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讲 戏剧审美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10
2、戏剧的总体审美特点1、基于剧本的动作性:戏剧基本的也是唯一的表演是动作(含行为动作和语言),而动作又分单向和双向的,双向的动作推动故事发展(完成叙事部分),单向动作展示内心冲突(完成抒情部分),故事情节引发内心冲突,内心冲突推动故事情节,两者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戏剧情境,创造出艺术形象,这个艺术情境就叫戏剧性。
没有动作推动、仅有叙述人叙述的故事与抒情,不叫“戏剧性”。
2、基于艺术的假定性:所谓的艺术假定性是指,艺术形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达到了艺术中“情理真实”的标准,它不是生活本身——就是说它是假的;但是人类的情感经验让我们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意义。
所谓的现场假定性就是,在剧场的条件下(剧场本身,舞台、布景、道具、服装、化妆、演员……),将剧本中的艺术假定性搬上舞台,即戏剧性的剧场化,也叫剧本舞台化。
3、基于演观赏的直观性:戏剧的直观性不仅包含舞台上物化了的一切,而且还包含演员本身,戏剧的重要构成材料是演员的身体,通过演员的身体表演,可以将空间的直观形象(造型和行为动作)、与时间上的直观形象(文学化的、个性化的语言)统一于演员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广义的“戏剧直观性”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比拟的。
4、基于演出的仪式性:戏剧最初起源于宗教仪式,后来又与舞蹈相结合,所以在演出时为了增加效果,有许多仪式性的动作,这也是戏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比如京剧结尾时热闹的场面和固定的音乐;《哈姆莱特》里主人公死后尸体被高高抬起绕舞台一周表示隆重等。
答案第 1 页共页3、话剧和戏曲的四个审美侧重1、表现在戏剧性上:话剧侧重客观再现和主观合理,一定要再现客观环境,剧本符合生活逻辑,人物关系设置要合理,体现外部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戏曲的情节和场景往往不符合生活逻辑,外在的情境和造型完全是为了烘托气氛甚至仅仅为了唯美的“好看”,而主体情感上是符合逻辑甚至道德伦理的。
而雷雨的客观环境就是周家,一切设施都符合生活逻辑。
周家常年不开窗,压抑阴沉的屋子预示了雷雨中周家的悲剧即将上演。
戏剧体裁知识点总结戏剧是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它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节的艺术形式。
戏剧可以分为古代戏剧、现代戏剧、音乐剧、舞台剧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本文将就戏剧的体裁、历史、发展和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让读者对戏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一、戏剧体裁的分类戏剧的体裁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古代戏剧、现代戏剧、音乐剧、舞台剧等。
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学特点。
1. 古代戏剧古代戏剧是指古代文学中的戏剧作品,主要包括希腊悲剧、喜剧和罗马戏剧等。
希腊悲剧以神话传说和英雄人物为题材,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来反映人类的生存境遇。
喜剧则以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性弱点。
罗马戏剧则受希腊戏剧的影响,注重历史和政治题材,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来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2. 现代戏剧现代戏剧是指19世纪以后的戏剧作品,主要包括现代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自然主义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等。
现代戏剧以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揭示为主题,通过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来表现人类的生存境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3. 音乐剧音乐剧是一种融合音乐、歌唱和舞蹈的戏剧形式,其特点是以音乐表现剧情和人物情感,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营造氛围和情绪。
音乐剧通常以真实事件或虚构故事为题材,以歌唱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情节,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来打动观众的心灵。
4. 舞台剧舞台剧是一种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戏剧形式,其特点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布景来表现故事和情节。
舞台剧包括话剧、喜剧、音乐剧、歌剧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二、戏剧的历史戏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起源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和艺术形式。
1. 古代戏剧古代戏剧起源于希腊和罗马的古代文明,希腊悲剧和喜剧是古代戏剧的两大类型,分别以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活为题材,以人性和命运为中心,通过对现实生活和人性的思考来揭示人类的生存境遇。
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
中国戏曲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全身表现:中国戏曲以全身的表现为主,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声音和眼神等。
这一特征能够加深观众对角色的了解和共鸣。
2. 传统文化元素:中国戏曲融合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等,这些元素丰富了戏曲的内涵和魅力。
3. 和谐美感:中国戏曲注重和谐美感,尽可能使角色、背景、音乐和服装等各要素之间协调统一,创造出整体和谐的美感。
4. 精湛技艺:中国戏曲有着极高的技巧性,演员需要精湛的身体控制、表演技巧和声音掌控等方面的能力。
5. 情感表达:戏曲注重人物情感的表达,通过表现情感转折和角色心理变化等手法来感染观众,营造共情效果。
