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技术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6
概论一、粉体工程研究的内容上世纪50年代初期,粉体工程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日本。
其实,粉体从古至今一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众所周知,陶器—作为第一种人造材料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问世,而它的生产除了与火有必然的联系外,与粉末也是分不开的。
早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书中,就对一些原始的粉体工艺加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描述。
现在粉体工程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性极强的技术科学,粉体的应用遍及材料、冶金、化学工程、矿业、机械、建筑、食品、医药、能源、电子及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
粉体研究的目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与控制水平。
粉体颗粒的大小及粒度分布对产品质量影响非常大。
如在水泥中,粗细颗粒的比例、颗粒的形状对产品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医药行业中的某些药剂,可以通过细化来改变药剂的用量和吸收性;颜料颗粒的大小对被涂物体表面的遮盖力影响极大,当颗粒细到约等于可见光波长(0.4~0.7μm)的0.4—0.5倍时,颗粒对入射光的散射能力最大,此时颜料具有较高的遮盖力,当颗粒直径小于可见光波长的1/2时,因发生光的衍射,遮盖力明显下降,颜料具有透明性;复印机所用墨粉的粒度一般在8~12μm,6~20μm的颗粒应该占到75%以上,小于这个数值,复印时变黑,大于这一数值,字体印不上去。
再者,就是粉体的表面改性,如白云母经过氧化钛、氧化铬、氧化铁、氧化锆等金属氧化物进行表面改性后,用于化妆品、塑料。
颗粒的分类1 原级颗粒最先形成粉体物料的颗粒,称为原级颗粒(又称一次颗粒或基本颗粒)。
从宏观上来看,原级颗粒是构成粉体的最小单元,这些原级颗粒的形状,有立方体的、球状、针状、不规则晶体状的。
粉体物料的性能都与其分散状态,即与它的单独存在的颗粒大小和形状有关,真正能反映出粉体物料固有性能的,就是的它的原级颗粒。
2. 聚集体颗粒聚集体颗粒是由许多原级颗粒依靠某种化学力与其表面相连而堆积起来,又称二次颗粒。
粉体工程(Ⅰ)教案
【首页】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20单元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
第一讲绪论粉体工程(粉体加工技术):是一门在掌握超细粉碎理论基础上,以超细粉碎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超细粉碎工艺流程为主要学习内容的课程。
一非金属矿产及加工利用简介1非金属矿产发展非金属矿产:是指金属矿产和燃料矿产以外,自然产出的一切可以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具有某种功能可供人们利用的、技术经济上有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
(因此类矿产大多不是以化学元素,而是以有用矿物为利用对象,所以亦称为工业矿物与岩石。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非金属矿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古代:石器(工具)陶器青铜器(金属)非金属矿产受挫近代:技术的进步和材料结构的多元化,促使了非金属矿产地位不断上升。
从科学技术角度看:已进入信息时代从矿产资源利用看:进入一个以非金属资源为中心的综合开发时代。
(50年代开始,世界非金属矿产产值已经超过金属矿产产值,发达国家非矿产值超过金属矿产2~3倍。
)我国非金属矿产发展情况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非金属矿产的国家之一。
但是近代由于封建制度的闭关自守及帝国主义国家列强的侵略掠夺,我国的非金属矿产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已发现有经济价值的非金属矿产有100多种,是世界上品种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国家之一。
储量居世界前列的非金属矿产有:石膏、石墨、滑石、膨润土、石棉、萤石、重晶石等储量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们的非金属矿产有:高岭土、硅藻土、沸石、珍珠岩、石灰石等。
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非金属矿产有:硅灰石、长石、凸凹棒石、海泡石等。
80年代开始我国非金属矿产日益受到关注(非金属在世界市场走俏)近十几年来我国非金属矿产出口增长,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我国非金属矿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口的非金属矿产产品种类――原矿和初级产品(许多工业部门和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还需进口,有的甚至是我们出口的原矿或初级产品加工而成。
)2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新趋势从目前国内外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的特点,可反映出如下几个趋势:(1)已开发的老品种,其利用范围和开发深度不断扩大。
1、陶珍东、郑少华主编.粉体工程与设备.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ISBN
7-5025-4626-X
2、陆厚根编著,粉体技术导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ISBN
7-5608-1811-0/TQ.2
3、谢洪勇编著.粉体力学与工程. 2003.
