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02.08 KB
- 文档页数:5
翻译论文:浅谈翻译的未来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经济及贸易的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组织,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促进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翻译行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翻译行业将何处何从关键词:翻译市场机遇挑战未来发展一:翻译的起源与发展翻译是一项古老的事业,中国最早译事的明确记载,开始于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的周公摄政时期。
翻译在古代称为“译”,开始专指北方的翻译人员。
《礼记王制》说:“中国,夷,蛮,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北方曰译。
”陈颖达疏:“通传北方语官谓之曰译者。
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
”“外内之言”大约是指周代边境外的夷,狄,蛮等部落的语言和境内华族的语言。
中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则自翻译佛经开始。
第一翻译时期的主要翻译人多为西域高僧或从西域取经回国的中国高僧。
佛经翻译对汉唐以来我国的哲学,文学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着我国现代翻译文学。
佛经翻译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也是中国翻译的起源。
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一支重要力量,进入现代社会后,翻译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交流的范畴,进入到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交往领域。
在大量存在的不同语言地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形式的交往中,翻译是交往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频繁,翻译市场随之火爆起来。
二:翻译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
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科技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也极大的推动了中文翻译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
由于国际贸易的扩张,公司的全球化,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和电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强劲和持续的增长。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作者:於彦池来源:《卷宗》2020年第08期摘要: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后,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行业的飞跃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信息流通的面貌,翻译逐步迈入职业化时代。
翻译行业的职业化趋势产生的新特点、新要求对当前翻译行业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
本文基于当前翻译职业化的大背景,全面剖析当前翻译职业化现状及涌现的新特点,探讨其对当前翻译行业的多重影响,并相应提出对翻译人才培养的一些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翻译;翻译职业化;翻译行业体制;翻译人才培养1 引言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各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我国高校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截至目前,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培养单位已达206所(中国翻译协会,2014),翻译博士专业学位(DTI)也在酝酿之中。
众所周知由于绝大多数院校的翻译专业一般都建立在原外语专业的基础之上,尽管在课程设置,实习环节等方面考虑了翻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但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专业师资不足,培养理念滞后,课程教学与行业实际脱节等问题。
翻译的职业化和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翻译行业的职业环境仍不成熟,行业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无疑都给翻译专业教学造成了较大的困惑。
另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翻译的职业环境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如行业规范程度较弱、存在恶性竞争、社会认同度较低、从业人员自身理念亟待改进等等。
因此我们在关注教学自身问题、讨论翻译专业教学如何适应翻译行业需要的同时,有必要对翻译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思考和观察,发现翻译行业在职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实现翻译产业和翻译教学的共同发展。
2 翻译职业化出现的原因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三象胥重译”的记载。
[1]但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得益于近二三十年科技发展。
纵观当前翻译发展现状,翻译的职业化既是历史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理论来看,应用翻译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衍生的应用性翻译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勒菲弗尔的操纵理论等等,这是当前翻译职业化趋势的理论基础。
多维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评《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果佳
【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8(003)003
【摘要】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翻译在信息的交换、国家间的交流及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细化,英语翻译也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与专业化,对翻译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翻译者的知识结构、综合修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是一座联结着不同语言的桥梁,翻译者充当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媒介.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原有对翻译的认知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改变.因而,深化对翻译本质的了解,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翻译理论与实践在当下就显得极为必要.常燕的《英语翻译多维视角新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6年版)从多种视角对英语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阐述翻译基础、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上,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美学、翻译与修辞、翻译与文体、翻译与教学等视角对翻译理论展开了探讨与论述.
