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排队论 (1)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67
排队论知识点(一)排队论知识点详解什么是排队论排队论是应用概率论、随机过程和数学统计方法来研究队列系统的数学理论。
队列系统是指一些处理实体以确定的方式到达某个系统,被系统以某种方式处理,然后离开系统的系统模型。
排队论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队列系统(如银行服务台、电话交换机等)的结构和参数,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排队论的主要概念1. 到达过程到达过程是指实体到达队列系统的时间间隔的随机过程。
根据到达的规律性和随机性不同,到达过程可以分为不可预测的泊松到达过程和可预测的非泊松到达过程。
2. 服务过程服务过程是指队列中的实体被处理的时间间隔的随机过程。
根据服务的规律性和随机性不同,服务过程可以分为不可预测的指数服务过程和可预测的非指数服务过程。
3. 队列长度队列长度是指队列中正在等待服务的实体的个数,也可以看作是在系统中等待服务的实体的数学期望。
4. 平均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是指实体在队列系统中等待服务的平均时间。
5. 利用率利用率是指队列系统中服务设备的利用情况,通常用平均到达率与平均服务率的比值来表示。
排队论的基本模型1. M/M/1模型M/M/1模型是排队论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代表了一个单一服务台和一个队列的排队系统。
M/M/1模型的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都是泊松过程,服务设备能力为1。
2. M/M/C模型M/M/C模型是M/M/1模型的扩展,代表了含有C个服务台和一个队列的排队系统。
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仍然是泊松过程,但是服务设备能力为C。
3. M/G/1模型M/G/1模型是M/M/1模型的变体,代表了一个单一服务台和一个队列的排队系统,但是服务过程是一般分布。
到达过程仍然是泊松过程。
4. G/G/1模型G/G/1模型代表了一个单一服务台和一个队列的排队系统,到达过程和服务过程都是一般分布。
排队论的应用1. 交通拥堵排队论可以用来研究交通拥堵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一步优化交通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流量的分配。
运筹学排队论1. 简介排队论是运筹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了在人员、物品或信息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排队现象,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分析这些模型来探讨和优化系统中的排队行为。
排队论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交通运输、电信网络、生产制造等。
2. 排队模型排队论中常用的模型包括M/M/1模型、M/M/s模型、M/G/1模型等。
其中,M表示到达过程的分布,而G表示服务时间的分布。
而数字1或s则表示系统中的服务通道数。
2.1 M/M/1模型M/M/1模型是排队论中最简单的一个模型,它假设到达过程和服务时间都服从指数分布。
该模型中只有一个服务通道。
2.2 M/M/s模型M/M/s模型是M/M/1模型的扩展,它假设到达过程和服务时间仍然服从指数分布,但有s个服务通道。
M/M/s模型适用于有多个并行服务通道的排队系统。
2.3 M/G/1模型M/G/1模型假设到达过程服从泊松分布,而服务时间服从一般分布。
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因为服务时间往往不服从指数分布。
3. 排队论的性能度量排队论的性能度量是对排队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性能度量指标包括平均等待时间、平均逗留时间、系统繁忙率等。
3.1 平均等待时间平均等待时间是指在排队系统中,每个顾客平均等待的时间长度。
