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 湖泊
- 格式:docx
- 大小:229.11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湖泊分类及形成原因湖泊专题一、概念:湖泊是指洼地水体生态系统。
二、地貌特点:湖泊常常可以用等高线来表示。
三、湖泊功能:生态功能:湖泊对生物多样性、气候调节和洪水调蓄有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功能:湖泊可以用于资源保护、水域生产、航运和旅游;社会功能:湖泊可以用于洪涝调蓄。
四、湖泊问题:湖泊面积减小、水量减少、水质变差、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
五、成因:湖泊问题的成因包括植被破坏、围湖造陆、无序用水和水体污染等。
六、措施:保护植被、退陆还湖、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以及湖泊保护法规建设等。
七、分类体系:盐度分类:咸水湖、淡水湖;流域分类:内流(陆)湖、外流湖;地形分类:高原湖、高山湖、平原湖;成因分类:内力成因湖、外力成因湖。
湖泊的形成有多种多样的方式。
例如,镜泊湖是由火山喷出的岩浆碎石堵塞了牡丹江的河道,在河的上游形成的;太湖是由地势低洼积水而形成的;青海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西湖原来是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泥沙把大片水域与大海隔离形成的。
不论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它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洼地即湖盆,湖盆中所蓄积的水体。
湖泊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诸因素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湖泊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湖盆的成因。
近年来,湖泊分类时也考虑到致使湖盆积水的主导因素,因为只有积水的洼地才称为湖泊。
湖泊可以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风成湖、河成湖、冰川湖和海成湖等。
例如,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等。
火山口湖则是由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其形状是圆形或椭圆形,湖岸陡峭,湖水深不可测,如长白山天池深达373米,为我国第一深水湖泊。
3.堰塞湖是指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以及冰川和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堵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的自然景观。
例如,五大连池和镜泊湖就是著名的堰塞湖之一。
据《黑龙江外记》记载,五大连池是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时,墨尔根(今嫩江县)东南的地方突然喷出火,石块四处飞散,声震四野,几天后火势才渐渐平息,留下了今天的五大连池。
高中地理湖泊专题归纳总结湖泊是地球表面上的重要水域之一,它们分布广泛,形态各异,对于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湖泊是一个重要的专题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湖泊专题进行归纳总结。
一、湖泊的分类根据湖泊的形成方式和地理位置,湖泊可以分为自然湖和人工湖两大类。
自然湖是通过自然地质运动形成的,主要包括断陷湖、构造湖和火山湖等;而人工湖则是人类为了灌溉、发电、水源供给等目的而修建的人工水库。
二、湖泊的形态特征湖泊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湖泊的面积、深度、形状和湖岸线等。
湖泊的面积可以作为评价湖泊大小的指标,深度则反映了湖泊在地下水补给和蒸发作用下的水动态变化。
湖泊的形状主要有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等,湖岸线则是指湖水与陆地相接触的边界线,它对于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景观具有重要影响。
三、湖泊的水文特征湖泊具有一系列的水文特征,其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是入湖河流、湖水的动力学特征和湖水的质量。
入湖河流对于湖泊的水资源补给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会影响湖泊的水位、水量和水质。
湖水的动力学特征包括湖水流动的方式和湖泊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而湖水的质量则可以通过测定湖水中的溶解氧、PH值以及营养物质等指标来评价。
四、湖泊的生态系统湖泊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它们包括湖水生态系统和湖岸带生态系统。
湖水生态系统由水体、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湖泊的稳定生态平衡。
