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人工智能 史忠植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7
默默耕耘数十载自主创新结硕果——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史忠植史忠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IEEE高级会员、AAAI和ACM会员、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人工智能技术委员会(TC12)委员、IFIP 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工作组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1980年9月至1983年4月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学习研究。
1989年8月至1990年5月作为访问教授赴荷兰、挪威讲学研究。
2004年赴澳大利亚合作研究。
2005年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开设数据挖掘课程。
他担任《Web Semantics》、《Informatics》、《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杂志的编委。
几十年来,史忠植一直在智能科学、知识工程、分布智能、机器学习、神经计算、认知科学等领域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为我国智能软件的发展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专家系统工具OKPS人工智能自1956年诞生以来,已走过了五十个年头,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一直激励着人们不断深入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进展。
其中,专家系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应用最成功的领域之一。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家系统遍地开花,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然而,其在实际应用中成效并不理想。
史忠植根据当时应用中发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型的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该方法将产生式系统、框架、语义网络三种主要知识表示方法的特点融合在一起。
史忠植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专家系统工具OKPS(Object-oriented Knowledge Processing System)。
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应用,OKPS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通用专家系统工具。
目前,OKPS已在许多单位应用,受到用户的广泛好评。
特别是在建立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渔情分析专家系统中,构建了一个以东海渔区(25°—34°N,130°E以西海区)为示范海区,以卫星遥感渔业分析技术、海洋渔业服务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渔情分析专家系统技术为支撑的海洋渔业遥感信息与资源评估服务系统,OKPS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编号:8106高级人工智能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类型:AB 学时/学分:60/3, 机时:20预修课程数理逻辑、人工智能原理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2) 了解人工智能最新研究成果(3) 掌握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4) 培养人工智能研究能力内容提要和简要目录本课讲授和讨论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的主要思想和关键技术。
主要内容有非单调逻辑、自动推理、机器学习、分布式人工智能、人工思维、人工生命、大规模并行人工智能等。
