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信息窗1因数与倍数
- 格式:pptx
- 大小:577.93 KB
- 文档页数:11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作业《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1.我们之前学过乘法口诀,同桌之间由一人任意背诵一道乘法口诀算式,如3×5=15、7×8=56等,另一人说一说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答案】答案不唯一,例如乘法口诀8×9=72中,8和9是72的因数,72是8和9的倍数。
2.18个月饼装盒,每盒的月饼数都是18的因数吗?盒数呢?先把下表填写完整后,再说一说。
【题目来源】改编【资料来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5页第1题【参考答案】可以发现,18个月饼装盒,每盒月饼数和盒数都是18的因数。
3.乘坐大巴车时每人车票8元,应付钱数都是8的倍数吗?先把下表填写完整,再说一说。
【题目来源】改编【资料来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35页第2题【参考答案】乘坐人数 1 2 3 4 5 6 7应付元数8 16 24 32 40 48 56可以发现,乘坐大巴车时每人车票8元,应付元数都是8的倍数。
4.猜数游戏,看谁找的又快又全。
(1)一个数是24的因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这个数有可能是几?(2)一个数是5的倍数,同时又是30的因数,这个数可能是几?【题目来源】改编【资料来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页第8题【参考答案】(1)找出24的因数:1、2、3、4、6、8、12、24,其中也是3的倍数的数可能是3、6、12、24。
(2)找出5的倍数:5、10、15、20、25、30、35等,其中也是30的因数的数可能是5、10、15、30。
5.奥运会的举办年份是4的倍数,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能再写出1990年以后5个奥运会举办的年份吗?【题目来源】原创【参考答案】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2012年等。
6.用不同方法分别找出18、 26的因数(1)18=()×();18=()×();18=()×()。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因数与倍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因数与倍数知识是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教师可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
2.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渗透观察、类比和归纳等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掌握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生12个小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是父(母)子关系。
我和你们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即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
这些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因数与倍数,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谈话:同学们喜欢跳舞吗?我们学校的球操表演也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2个同学做球操表演。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可以怎样排队?谈话: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可以怎样排队?【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课始,我首先安排了一个师生互动活动,让学生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为理解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做好铺垫。
紧接着出示情境图,提出“每行的人数同样多,可以怎样排队”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青岛版(五年制)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第三单元的内容,主题是“认识因数与倍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有趣的数学世界吧!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章节是第三单元“认识因数与倍数”,具体内容包括: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因数与倍数的定义,以及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难点则是理解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物,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图片,上面有8个相同的图形。
我提问:“如果我想知道这张图片中有几个相同的图形,我应该怎么做?”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我会引导他们得出答案。
3. 实践:讲解完定义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实践操作。
我会给他们一些数字,让他们找出这些数字的因数和倍数。
4. 讲解:在同学们实践的过程中,我会进行讲解,解答他们遇到的问题。
5. 练习: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以及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列出自己喜欢的数字,并找出它们的因数和倍数。
答案:因数和倍数的结果因人而异,关键在于理解概念。
2.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一个数字的因数有无限个,那么这个数字是什么?答案:这个数字是0。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他们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数学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因数与倍数的定义因数与倍数的定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同学们理解其他数学概念的基础。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4. 数的奇偶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数的奇偶性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表中的一些规律,如:1×2=2,2×1=2,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然后给出准确的定义。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乘法口诀表,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总结方法。
(3)质数和合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4)数的奇偶性让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发现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判断数的奇偶性等。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数的奇偶性等。
五、课后作业1. 教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2. 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3.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4. 数的奇偶性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中的规律,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要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青岛出版社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因数与倍数【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这些知识也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教材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红点问题通过实践操作,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和实际经验体会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而两个小电脑的问题在红点问题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和策略,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后总结、归纳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基本特征。
整体来看,教材在编排设计上一是降低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二是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逐步完善认识、深化理解提供了必要的空间。
【学情分析】《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数学概念课对学生来说会比较抽象和枯燥,尤其对因数与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的概念更容易混淆不清,在理解上会更加困难。
在学习中应容易出现以下困难: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和相互依存关系; 2、如何有序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
但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的数字、概念形象化、具体化,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模式开展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效果上就会更加明显。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心已知,口难述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进行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借助直观事物,使学生认识、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体会因数与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寻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奇妙、有趣,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
2、掌握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