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七单元第二十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中的一项措施是( )A.征收粮食税B.实行余粮收集制C.实行集体化D.减少集体农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不同措施的能力。
A项为1921年起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B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为斯大林时期政策内容;D项现象不存在。
因此选B项。
答案:B2.(2014·玉溪高一检测)列宁说:“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C.在特定环境下对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解析:结合材料内容特别是关键词“余粮收集制”判断,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它有利于苏俄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答案:C3.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此最大的不同是( ) A.实施的条件B.所有制结构C.经济管理模式D.产品分配方案解析:注意题干强调的条件“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而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产力水平很低,国家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时实行的,A项正确。
答案:A4.(2014·广东学业水平测试)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是( )A.斯大林模式缺乏活力B.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D.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解析: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行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端,引起广大农民的反对,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答案:B5.(2014·青岛高一期中)列宁说:“我们决不受莫名其妙地轻视商业的‘感情社会主义’……的情绪的支配。
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第八单元第19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课通过三个子目(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概况。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认识东欧剧变的缘由及本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教学重难点1.重点:苏联、东欧国家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2.难点: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中国国庆阅兵仪式【讲授新课】回顾:斯大林眼中的社会主义引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并且对比东欧和中国的道路一、面对的考卷赫鲁晓夫:经济低增长,乃至负增长粮食严重短缺、脱销人民生活水平、劳动报酬低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从1950年至1970年间的5%至6%下降到1971年至1975年间的3.7%,进而又下降到1976年至1980年的2.7%。
1 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学案【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知识点一:“开眼看世界” (一)背景:1、清朝长期对外实行 ,皇帝和官僚们妄自尊大。
2、鸦片战争前后, 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相应扩大,西方科技思想文化逐渐传入中国。
4、为了 ,一批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二)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三)时间:19世纪40——50年代 (四)代表人物:(五)影响: 1、积极方面:①“ ”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②为 ,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局限性:其根本目的是维护 ,学习西方的层面也仅仅局限于 ,未涉及变革封建制度,也未用于实践。
☆☆典型例题: 1、(2005海南三亚)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的主要意图是 A 让中国人了解西方世界 B 提倡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C 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 为洋务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有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 对西方外交政策有对抗到和解 ★知识点二:洋务思想 (一)背景:1、政治:内忧(天平天国运动)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外来侵略)2、经济: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3、思想:西学进一步传入。
(二)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 ) (三)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四)主张: “中学为体”,即 “西学为用”,即 (五)体用之争(七)评价:1、冲击传统观念,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现代化起步。
2、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未触及根本的封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