【总页数】1页(P128)
【作者】果佳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功能理论多维视角下的商务英语翻译
2.基于多维视角下的英语语言学研究\r——评《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多维视角研究》
3.多维化视域下新农村体育发展策略研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
4.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多维度教学——评《基于生态思想的英美文学多维研究》
5.新时代背景下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评《多维视角下的农村体育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及其特点与原则-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引言翻译是与人类文明同步萌生的一项古老的活动.历史上,翻译高潮不断迭起,翻译理论博大精深,翻译家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构建人类巴别塔的历史使命.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可以看出,我国历史上的翻译以佛经、西方科学文献、西方思想和文学翻译为主.而西方翻译历明显的主线是圣经翻译,其理论研究也大多源自圣经翻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国之间联系空前频繁,人类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增强.而2003 年10 月上海大学召开的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标志着异军突起的应用翻译应运而生.应用翻译顾名思义,即应用性文本的翻译.《中国译学大辞典》对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的定义为:应用翻译亦称实用翻译,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它特别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及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包括新闻翻译、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经贸翻译、广告翻译、旅游翻译等[1](126).二、应用翻译的职业化时代纽马克在其所着《论翻译》(About 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翻译文本的体裁类型和译者职业,将所有文本划分为三大类,即科技文本、社会--文化文本(文化、社科、商业)和文学文本,并指出第一类文本由企业、跨国公司、政府部门的翻译部门进行翻译,第二类文本专门由国际组织进行翻译,而第三类文本则由自由职业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2].而应用性文本类型多种多样,跨度一方面可接文学文体,一方面又可接严谨的冷凝体文章.其体裁大多属于实用性较强的科技文本和社会--文化文本.这两类文本一般是由专业型译者有组织地进行集体工作[3](17),以现阶段翻译公司、政府部门的翻译部门或者国际组织内部的翻译人员、译审、发起人等等共同参与翻译的全过程,以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共享.而文学文本的翻译则一般是译者的个人行为.《现代汉语词典》对职业的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专业的,非业余的.而翻译职业,则是指把翻译工作,作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显然,翻译已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以其作坊或者团队性的形式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职场特征.翻译作坊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经翻译时期.我国译经,从东汉时起就采用一种译场的方式,即许多人通力合作,在严格的分工制度下从事佛经的翻译[4](43).据《续高僧传》记载,玄奘译经分为以下十一种分工:译主、证义、证文、度语、笔受、缀文、参译、刊定、润文、梵呗、监护大使.由此可见,我国历史上的译场方式就是当今作坊方式的雏形.这种明确、有组织的分工,显示出了团队合作、集思广益的优越性,为我国乃至世界当今的翻译方式提供了借鉴意义.仅以现在翻译公司的运作模式为例.翻译公司主要承接的翻译为应用翻译.其主要设置有业务项目部、翻译部、审校部、市场部、人事部等.其中,翻译部主要由全职或者兼职的译员充当,负责处理具体的翻译材料.校审部由资译充当,负责译审.这种翻译模式充分体现了翻译过程中赞助人、译者、客户、译文使用者还有译文读者多元主体的交际互动过程,反映出其鲜明的团队性和专业性特征,也体现了专业型译者有组织的职场集体工作方式.翻译的职业化时代译者极大多数只是一名翻译从业人员,他们大多以完成承接的翻译任务为满足.[5](15)再者,我国文献等经典着作的翻译也是由中央编译局组织诸多资译家共同协助完成.比如说《毛选》翻译由中联部、中宣部发起,专门成立着作翻译室,归属中央编译局,采用的是类似佛经译场的大规模立体式工作方式.因此,谢天振教授指出,当今的翻译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实用文献为主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我们今天的翻译已经从书房进入到了作坊,对翻译史而言,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已经是翻译的职业化时代了.[5]三、应用翻译的特征及其原则应用翻译,最突出的特征是注重实用性,规范性较强,译者匿名.其文本类型大多属于赖斯和纽马克界定的信息型和导型/呼唤型这两大类文本.赖斯(K.Reiss)在谈到非小说类文本(non-fiction)的语言特征时曾这样说过:非小说类文本其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客观精准、信息明确、语言合时.[3](30)应用翻译的语言必须尽可能地客观、准确、清晰、简明、地道,尽可能翻译客观真实的世界,如科技和公文翻译.从审美价值来看,应用翻译讲究客观真实而不是艺术创造,注重表达言之有物而不是华而不实,行文用字提倡准确地道和通俗流畅,遵循的是一种读者喜闻乐见而又能雅俗共赏的审美标准[6](3).这种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美学标准,称之为体裁规约(genreconventions).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去贴近译文,尽可能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应用文本翻译偏向于归化策略.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诺德认为,翻译要求是译者在翻译中应该遵循的要求和准则,凡翻译任务必伴有界定各种条件的要求,是这些条件决定了目的语文本应该实现的特定功能[7](59).翻译过程是一种涉及多方参与的行为,因此,在开译之前,译者要了解委托人或客户对翻译的要求和目的,也就是要了解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读者、翻译的时间、译文的空间(译文的篇幅或信息含量)、译文的传播媒介等.对于应用翻译应该遵循什么原则,目的论者认为,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一切遵循目的法则.所谓目的论,即认为翻译其本身就是为目的语目的和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语对象创造出目的语背景中的文本,是由德国功能派学者费米尔(Vermeer)提出来的.费米尔等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7](124),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翻译过程是涉及委托人、译者、接受者多方专业人士集体参与的整体复杂行为,包括源语作者、目的语使用者等.因此,费米尔提出了目的论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语际连贯(忠实法则)从属于语内连贯(连贯法则),而二者都从属于目的法则,即目的法则决定一切.目的论的提出,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难题,比如翻译方法上的直译与意译、翻译策略上的归化与异化等等.诺德指出,一切均取决于翻译所需要的目的[7](29).但是后来,诺德在目的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忠诚原则.所谓忠诚(Loyalty),是指译者对翻译互动中合伙人的责任.忠实原则使译者受源语和目的语双方的约束,关注翻译中两种文化间特有文化观念的差异.