湖岸带生态系统则是湖水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它具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湖泊的经济价值湖泊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旅游业、渔业和水资源利用等都与湖泊密切相关。
湖泊的美丽景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湖泊中丰富的鱼类资源为渔民提供了可靠的收入来源。
此外,湖泊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湖泊保护与管理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利用湖泊资源,湖泊保护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湖泊》知识点湖泊知识点1. 湖泊的定义湖泊是指自然形成的淡水体系,通常由水体充满的凹地或洼地形成。
湖泊与海洋不同,其水体通常未与大海相连。
2. 湖泊的形成湖泊的形成与地质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常见的湖泊形成方式包括:- 冰川湖:由冰川侵蚀而形成的湖泊,如美国的大湖区。
- 火山湖:由火山喷发或火山活动造成的湖泊,如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
- 断层湖:由断层活动导致地壳块状位移而形成的湖泊,如中国的鄱阳湖。
- 堰塞湖:由地壳抬升或河流堵塞造成的湖泊,如中国的洞庭湖。
3. 湖泊的特点湖泊具有以下特点:- 水体静止:相比河流,湖泊的水体通常较为稳定,流动性较低。
- 水质优良:湖泊水体通常较干净、清澈,有利于生物生存。
- 生态丰富:湖泊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许多鱼类、鸟类和植物都依赖湖泊提供的生活条件。
- 资源丰富:湖泊不仅可以供应人们饮用水,还为渔业、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 湖泊的分类湖泊可以按照其特征和形成过程进行分类,常见的湖泊分类包括:- 内陆湖:位于大陆板块内部,无与海洋相通的出口,如美国的五大湖。
- 咸水湖:水体含盐量较高的湖泊,如以色列的死海。
- 淡水湖:水体中盐度较低的湖泊,如中国的鄱阳湖。
- 鱼塘:人工养殖鱼类的小型湖泊。
5. 湖泊的重要性湖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水源供应: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提供了基础。
- 生态保护:湖泊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对维持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 经济发展:湖泊为渔业、旅游业等提供了丰富资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6. 湖泊保护与管理为了维护湖泊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应采取以下保护和管理措施:- 水污染治理:控制湖泊周边污染源的排放,避免水体受到污染。
- 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水体中过多的营养物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 禁捕与合理渔业:限制非法捕捞行为,推行可持续的渔业管理,保护湖泊的渔业资源。
高考地理湖泊考点全解析湖泊是什么?从概念上讲,它是陆地上积水形成的、水面比较宽阔、流速缓慢的水域。
我们常常看到各种类型的湖泊出现在题目中,却缺少对其具体的认知。
因而今天的主题是:分析各类湖泊的特性,以及对湖泊与其他地理要素之间关系进行一些初步整合。
一、各类型湖泊1. 断层湖断层陷落积水成湖。
多呈长条状,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
延伸方向与断层线一致,湖岸顺直,常保留有明显的断层陡崖,陡崖附近多有上升泉和温泉。
巨大的断裂带可以形成成串的断层湖,如东非大裂谷带沿线的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维多利亚湖,我国云南中部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
2. 熔岩湖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堵塞河道形成的湖泊称为熔岩湖。
如黑龙江省内的镜泊湖和五大连池。
熔岩流阻塞河流,使河流水位抬高;堵塞体上游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3. 堰塞湖河流被堵塞形成的湖泊。
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冰碛物、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沙丘等阻塞河流而形成的湖泊,如四川黔江县小南海由地震使谷地两岸山崩阻塞成湖。
4. 河成湖河流形成的湖泊。
成因多样,河流截弯取直,形成牛轭湖;河流改道,废弃河道成湖;河谷沉溺成湖;河漫滩内部低洼处,也可积水成湖。
河成湖面积较小、水也较浅,容易改造。
如甘肃境内的月牙泉就是河道被废弃后形成的湖泊。
5. 侵蚀湖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
如流水、冰川和风等外力侵蚀形成洼地,积水形成的湖泊。
如北美五大湖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6. 牛轭湖(1)概念又称弓形湖、月亮湖。
河曲裁弯后废弃的弯道。
因似牛轭,故名。
