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山水与西方传统风景画的异同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理念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两种传统绘画形式的异同。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传统山水画往往运用线条勾勒出山石并通过皴法表现山水的质感,给人以恬静、宁谧的感觉。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注重“写实性”,追求真实场景的再现。
风景画往往通过用色的明暗变化和光影的处理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二、表现手法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注重“工笔”,即细腻精巧的描绘。
画家常使用细小的毛笔、羊毛等工具,通过勾勒细节来表现自然景物的美感。
而在西方传统风景画中,常使用宽大的画笔和厚重的颜料,通过勾勒线条和色块的方式来表现景物的形态和纹理。
三、艺术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以形写意”,追求从形式上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山水画往往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美与恢弘,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更侧重于塑造与表现人物情感和思想。
风景画往往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和行为来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
四、主题内容的差异中国传统山水画常以名山大川、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绘山水来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西方传统风景画则更多地以具体场景、名胜古迹,以及城市、乡村、田园等为主题,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传统风景画在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理念和主题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虽然它们都是通过画笔和颜料来表现大自然的美,但取材角度和表现手法的不同赋予了它们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两种传统绘画形式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壮大,并成为了各自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当尊重和珍视这两种传统艺术形式,并通过对其异同的分析和思考,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鉴赏提供更丰富的视野和思路。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观念、题材、审
美风格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中国山水画注重表达的是自然界的神韵与意境,强调大自然的气势与山川之美。
中国
山水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追求画面中自然景观的气势恢宏、有神有哲的特点。
而
西方风景画则更多的强调景色本身的浪漫主义与写实性,注重色彩的细腻表达和视觉上的
享受。
西方风景画往往通过光线、阴影、透视等技巧来刻画场景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中国山水画强调“写意”,即通过简约、留白的手法来表达画家的情感与境界。
中国
山水画往往以纸本、绢本、细毫等工具进行,善于运用水墨、水彩等材料,注重线条的斑驳、遗韵和水墨的渲染。
而西方风景画则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写实的技巧,更多地采用油画、水彩画等材料,通过色彩的层次和细腻的刻画来表现景物的真实感。
中国山水画强调“余白”,即画面中大量留白的手法。
中国山水画追求画面整体的和谐、空灵与虚实相生的特点,通过大量的留白来表达画家的意图和观念。
而西方风景画则
更多地强调画面的填满和细节的表现,注重画面的丰富性和细腻性。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观念、题材、审美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国山水画追求
自然景观的意境与气势,注重写意、意境和余白的表现方式。
而西方风景画则更注重景物
本身的浪漫主义与写实性,注重细节和色彩的表现。
两者虽然存在差异,但都是独特且具
有艺术价值的表现方式,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十九世纪英国风景绘画与中国古代山水画十九世纪是英国风景画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大批艺术家将自然景色描绘得细致入微,精致而真实,成为了英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山水画也迎来了它的巅峰时期,北宋、南宋时期的绘画家们将自然画入纸中,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山水传世名作。
在两种地域、文化极不相同的绘画风格中,如果在整体差异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很多共性和契合点。
首先在题材上,英国风景画和中国古代山水画都以自然景色为主要描绘对象,其共同点便在于对自然美的追求。
两种艺术形式旨在把自然的美丽与神韵,以最贴近生活、最贴近自然的方式表现出来,让观者们直观感受到自然之美。
这一点可以从英国著名的风景画家约翰·柯特斯(John Constable)的作品《撒福克郡海岸》、约瑟夫·特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的作品《火车过河》、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李石的作品《白石山庄图》、赵伯驹的作品《湖天清晓图》中得到体现。
这些作品都以自然为主题,通过作品中的色彩,构图和画法等手法展现出了自然风光的深远之美以及艺术家对自然的敬畏和追求之心。
其次,在技法上,英国风景画和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在英国风景画中,画家注重技法的细致和现实性的表现,在体现色彩与光影的同时融合了现实生活,让观者感受到了真实的自然氛围。
而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画家同样注重技法的细腻,追求笔墨的自然流畅,通过线条与墨痕的运用,展现出山水之美。
两种绘画形式都尽可能地凸显出作者对自然生态、景色的感性所得和美学追求。
这一点可以从柯特斯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使用了浓重和细腻的线条来表现树木、草地和天空的细节。
此外,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在笔墨运用方面更是有独到之处,较深刻地表现出了山水之中天人合一、画境与生活相融的境界。
例如宋代画家范宽的笔墨力度从粗到细,从简到繁,表现出山石之形,流水之势,天空之气质,丰富生动,与英国风景画不同,给人以宁静恬淡之美感。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关键词]意识形态透视法则空间表现[摘要]以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为讨论对象,通过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透视法则与空间表现三方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两种艺术形式更好的交融。
东方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的表现风景,东西方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各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1、美学基础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忽略再现的美学观念。
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讲究画面描绘的是哪儿,而是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画者的立足点去解读。
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
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得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
