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案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7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3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并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材料展示等方式,进行情景再现,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及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难点:对内改革,对内改革的成功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为中国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回望来路,40年有许多历史瞬间值得铭记,在1978年的5月11日,43岁的南京大学教师胡福明忧虑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
”他的妻子坚定地回答:“我要么陪你一起坐牢,要么天天送饭到你出牢。
”胡福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焦虑呢?就在这一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题目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当时沉闷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轩然大波。
胡福明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没有坐牢,他更没想到,由这篇文章所引发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
【PPT呈现材料】思想大解放胡福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局部)1978年,正是有一批像胡福明这样的人,率先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就在这一年年底,我国也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40年后的今天,改革的话题仍在继续,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年代,重温那段激荡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PPT呈现本课标题】经济体制改革教师:首先,让我们追忆往昔,思考问题,探寻改革之源。
忆往昔思问题——探寻改革之源师:请同学们阅读屏幕上的两组数据,并分析在当时的中国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哪些问题?【PPT呈现材料】呈现:数据中的中国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中国人均GDP在1978年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家庭联产承包承任制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
②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归纳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④理解国企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历史资料、图片再现凤阳小岗村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让学生深切感受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大发展。
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展示复习回顾内容及方法要求:回顾内容:1)我国的计划经济史如何确立起来的?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56----1976年)出现了哪些失误,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方法要求:1)小组成员根据幻灯片提供的答案两两互查学案填写情况;2)小组成员两两互提互背,强化落实知识点。
2、5分钟时间,学生互查。
3、导入新课,解读课标。
二、宏观导学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
吹响改革号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伊始:农村巨变改革推进:城市飞跃改革深化:新体制确立三、合作学习1、展示学习要求,学生组内合作学习。
请各组同学在小组长得组织下就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展开合作学习,具体方法要求:1、组内互查学案完成情况;2、针对有疑问处展开讨论交流,争取达成共识;3、组长分配展示任务。
(注:展示方式为口头展示;除表格以外的问题请尽量脱稿展示;请综合考虑展示内容多少和同学层次水平,使每位同学都有展示任务和机会。
)2、5-----8分钟,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查指导。
四、展示交流利用10-----12分钟组织学生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口头展示,利用幻灯片展示强化知识点。
历史ⅱ岳麓版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⑴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措施.⑵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认识: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1、召开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样,农民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特征:包产到户④作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它还促成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崩溃。
解决了吃饭问题,农民有了现金的积累,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
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有何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不同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同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发展后果迥异(2)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1985~1992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个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的转折意义关键体现在它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策,是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开端。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逐步深入渐进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过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所了解,为进一步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准备了基石出,城市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的步骤学生在政治课中已学习,关键要引导学生分析改革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本课的前两节知识可用探究法开展教学,利用相关史料和图片展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在肯定对内改革成就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取得成就的深层原因,这样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新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精神。
第三节内容运用讲述法,通过“十四大”、“十五大”报告展示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成果,启发学生思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学习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课前上网或图书馆查资料,预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搜集改革取得的成就图片,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2.采用比较法。
学生可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自主权。
分配方式等项目展开对比,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联系的方法。
学生可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联系,可将西方的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在辨析中认识中国的改革。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
《经济体制改革》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内容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上承18课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曲折发展,下接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在经历了各种曲折之后,1978年召开了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历史性转折。
本课讲的就是对内改革,而对内改革的成功又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开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所以本课为下一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提供了前提。
本课讲述了1978年至今的经济发展过程,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内容。
识记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掌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2)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3)使学生认识只有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强大祖国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理由:这两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解决方法: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结合课本上的导言和资料回放指引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和理解;后者课本讲解得很清晰,由学生阅读后,概括具体措施。
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
理由:本课讲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学生对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了解不多、不深入。
尤其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清楚。
解决方法:通过情景再现,教师以讲述为主,深入浅出,让学生理解。
四、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了解到本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本课知识感兴趣。
但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运用一些史实、图片和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说教法、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谈话法,辅以多媒体教学。
本课的历史就发生在今天的学生周围,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明析概念】经济体制改革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
在中国,其基本目标是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所有制方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推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在分配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