并且,忠诚属人际关系范畴,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一种译者、源语发送者、目的语接受者和翻译发起人之间的关系.忠实关系到的是两种文本间的技术关系,而忠诚原则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出发,决定了翻译的目的、策略、方法、要求、伦理等等.诺德认为,忠诚原则改变了目的万能的模式,对目的语文本功能的合理范围做出了限定,使其不离特定的源语文本.并把译者与客户为翻译任务进行协商的要求提上了桌面.综合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应用翻译要遵循诺德的忠诚原则.四、结语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以应用翻译为主的职业化时代,应用翻译的语言必须尽可能地客观、准确、清晰、简明、地道,尽可能反映客观真实的世界.翻译应具有具体的翻译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到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交际场景和读者对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应用翻译遵循目的法则.参考文献:[1] 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2] New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3] 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 谢天振.新时代语境期待中国翻译研究的新突破[J].中国翻译,2012(1):15.[6]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7] 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翻译职业化与新型翻译人才培养闫晓聪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46摘 要:当今社会,翻译职业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首先分析了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概况及对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巨大挑战,旨在为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对策,培养市场需求型、与时俱进型、职业化、国际化的新型翻译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翻译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职业化;新型翻译人才培养作者简介:闫晓聪,南京财经大学2011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 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7-098-01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翻译早已成为一种职业,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
特别是随着翻译培训的专业化、资格认证的规范化、 翻译组织的国际化、翻译生产的规模化以及翻译研究的科学化,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来临了。
一、翻译职业化及其发展概况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活动。
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全部收入来源,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韩子满 2008:36)。
因此,翻译职业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为个体在社会中所从事的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翻译职业始于口译,周朝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翻译官的专门职称“象胥”,之后又出现“舌人”,起到史官的作用,属于非经济性活动。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推动,翻译已经日趋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黄德先,杜小军 2010:74)。
二、翻译职业化给专业翻译人才培养带来的冲击和挑战翻译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是沟通的桥梁和媒介。
翻译职业化的发展和翻译市场的繁荣给中国翻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首先,翻译职业化对翻译人才的素质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商务英语翻译既是该学科中的关键一环,又是教学考的难点。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商务英语翻译类论文篇1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刍议摘要:突破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培养出精通国际商务知识并具有高翻译技能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目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探讨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改革目标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1.引言目前,国际间经济贸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更加需要复合型外语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便是适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一个较新的专业。
该专业研究的就是运用英语解决商务实践问题,是商务知识与语言应用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
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和市场要求的商务翻译人才已成为翻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专业更强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今年,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标准尚未确立,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2.我国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现状2.1教学模式陈旧,教师角色有待转换。
传统翻译教学普遍以教师为中心。
正如豪丝(House)在其著作中描述的:“翻译课程的老师,常常是一位说目的语的人,发给学生一个篇子(为什么选了这篇文章一般是不解释的)。
这种篇子中满是陷阱,也就是说,教师从一开始就不打算培养学生从事复杂、难度较大的翻译的技巧,而是迷惑他们,让他们出错……在以后的几节课上,全班同学逐句讨论文章中的每一个句子,最后由老师给出一个‘正确’的译文。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将改错作为教学手段,将教师提供的参考译文作为翻译课的终极目标,不符合真实情况下翻译的本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林克难,2000:56)陈葵阳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教师在台上一板一眼,学生在台下四平八稳。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3.30•【文号】学位[2007]11号•【施行日期】2007.03.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学位[2007]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军队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现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及其说明印发给你们。
有关试点工作的具体事项另行通知。