4、王奎生编著.工程流体与粉体力学基础.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9. ISBN 7-5026-1675-6
5、卢寿慈主编.粉体技术手册.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ISBN
7-5025-5227-8
6、毋伟, 陈建峰, 卢寿慈编著.超细粉体表面修饰.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ISBN 7-5025-5143-3
7、李凤生等编著.超细粉体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ISBN
7-118-02325-6
8、卢寿慈主编.粉体加工技术.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 ISBN
7-5019-2224-1
9、郑水林主编.超细粉碎工艺设计与设备手册.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9. ISBN 7-80159-279-4
10、陈景华,张长森等编.材料工程测试技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0.ISBN 7-5628-1995-5/TB.9。
读书报告——《粉体技术导论》(一)颗粒的几何形体特性1.粒度及颗粒群平均粒径粒度是颗粒在空间范围内所占大小的线性尺度。
实际的粉体形状相当复杂,而且,每一个颗粒都有其独自的形状,对于形状不规则的颗粒,其粒径的确定就比较困难,此时就采用一个虚拟的“直径”来表示其粒径的大小,包括三轴径、球当量径、圆当量径和统计径四大类。
①三轴径:以颗粒的长度l、宽度b、高度h定义的粒度平均值,这种取定方法,对于长形颗粒存在的情况比较适用。
②球当量径:与颗粒同体积的球的直径称为等体积球当量径;与颗粒同表面积的球的直径称为等表面积球当量径;与颗粒同比表面积的球的直径称为等比表面积球当量径。
另外,在流体中以等沉降速度下降的球的直径称为等沉降速度球当量径。
③圆当量径:以与颗粒投影轮廓性质相同的圆的直径表示粒度。
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圆的直径称为投影圆当量径。
圆周与颗粒投影图形周长相等的圆的直径叫周长圆当量径。
④统计平均径:是平行于一定方向(用显微镜)测得的线度,又称定向径。
在实际中,所涉及的不是单个的颗粒,而是包含各种不同粒径的颗粒的集合,即粒子群。
对于不同粒径颗粒组成的粒子群,为简化其粒度大小的描述,常采用平均粒度的概念。
平均粒度是用数学统计方法来表征的一个综合概括的数值。
2.粒度分布严格地讲,粉体的粒度分布都是不连续的。
但在实际测量中,可以将接近于连续的粒度范围视为许多个离散的粒级。
粉体的粒度分布常用粒度分布图谱和粒度特征函数式表示。
对粒度分布最精确的描述是用数学函数,即用概率理论或近似函数的经验法来寻找数学函数。
常见的三种粒度分布为: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罗辛-拉姆勒分布。
3.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与物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对颗粒群的许多性质产生影响,例如粉体的比表面、流动性、填充性、形状分离操作、表面现象、化学活性、涂料的覆盖能力、粉体层对流体的透过阻力,以及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阻力等。
人们采用某个量的数值来表征颗粒的形状。
第一章 颗粒的几何形态特性一、粒度是颗粒在空间范围所占大小的线性尺寸。
二、表示方式:1)、三轴径:以颗粒的长度l 、宽度b 、高度h 概念的粒度平均值称为三平均径。
2)、球当量径:把颗粒看成相当的球。
