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知识培训.
- 格式:pptx
- 大小:8.63 MB
- 文档页数:23
食堂五常法管理培训内容五常法最早起源于于日本,其本质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在物品管理方面使一个繁杂的系统简化,规范、准确,高效。
五常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常清理、常归位、常清洁、常象形、常自律。
下面,我们将分节讲述五常法在餐厅厨房日常管理中的运用。
第一节:常清理常清理的涵义是指:尽最大可能清理掉工作环境中的“废物”,其实施过程分为两步:一是判断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物品,并把它与非必需的物品分开;二是将必需品的数量降到最低限度,并把它放在一个方便的地方。
简单地说,就是只留下最常用的东西,并把它放在最恰当的地方。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不管是居家度日还是在日常工作,许多人都有一种“破烂王”心态,破瓶子、旧罐子,废铜烂铁攒一大堆,有些东西三年五年也用不到一次,但就是舍不得扔掉,即使真的要用到某件物品,到“那堆破烂”里寻找也要费半天工夫。
第二节常归位常归位,实际上就是要给每一件或一类物品找到一个明确的家。
工作中你会发现,我们有很多精力浪费在了找东西上:这个文件放在哪儿了?上周进的那种调料放在什么地方了?前天用过的裱花袋让我收拾到何处去了……常归位这一法则针对的就是这些简单、普遍但在日常的工作中又极难解决的问题:迅速找到所需物品,用完后又能迅速放回原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找东西所占用的时间。
第三节常清洁每个人都应该负责清洁一块地方,常清洁应该由整个机构的所有成员,上至总经理,下至清洁工一起来完成。
在五常法的发源地日本,住宅区内不需要街道清洁工,每个家庭负责门前的巷道。
所以,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垃圾收集车。
日本人相信,他们在进行清洁工作的同时,也在清洁他们自己的头脑。
第四节:常象形常象形的精髓就是视觉管理,即用颜色、形状等感官更易感知的形象符号来代替文字说明。
想想路口上的指示信号没有用“通行、等待、停车”等文字标识,而是使用了让人一目了然的红、黄、绿三色信号灯,你就会感受到视觉管理的实用价值。
第五节常自律常自律就是向每一个人灌输五常法所给出的工作方式,目的是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习惯和高效率的工作场所。
教师五常法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教师五常法培训心得体会总结一、引言教师五常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教师运用五常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本文主要总结了我在教师五常法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二、学习目标的设定在培训开始之前,我们首先制定了学习目标。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设定了两个学习目标:掌握五常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了解五常法在培训的第一部分,我们详细学习了五常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
五常法即“明确目标、解释示范、指导练习、合作训练、独立完成”,是一种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目标环节中,教师要清楚地告诉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在解释示范环节中,教师要通过传授知识点和演示样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法;在指导练习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给予指导和反馈;在合作训练环节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学习和交流;在独立完成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四、实践运用五常法在培训的第二部分,我们进行了实践操作,运用五常法进行教学。
我选择了一堂数学课进行实践。
首先我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知识内容,然后通过解释示范环节,讲解了知识点,并进行了样例演示。
接着,在指导练习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并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在合作训练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学习、交流和合作解题。
最后,在独立完成环节,我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道综合应用题,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培训的第三部分,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评价。
我采用了学生自主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在上课结束后填写了反馈表,评价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同时,我也进行了课堂观察和学生作品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六、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培训的学习和实践,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我对五常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五常法培训资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一种神奇的方法,它能够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整洁有序,让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更加高效愉快。