附件: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二、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七年三月三十日附件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一、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ranslationand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
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为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
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
五、招生对象一般为学士学位获得者;鼓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及有口笔译实践经验者报考。
六、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或联考、初试与复试相结合的办法。
七、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八、教学采用课程研讨、模拟、实训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
刍议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道德张欣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翻译队伍的不断壮大,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加速推进了翻译职业化进程;翻译的职业化,不但对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对翻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本文就翻译人员的职业化及职业道德做出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提出随着翻译市场的扩大,应重视市场管理方面的研究等观点。
【关键词】翻译职业化职业道德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工作始终是促进人类先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是沟通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先导。
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扩大,翻译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对外传播、出版以及民族语文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翻译人员的职业化进程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
罗进德先生在《跨文化交际翻译———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中提到“如果从经济学观点看,翻译作为信息产业之一支,现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历史空前的”。
这一预言得到了证实。
比如有媒体就报道,2008年,中国翻译产业的产值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国内各种经济成分的翻译服务机构已经超过3000家,职业翻译4万多人,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因此在翻译职业化的道路上,需要有相关的考核、考查机制,来规范翻译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展开翻译实践与活动。
为了尽快推动国内翻译职业化的进程,国内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翻译职业认证考试。
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有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等。
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是由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推出的,其前身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于2001年面向社会推出的英语翻译认证考试,目的是为社会上的翻译从业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外语实际翻译能力提供翻译资格的权威论证。
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是由国家人事部推出,其目的就是要在翻译职业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与职称直接挂钩。
2021年3月第29卷第1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 f Xi ^ 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Mar. 2021Vol. 29. No. 1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可视化分析(1979—2020)王传英,孔新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071)摘要:本文以1979—2020年间CNK1数据库收录的我国六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应用翻译研究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法和信息可视化软件,从整体发展态势、研究领域分布、关键词的共现和历时演变以及突变术语等维度,系统归纳我国应用翻译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及前沿动态,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翻译研究;六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可视化分析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76(2021)01-0073-05A b 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ture studies, this paper, by adopting a scientometric method and CiteSpace V, makes an analysis of CNKI database-stored articles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 PTS) published in six major Chinese journals from 1979 to 2020. The analysis unfold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developments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areas of PTS, the co-occurrence and evolution of keywords and burst term s, hoping to illustrate the history, research foci and current trends of China* s PTS over this period.Key words :pragmatic translation studies ;six major journals of foreign language ;visualized analysis1.引言应用翻译研究作为译学研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发展 历程。
翻译史复习重点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P45 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P45~53 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公元148到256: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
由于传言者梵文水平较差,反映在译作中除目标语的句法扭曲之外,还有大量字母直译的内容,这就造成了译文晦涩难懂,没有宗教学基础的人难以理解。