6. 道德教化:中国戏曲既是娱乐性的艺术形式,也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通过戏曲,人们可以获得道德启示和启迪,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戏剧的分类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舞台表演或者音乐、歌曲、器乐伴奏等形式表现故事。
根据戏剧的内容及表演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剧种,主要演出诗词、古典小说、神话故事等,采用说唱和舞蹈相结合的方式来表演。
2. 歌剧:是一种由歌曲、舞蹈、对话等多种元素组成的剧种,以音乐为主,以唱、演为主要表演形式,以叙事性剧本为主。
3. 话剧:是一种以文字为主的舞台表演,是以口头表达为主,通过对话、偶像表演、舞台设计等来表现故事情节,并加以表演。
4. 音乐剧:是一种以歌曲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戏剧,结合话剧和歌剧的特点,以歌曲和器乐伴奏作为背景,通过舞蹈、歌曲、器乐等来表演剧本。
5. 曲艺:是一种以说唱和舞蹈为主的艺术,以故事说唱和歌舞为主,以民间故事为主要内容,以队形、舞蹈为表演形式。
第一章戏剧的发生戏剧的源头:原始巫术仪式从巫术仪式中生发出来的原始戏剧就是戏剧的远源;而晚近的民间的以娱人为主的娱乐表演则构成了戏剧的近源。
第二章东西方戏剧的历史传统古希腊罗马:三位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的“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被亚里士多德尊为“希腊悲剧的典范”欧里庇得斯《美狄亚》阿里斯托芬《鸟》被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喜剧之父”英国的文艺复兴戏剧在16世纪后期蓬勃发展并达到高峰,开创了西方自古希腊戏剧以来的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戏剧时代。
莎士比亚早期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各自的创作情况)悲剧家:高乃伊《贺拉斯》《西拿》《波利耶克特》拉辛《昂德马克》《费德尔》喜剧家:莫里哀《可笑的女才子》《达尔杜弗》(《伪君子》)《吝啬鬼》(《悭吝人》)启蒙主义的戏剧最早产生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戏剧主要体现在拜伦和雪莱两大浪漫诗人的创作中在创作方面,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是小仲马《茶花女》批判现实主义最为著名的戏剧家:挪威的易普生。
易普生作为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性人物,曾被誉为是欧洲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始祖,他甚至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俄国戏剧较早就形成了一种批判、讽刺现实的传统。
果戈理是世界著名的讽刺喜剧家中国戏曲逐渐形成一种集诗、歌、舞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戏剧形态样式;艺术形态上与印度梵剧相接近,是写意形的戏剧样式,歌舞并重,以程式化的表演为舞台基本手段。
东西方戏剧的差异:东方戏剧大多是合歌舞以演故事,而西方的戏剧却出现了以对话、动作为主的话剧形态、以舞蹈为主的舞剧形态以及以声腔音乐为主的歌剧形态。
第三章戏剧的形态与要素西方戏剧奠基于古希腊、罗马的悲剧、喜剧和中世纪宗教戏剧及民间戏剧,原本也是包含歌队、舞蹈甚至杂耍在内的综合形态的戏剧样式,文艺复兴之后才逐步分化为话剧、歌剧、舞剧三种主要形态样式。
戏曲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①总体性或高度综合性,即保持着歌、舞、诗三位一体、浑然不分的上古“总体艺术”的特色,而且有着很强的吸附功能,随时自如地把其他各种艺术因素融汇进自己的演出体制之中。
浅议戏曲艺术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多彩造就了戏曲美的丰富性,其中角色、音乐化的演唱和伴奏,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以及艺术化的念白等起着突出作用。
戏曲以演员的表演为中心,根据剧情需要由演员扮演故事中的具体角色。
角色化要求演员的演唱、念白、舞蹈和表演动作都必须符合特定角色的特殊身份和个性,随着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的发展,真实袒露特定情境中角色内心的情感冲突和变化,力求进入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戏曲演唱的音乐化,集中体现在曲牌联套和声腔板式的优美设计和灵活自由的演唱上,戏曲演唱追求唱腔满圆润、抑扬顿挫、曲折变化和优美动听;戏曲的唱段,是诗词、散曲与音乐的融合,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表意性;演唱要有心灵的体验和真情的投入,讲究声情并茂,真切传情,完美表达特定情境的独有情韵和人物鲜明的独特个性。
戏曲伴奏的管弦乐和打击乐,激昂清越,特色纷呈。
器乐伴奏配合演唱,呼应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统帅节奏丰富神韵,使角色塑造更加鲜明感人。
虚拟的舞蹈化、程式化的动作和表演,是戏曲特有的表现手段,一个动作过程就是一段舞蹈,一段故事就是若干舞蹈段落的组合,连角色感情的表现也带有“眉飞色舞”的舞蹈意味,用优美、抒情的舞蹈表意传情,演绎故事。
程式,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动作系列。
舞台上演员的眉眼声气、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一整套连贯的舞蹈动作模式,如挥鞭即策马,摇桨即行舟,虚拟实物,虚拟环境,虚拟时空,使表演生动,表意鲜明,给观众留下想象的时空。
艺术化的念白、对白,是交代剧情、剖析人物内心活动、展示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
中国戏曲不同的剧种往往都有自己的地域、语言、文化和表演上的特色,同一剧种还有不同的表演风格和流派,使戏曲的艺术美异常丰富。
二、戏曲艺术的综合美戏曲是艺术表现形式审美化的综合性的典型。
戏曲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武术等艺术元素,是一种时空交融、视听兼备的综合艺术。
戏剧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性:戏剧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将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综合呈现。
这些元素通过戏剧的情节和主题,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2.直观性:戏剧通过表演者的直接表演,将事件、行动直接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使观众能够亲身体验故事的情感和情节。