河曲裁弯后,废弃弯道的上游进水口与下游出水口先后被淤死,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使废弃弯道与新河失去联系而形成湖泊。
由于废弃弯道凹岸深槽较深,形成湖泊后能长期保留为牛轭形、新月形或弓形。
牛轭湖是河水曲弯道衰亡的标志,也是河曲高度发展的表现,对研究河曲的形成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2)形成过程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流侵蚀形成河曲→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凹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的凹岸,河流遂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原有被废弃的河曲成了牛轭湖。
高中地理:湖泊知识点总结(附练习及答案解析)1.湖泊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2.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1)水位:①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
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
周期性的变化又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
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②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
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③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的,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的,水位变化小。
(2)盐度: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3)含沙量: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当地风沙情况。
(4)结冰状况:直接因素是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5)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
3.盐湖的形成条件(1)淡水补给量少: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冰川融水→(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径流汇入→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人为→工农业、人口用水量、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2)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3)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4)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盐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盐湖。
备注:(可能有)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可能有)地势低于海平面,与海洋水连接,海水渗入。
4.四类湖泊的成因实例分析(2)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①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2020年下学期南安六中高三年地理复习微专题:湖泊一、知识构建二、湖泊的类型1.湖泊按其成因: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
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青海湖、新疆喀纳斯湖等。
火山口湖:系火山喷火口休眠以后积水而成。
堰塞湖:由火山喷出的岩浆、地震引起的山崩和冰川与泥石流引起的滑坡体等壅塞河床,截断水流出口,其上部河段积水成湖,如五大连池、镜泊湖等。
岩溶湖:是由碳酸盐类地层经流水的长期溶蚀而形成岩溶洼地、岩溶漏斗或落水洞等被堵塞,经汇水而形成的湖泊,冰川湖:是由冰川挖蚀形成的坑洼和冰碛物堵塞冰川槽谷积水而成的湖泊。
北美五大湖、芬兰等。
风成湖:沙漠中低于潜水面的丘间洼地,经其四周沙丘渗流汇集而成的湖泊,如敦煌附近的月牙湖,四周被沙山环绕,水面酷似一弯新月,湖水清澈如翡翠。
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和改道而形成的湖泊。
海成(迹)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泻湖,如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
约在数千年以前,西湖还是一片浅海海湾,以后由于海潮和钱塘江挟带的泥沙不断在湾口附近沉积,使湾内海水与海洋完全分离,海水经逐渐淡化才形成今日的西湖。
潟湖:是一种因为海湾被沙洲所封闭而演变成的湖泊,所以一般都在海边。
这些湖本来都是海湾,后来在海湾的出海口处由于泥沙沉积,使出海口形成了沙洲,继而将海湾与海洋分隔,因而成为湖泊。