简要目录第一章绪论1.1 人工智能的认知问题1.2 思维的层次模型1.3 符号智能1.4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1.5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1.5.1 认知学派1.5.2 逻辑学派1.5.3 行为学派1.6 自动推理1.7 机器学习1.8 分布式人工智能1.9 人工思维模型1.10 知识系统第二章人工智能逻辑2.1 逻辑-----重要的形式工具2.1.1 逻辑程序设计2.1.2 关于知识的表示与推理2.2 非单调逻辑2.3 默认逻辑2.4 限定逻辑2.5 自认知逻辑2.5.1 Moore系统${\cal L}_{B}$2.5.2 $\cal O \cal L$ 逻辑2.5.3 标准型定理2.5.4 $\diamondsuit-$ 记号以及稳定扩张的一种判定过程2.6 真值维护系统2.7 情景演算的逻辑基础2.7.1 刻划情景演算的多类逻辑$\bf LR$2.7.2 $\bf LR$中的基本动作理论2.7.3 多类逻辑$\bf LR$的改进第三章约束推理3.1 概述3.2 回溯法3.3 约束传播3.4 约束传播在树搜索中的作用3.5 智能回溯与真值维护3.6 变量例示次序与赋值次序3.7 局部修正搜索法3.8 基于图的回跳法3.9 基于影响的回跳法3.10 约束关系运算的处理3.10.1 恒等关系的单元共享策略3.10.2 区间传播3.10.3 不等式图3.10.4 不等式推理3.11 约束推理系统COPS第四章定性推理4.1 概述4.2 定性推理的基本方法4.3 定性模型推理4.4 定性进程推理4.5 定性仿真推理4.5.1 定性状态转换4.5.2 QSIM算法4.6 代数方法4.7 几何空间定性推理4.7.1 空间逻辑4.7.2 空间时间关系描述4.7.3 空间和时间逻辑的应用4.7.4 Randell算法第五章基于范例推理5.1 概述5.2 基于范例学习的一般过程5.3 范例的表示5.3.1 语义记忆单元5.3.2 记忆网5.4 基于记忆网的范例检索5.4.1 检索问题5.4.2 语义记忆单元和范例检索5.4.3 检索信息集与源范例的对应5.4.4 单概念的范例检索算法AS5.4.5 多概念的范例检索算法AM5.5 相似性关系5.5.1 语义相似性5.5.2 结构相似性5.5.3 目标特征5.5.4 个体相似性5.5.5 相似性计算5.5.6 优选过程5.5.7 约束满足理论5.6 范例复用5.6.1 类比映射5.6.2 类比转换5.7 范例保存5.8 基于范例的规划设计程序5.9 范例库维护5.10 基于范例推理的洪水预报系统FOREZ 第六章归纳学习6.1 概述6.2 归纳学习的逻辑基础6.2.1 归纳学习的一般模式6.2.2 概念获取的条件6.2.3 问题背景知识6.2.4 选择型和构造型泛化规则6.3 偏置变换6.4 变型空间方法6.4.1 消除候选元素算法6.4.2 两种改进算法6.5 AQ归纳学习算法6.6 产生与测试方法6.7 决策树学习6.7.1 CLS学习算法6.7.2 ID3学习算法6.7.3 ID4学习算法6.7.4 ID5学习算法6.8 归纳学习的计算理论6.8.1 Gold学习理论6.8.2 模型推理系统6.8.3 Valiant 学习理论第七章类比学习7.1 什么是类比学习7.2 类比的形式定义7.3 基于抽象的有用类比推理7.4 转换类比7.4.1 手段--目的分析的问题求解模型 7.4.2 类比求解问题计算模型7.4.3 问题求解状态变换7.4.4 转换类比学习系统7.4.5 类比学习的泛化规则7.5 派生类比7.6 因果关系型类比学习7.6.1 类比匹配技术与相似性度量概述 7.6.2 知识表示7.6.3 类比匹配7.6.4 抽取问题的特征7.6.5 相似度的计算方法7.6.6 最佳对应关系匹配7.7 联想类比学习7.7.1 联想类比7.7.2 联想类比条件7.8 约束满足类比7.8.1 三类约束7.8.2 约束满足理论7.8.3 ACME 第八章解释学习8.1 概述8.2 解释学习模型8.3 解释泛化学习方法8.3.1 基本原理8.3.2 解释与泛化交替进行8.4 全局取代解释泛化方法8.5 解释特化学习方法8.6 解释泛化的逻辑程序8.6.1 工作原理8.6.2 元解释器8.6.3 实验例子8.7 基于知识块的SOAR系统8.8 可操作性标准8.8.1 PRODIGY 的效用问题8.8.2 SOAR系统的可操作性8.8.3 MRS-EBG的可操作性8.8.4 META-LEX的处理方法8.9 不完全领域知识下的解释学习8.9.1 不完全领域知识8.9.2 逆归结方法8.9.3 基于深层知识方法第九章知识发现和数据开采9.1 概述9.2 数据驱动知识发现------BACON 9.3 模型躯动知识发现------COPER 9.4 理论驱动式发现方法9.4.1 知识表示9.4.2 学习实现9.4.3 学习发现9.5 概念聚类9.5.1 概念内聚9.5.2 聚类方法9.6 数据开采9.7 数据开采的数学工具------粗糙集 9.7.1 粗糙集理论9.7.2 粗糙分类9.7.3 渔网算法9.8 广义粗糙集9.9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约简9.10 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数据开采9.10.1 数据仓库9.10.2 联想规则发现算法9.11 知识发现工具KDT9.11.1 