状性胆石病,但伴有并发症;③非结石性胆囊炎;④胆囊息肉最大直径大于0.5cm;⑤瓷胆囊。
(2)禁忌症:①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弥漫性腹膜炎;②伴有无法控制出血性疾病;③不能耐受全麻;④伴有严重心肺疾病,或病理性肥胖;⑤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⑥有广泛腹部手术病史;⑦伴有活动性胆管炎。
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1)出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并发出血的常见部位有穿刺孔出血、胆囊床出血以及胆囊动脉出血。
其中,胆囊床出血的血液主要来源于门静脉系统的分支,需予以压迫止血。
胆道手术后8例胆漏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1-12-27T09:37:02.3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孙琼刘小艳[导读] 胆漏是胆囊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无论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均可能发生。
孙琼刘小艳(安徽省立新安医院普泌外科 230022)【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0-0125-02 【关键词】胆道手术胆漏护理胆漏是胆囊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无论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均可能发生,其发生率为1.3%~2.7%,常于术后3~7天发生,胆漏不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生命危险,处理相对棘手,容易引发医患纠纷,需引起重视。
我院自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共处理胆漏患者8例,经治疗和护理,除1例因晚期肿瘤抢救无效死亡外,均治愈出院。
现将胆道术后胆漏的护理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8例患者中男7例,女1例,年龄39~76岁,平均53.5岁。
本组病例胆囊结石1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2例;胆源性胰腺炎合并糖尿病2例;胆囊癌1例;胆管下端癌1例;胰腺癌术后胆总管空肠吻合术1例。
全部病例均放置腹腔引流管引出胆汁。
临床表现为胆道手术后患者出现局限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或从腹腔引流管,伤口引流出过多的异常的胆汁。
1.2治疗方法 8例胆漏患者均予以非手术治疗,即抗感染,营养支持,生长抑制激素及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等治疗,其中1例患者行腹腔冲洗,1例已经拔除引流管者在经原先的引流孔重新置入引流管引流,引流管早期用负压引流,引流量明显减少后,改为普通压引流。
1.3治疗结果 8例胆漏中,7例愈合,平均住院25~30天,1例因晚期肿瘤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 2.1病情观察术后应多倾听患者主诉并密切观察其腹部体征,以便及早发现胆漏。
如患者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需警惕胆漏的发生。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复苏期甲状腺危象的护理体会【摘要】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复苏期,患者可能会发生甲状腺危象,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本文从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原因入手,提出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补液和维持电解质平衡、注意维持患者体温、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等护理措施。
通过对术中和术后病人的全面评估,可以预防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护理技巧,能有效降低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率。
护士在术后护理中应重视患者的情况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关键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复苏期、甲状腺危象、护理体会、术后护理、生命体征、补液、电解质平衡、体温管理、意识状态监测、风险意识、护理技巧、全面评估、发生原因、预防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胆囊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胆囊疾病的常见手术方式,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更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微创手术方法。
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术后并发症仍然是一大困扰,其中包括了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甲状腺危象是一种以瞳孔散大、代谢异常、心血管功能改变为特点的危重病理生理状态,多数发生在手术创伤、感染、应激等病因的诱发下。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患者常常处于全麻状态下,手术创伤及应激刺激也可能导致甲状腺危象的发生。
对于术后患者的全面护理尤为重要,特别是在预防和控制甲状腺危象方面要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监测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将重点介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复苏期中甲状腺危象的护理体会,以帮助护士提高对于该病理生理状态的认识和护理技巧,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服务。
1.2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全麻复苏期出现甲状腺危象的原因及护理体会,从而提高护理人员对该情况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通过详细分析术后甲状腺危象的发生原因和护理措施,可以为临床护士提供指导和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处理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2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PC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24例,其中并发胆总管结石9例,并胆内胆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1例,胆囊管残留过长2例,残余小胆囊并发结石1例,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胰腺炎各1例,不明原因的5例。
采用外科手术治疗16例。
结论:重视胆囊切除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术中规范化操作,合理处理胆囊管,避免胆管损伤及残留结石是PCS防治的关键。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并发症预防及诊治资料与方法2000年3月~2009年2月收治PCS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26~62岁,平均46岁。
住院患者19例,门诊患者5例。
开腹胆囊切除术16例,其中包括小切口胆囊切除术9例,腹腔镜胆囊手术8例。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10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2例,慢性胆囊炎伴胆囊息肉1例。
术前经B 超诊断为18例,经B超、CT诊断5例,经MRCP诊断1例。
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本组发病时间为手术后2周~5年,平均时间1.8年。
24例病人均再次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不适,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症状与进食尤其进油腻食物有一定的关系。
其中14例出现腹痛伴发热、纳差,5例出現腹痛伴间歇性黄疸,2例出现渐进性黄疸。
分别行B超、ERCP及MRCP检查,发现胆总管结石9例,并胆内胆管结石4例,胆管狭窄1例,胆囊管残留过长2例,残余小胆囊并发结石1例。
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1例。
治疗:本组24例,其中16例再次开腹手术治疗。
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及连硬膜外麻醉,术前常规置胃管和尿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
有1例行小胆囊切除术,2例行胆囊管切除术。
12例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取结石及胆道镜取石术。
1例胆管狭窄者行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补充体液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胆囊切除手术后中医治疗经验胆囊切除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等胆囊相关疾病。