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认为,“美就是有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因此形成一种以希腊和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
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准确、完美自然的体现,是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贡献。
这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也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基于忠实描绘,并接近于自然。
2、创作理念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的中国画论就有这样的阐述。
笔墨渗透的是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
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
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大自然之美:中西方山水的异同探究一、引言大自然的美丽令人陶醉,山水作为大自然的代表之一,吸引着中西方人民的目光。
中西方文化因地域与历史差异,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山水风景。
本文将针对中西方山水的异同进行探究,以揭示不同文化对于大自然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二、中式山水的特点中式山水以“山水画”的形式广为人知,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深厚的哲学意蕴:中式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表达,追求“不以形似而写神似”,通过山水的形象来传递思想与情感。
画中山水与自然景观的融合,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2. 反映自然之神韵:中式山水画追求“写意”,强调自然景观的神韵与气势。
山水画中常见的层峦叠嶂、奇峰怪石,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雄奇。
3. 追求虚实相间的景深感:中式山水画通过运用“前景、中景与远景”的概念来凸显景深感,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虚实结合的手法,给予画作更多的变化与韵味。
三、西方山水的特点与中式山水画相比,西方山水更倾向于写实与细腻的表现方式。
以下是西方山水画的特点:1. 追求真实的描绘:西方山水画注重对自然景观的真实描绘,致力于还原自然之美。
绘画技巧上,西方山水画经常运用透视法与明暗对比,以增强画面的真实感。
2. 强调细节与细腻的技法:西方山水画追求细节的精确表达,注重色彩的丰富与细腻的层次感。
通过精心雕琢的技法,营造出浓郁的氛围与情感。
3. 注重自然的壮美与浩渺:西方山水画常常体现出景物的宏伟与浩渺感,营造出一种广袤、开阔的氛围。
画中的山脉、河流或瀑布,常常以庞大的形象展现自然之力。
四、中西方山水的异同对比中西方山水在表现手法与审美取向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以下是中西方山水的异同之处:1. 表达方式的差异:中式山水注重表达内在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山水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突出意境与神韵;而西方山水则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还原,追求真实与细腻的描绘。
2. 集中与分散的视觉效果:中式山水画常常通过虚实结合来创造出深度与层次感,画面中的景物以点、面、线的组合来达到集中的视觉效果;而西方山水画则更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上自由流动。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比较中国山水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同样,在西方画坛占重要地位的风景画也是如此。
这两种表现相同的对象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们分别处在两种不同的文明当中,不管是在东方古老璀璨的历史和文化中,还是在古希腊及罗马的巨大艺术成就中,这两种艺术的审美价值都是人类发展的宝贵遗产。
二者之间的异同的比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不管那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所以,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同样也是影响巨大的——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中国艺术家在儒道的影响下,致力于自身与天道的融合,西方的画家则是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中完成自己理想的嬗变。
我们要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就需要从他们不同的发展历程入手,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出发去分析。
因为艺术的根本区别和差异并不在单纯的技法与材料,它们所赖以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美学理念才是相互比较的关键。
所以,本文理所当然将双方的美学基础和美学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尽管叙述深刻需要较好的美学素养及理论修养,尽管作者的理论水平不能让这段美学思想的异同的语言写的有见地,但是这个中西方艺术——甚至是不管那两种艺术——相互比较的首要前提还是应放在重要的地位。
当然两者之间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是比较的一个重点,这是直观明了了解两种艺术区别的最有效的方法。
不管那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有本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
譬如当亚洲人在用笔渲染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热爱时,非洲的土著却在用刀刻划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与执著的崇拜。
所以,本文将具体我们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5学子 2017.03探索与创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景物为表现对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审美情趣以及理论体系。
我们试着从起源发展、美学基础、表现手法、造型特点等方面比较二者的异同,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学习以自然风景为载体的这样一种绘画艺术。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起源上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最早的独立的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顾恺之有《画云台山记》、宗炳有《画山水序》、王微有《叙画》等成熟的山水画理论出现,《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代表着山水画以初步现成了自己独立风格。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多追求装饰趣味,勾染多皴擦少,强调哲理的显现。
而西方风景画摆脱人物画的背景,走上独立的道路,要追溯到西方14~15世纪,以素描等形式出现的风景画,以及德国画家丢勒的水彩风景画等。
这些风景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风景的喜爱,对风景画作了细致的刻画。
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就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开始走上了正确发展的道路。
从隋唐开始,中国山水画开始走向了成熟,出现了展子虔,大小李将军,王维等优秀的山水画家,除了青绿画法,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画法也开始出现。
如《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境,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而成熟的品评体系和绘画理论的大量出现,代表了中国山水画从这里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