系统结构9.11.2 知识发现算法第十章分布式人工智能10.1 概述10.2 分布式问题求解10.2.1 分布式问题求解系统分类10.2.2 分布式问题求解过程10.3 主体10.4 主体理论10.4.1 理性主体10.4.2 BDI主体模型10.4.3 RAO逻辑框架10.4.4 关于对别人进行推理的一个模式---换位推理 10.4.5 动作理论10.4.6 次协调机制的引进10.5 主体结构10.5.1 反应主体10.5.2 认知主体10.5.3 复合式主体10.6 主体通信10.6.1 KQML10.6.2 主体通信语言SACL10.6.3 SACL语法结构10.6.4 SACL保留关键字10.7 主体的协调与协作10.7.1 计算生态学10.7.2 基于对策论的协调与协作10.7.3 协商10.8 多主体处理环境MAPE10.8.1 主体的逻辑结构10.8.2 主体虚拟层10.8.3 主体逻辑层10.8.4 主体概念层10.8.5 多主体系统的总体结构10.8.6 主体创建10.8.7 多主体系统构建第十一章进化计算11.1 概述11.2 进化系统理论的形式模型11.3 达尔文进化算法11.4 分类器系统11.5 桶链算法11.6 遗传算法11.6.1 遗传算法的主要步骤11.6.2 表示模式11.6.3 杂交操作11.6.4 变异操作11.6.5 反转操作11.7 并行遗传算法11.8 分类器系统 Boole11.9 规则发现系统11.10 进化策略11.11 进化程序设计第十二章人工生命12.1 引言12.2 研究人工生命的原因12.3 人工生命的探索12.4 人工生命模型12.5 人工生命的研究方法和战略12.6 计算机生命12.7 细胞自动机12.8 形态形成理论12.9 混沌理论四、教材1.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 科学出版社,1998五、参考书六、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和讨论七、考查方式课程设计 40%闭卷考试 60%撰写人:史忠植。
编号:8106
高级人工智能
ADVANC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类型:AB 学时/学分:60/3, 机时:20
预修课程
数理逻辑、人工智能原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
(2) 了解人工智能最新研究成果
(3) 掌握基本思想和关键技术
(4) 培养人工智能研究能力
内容提要和简要目录
本课讲授和讨论人工智能前沿研究领域的主要思想和关键技术。
主要内容有
非单调逻辑、自动推理、机器学习、分布式人工智能、人工思维、人工生命、大规模并行人工智能等。
简要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人工智能的认知问题
1.2 思维的层次模型
1.3 符号智能
1.4 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
1.5 人工智能的研究方法
1.5.1 认知学派
1.5.2 逻辑学派
1.5.3 行为学派
1.6 自动推理
1.7 机器学习
1.8 分布式人工智能
1.9 人工思维模型
1.10 知识系统
第二章人工智能逻辑
2.1 逻辑-----重要的形式工具
2.1.1 逻辑程序设计
2.1.2 关于知识的表示与推理
2.2 非单调逻辑
2.3 默认逻辑
2.4 限定逻辑
2.5 自认知逻辑
2.5.1 Moore系统${\cal L}_{B}$
2.5.2 $\cal O \cal L$ 逻辑
2.5.3 标准型定理
2.5.4 $\diamondsuit-$ 记号以及稳定扩张的一种判定过程2.6 真值维护系统
2.7 情景演算的逻辑基础
2.7.1 刻划情景演算的多类逻辑$\bf LR$
2.7.2 $\bf LR$中的基本动作理论
2.7.3 多类逻辑$\bf LR$的改进
第三章约束推理
3.1 概述
3.2 回溯法
3.3 约束传播
3.4 约束传播在树搜索中的作用
3.5 智能回溯与真值维护
3.6 变量例示次序与赋值次序
3.7 局部修正搜索法
3.8 基于图的回跳法
3.9 基于影响的回跳法
3.10 约束关系运算的处理
3.10.1 恒等关系的单元共享策略
3.10.2 区间传播
3.10.3 不等式图
3.10.4 不等式推理
3.11 约束推理系统COPS
第四章定性推理
4.1 概述
4.2 定性推理的基本方法
4.3 定性模型推理
4.4 定性进程推理
4.5 定性仿真推理
4.5.1 定性状态转换
4.5.2 QSIM算法
4.6 代数方法
4.7 几何空间定性推理
4.7.1 空间逻辑
4.7.2 空间时间关系描述
4.7.3 空间和时间逻辑的应用
4.7.4 Randell算法
第五章基于范例推理
5.1 概述
5.2 基于范例学习的一般过程
5.3 范例的表示
5.3.1 语义记忆单元
5.3.2 记忆网
5.4 基于记忆网的范例检索
5.4.1 检索问题
5.4.2 语义记忆单元和范例检索
5.4.3 检索信息集与源范例的对应
5.4.4 单概念的范例检索算法AS
5.4.5 多概念的范例检索算法AM
5.5 相似性关系
5.5.1 语义相似性
5.5.2 结构相似性
5.5.3 目标特征
5.5.4 个体相似性
