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啤酒发展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中国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酒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酿酒文化和多样化的酒类产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包括酿酒技术的演进、酒类的分类和代表性的酒品。
1.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中国最早的酿酒活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使用谷物酿造酒类。
商代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使用青铜器具进行酿造的情况。
到了周朝,酿酒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酒官和酒德的职务。
秦汉时期,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出现了以黍米、稻米为原料的酒类。
2.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酒的酿造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以麦芽为原料的啤酒。
唐宋时期,中国酒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众多代表性的酒品,如陈酿、女儿红等。
当时,酿酒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酿酒师傅们开始注重酒的口感和香气。
3. 元明清时期:元代时期,中国酒的酿造技术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以葡萄为原料的葡萄酒。
明代时期,中国酒的酿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米、麦、豆为原料的白酒。
清代时期,白酒的酿造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出现了以高粱为原料的高粱酒。
4. 近代至现代:近代以来,中国酒的发展经历了起伏。
在20世纪初,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酒类生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酒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酒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酿酒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现代中国酒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黄酒等多种类型的酒类产品。
总结起来,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中国酒形成了独特的酿酒文化和多样化的酒类产品。
从古代的黍米酒到现代的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中国酒的发展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酒类产品需求的增加,中国酒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青岛啤酒的品牌历程及阶段特征1903年8月,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了古老华夏大地上第一座以欧洲技术建造的啤酒日尔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公司。
经过百年沧桑,后来就是这座最早的啤酒公司发展成为如今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的生产企业——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阶段:1903-1948年品牌创立阶段这一阶段青岛啤酒曲酒厂在战乱中艰难曲折发展,不断的因政权的更替而易主。
处于初创阶段。
1903年由英、德两国商人合资开办,1906年到达一个阶段性的高峰期,在慕尼黑博览会上展出,获得金牌。
是中国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
1916年酒厂易主,更名为“大日本麦酒株式会青岛工厂”1945年日本战败,酒厂有市政府接管定名为“青岛啤酒公司”1949 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啤酒厂更名为“国营青岛啤酒厂”第二阶段 1949年-1992年国营阶段国际化发展1949年青岛啤酒变更为国有,生产规模扩大,技术质量日趋成熟,酒厂稳定发展。
摆脱原材料对外国的依赖,自力更生。
1954年开始连续出口到70年代成功进入欧美市场。
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
随着1972年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国际化趋势加强。
1981年美国有影响的消费品杂志《华盛顿人》举办的“华盛顿国际啤酒会”,评比美国从世界各国进口的350种啤酒,青岛啤酒战胜联邦德国及荷兰等国的名牌啤酒,获第一名。
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这一时期属于稳健发展,创立品牌价值。
第三阶段 1993年-2002年发展做大、做强阶段扩张阶段1993年进行中外合资,股票在香港和上海上市,实施“大名牌发展战略”,“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兼并扩张。
这一时期追求数量型扩张,而非质量型扩张,企业属于并购阶段的探索期,发展期。
做大的方针并没有真正实现,品牌规模扩大但市场份额反而降低,发展进入困难时期。
第四阶段2002年-2007年做强、做大阶段整合与扩张并举质量型扩张。
采取了横向并购的战略。
实施了集“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者体验”于一体的“三位一体”营销战略。
介绍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历史沿革
青岛啤酒是中国最有名的啤酒品牌之一,历史悠久,品质优良,
享誉国内外。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青岛啤酒的生产流程及其历史沿革。
一、历史沿革