通过对排队模型的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平均等待时间的具体数值。
3.2 平均逗留时间平均逗留时间是指每个顾客在排队系统中逗留的平均时间长度。
它等于平均等待时间加上服务时间。
3.3 系统繁忙率系统繁忙率是指服务通道在单位时间内处于工作状态的比例。
它可以用来评估系统是否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
4. 排队论的应用4.1 交通运输排队论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交通信号灯的控制就可以通过排队论进行优化,以减少车辆的等待时间和交通拥堵。
4.2 电信网络在电信网络中,排队论被用于研究数据包的传输和路由机制。
通过对排队论模型的分析,可以提高网络的传输效率和质量。
排队论一、引言: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排队或拥挤现象,如旅客购票排队,食堂买饭排队,列车调用,计算机进程调用,市内电话占线等现象。
凡是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事业和工作,凡是出现拥挤现象的领域,都是排队论的用武之地。
排队论是研究服务系统中排队现象随机规律的学科,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网络、生产、运输、库存等各项资源共享的随机服务系统,其目的是正确设计和有效运行各个服务系统,使之发挥最佳效益。
排队论研究的内容有3个方面:统计推断,根据资料建立模型;系统的性态,即和排队有关的数量指标的概率规律性;系统的优化问题。
二、排队论的起源与历史:排队论起源于20世纪初的电话通话。
1909年丹麦电话工程师 A.K.埃尔朗:话务理论,导出著名的埃尔朗电话损失率公式,自20世纪初以来,电话系统的设计一直在应用这个公式。
20世纪30年代苏联数学家А.Я.欣钦把处于统计平衡的电话呼叫流称为最简单流,瑞典数学家巴尔姆又引入有限后效流等概念和定义。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数学家关于生灭过程的研究,英国数学家D.G.肯德尔提出嵌入马尔可夫链理论,以及对排队队型的分类方法, L.塔卡奇等人又将组合方法引进排队论,使它更能适应各种类型的排队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排队网络和复杂排队问题的渐近解等,成为研究现代排队论的新趋势。
三、排队论的定义:排队论(queuing theory), 或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 是通过对服务对象到来及服务时间的统计研究,得出这些数量指标(等待时间、排队长度、忙期长短等)的统计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来改进服务系统的结构或重新组织被服务对象,使得服务系统既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又能使机构的费用最经济或某些指标最优。
四、排队系统:(一)、排队系统的构成排队系统又称随机服务系统,是研究服务过程和拥挤现象的随机模型。
服务系统由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顾客)构成,顾客到达系统的时间是随机的,服务员为每一位客户服务的时间也是随机的,所以整个排队系统的状态也是随机的。
授 课 内 容 备注、更新第6章 排队论(1)排队是指因车辆数量超过服务设施的容量,致使车辆得不到及时服务而等候的现象。
(2)排队论则是研究排队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理论。
(3)在交通工程中,排队论被广泛用于车辆延误、通行能力、信号灯配时以及停车场、收费亭、加油站等交通设施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中。
6.1 概述6.1.1排队系统基本组成1. 输入过程(1)定义:输入过程是指各种类型接受服务的车辆(或行人等)按怎样的规律到达(2)种类:①定长输入:车辆均匀到达,车头时距相同;②泊松输入:车辆到达符合泊松分布,车头时距服从负指数分布;③爱尔朗输入:车辆到达车头时距符合爱尔朗分布。
2. 排队规则(1)定义:排队规则是指到来的车辆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
(2)分类:①等待制:车辆到达时,如若所有服务台均被占用,则该车辆便排队等候服务,称为等待制。