5.5.5 相似性计算
5.5.6 优选过程
5.5.7 约束满足理论
5.6 范例复用
5.6.1 类比映射
5.6.2 类比转换
5.7 范例保存
5.8 基于范例的规划设计程序
5.9 范例库维护
5.10 基于范例推理的洪水预报系统FOREZ 第六章归纳学习
6.1 概述
6.2 归纳学习的逻辑基础
6.2.1 归纳学习的一般模式
6.2.2 概念获取的条件
6.2.3 问题背景知识
6.2.4 选择型和构造型泛化规则
6.3 偏置变换
6.4 变型空间方法
6.4.1 消除候选元素算法
6.4.2 两种改进算法
6.5 AQ归纳学习算法
6.6 产生与测试方法
6.7 决策树学习
6.7.1 CLS学习算法
6.7.2 ID3学习算法
6.7.3 ID4学习算法
6.7.4 ID5学习算法
6.8 归纳学习的计算理论
6.8.1 Gold学习理论
6.8.2 模型推理系统
6.8.3 Valiant 学习理论
第七章类比学习
7.1 什么是类比学习
7.2 类比的形式定义
7.3 基于抽象的有用类比推理
7.4 转换类比
7.4.1 手段--目的分析的问题求解模型 7.4.2 类比求解问题计算模型
7.4.3 问题求解状态变换
7.4.4 转换类比学习系统
7.4.5 类比学习的泛化规则
7.5 派生类比
7.6 因果关系型类比学习
7.6.1 类比匹配技术与相似性度量概述 7.6.2 知识表示
7.6.3 类比匹配
7.6.4 抽取问题的特征
7.6.5 相似度的计算方法
7.6.6 最佳对应关系匹配
7.7 联想类比学习
7.7.1 联想类比
7.7.2 联想类比条件
7.8 约束满足类比
7.8.1 三类约束
7.8.2 约束满足理论
7.8.3 ACME 第八章解释学习
8.1 概述
8.2 解释学习模型
8.3 解释泛化学习方法
8.3.1 基本原理
8.3.2 解释与泛化交替进行
8.4 全局取代解释泛化方法
8.5 解释特化学习方法
8.6 解释泛化的逻辑程序
8.6.1 工作原理
8.6.2 元解释器
8.6.3 实验例子
8.7 基于知识块的SOAR系统
8.8 可操作性标准
8.8.1 PRODIGY 的效用问题
8.8.2 SOAR系统的可操作性
8.8.3 MRS-EBG的可操作性
8.8.4 META-LEX的处理方法
8.9 不完全领域知识下的解释学习
8.9.1 不完全领域知识
8.9.2 逆归结方法
8.9.3 基于深层知识方法
第九章知识发现和数据开采
9.1 概述
9.2 数据驱动知识发现------BACON 9.3 模型躯动知识发现------COPER 9.4 理论驱动式发现方法
9.4.1 知识表示
9.4.2 学习实现
9.4.3 学习发现
9.5 概念聚类
9.5.1 概念内聚
9.5.2 聚类方法
9.6 数据开采
9.7 数据开采的数学工具------粗糙集 9.7.1 粗糙集理论
9.7.2 粗糙分类
9.7.3 渔网算法
9.8 广义粗糙集
9.9 基于粗糙集的数据约简
9.10 以数据仓库为基础的数据开采
9.10.1 数据仓库
9.10.2 联想规则发现算法
9.11 知识发现工具KDT
9.11.1 系统结构
9.11.2 知识发现算法
第十章分布式人工智能
10.1 概述
10.2 分布式问题求解
10.2.1 分布式问题求解系统分类
10.2.2 分布式问题求解过程
10.3 主体
10.4 主体理论
10.4.1 理性主体
10.4.2 BDI主体模型
10.4.3 RAO逻辑框架
10.4.4 关于对别人进行推理的一个模式---换位推理 10.4.5 动作理论
10.4.6 次协调机制的引进
10.5 主体结构
10.5.1 反应主体
10.5.2 认知主体
10.5.3 复合式主体
10.6 主体通信
10.6.1 KQML
10.6.2 主体通信语言SACL
10.6.3 SACL语法结构
10.6.4 SACL保留关键字
10.7 主体的协调与协作
10.7.1 计算生态学
10.7.2 基于对策论的协调与协作
10.7.3 协商
10.8 多主体处理环境MAPE
10.8.1 主体的逻辑结构
10.8.2 主体虚拟层
10.8.3 主体逻辑层
10.8.4 主体概念层
10.8.5 多主体系统的总体结构
10.8.6 主体创建
10.8.7 多主体系统构建
第十一章进化计算
11.1 概述
11.2 进化系统理论的形式模型
11.3 达尔文进化算法
11.4 分类器系统
11.5 桶链算法
11.6 遗传算法
11.6.1 遗传算法的主要步骤
11.6.2 表示模式
11.6.3 杂交操作
11.6.4 变异操作
11.6.5 反转操作
11.7 并行遗传算法
11.8 分类器系统 Boole
11.9 规则发现系统
11.10 进化策略
11.11 进化程序设计
第十二章人工生命
12.1 引言
12.2 研究人工生命的原因
12.3 人工生命的探索
12.4 人工生命模型
12.5 人工生命的研究方法和战略
12.6 计算机生命
12.7 细胞自动机
12.8 形态形成理论
12.9 混沌理论
四、教材
1. 史忠植:高级人工智能, 科学出版社,1998
五、参考书
六、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讨论
七、考查方式
课程设计 40%
闭卷考试 60%
撰写人:史忠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