3.交流性:在戏剧表演中,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存在着情感的交流。
表演者的情感、语气、表情等都能够感染和影响观众,而观众的反应也能够反过来影响表演者的表演。
4.冲突性:戏剧往往通过冲突来激发观众的情感反应。
这些冲突可以是剧情中的矛盾、人物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矛盾。
5.形象性:戏剧通过表演者的动作、语言、表情等手段,创造出各种生动的角色形象和情感氛围,使观众能够深入体验剧情和人物情感。
6.舞台性:戏剧的表演场所通常在舞台上,这种舞台性为戏剧提供了特殊的艺术表现空间。
舞台布置、灯光效果、音效等都能够增强戏剧的艺术效果。
7.时间性:戏剧的表演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这种时间性为戏剧提供了特殊的表现方式。
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变化都受到时间的限制,而观众也能够在时间的推移中体验剧情的变化和发展。
8.空间性:戏剧的表演场所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种空间性为戏剧提供了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
舞台布置、场景设计、人物布局等都能够影响戏剧的艺术效果。
9.服装化妆的独特性:服装和化妆是戏剧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通过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塑造出各种角色形象和情感氛围,增强戏剧的艺术效果。
10.唱腔韵味的独特性:在戏剧中,唱腔和韵味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通过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表达出各种情感和主题,增强戏剧的艺术效果。
高中语文必修上戏剧单元知识,看这篇文章就足够了!1.什么是戏剧?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皮影戏等。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2.戏剧的起源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有多种假说。
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
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3.戏剧的三要素戏剧的三要素:戏剧的三要素主要为:语言、人物、戏剧冲突。
4.戏剧的分类按剧情繁简和结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多幕剧《雷雨》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雷雨》、歌剧《白毛女》、舞剧《红色娘子军》按题材/矛盾冲突的性质悲剧《屈原》、喜剧《威尼斯商人》、正剧《白毛女》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年代现代剧《雷雨》、历史剧《屈原》、童话剧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5.什么是悲剧、喜剧、正剧?1.)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悲剧是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浅谈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一、概观中国戏曲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戏曲”一词通常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传统戏剧。
它最早见于宋元之间文人刘壎《水云村稿》的《词人吴用章传》:“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元代多称之为“词曲”、“杂剧”,明清多谓之为“传奇”。
现在所称的戏曲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到:“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这句话直接点名了戏曲的两方面的特征:文学性和艺术性。
戏曲所讲述的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不同于歌唱、书法、舞蹈,更注重的是艺术本身的美感,然而戏曲并非同“口技者”一般再单纯的平铺一个故事,它采用的方式是“歌舞”,正是这种特殊的形式使得中国戏曲也备受国际的关注。
二、中国戏曲中的内容美戏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即戏曲的故事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杰出之处。
戏曲的表演是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表达感情为目的的,它要求真和美的统一。
另一方面,戏曲表演虽然强调生活的依据,但它的表演毕竟是夸张的、写意的,它要靠启发观众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像,才能收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因此在欣赏古代戏曲的时候,我们要把心放在古代去感受封建社会不同于今时的悲欢离合。
以下以本人喜欢的戏曲《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说明戏曲中内容蕴含的美。
《西厢记》,是王实甫描写的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审美与观众体验戏剧影视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形式和文化艺术表达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在欣赏戏剧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获得了情感愉悦和审美享受,同时也与作品中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进行了交流与对话。
本文将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审美与观众体验,并就其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审美的定义与特征审美是指对美的审量、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和活动。
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审美是指观众对作品表现形式、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感知与理解。
观众通过审美活动,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满足。
