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燃烧和灭火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31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课题1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常用的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自主学习】一、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反应。
2.燃烧的条件:(1)。
(2)(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2)隔绝(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三、灭火器的使用【合作交流】一、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实验7-1】1、我们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而红磷__________,烧杯中的白磷____________。
2、对准烧杯底部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燃烧?说明燃烧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由本来在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综合上述讨论可以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3、结论:燃烧是可燃物与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的剧烈______________。
因此燃烧需要三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小组交流】燃烧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发生了火灾,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结论:根据燃烧条件可以推出灭火的原理下面是一些灭火的方法,试分析其灭火的原理1、烧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油锅盖灭。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反馈达标】1、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
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相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度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增强对安全的理解,说明随时注意防火及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也是一节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
本节课我播放相关燃烧的镜头,引入燃烧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自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一些防火和自救的常识,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实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2. 通过对燃烧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3.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二)教学难点:1.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2. 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实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景T提出问题T探究活动T分析讨论T结论T应用等方法。
六、仪器、用品:学生分组:(1)木炭、石块、水、火柴、酒精灯、坩埚钳(2)蜡烛、火柴、酒精灯、集气瓶(3)酒精灯、火柴、棉花、木块、水、坩埚钳教师演示:酒精灯、手帕、白磷、热水、酒精、坩埚钳、氧气、其他多媒体课件等七、教学过程设计。
化学教案
课题: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因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和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
意识和品质,同时有意渗透防火意识的培养。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授课时间: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验仪器
教学地点:教室
课时分配:共1课时第1课时总第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燃烧和灭火的原理,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实验材料
1. 火碱棒
2. 硫磺
3. 火柴
4. 干净的烧杯
5. 实验台
6. 试管夹
实验步骤
1. 将一根火碱棒置于实验台上。
2. 用火柴点燃火碱棒的一端。
3. 观察火碱棒燃烧的现象,并记录下燃烧时间。
4. 用试管夹将一小块硫磺夹在试管中。
5. 用火柴点燃硫磺。
6. 将试管倾斜,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的尽可能靠近燃烧
部分。
7. 观察火碱棒燃烧是否被灭,并记录下熄灭的时间。
实验结果
火碱棒自燃时火焰气体逸出,火焰颜色为黄色,燃烧时间约为30秒。
将燃烧的硫磺接触到火碱棒后,火焰被灭,熄灭时间约为5秒。
结论
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火焰是燃烧物质的气体所产生的可见光;
2. 灭火是将燃烧物质绝热隔开,消耗燃烧物质或降低其温度。
实验注意事项
1. 进行实验时应保持实验台、烧杯等器材的干净;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烧伤;
3. 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台、烧杯等器材清洗干净。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水中的白磷燃烧。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燃烧需要:前提--①可燃物;
条件--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之一就可灭火。
具体的灭火方法如下: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如液化气、煤气起火,首先要及时关闭阀门,以断绝可燃物的来源;扑灭森林火灾,可以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就能灭火;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灭火器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使燃烧物与空气隔绝。
(3)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如用水、二氧化碳液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着火点是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灭火时只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Ⅱ
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设计一些探究活动,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我明了”、“我查阅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
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1.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3)能利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是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教学用品:铜片、烧杯2个,大试管(含橡皮塞)1支,小蜡烛,红磷,白磷,碳酸钠粉末,稀盐酸,塑料瓶,小试管,火柴。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天上的火,来到人间,火在大地燃烧,让愚昧化做文明,火在宇宙燃烧,使黑暗趋向光明!“火”在给我们人类带来光明、温暖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能不能控制燃烧,让它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呢?在这一节课里,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去揭示燃烧的规律,找到控制燃烧的办法。
【典故】1.1854年5月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他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船.......2. 农村之“鬼火”,盛夏时节,在农村经常有人看见鬼火……二、问题和猜想:(一)燃烧的条件【提问】你能说出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物质的燃烧现象?【讨论】下面的这几个变化,有哪些相同点?C+O2=CO2;4P+5O2==2P2O5;S+O2==SO2;3Fe+2O2==Fe3O4。
可燃物:可以燃烧的物质叫可燃物。
【板书】1.燃烧: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叫燃烧。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知识要点】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
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
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
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
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