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92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治疗指南(2006)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荐意见1:积极控制原发病是遏制ALI/ARDS发展的必要措施(推荐级别:E级)推荐意见2:氧疗是纠正ALI/ARDS患者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推荐级别:E级)推荐意见3:预计病情能够短期缓解的早期ALI/ARDS患者可考虑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推荐意见4:合并免疫功能低下的ALI/ARDS患者早期可首先试用无创机械通气(推荐级别:C级)推荐意见5: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ALI/ARDS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治疗反应。
神志不清、休克、气道自洁能力障碍的ALI/ARDS患者不宜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推给级别:C级)推荐意见6:ARDS患者应积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推给级别:E级)推荐意见7:对ARDS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时应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气道平台压不应超过30-35cmH2O(推荐级别:B级)推荐意见8:可采用肺复张手法促进ARDS患者塌陷肺泡复张,改善氧合(推荐级别:E级)推荐意见9:应使用能防止肺泡塌陷的最低PEEP,有条件情况下,应根据静态P-V曲线低位转折点压力+2cmH2O来确定PEEP(推荐级别:C级)推荐意见10: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应尽量保留自主呼吸(推荐级别:C 级)推荐意见11:若无禁忌证,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应采用30-45度半卧位(推荐级别:B级)推荐意见12: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无效的重度ARDS患者,若无禁忌证,可考虑采用俯卧位通气(推荐级别:D级)推荐意见13:对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应制定镇静方案(镇静目标和评估)(推荐级别:B级)推荐意见14:对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肌松剂(推荐级别:E级)推荐意见15:在保证组织器官灌注前提下,应实施限制性的液体管理,有助于改善ALI/ARDS患者的氧合和肺损伤(推荐级别:B级)推荐意见16:存在低蛋白血症的ARDS患者,可通过补充白蛋白等胶体溶液和应用利尿剂,有助于实现液体负平衡,并改善氧合(推荐级别:C级)推荐意见17:不推荐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ARDS(推荐级别:B 级)推荐意见18:不推荐吸入NO作为ARDS的常规治疗(推荐级别:A级)推荐意见19:补充EPA和γ-亚油酸,有助于改善ALI/ARDS患者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推荐级别:C级)。
急性肺损伤与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前言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尽管我国重症医学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对ALI/ARDS的认识和治疗状况尚不容乐观。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成人ALI/ARDS 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共识,以期对成人ALI/ARDS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后还将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ALI/ARDS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将指南中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但需要说明的是推荐等级并不代表特别建议,而只是文献的支持程度。
表1 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分级一、ALI/ARDS的概念与流行病学ALI/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I/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
根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LI/ARDS诊断标准,ALI发病率为每年18/10万,ARDS为每年13~23/10万。
2005年的研究显示,ALI/ARDS发病率分别在每年79/10万和59/10万。
提示ALI/ARDS发病率显著增高,明显增加了社会和经济负担,这甚至可与胸部肿瘤、AIDS、哮喘或心肌梗死等相提并论。
多种危险因素可诱发ALI/ARDS,主要包括①直接肺损伤因素:严重肺部感染,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氧中毒等;②间接肺损伤因素:严重感染,严重的非胸部创伤,急性重症胰腺炎,大量输血,体外循环,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指南前言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常见危重症,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重症患者的生命并影响其生存质量。
尽管我国重症医学已有了长足发展,但对ALI/ARDS的认识和治疗状况尚不容乐观。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成人ALI/ARDS 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共识,以期对成人ALI/ARDS诊断和治疗进行规范。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后还将根据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ALI/ARDS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国际感染论坛(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
将指南中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但需要说明的是推荐等级并不代表特别建议,而只是文献的支持程度。
表1推荐级别与研究文献的分级推荐级别A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B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C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D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E仅有IV级或V级研究结果支持研究文献的分级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II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高III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IV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V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一、ALI/ARDS的概念与流行病学ALI/ARDS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以肺容积减少、肺顺应性降低、严重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为病理生理特征,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LI/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
根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ALI/ARDS诊断标准,ALI发病率为每年18/10万,ARDS为每年13~23/10万。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1. 引言1.1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概述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ARDS)是新生儿期肺部功能不全而导致严重呼吸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该病主要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引起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塌陷,导致肺泡表面积减小,通气-血流匹配紊乱,肺泡无法充分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
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进行性呼吸困难,氧合障碍,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出现。
NARDS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尤其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容易罹患。
NARDS的主要病因包括胎儿期肺发育不良、早产、母婴感染、胎膜早破、窒息等。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男婴发病率高于女婴,生长迅速、早产、胎宝宝、缺氧或感染等危险因素均与NARDS的发生相关。
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母婴感染阳性者应特别重视NARDS的防治。
早期诊断及干预至关重要,提高认识的同时也要加强预防措施,降低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减少其对新生儿健康的危害。
1.2 病因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窘迫、过度通气和低氧血症等症状。
其病因主要与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有关。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一种脂质蛋白复合物,能够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保持肺泡的稳定性,防止肺泡塌陷。
在NRDS患儿中,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足,导致肺泡过度收缩,引起通气不足和低氧血症。
除了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外,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还包括早产、母婴血型不合、高危孕妇接受胎儿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因素。
早产儿由于肺泡未充分发育,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产生不足,更容易发生NRDS。
母婴血型不合则可能导致胎儿溶血,使肺泡受损,损害肺泡上皮细胞的发育。
高危孕妇接受激素治疗的胎儿可能会出现肺发育不全等问题,增加发生NRDS的风险。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1 概念与病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主要病因包括:各种原因的休克、胃内容物吸入、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淹溺、脓毒症、过敏反应、大量输血、DIC等。
2 诊断要点2.1 具有引起ARDS的原发病如:肺部疾病、严重创伤、中毒、败血病等。
2.2 症状体征急性进行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每分钟呼吸30-60次以上,心率增快、唇指发绀、烦躁不安。
早期肺部体检可无异常,有时听到干性啰音或哮鸣音:后期可呈肺实变体症,呼吸音低和出现湿性啰音。
2.3 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ALI时氧合指数≤300mmHg;ARDS时氧合指数≤ 200mmHg。
2.4 胸部检查胸部X线检查两肺浸润阴影。
2.5 肺毛细血管楔压≤18mmHg或临床上能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3 治疗方法3.1 病因治疗首先治疗基础疾病,控制诱发因素,以阻止病情发展及肺部损伤的继续加重。
3.2 体位置病人头胸部稍高,下肢下垂仰卧位,并定时转换体位;鼓励咳痰、深呼吸,以促进呼吸道分泌物排出,改善呼吸功能,预防肺部张与并发感染。
3.3 低氧血症的治疗3.3.1 供氧是治疗ARDS的首要措施一般需要高浓度、面罩吸氧,使PaO260mmHg或SaO 2>90%,如无效则须用机械通气给氧。
3.3.2 机械呼吸治疗高频喷射通气(HFJV)治疗能迅速改善病人的严重低氧血症。
在ARDS早期治疗时,采用通气频率100- 150次/min,氧驱动压为1.0-l.5KPa/cm2为最佳。
若己进入肺泡性肺水肿阶段,应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治疗。
在应用 PEEP时,应选择最佳终末正压,宜从低水平开始,每20-30min增加0.29-0.49KPa,使病人的PaO2>8.0KPa,而吸入氧浓度<50 %,待吸入氧浓度<40%,PaO2>9.33KPa,血液动力学无异常,通气改善达12h以上者,可停用P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