青岛啤酒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来自德国的传教士在山
东青岛创办了一家啤酒厂,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啤酒厂。
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岛啤酒逐渐壮大,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啤酒生产企业之一。
1963年,青岛啤酒正式注册成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
如今,青岛啤酒已
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啤酒品牌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生产流程
1.原材料准备:青岛啤酒的生产过程中主要原材料包括大麦、啤
酒花、酵母和水等。
这些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啤酒的口感和品质。
2.糖化过程:经过淘洗的大麦被磨成麦芽,然后加水混合成麦汁,通过加热过程使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这个过程称为糖化过程。
3.煮沸和加啤酒花:将经过糖化的混合物加热至沸点,再加入啤酒花,啤酒花的苦味和香气会被释放出来,为啤酒增添独特的风味。
4.发酵和熟化:经过煮沸的麦汁被冷却后,加入酵母发酵,大约经过一至两周的时间,啤酒会逐渐成熟起来。
5.过滤和浸渍:发酵后的啤酒需要进行过滤和浸渍去除杂质,保证啤酒的清澈度和口感。
6.包装和出厂:经过严格的检验后,啤酒被装瓶或装罐,然后通过物流渠道分发到各地供消费者享用。
三、结语
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啤酒品牌之一,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品质和口碑。
生产过程中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啤酒的口感和品质始终如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让大家更加了解青岛啤酒的历史沿革和生产流程,欢迎大家品尝这款美味的啤酒。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酿造酒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国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7000多年前。
最早的中国酒是通过发酵谷物来制作的,主要使用的原料包括小麦、稻米、高粱等。
古代人们将这些谷物浸泡在水中,经过发酵和蒸馏等工艺,制成为了最早的中国酒。
在古代中国,酒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交活动的组成部份。
酒在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宴会和婚礼等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同时,酒也被视为一种药物,被用于治疗疾病和增强身体健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酒的酿造工艺逐渐完善和发展。
在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中国酒的酿造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浮现了许多有名的酒坊和酒商,如李白所称赞的“九江好酒,天下第一杯”。
唐代的酒文化达到了巅峰,酒宴成为了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中国酒的酿造工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当时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酒坊和名酒,如汾酒、绍兴酒等。
宋代的酒文化更加繁荣,酒的酿造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到了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2年),中国酒的酿造工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当时,中国酒的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包括黄酒、白酒、红酒等。
明清时期的酒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酒文化成为了社会生活中不可或者缺的一部份。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酒的酿造工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现代化的酿造设备和技术使得中国酒的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
同时,中国酒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
目前,中国酒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酒类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白酒、黄酒和红酒等品种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中国酒文化的瑰宝。
总结起来,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中国酒的酿造工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为了独特的中国酒文化。
青岛啤酒中国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之一青岛啤酒——中国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之一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独特的口感、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工艺,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品牌历史、产品特点和市场影响三个方面,对青岛啤酒进行全面介绍。
一、品牌历史青岛啤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3年,当时德国人在中国青岛市创立了一家啤酒厂,开始了青岛啤酒品牌的传奇之旅。