盐湖:盐湖的演化过程与构造运动、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都有密切关系。
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山脉和裂谷,在这些山脉和裂谷中地势相对较低的地方形成盆地,随着进一步构造运动,盆地相对下降,水流汇聚到地势低洼的区域,就形成湖泊。
湖泊形成初期,受区域温湿气候影响,湖泊水源充沛,水域宽阔,水体注入量超过蒸发量,湖水含盐度较低,这一时期湖内生物繁盛,湖泊周围植被茂密。
随着区域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降雨量减少,光照充足,蒸发作用增强。
在这种干旱气候影响下,湖盆水域开始收缩,此时湖盆仍能接收外缘山系水源的补给,所以湖水含盐度依然较低。
湖泊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湖泊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们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水体形态,也是生态环境、气候调节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对湖泊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类型、水文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湖泊的基本概念湖泊是指地表低于周围陆地,由雨水、地下水、河流等水源补给的静水水体。
它们可以是淡水湖,也可以是咸水湖或盐湖。
湖泊的大小、深度和形态各异,从小型的季节性水塘到面积广阔的内陆湖都属于湖泊范畴。
二、湖泊的形成原因湖泊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包括:1. 构造作用:地壳运动导致地表断裂或凹陷,形成构造湖。
2. 冰川作用:冰川融化后,原有的冰川槽积水形成冰川湖。
3. 风成作用:风力侵蚀和堆积作用可以形成风成湖。
4. 河流作用:河流改道、堰塞或泛滥后,可能形成堰塞湖或泛滥湖。
5. 火山作用: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形成火山湖。
6. 人类活动:如筑坝拦水、开采地下水等,也可形成人工湖。
三、湖泊的类型根据湖水的咸淡,湖泊可分为淡水湖和咸水湖两大类。
淡水湖又可细分为:1. 富营养湖:水体中营养物质丰富,生物多样性高。
2. 低营养湖:水体营养物质较少,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
3. 酸性湖:湖水pH值偏低,对生物种群有特定影响。
4. 碱性湖:湖水pH值偏高,影响生物种群的分布。
四、湖泊的水文特征湖泊的水文特征包括湖水的补给、循环、蒸发和排放等方面:1. 补给: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降水、地下水、河流等。
2. 循环:湖水通过蒸发、渗漏和排泄等过程进行循环。
3. 蒸发:湖泊表面的水分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影响湖泊的水位和盐度。
4. 排放:湖泊通过出水口排入河流或海洋,或通过地下水渗透。
五、湖泊的生态环境湖泊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1. 水生生物:包括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等。
2. 湿地生态:湖泊周边的湿地为多种鸟类和两栖动物提供栖息地。
3. 生态服务功能:湖泊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净化环境、休闲娱乐等生态服务。
湖泊专题洛宁一高中高三郭高翔一、概念:洼地水体生态系统二、地貌特点——等高线三、湖泊功能: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调蓄洪水;经济功能:资源保护、水域生产、航运、旅游;社会功能:洪涝调蓄四、湖泊问题:水量减少、面积减小、水质、生态变差、功能减弱五、成因:植被破坏、围湖造陆、无序用水、水体污染六、措施:保护植被——水土保持;退陆还湖;合理用水;防治水污染;湖泊保护法规建设精彩文档七、分类体系:盐度分类:咸水湖、淡水湖;流域分类:内流(陆)湖,外流湖地形分类:高原湖,高山湖,平原湖成因分类:内力成因湖、外力成因湖内力成因湖分为:构造湖、火山口湖、堰塞湖外力成因湖分为:风成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湖泊成因分类及形成原因:湖泊是由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和水生生物等组成的统一体。
湖泊的形成有多种多样形式,像黑龙江省风景秀丽的镜泊湖,它的形成是由于火山喷出的岩浆碎石堵塞了牡丹江的河道,在河的上游形成的。
有的湖泊是由于地势低洼积水而形成的,如无锡的太湖。
有的湖泊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如青海湖。
有的湖泊原来是海的一部分,后来由于泥沙把大片水域与大海隔离形成的,如杭州的西湖。
湖泊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并且与环境诸因素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精彩文档但是,不论湖泊是怎样形成的,它都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条件:一是洼地即湖盆,二是湖盆中所蓄积的水体。