这就是“五常法”!什么是五常法呢?五常法就是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
这五个“常”字,听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好,可需要我们下一番功夫呢!先来说说常组织。
这就好比我们的书包,如果我们不经常整理,里面就会乱七八糟,想要找一本书都得翻半天。
有一次,我去一个小朋友家里,看到他的书桌简直就是一个“杂货铺”,铅笔、橡皮、作业本、玩具全都混在一起。
每次写作业,他都要在这堆“杂货”里找来找去,浪费了好多时间。
这就是没有做好常组织呀!所以,常组织就是要把我们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东西区分开来,把不需要的扔掉或者放到合适的地方,只留下有用的东西。
接下来是常整顿。
当我们把东西区分好了,还得给它们找个固定的“家”。
比如说,我们的厨房,锅碗瓢盆都应该有自己的位置,这样我们做饭的时候就能随手拿到,而不是在柜子里乱翻。
我记得有一次在餐厅吃饭,服务员找个勺子都找了好久,最后还是从别的桌子上借的。
这就是没有做好常整顿,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让顾客的体验很不好。
所以,常整顿就是要让每样东西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做好标记,这样就能一目了然。
常清洁就比较好理解啦,就是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教室总是脏兮兮的,地上有垃圾,黑板也不干净,那我们还有心情学习吗?我曾经看到过一个学校的卫生间,那简直是惨不忍睹,臭气熏天,墙壁上还有很多污渍。
这样的环境,对大家的健康和心情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常清洁不仅仅是表面的打扫,还要定期进行深度清洁,让每个角落都一尘不染。
常规范呢,就是要制定一些标准和制度,让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
比如说,在工厂里,每个工人都要按照操作规范来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有一次,我去一家工厂参观,看到他们的墙上贴满了各种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工人们都严格按照这些规范来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非常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教师五常法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五常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启发。
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规范、常清洁、常自律,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方法。
在教育培训领域,五常法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我对五常法培训的心得体会:一、常组织常组织,即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规划。
在培训中,我了解到,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对教材、教具等进行分类整理,确保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通过常组织,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提高教学质量。
二、常整顿常整顿,即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整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训中,我认识到,教师应注重教室的布置,合理规划空间,确保学生有舒适的学习环境。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
三、常规范常规范,即对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规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
培训中,我学习了教育教学规范的相关知识,明确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遵守教育教学规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四、常清洁常清洁,即保持教育教学环境的整洁。
培训中,我了解到,保持教室的清洁不仅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氛围。
因此,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教室的整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常自律常自律,即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自律意识,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培训中,我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我将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通过这次五常法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五常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五常法为指导,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餐饮业员工五常操作指导培训内容“五常法”是目前在餐饮业广为推行的一种较为先进的自身卫生管理方法。
实践证明“五常法”能有效促进餐饮食品质量,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改善餐饮经营场所面貌,给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和卫生感观,同时又能节约经营成本,提升餐饮经营效益。
实施“五常法”管理企业的每一名员工,必须熟悉和掌握“五常法”的基本理念,牢记并履行本岗位的“五常”管理要求。