如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云:“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中“万类由心”,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
到了宋元,是中国山水画不可磨灭的高峰时期,以荆、关、董、巨、南宋四家,元四家等一大批山水画巨匠为代表,把山水画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
明清时期,则以明四家,董其昌,四王四僧为代表,如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提倡文人画。
《画旨》中云:“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异同的比较研究摘要:中国山水画基本上代表了东方的绘画形式,西方风景画也基本上代表了西方的表现方法。
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形成了中西并进的绘画形势。
本文通过几个方面的梳理,来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异同的比较中进行研究。
关键词:造型方法;透视运用;空间处理;色彩表现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188-02在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大环境下,文化多元化的新秩序初见端倪,中西方艺术相互碰撞交汇的机会日趋频繁,这一文化和艺术现象必将为美术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孕育更为丰富的艺术面貌。
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和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发展我国绘画理论精髓,使中国绘画美学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
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都是选择了自然景物作为绘画的范本,但在视觉形态上山水画与风景画存在一些差别。
研究和比较东西方传统文化是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有助于促进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并在共同的发展中保持自己民族的传统和特征。
不管哪一种艺术只有相互借鉴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在世界绘画的历史中,形成了中西并行的是两条发展主线。
只有重视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比较。
才能使我们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下面通过造型方法,透视运用,空间处理,色彩表现几个方面的分析,来讨论中西绘画之特征。
一、起源发展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时期,到了六朝山水画都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呈现,人大于山。
现在可见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展子虔《游春图》,它们反映了隋或初唐青绿山水画的面目,虽然还没有彻底摆脱装饰的味道,但写实能力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抒发作者的情怀,将山水画和人物画及花鸟画的抒情性提升到几乎相同的台阶。
只是这时候的技法还比较古老、稚拙,没有具体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山水画的成熟时在宋代,有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山水大家,分南北画派,荆浩,关仝以北方山水为题材,表现风格雄壮刚劲,董源,巨然以南方山水为内容,表现风格秀润淡雅。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两种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它们在表现方式、技法和审美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中国山水画注重“气韵生动”和“意境”,追求自然之美和心境之美的统一。
这种绘画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通过运用“写意”的手法,表现自然景色的“神似”,更重要的是通过意境的塑造来表达画家的情感、哲学思想以及对世界的理解。
而西方风景画主要追求客观写实,强调对细节的传神描绘。
中国山水画强调意境和思想性,将审美和哲学融入其中。
中国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虚幻与渺小感。
山水画往往通过构图的布局、画面的中心与边缘、色彩的运用等方式,表现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从而达到感人心弦的效果。
而西方风景画主要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依靠色彩和明暗的对比,突出画面的焦点,让观众在感受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家对美的追求。
中国山水画有独特的构图方式和笔墨技巧。
中国山水画追求画面的虚实结合,通过运用“立体感”和“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纵深感和立体感,给人以一种宏伟、壮美的感觉。
而西方风景画则更加注重画面的平面性和细节描绘。
西方风景画家借助透视法和线条的运用,将画面呈现得更真实、更具立体感。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
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安逸,通过表现自然景色来寻求和谐与协调。
它强调画家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凝聚着中国文人的山水情怀和审美追求。
而西方风景画强调的是感官的冲击力和强烈的表现效果,追求画面的真实和客观。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在表现方式、技法和审美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中国山水画注重意境和思想性,运用写意的手法表现画家的情感和哲学思想,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细节描绘和客观写实。
两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区别“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而独立的欧洲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邵大箴《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同和异——兼论两者交融的历史、现状与前景》)。
若溯本求源,比较两者形成的根本原因,必然联系到各自发源地上文化传统中的自然观和哲学中的终极关怀。
聂彦锋《山水清音》作为西方美术发源地之一的古希腊是一个海洋地区,其商业活动和航海业的发达刺激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索取的欲望和对大海奥秘的探索、征服,因此,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而中华民族生活在内陆,“农民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
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于其纯朴天真之中,很容易满足。
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因此,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
陶冷月《湘江秋月》李约瑟在谈到中西文化与哲学时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察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人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
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祁洞之也认为,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
正是中西早期不同的自然观和终极关怀理念,使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了不同的审美风格和绘画体系。