湖盆是湖水赖以存在的前提,而湖盆的形状和特性不仅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湖泊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湖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种类。
因此在地理学中通常以湖盆的成因作为湖泊分类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在湖泊分类时又考虑到致使湖盆积水的主导因素,因为只有积水的洼地才称为湖泊。
湖泊的形成1.构造湖:是在地壳内力作用形成的构造盆地上经储水而形成的湖泊。
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水深而清澈,如云南高原上的滇池、洱海和抚仙湖等,世界许多的大湖亦属于构造湖,例如贝加尔湖、维多利亚湖等。
湖泊一、湖泊的定义湖泊就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二、湖泊的分类1、按照性质来分(1)咸湖湖水含盐量高,一般湖水的含盐度超过35g/L,如死海。
(2)咸水湖湖水含盐量较高,一般湖水的含盐度含盐度为1-35g/L,如我国的青海湖。
(3)淡水湖湖水含盐度较低,一般湖水的含盐度不超过1g/L,如美国的五大湖、我国的洞庭湖。
2、按照按泄水情况来分(1)外流胡(吞吐湖)湖水与河流相通,最终汇入海洋的湖泊,如我国的洞庭湖、鄱阳湖。
外流湖一般为淡水湖。
外流湖的水补给部分主要来自入湖径流,损耗部分主要是出湖径流,湖面降水、蒸发、渗漏所占比例较小。
湖泊对河川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下游河流水位变化相对平缓,洪峰滞后。
外流湖最高水位多出现在入湖径流最多的时候,因此就要结合入湖径流的补给类型来分析。
(2)内流湖内流湖是指处于河流的尾闾或独自形成独立的集水区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
如青海湖、巴尔喀什湖。
内流湖一般是咸水湖。
内流湖所处地区一般远离海洋,气候干燥。
补给部分主要为入湖径流,损耗部分主要为湖面蒸发。
有些湖泊的出湖流量为零。
闭口湖中来水几乎全部被蒸发。
因此入湖径流带来的盐分不断在湖里聚集,导致湖水的含盐量不断增高。
3、按照湖泊的成因来分(1)构造湖在高山高原、丘陵和平原的地表发生断裂出现凹陷,凹陷的地方逐渐蓄水,形成湖泊,例如青海湖、鄱阳湖、洞庭湖、滇池等(2)火口湖火山喷发后在火山的部会会留下巨大的火山口,火山口逐渐储水而形成的湖泊,如长白山天池。
(3)河成湖有些位于平原地区的河流受到河道迁徙摆动、河道淤塞等情况,会在河道上形成湖泊,这类湖泊会因为受到河水注入的影响,在丰水期湖泊会扩大,枯水期会缩小;当水量较平衡时,河成湖形态较稳定,但是当水量变化较大时,河成湖形态的变化也跟著增加。
湖北境内长江沿岸的湖泊大都是此类。
(4)牛轭湖在平原地区的河流,会因为水流对河道的冲刷与侵蚀,致使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後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废弃,形成所谓的牛轭湖。
一、湖泊的形成湖泊是由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在地壳构造运动、冰川作用、河流冲淤等地质作用下,地表形成许多凹地,积水成湖。
按湖水排泄条件分外流湖和内陆湖。
按湖盆成因湖泊可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和冰川湖、堰塞湖等。
按湖水的含盐度分淡水湖和咸水湖。
(一)内力湖泊:(1)构造湖: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断层、地堑)所产生的凹陷形成。
其特点是:湖岸平直、狭长、陡峻、深度大;例如,贝加尔湖(俄罗斯是世界最淡水湖)、坦噶尼喀湖(非洲)、洱海(中国云南)、死海等。
(2)火山湖: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圆形或马蹄形,深度较大。
如吉林省白头山天池。
(3)堰塞湖:由于熔岩堰塞或山崩堰塞。
如镜泊湖(黑龙江)、五大连池(黑龙江)等。
(二)外力湖:它是在流水、风、冰川等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如冰川湖、海成湖、河成湖、风成湖、岩溶湖等。
(1)河成湖:由于河流的改道、截弯取直、淤积等,使原河道变成了湖盆,其外形特点多是弯月形,水深一般较浅,例如,我国江汉平原上的一些湖泊。
(2)风成湖:由于风蚀洼地积水而成,多分布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湖水较浅,面积、大小形状不一,矿化度较高。
例如,我国内蒙古、新疆干旱地区的一些湖泊。
(3)冰成湖:古代冰川或现代冰川的刨蚀或堆积作用形成的湖泊、即冰蚀湖与冰碛湖,特点是大小、形状不一,常密集成群分布,例如,芬兰、瑞典、北美洲及我国西藏的湖泊。
(瑞士的日内瓦湖美国的五大湖)。
(4)海成湖: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
还有一些形成年代较久的古泻湖,因长期与海隔离,陆上淡水注入,已逐渐淡化而成淡水湖,称残迹湖,如浙江杭州的西湖。
例1:红碱淖(如图8)是我国4A旅游景区,主要休闲旅游项目为观鸟、食鱼、橡皮艇等。
红碱淖原为低洼沼泽地,1929年面积不足2 km2,1958年周边地区疏通排水渠,20世纪60年代连年水灾,面积增至70 km2,成为中国最大沙漠淡水湖。
专题6 湖泊(2020.5.6)
一轮知识点串讲与巩固
1.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
2.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含义、类型与分布
(2)湿地资源的功能(旅游、生态、降解、产出、调节、其他功能)