戏剧影视文学的审美特征包括情感表达的高度浓缩、剧情发展的紧凑性、形象塑造的生动性等。
通过这些特征,戏剧影视作品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共鸣,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与体验。
二、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审美元素戏剧影视文学中的审美元素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是故事情节的创意与发展。
一部成功的戏剧影视作品需要具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通过合理的安排与展开,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关注。
其次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设定、性格特点的刻画,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展示,戏剧影视作品能够呈现出鲜明且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此外,语言运用、音乐和视觉效果等也是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审美元素,它们通过精准的选择和运用,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更加享受其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
三、观众体验的重要性观众体验在戏剧影视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戏剧影视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愉悦与满足,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对人生、情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观众体验的质量和深度,直接影响到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观众体验的好坏与作品质量息息相关。
一方面,作品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意和观点,能够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另一方面,作品的表现形式、剧情设计、人物刻画等需要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观众能够代入其中、产生共鸣。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戏剧影视作品所带来的美与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和传播效果。
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三要素:一是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的性格冲突);二是戏剧语言;三是舞台说明。
4.戏剧的基本要素: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
即: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生活、塑造典型人物、揭示社会矛盾,从而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审美效果和社会教育的目的。
5.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6、剧本结构和形式:舞台说明、人物的对白和唱词、结构形式:分幕分场。
7、戏剧文学的三大特点: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8、重点介绍情节主题种类:悲剧指描写主人公因和现实环境的冲突,或因本身的过错而失败、受难以致毁灭的一种戏剧。
悲剧的主人公大多是正面人物,或英雄人物。
悲剧的戏剧冲突表现为:正面主人公所追求的进步理想或所从事的正义事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为强大的现实势力阻挠而不能实现,最后以主人公的失败、受难或毁灭告终;或主人公虽不是英雄人物,甚至有严重缺点,但他要实现的某种希望还有合理因素,却因受到恶势力的打击而失败、受难或毁灭。
喜剧一般以讽刺和嘲笑丑恶落后现象,从而肯定美好的进步的现实和理想为其主要内容。
喜剧的矛盾冲突包括先进、美好的同落后、丑恶的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包括丑恶与丑恶之间、先进与先进之间的某种冲突。
喜剧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讽刺和否定,对新事物的歌颂、赞美和肯定。
如莫里哀的《伪君子》、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戏剧文学阅读专题第四讲鉴赏戏剧的语言艺术【知识精讲】戏剧语言是构建剧本的基础。
主要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称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这是人物心理活动与行为动作的外观,由此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质的语言,主要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剧情发展的布景、环境、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能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的情节。
舞台说明是戏剧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鉴赏戏剧文学的语言,主要是品味人物台词和赏析舞台说明。
一、品味人物台词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的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
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
由此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
由于戏剧不像小说等文学样式那样由作者出面向读者叙述,只能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与动作来表达一切,因此台词是戏剧舞台上唯一可以运用的语言手段,台词的写作与安排成为剧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一些台词,演员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够领悟到它的含义,这就是“潜台词”。