青岛啤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在中国迅速崭露头角,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从那以后,青岛啤酒便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顶级啤酒品牌之一。
二、产品特点1. 口感出众作为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先品牌之一,青岛啤酒以其独特的口感脱颖而出。
它采用世界上最优质的大麦和啤酒花,经过精心酿造而成。
这使得青岛啤酒不仅具有醇厚的口感,而且还带有微妙的苦味和清爽的香气,使人一饮难忘。
2. 优质原料青岛啤酒以优质的原料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高品质的大麦芽、水和啤酒花,确保产品的口感和品质稳定。
此外,它还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以确保啤酒的质量高于行业标准。
3. 精湛工艺青岛啤酒在酿造过程中注重工艺的细节。
它采用德国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确保每一瓶啤酒都保持着最佳的口感和新鲜度。
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青岛啤酒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市场影响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之一,青岛啤酒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青岛啤酒经常以赞助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等形式展现其品牌形象,并通过塑造品牌形象与公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青岛啤酒也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将中国啤酒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
如今,青岛啤酒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并在国际啤酒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它以其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出色的产品质量,成为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总结:青岛啤酒作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啤酒品牌之一,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口感、优质的原料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
啤酒发展史一、啤酒的定义: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 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二、啤酒的发展史:啤酒产量从1979年的41万吨,到1998年已发展到1990余万吨的规模,产量增长了48倍,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拥有超过2600万吨/年的啤酒生产能力。
乐观地估计,在2010年我国的啤酒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年,届时将超过美国(2300万吨/年)。
我国人均啤酒的消费量为16L/人·年,2010年将达到23L/人·年,超过世界平均啤酒消费量。
我国在1979年时只有万吨级啤酒厂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而已经能自行设计和装备10万吨级的啤酒厂。
啤酒集团中最大的生产能力已超过80万吨/年。
国内年产5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产量占中国啤酒总产量的45%左右。
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啤酒企业的数量已由最多时的830家,减少为400家左右。
我国啤酒的质量近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啤酒的外观、色泽、泡沫等指标上,均在世界浅色啤酒中名列前茅。
其次,我国的啤酒在风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生产的啤酒符合国家标准的已超过95%。
啤酒从原来单一的12°P浅色熟啤酒,发展到如今的浓度从7~14°P多个品种的啤酒,如干啤酒、小麦啤酒、白色啤酒、深色、黑色啤酒、纯生啤酒、果味啤酒……,品种繁多。
啤酒的包装形式虽然还是以640ml的大瓶占统治地位,易拉罐和桶装啤酒的比例还不足5%,但是桶装啤酒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PVT、PVN瓶包装的啤酒也已初露头角。
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啤酒厂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有部分啤酒厂具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的装备。
我国啤酒生产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大罐发酵已经取代了传统冷库池式发酵;计算机管理和控制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硅藻土、纸板过滤已经取代了棉饼过滤;优良啤酒酵母和纯种扩掊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两次真空灌装、CO2和氮气背压等技术也开始得到了普遍采用;萨拉丁箱式、劳斯曼式、塔式发芽取代了地板式制麦芽。
啤酒的文献综述崔雨琪 070204202啤酒是以大麦制成的麦芽和水为主要原料,大米或谷物为辅料,加酒花,经糖化、酵母发酵酿制成的一种低酒精度、含有二氧化碳和多种营养成分的饮料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称。
经考古发现,古巴比伦王国的苏美尔人最先创造出啤酒。
随后,啤酒的制作方法由埃及传入德国,再由德国的啤酒技术人员将啤酒工艺传播到全世界。