②损失制:车辆到达时,如若所有服务台均被占用,则该车辆不排队等候,称为损失制;③ 混合制:如果车辆到达时,若队长小于L,就加入排队队伍;若队长大于等于L,车辆就离去。
3.输出方式(1)定义:是指同一时刻有多少服务台可接纳车辆,每一车辆服务了多少时间。
(2)分类:①定长分布:每一车辆的服务时间都相等;②负指数分布:每一车辆的服务时间相互独立,且都服从相同的负指数分授 课 内 容备注、更新布;③ 爱尔朗分布:每一车辆的服务时间相互独立,具有相同的爱尔朗分布。
6.1.2 排队系统的主要特征指标① 服务率:它为单位时间内被服务的车辆均值。
② 交通强度:单位时间内被服务的车辆数与请求服务的车辆数之比。
③ 系统排队长度:可分为系统内的平均车辆数(Ls )和排队等待服务平均车辆数(Lq )。
常用于描述排队系统的服务水平。
④ 等待时间:从车辆到达时起到他开始接受服务时止这段时间。
⑤ 车辆在系统内的时间:等于车辆排队等待时间与接受服务时间之和。
6.1.3排队系统的分类记号(1)肯达尔(Kendall )于1953年提出了排队系统的分类记号:输入分布/输出分布/并联的服务站数。
M/M/1/∞/∞标准模型M/M/1/N/∞
系统容量有限模型
N=队伍容量+1
M/M/1/∞/m
顾客源有限模型
m=系统只有m+1种状态
M/M/C/∞/m
多服务台模型
单队,并列C个服务台
系统空闲的概率
ρ
系统有n个顾客的概率(顾
客损失率)
系统至少有1个顾客的概率1-
顾客的有效到达率
系统(每小时)顾客平均数
(每小时)等待服务的平均
顾客数
=
(每位)顾客在店内的平均
逗留时间
(每位)顾客平均修理时间
λ:每小时到达店内人数λ:每小时到达店内人数
µ:每小时可以服务的人数,1/每名客户服务时间的分钟数µ:每小时可以服务的人数,1/每名客户服务时间的分钟数
排队论公式一
排队论公式二
ρ:系统忙着的概率,ρ:系统忙着的概率,
M/G/1/∞/∞M/D/1/N/∞M//1/∞/m 系统(每小时)顾客平均数
(每小时)等待服务的平均
顾客数
(每位)顾客在店内的平均
逗留时间
(每位)顾客平均修理时间
λ:每小时到达店内人数
µ:每小时可以服务的人数,1/每名客户服务时间的分钟数E(v):服务时间v的期望
D(v):方差
ρ:系统忙着的概率,λ:每小时到达店内人数
µ:每小时可以服务的人数,1/每名客户服务时间的分钟数
:服务时间v的期望
D(v):方差
ρ:系统忙着的概率,。
实用排队论排队论又称随机服务系统,它应用于一切服务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通信系统、交通系统、计算机存储系统。
它通过建立一些数学模型,以对随机发生的需求提供服务的系统预测。
现实生活中如排队买票、病人排队就诊、轮船进港、高速路上汽车通过收费站、机器等待修理等等。
一、排队论的基本构成(1)输入过程输入过程是描述顾客是按照怎样的规律到达排队系统的。
包括①顾客总体:顾客的来源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②到达的类型:顾客到达是单个到达还是成批到达。
③相继顾客到达的时间间隔:通常假定是相互独立同分布,有的是等间隔到达,有的是服从负指数分布,有的是服从k 阶Erlang 分布。
(2)排队规则排队规则指顾客按怎样的规定的次序接受服务。
常见的有等待制,损失制,混合制,闭合制。
当一个顾客到达时所有服务台都不空闲,则此顾客排队等待直到得到服务后离开,称为等待制。
在等待制中,可以采用先到先服务,如排队买票;也有后到先服务,如天气预报;也有随机服务,如电话服务;也有有优先权的服务,如危重病人可优先看病。
当一个顾客到来时,所有服务台都不空闲,则该顾客立即离开不等待,称为损失制。
顾客排队等候的人数是有限长的,称为混合制度。
当顾客对象和服务对象相同且固定时是闭合制。
如几名维修工人固定维修某个工厂的机器就属于闭合制。
(3)服务机构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服务台的数量;服务时间服从的分布。
常见的有定长分布、负指数分布、几何分布等。
二、排队系统的数量指标(1)队长与等待队长队长(通常记为s L )是指系统中的平均顾客数(包括正在接受服务的顾客)。
等待队长(通常记为q L )指系统中处于等待的顾客的数量。
显然,队长等于等待队长加上正在服务的顾客数。
(2)等待时间等待时间包括顾客的平均逗留时间(通常记为s W )和平均等待时间(通常记为q W )。
顾客的平均逗留时间是指顾客进入系统到离开系统这段时间,包括等待时间和接受服务的时间。
顾客的平均等待时间是指顾客进入系统到接受服务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