(3)湿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不同湿地开发与保护的主要目的(大河中下游湖泊、内陆干旱区、大河上游、东北三江平原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
(5)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6)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思路
①时间长短(长期变化、短期变化、季节变化)
②湖泊区域(短期内外流湖萎缩、增加,干旱区内流湖萎缩萎缩)
(7)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
[核心知识必备]
1.湖泊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水流缓慢的储水地。
2.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
(1)水位:
①周期性的年变化:主要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方式。
降水补给为主的湖泊,雨季水位最高,旱季最低;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高原湖泊,最高水位在夏季,最低在冬季;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湖泊,水位变动一般不大。
周期性的变化又分为年变化和日变化。
有些湖泊因受湖陆风、海潮、冻结和冰雪消融等影响,产生周期性的日变化。
②非周期性的变化:往往是因风力、气压、暴雨等造成的。
此外,由于地壳变动、湖口河床下切和灌溉发电等人类活动也可使水位发生较大变化。
③与湖泊底部地形的关系:湖盆底部地形平坦,湖水较浅的,水位变化大;湖水深,地形坡度大的,水位变化小。
(贝加尔湖)
(2)盐度:气候(降水量/融冰量/融雪量、蒸发量)、河流(流入、流出)、生产、生活用水、湖泊封闭程度。
(3)含沙量:周围地形、气候、河流、湖床深浅、附近当地风沙情况。
(4)结冰状况:直接因素是气温,间接因素:纬度、地形、盐度、水深、离陆地远近、流动性、温泉(地热)。
(5)生物:气温、饵料、水域面积、封闭程度、人类活动影响、地形。
3.盐湖的形成条件
(1)淡水补给量少:
降水→气候干旱,降水量稀少,湖水补给量少;
冰川融水→(冰川消退)冰川融水补给量减少;
径流汇入→无径流汇入或少径流汇入,淡水补给量少;
人为→工农业、人口用水量、水库截留等,导致入湖淡水减少。
(2)蒸发量大:
气候干旱,气候变暖等,导致蒸发量增大。
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风力强劲,加剧蒸发。
(3)蒸发量大于淡水补给量。
(4)为内流湖,无径流排出盐分;盐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盐湖。
备注:(可能有)早期为海洋,后经地壳抬升,形成以海水为主的湖水;(可能有)地势低于海平面,与海洋水连接,海水渗入。
4.四类湖泊的成因实例分析
(2)以贝加尔湖为例分析常见考查角度:
①物种独特的原因——分析“特有”。
●周边人口较少,流出河流少,缺少与外界交流的环境;
●湖泊古老,经漫长进化形成独有物种。
②鱼类丰富的原因——分析“丰富”。
●湖泊面积大,提供广阔的空间;
●湖水纯净,阳光透射率高,藻类、浮游生物丰富,鱼类饵料充足;
●入湖河流多,沿湖湿地多,提供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
③天然空调机的原因——分析“调节气候”。
●冬温高:冬季湖泊降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湖水结冰释放热量。
●夏凉爽:纬度高,地势高,湖泊升温慢,使附近地区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④多风浪的原因——分析“湖陆风”。
●湖泊面积大,湖泊与周边陆地热力差异大,白天吹湖风,晚上吹陆风;湖面狭长,两岸地势高,狭管作用强。
(注意冬季结冰,基本无风浪,主要考虑夏季)
5.湖泊面积缩小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咸水湖:
自然原因:①降水少,蒸发旺盛;②全球变暖,加剧蒸发;
人为原因:①过度地引水灌溉,入湖水量减小;②破坏植被,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
治理措施:①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②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1)含义: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汽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冷空气在经过大湖湖面时,被增温加湿,温度就高于湖泊迎风岸的冷空气气温,相当于暖湿气流流向冷气团,类似于暖锋的形成过程。
(2)大湖效应产生必备的几个条件:
①有冷空气吹来;
②冬季湖面存在“热源”;
③.暖湿气团在迎风岸登陆,遇冷气团或地形阻挡形成降雪(雨)
(3)降水(雪)地点、降水(雪)量
降水(雪)地点取决于使云移动的风向和风速。
风速决定了暴风雪行进的距离,风越强烈,其携带的水汽走得越远,晚秋与初冬时节,其行进的距离最远。
降水(雪)量取决于以下因素:冷气团与水面的温差,温差较大时,水温越高,冷气团温度越低,冷凝的水汽就越多,雪量就大,一般在12月和1月容易出现这种温差,也最容易产生暴风雪;冷空气在水面行进的距离,即吹程也会影响降雪量,冷空气与暖水面接触时间越长,气团就会携带越多的水汽。
如果水面结冰,水汽供给停止,大湖效应就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