此时的翻译活动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的资助下分散进行。
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公元256到589年: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译场便呈现“疑难纵横”“交辩文旨”的热闹景象。
这样对译文的讲解讨论和反复钻研,使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此时由于梵本的不断传入,天竺求经者较多,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
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公元589到1110年: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二十个翻译术语解释1.归化:“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语文化”【Lawrence Venuti】即在翻译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作品。
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的目的是力求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2.异化:“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Lawrence Venuti】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翻译)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的洋气”【鲁迅】异化可以很好的保留或传递原文文化内涵,但对不熟悉源语的读者而言阅读有一定难度。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两种(或多种)语言在它们共同构成的跨语言语境中进行的意义交流。
语际翻译更关注如何在更为广阔的地平域和更广阔的(跨)文化天地中实现异质语言的相互对接和转换----以意义为标尺,以交流为目的的语符转换。
对地域性的倾向。
(简单来说,语际翻译就是不同语际之间的翻译活动)4.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某一种语言内部为着某种目的进行的词句意义的转换。
语内翻译总是把经典的或非经典的历史文本当作转化的对象,并且以译者所在场的文化语境为标尺师徒把历史文本改造为现代文本。
对历史性的关注。
(简单来说就是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5.连续传译:又称“交替传译”或“即席口译”,简称“连传”或“交传”,它是在发言人讲完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后,由译员进行翻译。
这种口译方式可以在很多场合下采用,如演讲、祝辞、授课、谈判、情况介绍会、会议发言、新闻发布会等。
一般认为,连续传译的正式职业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大批量地正式使用连续传译。
6.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简称同传,又称同声翻译、同步口译。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f T ranslators 2010N o.1[收稿日期]2009 09 04[作者简介]黄德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杜小军,四川大学在读博士。
翻译的职业化及对翻译研究的影响黄德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7)杜小军(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摘要]翻译职业与职业化是时代的产物。
厘清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明确翻译职业化与市场需求、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资质认定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职业化的认识。
职业化的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人们的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养有了新的目标。
[关键词]职业化;翻译;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9358(2010)01 0073 05为解决现实交际中存在的语言障碍而产生了翻译,翻译一开始就是一种应用性的语言交际活动。
翻译职业化是时代的必然,长达数千年的宗教翻译与数百年的文学翻译并没有产生翻译职业。
随着市场对具有专业翻译技能译员的需求增加,翻译在上世纪初发展成为一种职业,并在二战之后迅速地被职业化, 翻译时代 才真正的来临。
本文就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与含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市场对翻译的巨大需求与专业化分工确保了译员可以翻译作为谋生的手段。
翻译的职业化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组织保障、专业化的人才保障以及职业化的资质认定。
翻译职业化拓展了翻译研究领域,革新了翻译观念,使翻译研究与人才培训有了新的目标。
同时,职业化译员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一、翻译职业的发展历程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 三象胥重译 的记载(陈福康2000:2)。
象胥 是周王朝翻译官的专门职称, 重译 ,即多次翻译,这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也是最早的 转接传译"(relay i n ter preti n g)。
周代各地对翻译官有不同的称呼,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象胥 、 舌人 是作为政府的官员,在与外国使节的交往中,不仅要起到沟通语言的作用,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还需要把口译员和外国使节的对话记录下来,起到史官的作用(Lung R ache,l L iDonghui 2005:997 1009)。
罗马帝国时期,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成了译员。
译场中的佛经翻译人员,与集体从事圣经翻译的人员,可看作是翻译职业的雏形。
文学翻译一直只是作家或学者的副业,很难成为谋生的手段。
翻译的职业是从口译开始的,1919年巴黎和会是现代口译的起始里程碑,也是职业翻译的开端。
巴黎和会首次打破了法语在国际会议和外交谈判中的垄断地位,而借助英、法两种语言的翻译进行谈判,意识到翻译需要专门的技能,而不是懂外语就能翻译。
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及随后的纽伦堡审判采用了电声设备,同声传译大大缩短了会议时间。
当时联合国内部展开了一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孰优孰劣的大论战,同声传译最终成为联合国的口译模式,从而确立了口译作为一种专门职业的国际地位(柴明颎2007:13)。
1953年国际译联(FI T )、国际会议口译协会(A II C )成立,相继建立了翻译的职业道德条例和职业标准。
1957年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通过了关于语言多样化的决议,各成员国都有平等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各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即成为这个组织的工作语言,随着翻译需求量的增加,笔译也逐渐成为了专门的职业。
1963年国际译联通过了!翻译工作者宪章∀,肯定翻译的职业地位。
1974年联合国译员由于工作条件较差而罢工,此次罢工是口译从 神奇 走向 职业 的里程碑,促使联合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环境,建立了新的职业协会以保证其工作条件(Ba i g orri Jal n 2004)。
翻译职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这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设备的飞跃发展,再加上全#73#球化的推动,大大改变了人际沟通及信息传播的面貌,成就了非文学翻译的繁荣,使翻译成为一个热门的职业。
随着翻译培训的专业化,国际间的资格认证,国际翻译组织的保障,翻译生产的产业化,翻译观念的现代化,翻译研究的学科化,确保了翻译职业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翻译的职业化时代来临了。