虽然手术能有效解决胆囊问题,但术后恢复期间,一些患者可能会面临一些不适和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在胆囊切除手术后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经验,希望对患者有所指导。
1. 调理脾胃:胆囊切除手术后,由于胆汁的改变,脾胃功能容易受到影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需要重点调理。
可采用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同时加强消化功能的中药治疗。
2. 肝经调理: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胆有密切的关系。
胆囊切除手术后,肝脏可能会受到刺激和负担,导致肝气郁结。
因此,中医推荐通过饮食调理和适当的运动来平衡肝气,并可以选择一些中药来调理肝经。
3. 调理气血:手术后,气血循环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中医通常会选择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康复。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对胆囊切除手术后的症状缓解和康复非常有帮助。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理脾胃、肝经以及气血运行,减轻病痛和不适。
5. 运动调理:中医非常强调运动的重要性。
胆囊切除手术后,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调理脾胃肝气,同时增强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6. 心理疏导:胆囊切除手术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中医强调心身合一的理念,认为心理状态对于身体的康复非常重要。
在术后期间,患者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恢复身心健康。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作为一个综合的治疗理念,需要结合具体的个体情况来进行定制化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选择中医治疗之前,患者应该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便根据自身情况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之,胆囊切除手术后的中医治疗经验包括调理脾胃、肝经,调理气血,使用针灸疗法,进行适量运动以及心理疏导等。
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7-14T18:40:19.4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李斌
[导读] 总之,术前充分估计做好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患者就能按时出院,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李斌(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人民医院外一科 675700)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6-0261-02
【摘要】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早期发现并发症和术前对并发症的充分估计、准确处理和预防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关键词】胆囊切除并发症诊疗
胆囊疾病在我国是常见多发病,在外科急腹症中居第三位,在胆囊疾病中以胆囊炎并结石最为常见,仅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
伴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胆囊疾病接受手术治疗的人数不断增加,所以进一步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诊疗就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30例,男性127例,女性103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78岁,平均年龄49岁,230例患者均因胆囊炎并结石入院。
入院后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均无手术禁忌症、行胆囊切除术、术后共发生并发症9例[1]。
分别是术后并发切口感染、脂肪液化3例,并发心肌缺血1例、并发胰腺炎1例、并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2例、并发脑梗1例、并发胆囊术后综合症1例。
2 诊疗结果
2.1术后并发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该并发症主要发生在肥胖患者、化脓性胆囊炎患者,肥胖患者术中切开皮下脂肪时不能用电刀,这样可减少术中对脂肪组织的破坏。
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护好切口减少污染。
有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发生可能的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切口情况,发现切口有渗出或分泌物,要增加换药次数。
每次换药后用波姆光治疗仪烤切口、使切口保持干燥、到拆线时可间断拆线,适当延长全部拆线时间。
如到拆线时切口渗出较多无Ⅰ期愈合可能,则拆出全部缝线,充分引流后行Ⅱ期缝合。
术前适当使用抗生素,可减少上述情况发生[2]。
2.2术后并发心肌缺血,患者术后发生胸部不适、心悸、心前区疼痛、应给患者做急诊心电图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后立即给对症治疗。
2.3术后并发胰腺炎,患者术后出现剧烈腹痛,且伴有恶心、呕吐次数增多,既往有胆源性胰腺炎病史。
排外胆汁性腹膜炎和切口疼痛,急诊查患者血尿淀粉酶,确诊后给对症治疗。
2.4术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患者术后发生下肢疼痛,甚至肿胀。
则有出现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可能,应给患者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确诊后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血塞通治疗,保守治疗无效,必要时行溶栓取栓术。
预防该并发症的关键是,术后少用甚至不用止血药物,早期下床活动。
2.5术后并发脑梗,术后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或无力等情况,应行头颅CT检查,确诊后给对症治疗。
2.6术后并发胆道术后综合症。
该并发症极为少见、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向右肩部放射痛、类似胆囊结石症状。
但不伴有黄疸、实验室检查及B超、CT静脉胆道造影结果不能明显提示病变部位及性质,治疗上首选消炎利胆、解痉止痛等保守治疗。
如效果不明显,则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3]。
可使上述症状得以缓解。
3 讨论
胆囊切除术绝大多数为择期手术,所以术前医生应对患者健康状况作系统评估,尽可能估计到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特别是术前检查时发现的合并症,要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出现,术前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治疗好转后再行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高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其手术风险增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率是一般患者的2.8倍。
术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也变大。
术前有胆源性胰腺炎发作病史的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的可能也变大,术后可预防性给药。
术后让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不仅可以预防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还可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促进切口愈合。
总之,术前充分估计做好预防,术后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患者就能按时出院,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参考文献
[1]黄莛庭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
[2]唐伟松,李小毅,杨志英,王欣,李秉璐.预防性抗生素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7.445.
[3]龚昭,周新瑾,周永碧.十二指肠乳突切开术治疗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原因不明的顽固性腹痛84例,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1.6 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