a 、与颗粒同体积的球的直径称为等体积球当量径36πV d V =b 、与颗粒等表面积的球的直径称为等表面积球当量径πSd S =c 、与颗粒具有相同的表面积对体积比,即具有相同的体积比表面S V 的球的直径称为比表面积球当量径2366S V V SV d d S S Vd ===3)、圆当量径:以颗粒投影轮廓性质相同的园的直径表示粒度。
a 、与颗粒投影面积相等的园的直径称为投影园当量径πad a 4=b 、与颗粒投影图形周长相等的园的直径称为等周长园当量径。
πLd L = 4)、统计平均径:平行于必然方向(用显微镜)测得的线度,故又称定向径。
a 、定方向径:沿必然方向测颗粒投影像的两平行线间的距离。
b 、定方向等分径:沿必然方向将颗粒投影像面积等分的线段长度。
c 、定向最大径:沿必然方向测定颗粒投影像,所得最大宽度的线段长度。
3、粒度散布:将粉末试样按粒度不同分为假设干级,每一级粉末(按质量、按数量或按体积)所占的百分率。
粒度散布是表征多分散体系中颗粒大小不均一的程度。
★频度散布 任意粒度距离内颗粒显现的频度。
★累计散布 以下的颗粒个数(质量)占总颗粒个数(质量)的百分比。
4、形状因子是一个无量纲的量,人们经常使用那个量的数值来表征颗粒的形状。
其数值与颗粒的形状有关,故能在必然程度上表征形状关于标准形状(大多取球形)的偏离。
形状系数:有些形状因子反映着颗粒的体积、表面积乃至必然方向上的投影面积与某种规定的粒度的相应次方的关系,而这些次方的比例关系又常称为形状系数。
形状指数:形状指数与形状系数不同,它与具体物理想象无关,对颗粒外形本身,用各类数学式进行表达。
五、粒度的测量方式1)、筛分析:让粉体试样通过一系列不同筛孔的标准筛,将其分离成假设干个粒级。
预遥合扮未中会易粉京与枯鰭利作用机理和表征方出11018随着我国汽车制凌行业的迅猛发展.对Fe墓扮未冶全零件和Fe粉的需求量越来越丸。
为了提壽Fe基产%的力学性能•常疫Fe扮中加入C、Ni. Cu. Mo寻合全元素,这些合全元素与Fe扮相比.扮未的松裝密度.牡度.形貌等冬不相同,欢使混今粉未亦运綸和庄制过程中产生拐尘和合全元素的偏析,污杀工作环境,并导孜坯体和坯体间成分.俎织.乃至性能和尺寸不均匀。
将钢铁粉未中的合全元素进行粘结处理制备成预合全钢粉是鮮决这一问幾的新枝术,其制备虑理是以爲庄缩性的Fe扮、护散扮戎预今全扮为母粉,采用粘结刘杆石县.Mn*密度、尅皮或形貌与母粉相差轶大的合全元素扮末粘附亦基体扮未上,以减少混合給茉&运输和庄制过程中的拐尘和成分偏析。
与未经粘结刘处理的混合粉相比,预混令钢粉具有如下优点:工艺药单,成本低廉;拓尘和合全无素的偏析少;合全扮未的浇劫性和楼具圾充性好,生产效率离;脱整庄力低;生坯及烧结件中成分和组织均匀性离;产岛性能和尺寸的一致性好。
预況合钢粉制备的关键技术是粘结利技术,虽然在一些专利中灵刊过一些粘结和类童,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研丸,但总体来说对预混合钢扮粘结剖作用机理和表征测试方出寻方而的研兗圾道很少.因此本丈作者从粘结刘的粘结机理入手,忒图糸统的找出粘结刘与粉未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粘结力的痕枉方法。
一.粘銘机理在粉末中加入粘结剖的0的是将■细小的家易产生協尘或者偏析的合全元素颗耘粘结列尺寸较大的母扮颗耘上。
包据粘结刘与母粉的粘结以及粘结和与合全元素的粘结.粘结刘在中间起到林梁作用。
粘结刘与母粉和合全元素之间的粘结力受界而力的彩响浚丸。
丈故指出,扮未与粘结刘有三种不同的粘结形式:今全元素穎耘之间的粘连.合全元素和基体粉未的粘连以及尿体扮末颗耘之间的粘连。
理想和粘结是今全元素和圧体扮未颗粒的粘连.即粘结剖用量亲省.且效果呆好,但卖际粘结和用量迪丸于孩值,其虑因就是三种•怖况的粘结都有。
预混合粉末中金属粉末与粘结剂作用机理和表征方法11018随着我国汽车制造行业的迅猛发展,对Fe基粉末冶金零件和Fe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了提高Fe基产品的力学性能,常在Fe粉中加入C、Ni、Cu、Mo等合金元素,这些合金元素与Fe粉相比,粉末的松装密度、粒度、形貌等各不相同,致使混合粉末在运输和压制过程中产生扬尘和合金元素的偏析,污染工作环境,并导致坯体内和坯体间成分、组织、乃至性能和尺寸不均匀。