俞子才《阿里山纪游图》设色纸本镜框 1948年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儒家的礼教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人们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便去钻研《老子》、《庄子》和《易经》……魏晋士人因去解释、发挥这些玄妙的学问,故他们的学说被称为玄学”(王连升《简明中国通史》)。
所以,一部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归隐田园山林,终日追求清静、安逸、超脱,通过自然山水风光寄托他们的情感,在这种对玄妙、玄远境界的追求中,他们获得一种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的美的审美胸怀,对自然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和感。
浅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艺术表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所谓风景画,即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在中国称为“山水画”,在西方称为“风景画”。
风景画一词约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除了名称不同,二者的观察方法、表现手法、作画工具亦皆有大不同。
在观察方法上,中国的山水画更注重画家个人的审美体验,而西方则重客观科学;在技法上,中国山水画重笔墨,轻色彩,西方风景画则重色彩对形体的塑造,可以说没有色彩,就不成其为风景画。
中国山水画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理想,即南朝宋画家宗炳所谓的“山水以形媚道”。
它不像西方风景画那样,为了自然美而把风景忠实再现或为了形式美而把风景变形与抽象,它是一种表现人生哲学的工具,所以宗炳才会提出“万趣融其神思”来达到“畅神”的目的。
它是画家心灵的创造,是理想化的写照,它需要“造境”,而不是停留在“写景”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思想哲学、文化艺术、审美意识等都是不同的。
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西画家的作画方式。
他们各自使用的作画工具也有差别:中国画材料是毛笔、宣纸、绢帛、水墨、矿物与植物颜料,这些材料属于柔软性质,水性的墨与色易流淌,特别适合画似与不似之间的文人画写意山水,它又有一次成形不允许修改的高难度技巧,使之难以深入刻划。
而西方绘画使用化工颜料和油性的粘稠颜料、硬毫性的排笔、帆布、亚麻布、木板等,非常适于画家在室外写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追求视觉的发现,使再现体积、光彩、三维空间的风景画能深入进行刻划细部,达到写景目的。
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都是把对自然景物作为描绘对象。
西方画家对风景刻画得细微逼真,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其光影、景色,几乎同眼见的一模一样,西方风景画首先以真实的再现和灿烂的色彩感动人。
通过描绘海滩、风车、牛群、肥沃的土地、葱郁的森林,表达他们对山川的热爱之情。
如普桑的《阿尔迪亚的牧羊人》、康斯泰勃尔的《干草车》、透纳的《暴风雨的汽船》、弗里德里希的《海边的修士》、莫奈的《日出印象》、柯罗的《枫丹白露清晨》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原因之比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
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画;形成原因;比较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
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产生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基础“独立的中国山水画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公元4世纪前后), 而独立的欧洲风景画出现在17世纪的荷兰。
”[1]若溯本求源,两者的兴起都是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的,并且在上述两个时期前还产生过其它独立的山水画和风景画(只是年代久远无法见到实物)。
探讨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形成的原因,必然联系到两者产生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 由于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阶级内部残杀不断,儒家思想的统治基础(人物画占统治地位)开始动摇。
战乱也造成一部分地主阶级和知识分子归隐田园山林,终日追求清静、安逸、超脱,从自然山水中领略玄趣。
所以,当时的许多画家成天融入自然山水怀抱,描山摹水,并寄情于山水。
艺术家们给山水赋予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山水以形媚道”,“圣人含道映物”,[2]他们不但创作了许多山水画,而且还有大量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出现。
在晋有“凡画,人最难、次山水”,[3] 还有“山有面,则背向有影……”[4]的说法,东晋时又有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等成熟的理论著作出现。
浅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性1. 引言1.1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起源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图像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密不可分,这种审美文化传统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而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则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壁画和史诗诗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通过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西方风景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起源上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这也导致了它们在艺术表现方式、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
1.2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两种画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演绎。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古代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发展演变,直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则较为复杂,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了相关作品,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真正开始兴盛。
从十四世纪的佛兰德艺术到十五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再到十七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西方风景画经历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两种文化下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趋势的差异,也展现了各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魅力和风格特点。
1.3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是各自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对自然和人文的诗意体现。
而西方风景画则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传统,代表着对自然景色的现实描绘和感性表达。
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比较【摘要】中国的沈周和西方的莫奈在画坛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们在表现相同的对象时却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