二、翻译职业化的基本概念职业(pr o fession)、职业化(Professi o na liza ti o n)、专家(pr o fessional)的词源都是pro fess,意思是 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即 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O ath of H ippocrates)。
希波克拉底(H ippocrates,约公元前460 前377),古希腊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
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具体内容有9条,是医学界的道德准则与医务人员的行为指南。
切斯特曼(An dre w Chester m an)受此启发提出了 圣哲罗姆誓言(H i e rony m ic Oath),作为译者的行为准则(Chester m an2001:139 154)。
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机构给出职业化准确定义。
职业化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1)把职业化等同于专家。
国外有人把 职业化理解为以顾客利益为第一位、遵循某种专业标准开展工作的专家;(2)把职业化等同于一种品质。
职业化就是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即具有相应的职业水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3)把职业化等同于职业素养的专业化。
职业化意味着一个拥有和运用独特的知识、技能、方法、思维模式和语言文字的同质化群体专门以从事某类工作为业,通过向社会提供特定的产品来参与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4)把职业化看作是一个过程。
职业化指的是一门职业在上升为 职业精神(Professi o na lis m)中的一种过程,它是一种动态的、内敛的和不断形成的发展过程(黄鹂,吴廷俊2005:98)。
从上述职业化的不同观点中,可以归纳出翻译职业化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翻译职业技能、翻译职业意识、翻译职业道德。
翻译职业技能指获取翻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得到权威的翻译专业实践的资格认可;翻译的专业知识只是职业技能的基础,还需要职业化地把它运用出来,并得到认可。
翻译职业意识是一系列翻译专业信念、价值观、行为标准和从业实践的规范的内化过程,在职业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翻译职业道德指认可翻译行业内部机制和行业组织的自律,要求遵循职场行为与操守规范。
其他学者提到的翻译职业化,更多指的是把翻译作为谋生的职业,如译者以翻译为专门职业,翻译报酬几乎成为全部收入来源,并具备完成多种翻译任务的能力(韩子满2008:36)。
翻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职业服务,一般是应客户的要求,并有一定的报酬,目的是让不掌握源语的人了解文本信息内容(吉尔2008:6)。
从翻译职业化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从一个更广泛的领域去认识翻译职业化的含义。
(1)职业化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训练,而是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在此之上的职业化才是有意义的,否则,职业化就沦为了商业化的附属。
单一的翻译技能训练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翻译人才。
(2)翻译教育也必须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翻译的职业教育应该与一定的理论与学术融合起来。
(3)翻译职业有壁垒和标准,翻译职业认证就随着职业化的要求产生了,并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翻译区分开来。
没有受过专业翻译训练,未获得翻译资质认定的懂外语而从事翻译的人员,应该归入非职业化翻译,他们在诸多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所以职业化这个概念是与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阶梯、壁垒联系在一起的。
译者的职业化意味着译者拥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能够胜任客户提出的翻译任务,能够持续不断地按照计划提供可预见的工作结果。
(4)翻译职业化是翻译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译产业化,以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为基础,采取现代化翻译技术,进行专门化的翻译生产,质量要有可行的量化手段。
三、翻译职业化的保障翻译从成为一种职业,到真正职业化的建立,离不开市场对职业化翻译的需求,国家的法律保障,翻译组织与协会对译员利益与权力的保障。
专业化的翻译职业培训是翻译职业化的人才保障,对译员的资质认定则把职业化翻译与非职业化区分开来。
1.市场的需求是翻译职业化存在的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国际机构、区域性组织、国际间的行业组织成立,为保障各主体国家能够以母语来阐明各自的立场,成为职业化翻译的最大需求。
联合国与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化翻译需求国际组织。
联合国使用的英语、法语、俄语、汉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具有同等效力,凡是联合国的正式会议,秘书处都要负责同声传译这6种语言。
凡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包括重要发言,都要用6种文字印出。
联合国总部秘书处470多人组成的口笔# 74 #译队伍,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还有多达600多名的职业译员。
欧盟是目前职业化翻译需求最大的国际组织。
欧盟与联合国不同,欧盟的法律是与27个成员国联系在一起的,各国公民可以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商量国事。
欧盟所有的法律文件、重要的政治文件,以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文件都要翻译为23种官方语言出版,自出版之日起成为正式文件。
需要快速处理的信息则翻译为原欧盟成员的11种语言,再翻译为2004年到2007年加入的成员国的语言;时效性强的信息或专业性强的信息,通常翻译为欧盟广泛使用的英语、法语、德语。
很多双语或多语国家,由政府购买的翻译服务,也占职业化翻译需求的很大比例,如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
加拿大形成了庞大的机构翻译的市场,也是世界最早推动翻译产业的国家,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就形成翻译产业。
职业化翻译最具活力的需求还是在商业与技术领域。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翻译和语言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把翻译提高到战略的地位,投人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对其进行分析、管理,以降低翻译成本,提高翻译质量,缩短翻译时间。
这使得翻译正在成为一个新兴的服务性产业。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全世界翻译市场的规模在1999年只是104亿美元,在2003年为172亿美元,而在2005年则达到了227亿美元(冯志伟2006:i x)。
这就为职业化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翻译职业化的法律保障国家采取立法手段,规定了双语、多语作为官方语言,不同语言的翻译版本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这也是翻译职业化必不可少的法律保障之一。
英语和法语在加拿大同享国家官方语言地位;印度的印地语与英语,以及其他共22种语言被定为地方性官方使用语言;新加坡的英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汉语是其官方语言;瑞士的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罗曼什语都是官方语言;南非连同南非荷兰语、英语、其他非洲语言等共11种官方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