将钢铁粉末中的合金元素进行粘结处理制备成预合金钢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技术,其制备原理是以高压缩性的Fe粉、扩散粉或预合金粉为母粉,采用粘结剂将石墨、Mn等密度、粒度或形貌与母粉相差较大的合金元素粉末粘附在基体粉末上,以减少混合粉末在运输和压制过程中的扬尘和成分偏析。
与未经粘结剂处理的混合粉相比,预混合钢粉具有如下优点: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扬尘和合金元素的偏析少;合金粉末的流动性和模具填充性好,生产效率高;脱模压力低;生坯及烧结件中成分和组织均匀性高;产品性能和尺寸的一致性好。
预混合钢粉制备的关键技术是粘结剂技术,虽然在一些专利中提到过一些粘结剂类型,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总体来说对预混合钢粉粘结剂作用机理和表征测试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少,因此本文作者从粘结剂的粘结机理入手,试图系统的找出粘结剂与粉末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它们之间粘结力的表征方法。
一、粘结机理在粉末中加入粘结剂的目的是将细小的容易产生扬尘或者偏析的合金元素颗粒粘结到尺寸较大的母粉颗粒上。
包括粘结剂与母粉的粘结以及粘结剂与合金元素的粘结,粘结剂在中间起到桥梁作用。
粘结剂与母粉和合金元素之间的粘结力受界面张力的影响最大。
文献指出,粉末与粘结剂有三种不同的粘结形式:合金元素颗粒之间的粘连、合金元素和基体粉末的粘连以及基体粉末颗粒之间的粘连。
理想和粘结是合金元素和基体粉末颗粒的粘连,即粘结剂用量最省,且效果最好,但实际粘结剂用量远大于该值,其原因就是三种情况的粘结都有。
粉体技术导论
增改描述、封面图片
作者: 陆厚根编者
ISBN: 9787560818115 , 7560818110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8-3-1
定价: ¥24.00
元
¥20.30元 85折去当当网购买
¥20.30元 85折去卓越网购买免费配送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涉及粉体工程的三个主要方面:颗粒性质和行为、颗粒形成和制备、
颗粒处理技术。
具体包括:颗粒粒度和形状的表征,颗粒群聚集特性,粉体层静力
学颗粒群流动,颗粒流体力学,粉碎、分级、分离、混合、造粒以及粉尘爆炸等。
着
重系统和详细阐述颗粒粒度和形状定量表征、超细粉碎和超细分级机理、粉碎机械
力化学、料仓设计原理、粉尘爆炸等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
本书的再版,内容更
为充实,资料更为新颖。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化工、选矿、冶金、建筑材料、建材机械
编辑推荐:
本书内容涉及粉体工程的三个主要方面:颗粒性质和行为、颗粒形成和制备、颗粒处理技术。
具体包括:颗粒粒度和开头的表征,颗粒群聚集特性,粉体层静力学,颗粒群流动,颗粒流体力学,粉碎、混合、分级、他离、混合、造粒以及粉尘爆炸等。
着重系统和详细阐述颗粒粒度和形状定量表征、超细粉碎和超细分级机理、粉碎机械力化学、料仓设计原理、粉尘爆炸等领域的最新理论和技术。
本书的再版,内容更为充实,资料更为新颖。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无机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化工、选矿、治金、建筑、建材机械等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亦可供从事粉体工程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程技术、管理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一章颗粒的几何形态特性