我国啤酒工业起步较晚,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啤酒开始输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啤酒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向着规模化、效益化发展。
啤酒深得人们喜爱,并日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其丰富的内涵也不断得到挖掘和展现。
目前全世界啤酒年产量已居各种酒类之首。
全球知名的啤酒生产企业有:美国百威、德国贝克、荷兰喜力等,国内知名的啤酒生产商则以青岛啤酒为代表。
啤酒自产生至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了。
原始的啤酒,有的是将发芽的大麦,加水贮于敞口容器中天然发酵而成;有的是先将大麦、小米等物制成面包,粉碎后至于水中发酵而成;还有的人将发酵后的酒液加入香料,煮热后再饮用。
直到公元8世纪,德国人把原料固定下来,只使用大麦的麦芽酿造啤酒。
时至今日,世界各国制造啤酒基本上都是使用大麦芽作为酿造原料。
公元786年,德国的一个修道士尝试把啤酒花用于啤酒生产,使啤酒的质量得到了改善。
但直到15世纪,才正式将酒花确定为啤酒的香料。
1480年,以德国南部为中心,发展出了下面发酵法,啤酒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啤酒制造业空前发展。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巴斯德确立了确立微生物发酵学说,并创造了著名的巴氏灭菌法。
1881年﹐丹麦人艾米尔·克里斯蒂安·汉森发明了酵母纯粹培养法﹐使啤酒酿造科学得到飞跃的进步﹐由神秘化﹑经验主义走向科学化。
同时,蒸汽机的发明以及1874年林德冷冻机的发明使啤酒生产中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量得到了提高,质量较稳定,价格也较便宜。
这些新的技术使啤酒酿造转入了工业化规模的新阶段,现代啤酒基本定型。
中国的酒史发展及酒行业大事前359-前338年商鞅变法,税重抑商,酒价十倍于成本。
前221-前206年《秦律》,禁川余粮酿酒,沽卖取利。
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葡萄,引进酿酒艺人,中土开始有了葡萄酒。
公元前98年汉武帝采纳理财家桑弘羊的建议,设立“酒榷”官司,实行了酒类专卖制度,实行了17年之久。
前81年汉代始元六年,官卖酒,每升四钱,是酒价的最早记载。
533-544年贾思勰撰《齐民要术》92篇,其中6-9专论制曲、酿酒,为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工艺学。
1656年泸州一舒姓人,开设“舒聚源”典酒坊,据传所用酒窖沿用至今,故酒名“泸州老窖特曲”。
1842年四川成都全兴老号糟坊建立,产全兴大曲酒。
1860年江西人华联辉在茅台镇创成裕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华茅”。
1879年仁怀县人在茅台镇创荣太和烧房,生产茅台酒,是为“王茅”。
1892年张裕葡萄酒公司创建,我国开始用“手榴弹式”玻璃瓶装酒,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首开始按洋酒式样包装。
光绪年间俞敦培辑《酒令丛钞》四卷,收录酒令322种,为清末前集酒令之大成者。
1900年俄罗斯技师在哈尔滨建立第一家啤酒作坊——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青岛啤酒前身——英德啤酒酿造公司创建,酒质精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04年哈尔滨东三省啤酒厂建立,它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自己建立的最早的啤酒生产企业。
1914年哈尔滨五州啤酒厂建立,是我国自己建立的第二家啤酒厂。
1915年茅台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1916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商品赛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章。
1921年10月10日山西酒厂建立,其最初的建厂目的是想振兴民族工业,生产葡萄酒代替舶来品。
1929年南京政府公布了《洋酒类税暂行章程》,规定在国内销售的洋酒,从价征收30%的税金。
1934年由宋子文领头集资创建的五羊啤酒厂,采用了当时的新设备捷克式糖化锅。
1945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布《关于造酒的规定》、《关于统一造酒决定》及《造酒业完全由政府直接经营》等命令。
中国啤酒龙头企业发展史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但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50年代。
以下是简述中国啤酒龙头企业发展史的几个阶段:起步阶段(1950年代):1950年代,随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啤酒工业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在这一阶段,国有企业开始建设啤酒厂,如青岛啤酒厂等,这些企业在当时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发展阶段(1960年代至1980年代):196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许多地方纷纷建立啤酒厂,啤酒的生产量和品种都有了显著的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啤酒行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酿造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改革开放与市场竞争(1990年代):19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啤酒市场迎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新的产品、技术和营销理念。
国内啤酒企业也开始进行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竞争力。
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企业在这一时期都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和发展。
整合与品牌建设(2000年代):2000年代,中国啤酒行业开始进入整合期。