本培训内容基于这一出发点,力求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1 什么是“五常法”?“五常法”是指: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和常自律的简称。
这五个常其中的每一个“常”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2 “五常法”的特定意义?2.1 “常组织”定义: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的物品并将必需物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将非必需的物品清理掉。
需要经常整理身边的物品,舍弃不需要的或不常用的、舍弃破损过期等不能用的物品,在你的工作场所仅仅只留下必需的或需要经常应用的物品,达到腾出空间,塑造整洁卫生的工作场所(见实例照片1)。
常组织的核心,是减少消耗,降低成本,腾出“空间”。
2.2 “常整顿”定义:要用的物品依规定定位、定量、明确标示地摆放整齐。
需要经常整理工作场所内的各类物品的数量和摆放的位置,要求物品做到定量存放、定点存放,并对每一件物品进行标识,使每一件物品有“名”有“家”,“名”即物品有名称,“家”即物品有固定位置。
使得工作场所内的所有物品都能够井然有序、一目了然,方便随时取用,缩短找寻物品时间,消除因数量过多造成某些食品积压(见实例照片2)。
常整顿的核心,是提高工作效率。
2.3 “常清洁”定义:清除工作场所各区域的脏乱,保持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处于清洁状态,防止污染的发生。
需要经常清理工作场所,清除垃圾和不卫生死角,保持干净、清洁、明亮,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污染环节,保证食品卫生质量(见实例照片3)。
常清洁的核心,是维持一个洁净舒心的工作环境。
2.4 “常规范”定义:连续地、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3S活动,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
第一章五常法管理概述1、五常法的起源源于日本生产型企业提倡的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提高素养的活动。
由于整理(Seiri) 、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5S”。
指的是在生产现场,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开展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修养等活动,为其他管理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日本产品品质得以迅猛提高行销全球的成功之处。
香港人何广明教授在日本研究优秀企业的时候,发现5S在其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1994年,他整理出了基于5S的优质管理方法,那就是五常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它是一个由内向外,由人到物、由软件到硬件、由理论到实践、由制度到流程、由考评到自省的完整的管理体系。
2、五常法的定义2.1常组织定义: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与没有必要的,除了有必要的留下来,其它的都清除掉。
要区分对待马上要用的、暂时不用的、长期不用的;即便是必需,也要适量,将必需品的数量要降低到最低程度;在哪儿都可有可无的物品,不管是谁买的,有多昂贵,也应坚决处理掉,决不手软!非必需品:在这个地方不需要的东西在别的地方或许有用,并不是完全无用的意思,应寻找它合适的位置。
当场地不够时,不要先考虑增加场所,要整理现有的场地,你会发现竟然还很宽绰!2.2常整顿定义: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明确标示地摆放整齐。
研究提高效率方面的学科,旨在研究你多快就可以取得物品,以及要多久才可以把它储好。
任意决定物品的存放并不会使你的工作速度加快。
相反,你必须思考分析为什么拿出物品和把它储放好需要这么久。
对人们经常使用的物品和很少使用的物品都必须作这方面的思考。
五常法管理五常法含义:五常法是用来创造和维护良好工作环境的一种有效技术,包括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
它源自五个以“S”为首的日本字,又称5S。
1S—常组织定义:判断必需与非必需的物品并将必需物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将非必需的物品清理掉。
目的:把“空间”腾出来活用并防止误用做法:1. 对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全面检查。
2. 制定需要和不需要的判别基准。
3.清除不需要物品。
4.调查需要物品的使用频率、决定日常用量。
5.根据物品的使用频率进行分层管理。
2S—常整顿定义;要用的东西依规定定位、定量、明确标示地摆放整齐。
目的:整齐、有标示,不用浪费时间寻找东西30秒找到要找的东西。
做法:1、对可供放的场所和物架进行统筹(划线定位)2、将物品在规划好的地方摆放整齐(规定放置方法)3、标示所有的物品(目视管理重点)达到整顿的四个步骤1、分析现状2、物品分类3、储存方法4、贯彻贮存原则3S--- 常清洁定义:清除工作场所各区域的脏乱,保持环境、物品、仪器、设备处于清洁状态,防止污染的发生。
目的:环境整洁、明亮、保证取出的物品能正常使用。
做法1、建立清洁责任区2、清洁要领◆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大清扫,包括地面、墙壁、天花板、台面、物架等地方都要清扫。
◆注意清洁隐蔽的地方,要使清洁更容易,尽量使物品高地放置。
◆仪器、设备每次用完清洁干净并上油保护。
◆破损的物品要清理好。
◆定期进行清扫活动。
3、履行个人清洁责任。
谨记:清洁并不是单纯的弄干净,而是用心来做。
4S--常规范定义:连续地、反复不断地坚持前面3S活动。
依句话就是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以一定的监督措施。
目的:通过制度化来维持成果。
做法1、认真落实前面3S工作。
2、分文明责任区、分区落实责任人。
3、视觉管理和透明度。
4、制定稽查方法和检查标准。
5、维持5S意识。
坚持上班5S一分钟,下班前5S五分钟,时刻不忘5S。
☆记住:不搞突出,贵在坚持和维持常规范技巧视觉管理增加透明度制定标准5S --- 常自律定义:要求人人依规定行事,养成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