文章从沈周和莫奈入手,通过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的分析和比较,简单阐述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历程,从而展示出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沈周;莫奈;风景画;山水画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派“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两江名胜图》等。
克劳德·莫奈(1840~1926)生于巴黎,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
他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品《印象·日出》《圣拉查尔火车站》《睡莲系列》《草地上的午餐》等。
一、起源与发展之异同
在起源上,以沈周为首的吴门四家为中国山水画流派的代表,它的发展源远流长,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可以看出
此时的山水画已经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与人物画相提并论。
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是最早有关山水画问题的文献资料,到了隋唐时期,可以说中国山水画已经完全成熟并形成了独立画种,出现了多种风格及流派。
以莫奈为代表的西方风景油画派最早同样也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起,风景油画逐渐独立出来,到了17世纪的荷兰,风景油画作为一个独立画种才达到成熟。
在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下,风景油画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西方风景油画的发展完成了从创新到成熟的完整时期。
二、美学思想和创作理念之异同
美学基础方面,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沈周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在孔子看来,艺术品的“美”是以“善”来体现的。
“善”是艺术的内容,“美”是艺术的形式,内容可称为“质”,形式可称为“文”。
东晋时期道家思想大行其道,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直至整个中国艺术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基础。
而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莫奈受文艺复兴及基督教的影响,形成一种以古希腊文化与基督教为依据的美学思想,同时这一思想也是西方风景油画的起源和美学基础,这就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客观地表现自然。
这是与中国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在创作理念上,沈周的画强调作者主观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心要容纳天地万物、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
元代倪赞自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即作画不求形似,而以“逸笔”在排遣胸中的逸气,用以自娱。
西方的风景油画在创作理念上多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现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
以莫奈为代表的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谋略更直接、更形象地表现自然风光。
这种作画方法的手段是不断地观察自然,包括一点细小的变化和不同,这一点尤其以印象派表现得更为彻底。
因为他们的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
从沈周的山水画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似与不似之间”,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别,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而莫奈的风景油画追求的是客观再现自然风光,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描绘对象的透视、结构、光感和色彩,甚至于追求光线的瞬间变化。
三、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法之异同
众所周知,一般绘画作品都是由点、线、面相结合构成的。
而中国画的造型手段主要是“线”,通过在创作出不同的“线”来抒写自己的“胸中逸气”、“心中丘豁”。
不同的是,西方画家是以“面”
来描绘眼中的事物。
从塑造形体的效果上说“面”要优于“线”,“线”表现得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
此外,西方风景油画的湖光山色也都是由一个个的“面”组成的,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油画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在造型上中国画提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拘泥于特写的时间与空间。
中国画对形象的塑造是为了作者的抒情达意,所以中国画家为了强化作者感情的表达去舍弃对象的外在形态。
而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质感、光线、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所有的这些相结合就更完美地表达出作者的视觉感受。
四、空间认识和色彩处理之异同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油画上相差迥异。
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述。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诅远山,谓之平远”。
西方风景油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
就象达芬奇所说的:艺术家必须“以镜子为师”,西方风景油画所描摹的自然用的是焦点透视,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认识,即科学的空间,并不是像中国画家那样脱离真实自然的约束。
西方画家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风景画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不像中国山水画家那
样吞吐天地、浑然一体。
五、工具材料之异同
“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是中国山水画的必备作画工具。
毛笔是中国画以“线”为造型手段使用的必备工具,与此不同的是,油画的笔是扁头的,这样绘制出的“宽线”正是西方画家以面造型的起点,这一个个“宽线”正是一个个“块面”。
中国画中的墨,不能单纯地理解成为一种工具材料。
墨在与不同含量的水混合后可以有不同的浓淡变化,归纳为“焦浓重淡清”,这就是所谓“墨分五色”所以墨也是颜色。
西方风景油画的创作始终是围绕自然界的色彩展开并发展,对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如何去理解表达这种变化和感觉,随着技法及理论的成熟,西方风景画家体现在作品中的色彩也就千姿百态。
中国画用纸是用独具东方特色的宣纸。
宣纸中的生宣纸质地软而松,吸水性强,碰上了墨产生水晕墨障,发挥渲染作用,水墨性能得到高度发挥;熟宣不吸水,宜于作工笔画。
宣纸之外,还可用绢作画。
而西方风景油画一般都是用较厚实的亚麻布或帆布,经过制作画底绷在画框上之后,放置于特制的画架上才开始作画。
六、结论:
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
段。
在中西方绘画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方风景画,都体现出了形与神,反映出客体对主体对象的热切追求,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创作者的自我渴望。
中西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不管哪一种艺术,只有相互交融和吸收才能获得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中国美术简史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青年出版
社.2008.
[2] 外国美术史彭亚;黄斌,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美术鉴赏王彦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4]美术概论王宏建,袁宝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