大型啤酒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啤酒集团,如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
同时,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通过广告、赞助等手段提高品牌知名度。
国际化发展(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初,中国啤酒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进行海外并购和扩张。
如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企业在国外建立了生产基地,使中国啤酒走向世界。
同时,国际啤酒品牌也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本土品牌展开竞争,推动了中国啤酒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从起步到逐步发展、改革开放、市场竞争、行业、行业整合再到国际化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啤酒企业不断学习、创新、提高,终于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早酿造和使用酒的国家之一。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创新。
本文将从酒的起源、古代酒文化、现代酒业发展、酒的多样性以及国际影响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中国酒的发展历史。
一、酒的起源1.1 酿酒技术的发现中国是酿酒技术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开始使用谷物和水进行发酵,从而酿制出原始的酒。
这一发现为后来的酒文化奠定了基础。
1.2 中国古代酿酒方法古代中国人使用的酿酒方法多样,主要包括泥坛、竹器、陶罐等容器进行发酵。
同时,他们还掌握了糯米、黍米等多种谷物的酿酒技术,使得酿造出的酒滋味独特。
1.3 酒的社会地位中国古代酒文化非常重要,酒在社交、祭祀、婚嫁等重要场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酒被视为人际交往的媒介,也被视为神圣的仪式品。
二、古代酒文化2.1 酒文化的兴旺中国古代酒文化在战国时期达到巅峰,酒宴成为贵族社交的重要方式。
同时,酒也成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诗词中不乏对酒的赞叹和描写。
2.2 酒令与酒礼古代中国人在酒宴上往往会进行酒令,以增加欢乐气氛。
酒礼则是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不同的酒礼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2.3 酒文化的传承古代酒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传承,各个朝代都有对酒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这种传承使得中国酒文化得以延续至今。
三、现代酒业发展3.1 酒的商业化生产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中国酒业开始走向商业化生产。
大规模的酒厂兴起,使得酒的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3.2 酒的品牌建设近年来,中国酒业注重品牌建设,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形象,使得中国酒在国内外市场上得到了更多认可。
3.3 酒文化的创新现代酒业注重创新,推出了多种新型酒品,如果酒、洋酒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推动了酒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四、酒的多样性4.1 中国白酒中国白酒是中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产自不同地区的白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特点,如茅台酒、五粮液等。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引言概述:中国酒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中国酒文化深厚,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中国酒的发展历史。
正文内容:1. 酿酒技术的起源1.1 古代酿酒技术的出现古代酿酒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利用自然发酵的原理制作酒精饮料。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发现的酒渣和酒器遗迹证明了古代酿酒技术的存在。
1.2 古代酿酒技术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酒的需求增加,古代酿酒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商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进行酿酒,并且发明了酒曲,使酒的质量得到提高。
到了周代,酿酒技术更加成熟,酿酒已经成为了一门专业。
1.3 酿酒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国酒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酿酒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自古以来,酒坊世家将酿酒技术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中国酒的品质得到提高。
同时,现代科技的进步也为酿酒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使得中国酒的种类更加丰富。
2. 不同类型的中国酒2.1 白酒白酒是中国最著名的一种酒,以高粱、小麦、玉米等为原料,经过多次蒸馏酿制而成。
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地区的白酒风味各异,如茅台酒、五粮液等。
2.2 黄酒黄酒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传统酒,以粳米、糯米等为原料,经过糯米曲发酵酿制而成。
黄酒色泽黄澄透明,香气独特,口感醇厚,是中国餐桌上常见的酒。