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真正的说话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品味人物台词“2技巧”:1.抓住关键词,从表里两个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片言百意”,除话的表面意思之外,还隐含着没有说出来的更深一层的意思,使人们有充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具有潜台词。
理解戏剧语言,要体味话里之因,话中之话,话外之意,补充和丰富原台词的内容。
2.抓住个性化,从塑造形象和揭示主旨分析在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是指符合人物性格,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本质的语言。
好的台词,读者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神情举止、内心活动,对塑造人物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戏剧中人物的语言,特别是关键人物的关键台词,对戏剧的主旨也有一定的揭示作用,不能忽略。
戏曲的审美特征通过了十周多的学习,使我在戏曲方面由一个什么也不了解的人变成了一个最起码有那么一点点常识的人。
我想以后在和别人谈到戏曲的时候,在基本的常识上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戏曲鉴赏》这门选修课给我的第一个收获。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中国戏曲的五大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和评剧。
同时也知道了在国粹京剧中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再具体一点:(1)生行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2)旦行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且旦角全为女性。
(3)净行净角的一大特色就是脸上总是画的五颜六色,并且原先的末行也已经并入了净行之中。
(4)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其实在第一周的课程中给我的印象是最为深刻的,因为在这堂课中我们的两位专业级别的老师通过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展示戏曲的趣味性和理论性。
说”趣味”是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由于老师在讲解中所做的示范而在开怀大笑,说”理论”是因为老师用他们生动的表演向我们介绍了戏曲的理论知识。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
所谓四功,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在演一出戏时,如何运用手式、如何运用眼神、身体如何动作、头发如何甩动、步子怎样走,都是有讲究的。
连怎样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感情,也全都拥有一整套的规范。
中国戏曲是把戏剧的内容与歌舞的形式高度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种类。
它既具有戏剧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比话剧更带综合性的艺术。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就是通过观看一些视频来加深对于戏曲文化的熟悉和了解。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就是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情来体会相应角色想要表达的最浅显的意思,然后再通过整部视频的各个角色表达出的意思来联想和体会整部戏曲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我们的教育意义。
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一、强烈的现实性1、语言通俗化、平民化。
中国戏曲按照传统的观点,到宋元时期达到成熟,主要代表就是杂剧和南戏。
南戏最初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姿态登上戏曲舞台的,有文人以宋人之词,加上里巷歌谣、村坊小曲,市女顺口可唱,自由亦复自然。
2、表现大众生活,传达百姓感受,引起共鸣。
此类南戏的主要代表作有高则诚的《琵琶记》等。
3、反映社会问题。
北方的杂剧虽然并不像南戏那样深入民间,还有比较规范的“宫调”系统,但是却以反映沉重的社会问题为主流思想,揭露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现实。
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对贪官污吏、权豪之罪恶的揭露,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对思想苦闷的解脱等等,都在元杂剧中得到体现。
其代表作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窦娥冤》、《西厢记》等。
进入现代,尤其是解放后,一批反映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戏曲也陆续搬上了舞台,成为时代的艺术。
二、虚拟性通过剧中人的语言,借助观众的联想,构筑特定的景物和环境,“戏随人走”。
西方戏剧重实轻虚,侧重真实自然的舞台表现方法,具有写实性;而中国古典戏曲重虚轻实,讲究虚拟写意的程式表现,具有写意性。
三、程式化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舞台上不允许有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
一切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都要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变形、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
演唱中的板式、曲牌、锣鼓经,念白中的韵味、声调,表演中的身段、手式、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子,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规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
诸如马鞭一挥就表示上路启程,舞台“圆场”瞬息千里,一支船桨即舟载行人等等,都是“程式化”写意美学的具体表现。
三、“意境”美学有的学者认为,戏曲的起源应追溯到诗歌产生之初,因为诗歌在产生之初就具有表演性和音乐性。
的确,戏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形式上,戏曲的唱词多数直接引用诗词的格式,前面标记有词牌名或曲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