1.1粒度
1.1.1粒度的定义
1.1.2颗粒群平均粒径
1.2粒度分布
1.2.1正态分布
1.2.2对数正态分布
1.2.3罗辛.拉姆勒(R0sin.Rammler)分布
1.3颗粒形状
1.3.1形状因子
1.3.2形状的数学分析
1.4粒度测量方法及其选择
1.4.1粒度测量方法简介
1.4.2测量方法的选择
第二章颗粒群聚集特性
2.1颗粒层填充结构
2.1.1均一球形颗粒群的规则填充
2.1.2均一球形颗粒群的实际填充结构
2.1.3非均一球形颗粒的填充结构
2.1.4不同粒径球形颗粒的规则填充--最密填充理论
2.1.5影响颗粒填充的因素
2.1.6填充理论的应用举例
2.2粉体中颗粒间的附着力
2.2.1分子间引力(范德华引力)导致的颗粒间引力
2.2.2颗粒所带异号静电荷引起的引力
2.2.3附着水分的毛细管力
2.2.4磁性力
2.2.5颗粒表面不平滑引起的机械咬合力
2.3湿颗粒群特性
2.3.1填充层内的静态液相
2.3.2液体架桥
2.2.3一颗粒间持液量
2.3.4抽吸势
2.3.5液体在粉体层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
第三章粉体力学
3.1粉体的摩擦特性
3.1.1内摩擦角
3.1.2安息角
3.1.3壁摩擦角和滑动摩擦角
3.1.4运动摩擦角
3.1.5空隙率对粉体摩擦角特性的影响3.1.6粉体的被动和主动侧压力系数3.2粉体压力计算
3.2.1詹森(Janssen)公式
3.2.2料斗的压力分布
3.3粉体贮仓的容量计算
第四章颗粒群的流动
4.1重力流动
4.1.1流动型式
4.1.2滑动线
4.1.3质量流与漏斗流
4.1.4动态压力
4.1.5孔口流出
4.1.6偏析现象
4.2质量流料仓设计原理
4.2.1开放屈服强度和粉体的流动函数4.2.2有效屈服轨迹和有效内摩擦角4.2.3料斗流动因数
4.2.4料仓卸料口径的确定
4.2.5粉体拱的类型及防拱措施
4.3压缩流动
4.3.1压力分布
4.3.2压缩率
第五章颗粒流体力学
5.1沉降现象
5.1.1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方程
5.1.2阻力系数和雷诺数
5.1.3沉降速度的一般解法
5.1.4过渡区沉降速度的一般解法5.1.5沉降速度的修正式
5.1.6干扰沉降
5.2透过流动现象
5.2.1层流状态
5.2.2湍流状态
5.3悬浮现象
5.3.1流化床
532浦体输张
第六章粉碎
6.1粉碎概论
6.1.1材料破坏、破碎、粉碎的概念6.1.2裂纹及其扩展的条件
6.1.3裂纹扩展速度与物料粉碎速度6.1.4被粉碎材料的基本物性6.1.5粉碎需用功
6.1.6碎料粒子碰撞速度
6.1.7粉碎介质碰撞速度
6.1_8粉碎模型
6.1.9混合粉碎
6.1.10影响粉碎效率的因素6.1.11低温粉碎
6.2粉碎机理的解析方法
6.2.1功耗定律
6.2.2粉碎能量平衡论
6.2.3粉碎速度论
6.2.4相似定律解析粉碎机理6.2.5连续粉碎机理解析
6.3粉碎机械力化学
6.3.1机械力化学概念
6.3.2粉碎机械力活化作用机理6.3.3晶体结构的变化
6.3.4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
6.3.5机械力化学反应
6.3.6助磨剂助磨作用机理
第七章分级与分离
7.1分离结果的评价参数
7.1.1分离效率
7.1.2部分分离效率
7.1.3分离界限与分离精度
7.2分级
7.2.1筛分
7.2.2干式分级
7.2.3湿式分级
7.3分离
7.3.1固气分离
7.3.2按颗粒物性分离7.3.3固液分离
第八章混合与造粒
8.1混合
8.1.1混合目的
8.1.2混合机理
8.2造粒
8.2.1造粒方法
8.2.2颗粒群的凝聚
第九章粉尘爆炸
9.1粉尘的爆炸性
9.1.1燃烧和爆炸
9.1.2粉尘爆炸机理
9.1.3相对可燃性
9.1.4粉尘爆炸特性
9.2防止粉尘爆炸的方法9.2.1粉尘爆炸的预防9.2.2粉尘爆炸的防护9.2.3I.E.P.系统防爆装置附录
……
书摘: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