2.3 啤酒啤酒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一种酒,以麦芽、水、啤酒花等为原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
啤酒有着清爽的口感和丰富的泡沫,成为了中国年轻人喜爱的饮品。
3. 中国酒文化的影响3.1 社交文化中国酒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在饭桌上用酒来表达情谊,酒桌上的互助和交流成为了中国社交的一部分。
3.2 艺术文化中国酒文化与艺术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酒为媒介,借酒抒发情怀,写诗作画,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艺术。
3.3 传统节日中国酒文化与传统节日密切相关。
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举行酒令、敬酒等仪式,将酒与传统节日相结合,丰富了节日文化。
中国酒的发展历史1.新石器时代(约8500-2000年前):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采用发酵技术制作酒。
他们使用稻米、青稞、小麦和蜂蜜等原料,将其发酵为酿造出了最早的中国酒。
这种酒通常被用于祭祀和娱乐。
2.商周时期(约2000-771年前):在商朝和周朝时期,制酒工艺逐渐发展起来。
酒开始成为贵族、祭祀和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商朝的酒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力,商代的酒器铜鼎就是其中的代表。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酒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制酒业开始建立起形式酿造技术和规模化生产的方式,这也为中国的酒文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这个时期酒开始被列入《礼记·月令》中的“月令”之一,说明了酒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4.隋唐时期(581-907):这个时期被认为是中国酒文化的黄金时代之一、唐代的酒文化以酒窖、酒楼和宴会等形式开始兴盛起来。
酒馆经营者吃馆若云集,城市中大大小小的酒楼遍布。
这个时期黄酒、米酒、果酒和葡萄酒的生产技术也有了重大发展。
5.宋元时期(960-1368):在这个时期,中国的酿酒技术进一步提升。
尤其是元代时期,蒸馏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开始生产烧酒和白酒。
这些新的制酒技术对中国的酒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1368-1912):这个时期,中国的酒文化进一步发展,各种不同种类的酒开始出现,包括清酒、黄酒、黄枝香、草莓、柚子、桃子和梨子等水果酿酒。
同时,一些著名的白酒产区如西凤、洋河等也开始兴起并形成相应的酿酒技术和传统。
7.近代以来的酒文化:自从近代以来,特色酒种的产生让中国酒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像茅台、剑南春等名酒开始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推动了中国白酒的快速发展。
同时,国外进口酒的流入也给中国酒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中国酒的历史悠久而丰富。
从古代的祭祀和娱乐,到现代的商业产业,中国酒文化一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符号,展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啤酒发展历史一、啤酒的定义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二、啤酒的起源和传入公元前3000年,啤酒发祥于古埃及和美索布达米亚,六世纪初,传入德国,至十一世纪,在德国加入酒花的啤酒面世。
17、18世纪传播世界各地。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相似之处,约在公元4000-5000年前,中国也曾有古代啤酒的兴起,甲骨文中有醴字,古以来是以蘖(niè)造醴、以曲造酒的。
其中“蘖”就是麦芽,“醴”就是中国古代原始的啤酒。
根据文献记载:醴是利用蘖(麦芽)糖化黍米淀粉,经过短时间酿造,带有酒味而不分出渣滓的甜味蘖酒。
醴可能是原始的啤酒,其酒味较用曲制造的发酵酒要薄,而甜味较浓。
以后由于曲酒的出现,人们逐渐喜欢酒精含量较高的曲酒,醴就没有得到发展,而为曲酒所代替,以致这一工艺失传。
中国近代的啤酒业是从西方传入的,据史料记载,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列夫斯基啤酒厂, 1903年,英德商人合资在青岛建立了英德酿酒有限公司(青岛啤酒厂的前身),啤酒生产能力约300吨,这是在中国土地上出现的最早的啤酒厂。
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啤酒企业几百家,连续七年蝉联世界第一啤酒大国的称号。
三、中国啤酒业的初期发展中国近代啤酒行业是随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从西方传入的,多建立在租界或者沿海地区。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市首先建立了乌卢布列希夫斯基啤酒厂,随后,外国商人纷纷在中国建立啤酒厂,如1901年俄国人和德国人联合建立了哈盖迈耶尔-柳切尔曼啤酒厂、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1905年德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梭忌怒啤酒厂等等,这些啤酒厂都是由外国商人自主经营。
中国人最早自建的啤酒厂是1904年在哈尔滨建立的东北三省啤酒厂﹐其次是1914年建立的五洲啤酒汽水厂(哈尔滨)﹐1915年建立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1920年建立的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烟台啤酒厂前身)﹐1935年建立的广州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前身)。
中国啤酒发展史-啤酒的定义
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规定,啤酒的定义是:“啤酒是以麦芽为主要原料,加酒花, 经酵母发酵酿制而成的,含有二氧化碳气、起泡的低酒精度饮料”。
中国啤酒发展史-中国古代啤酒的酿制
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于啤酒的酒精饮料,古人称之为醴.大约在汉代后,醴被酒曲酿造的黄酒所淘汰.我国远古时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酿造的,即所谓的蘖法酿醴.《黄帝内经》中记载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记载有不同种类的谷芽酿造的醴《周礼·天官·酒正》中有"醴齐",醴和啤酒在远古时代应属同一类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饮料.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故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
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醴后来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国的啤酒酿制过程中,有两道工序,其一是浸麦(促使其发芽),其二是麦芽的浸渍(使其糖化)。
在我国古代,即使采用酒曲法酿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这种浸曲法比唐宋之后的干曲末直接投入米饭中的方法更为古老。
在北魏时极为盛行,即先将酒曲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后再加入米饭,再开始发酵。
现在就出现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用曲酿酒,浸曲法可能是继承了啤酒麦芽的浸泡的传统作法,即两者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用蘖酿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渍蘖。
让其自然发酵。
后来发明了酒曲,酒曲也用同样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曲糖化发酵力不强,可能酒曲本身就是发酵原料;后来,由于提高了酒曲的糖化发酵能力,就可加入新鲜的米饭,酿成的酒酒度也就能提高。
这样曲法酿酒就淘汰了蘖法酿醴。
可以相信,蘖法酿醴这种方式在我国的酿酒业中曾经占据过重要的地位,甚至其历史跨度还超过了目前的酒曲法。
中国啤酒发展史-近代中国啤酒的发展
中国啤酒发展史
我国最早建立的啤酒厂是1900年由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办的乌尔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 (<<哈尔滨历史编年>>)。
清末的啤酒厂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1901年俄国人和德国人联合建立了哈盖迈耶尔-柳切尔曼啤酒厂﹔1903年捷克人在哈尔滨建立了东巴伐利亚啤酒厂
﹔1903年德国人和英国人合营在青岛建立了英德啤酒公司(青岛啤酒厂前身)﹔1905年德国人在哈尔滨建立了梭忌怒啤酒厂。
此後﹐不少外国人在东北和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建厂﹐如东方啤酒厂建于1907年﹐谷罗里亚啤酒厂建于1908年﹐上海斯堪的纳维亚啤酒厂(上海啤酒厂前身)建于1920年﹐哈尔滨啤酒厂建于1932年﹐上海怡和啤酒厂(华光啤酒厂前身)建于1934年﹐沈阳啤酒厂建于1935年﹐亚细亚啤酒厂建于1936年﹐北京啤酒厂建于1941年等。
这些酒厂分别由俄﹑德﹑波﹑日等国商人经营。
中国人最早自建的啤酒厂是1904年
在哈尔滨建立的东北三省啤酒厂﹐其次是1914年建立的五洲啤酒汽水厂(哈尔滨)﹐1915年建立的北京双合盛啤酒厂﹐1920年建立的山东烟台醴泉啤酒厂(烟台啤酒厂前身)﹐1935年建立的广州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前身)。
当时中国的啤酒业发展缓慢﹐分布不广﹐产量不大。
生产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生产原料麦芽和酒花都依靠进口。
1949年以前﹐全国啤酒厂不到十家﹐总产量不足万吨。
中国啤酒发展史-历史
啤酒产量从1979年的41万吨,到1998年已发展到1990余万吨的规模,产量增长了48倍,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我国拥有超过2600万吨/年的啤酒生产能力。
乐观地估计,在2010年我国的啤酒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年,届时将超过美国(2300万吨/年)。
目前,我国人均啤酒的消费量为16L/人·年,2010年将达到23L/人·年,超过世界平均啤酒消费量。
我国在1979年时只有万吨级啤酒厂的设计和制造能力,而现在已经能自行设计和装备10万吨级的啤酒厂。
啤酒集团中最大的生产能力已超过80万吨/年。
目前,国内年产5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产量占中国啤酒总产量的45%左右。
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啤酒企业的数量已由最多时的830家,减少为目前的400家左右。
我国啤酒的质量近年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啤酒的外观、色泽、泡沫等指标上,均在世界浅色啤酒中名列前茅。
其次,我国的啤酒在风味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生产的啤酒符合国家标准的已超过95%。
啤酒从原来单一的12°P浅色熟啤酒,发展到如今的浓度从7~14°P多个品种的啤酒,如干啤酒、小麦啤酒、白色啤酒、深色、黑色啤酒、纯生啤酒、果味啤酒……,品种繁多。
啤酒的包装形式虽然还是以640ml的大瓶占统治地位,易拉罐和桶装啤酒的比例还不足5%,但是桶装啤酒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PVT、PVN瓶包装的啤酒也已初露头角。
从全国范围来说,我国啤酒厂的装备水平参差不齐,但也有部分啤酒厂具有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的装备。
我国啤酒生产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大罐发酵已经取代了传统冷库池式发酵;计算机管理和控制也得到了普遍应用;硅藻土、纸板过滤已经取代了棉饼过滤;优良啤酒酵母和纯种扩掊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两次真空灌装、CO2和氮气背压等技术也开始得到了普遍采用;萨拉丁箱式、劳斯曼式、塔式发芽取代了地板式制麦芽。
10~30万吨/年规模的制麦工厂也
成为制麦工业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