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成都土壤的分布规律成都土壤肥料信息网成都市的土壤共分为十三个土类、二十五个亚类、五十六个土属、一百七十四个土种。
各类土壤的发生发展受成土诸因素制约;并随各地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地理分布。
成都市位处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黄壤,由于地貌及成土母质类型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人为活动影响深刻,因此,除受土壤地带性规律支配的地带性土壤外,还分布有大面积受土壤区域性规律支配的非地带性土壤,而且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往往构成一定组合,这就是土壤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综合表现。
一、土壤的水平分布本市地带性土壤虽为黄壤,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黄壤主要分布于平原边缘丘陵及台地,此外,在人类长期耕垦影响下,原始黄壤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蚀,在侵蚀严重地区,下伏红层(基岩)出露地表,经风化后,发育为紫色土,破环了黄壤带的完整性,故在本市黄壤分布区,处处可见班块状或成片分布的紫色土。
在成都东部台地,成片分布着黄褐土。
在中亚热带黄壤分布区,出现了北亚热带的黄褐土,说明土壤分布也会出现与生物气候带不一致的情况。
由于本市黄褐土的成土母质为富含碳酸盐的风成黄土,因此母质的影响大大超过生物气候,从而改变了土壤发育的方向。
二、土壤的垂直分布本市西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山地,从地貌看,既有低山、中山,也有高山。
因此,随海拔高度增加,气候、植被亦呈规律性变化;相应的土壤类型也从基带黄壤(海拔高度低于1600米)开始,在1600—2400米左右,分布着黄棕壤;2200—3000米分布着暗棕壤;2800—3500米为棕色针叶林土;3500—4200(4500)米,多分布高山、亚高山灌丛草甸土;在4500米以上为高山寒漠土。
三、土壤的区域分布在同一土壤带(即同一生物气候带)内,由于地区性气候,地貌、母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形成各种与其成土条件相应的土壤类型,因而在土壤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一)土壤中域分布在中区地形范围内,根据土壤组合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第五章土壤分布一、名词解释:土壤广域性分布——在全球陆地或某个大陆上大致呈连续分布,并与生物气候地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是指地带性土类(亚类)大致沿经线(南北)方向延伸,而按经度(东西)方向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规律。
土壤分布的垂直带分布规律——是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递增并在超出该高度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更替的特性。
土壤的区域性(地方性)分布规律——土壤的区域性分布,是在地带性的基础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地质状况以及人为耕作影响,使土壤发生相应的变异,土壤表现为区域性分布。
土壤的中域分布规律——是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的影响下,地带性土类(亚类)和非地带性土类(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土壤组合。
土壤的微域性分布规律——土壤分布的微域性,是指在小地形或人为耕种利用差异的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壤的土种、变种、甚至土类、亚类,既重复出现又依次更替的现象。
通常又称为土壤复区。
二、思考题: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为例进行说明。
土壤的纬度地带性,是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
沿海型土壤纬度地带的特点是:走向与纬线有些偏离,多分布在中纬大陆边缘,土壤地带谱由森林土壤系列组成,如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出现: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我国温带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为例说明。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
红壤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土壤类型,其呈红色或棕红色,富
含铁、铝等氧化物,适宜于茶叶、甘蔗、柑橘等作物的生长。
黄壤
则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贫瘠但肥沃,
适宜于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棕壤分布在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
下游地区,土壤呈深褐色,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宜于水稻、小麦
等作物的种植。
黄棕土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土壤呈黄色或黄棕色,适宜于水稻、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土壤呈黑色,
肥沃适宜于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
白土则分布在西南地区,土
壤呈白色或灰白色,贫瘠但适宜于茶叶、橡胶等作物的生长。
盐渍
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土壤富含盐分,适宜于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
沙土、砂壤和泥土则分别以其砂粒、砂粒和泥粒的含量为特征,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并适宜于不同的作物种植。
我国土壤类型分类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认识和利用土壤
资源,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
支持。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壤类型分类体系,加强土壤
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导语】⽆忧考整理《⾼⼆地理:我国四⼤区域划分及特征》,供⾼考考⽣参考,希望对考⽣有所帮助。
北⽅地区 范围:⼤兴安岭、贺兰⼭脉、巴颜喀拉⼭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地形特征:平原⾯积⼴⼤,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的平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成,⼟层深厚;黄⼟⾼原是世界上最⼴、最厚的黄⼟堆积区,⼟质疏松,直⽴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原区的河流含沙量⼤。
太⾏⼭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东北平原(三江、松嫩、松辽)、华北平原、黄⼟⾼原、兴安岭⼭地、长⽩⼭地、⼭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有:"东岳"泰⼭(⼭东)、"西岳"华⼭(陕西)、"中岳"嵩⼭(河南)、"北岳"恒⼭(⼭西)。
⽓候特征:以温带⼤陆性季风⽓候为主,其中⼤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霜期4-8个⽉,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年降⽔量400-800毫⽶,主要集中在7-8⽉,⼤部分属于半湿润、半⼲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东北较短),冬季寒冷⼲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旱多沙暴、夏季多暴⾬。
⽔⽂特征:⽔⽂特征南北差异⼤。
⽔量北丰南⼩,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南⼤,结冰期北长南短。
主要河流:⿊龙江及其⽀流松花江、乌苏⾥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主要湖泊:⽩头⼭天池、兴凯湖。
植被: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土壤地理学》绪论土壤地理学:是指土壤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发生演变、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是研究土壤分布的地理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土壤与自然环境土壤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土壤与土地的概念区别:1、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括土壤。
但是应当注意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它同时与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共同起作用;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2、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水土流失可使肥沃的‘土壤’被侵蚀掉,但‘土地’还在那。
但这个土地已不具备植物生产能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地是由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组成的一个立体空间。
4、土壤作为自然物是可以搬动的,比如可以取土,而土地是不能移动的。
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一、气候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气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即降水和温度)2、气候是决定土壤形成的方向和土壤类型分化的基本因素:(1)影响岩石的风化强度和淋溶强度(2)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植被群落类型及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3)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肥力状况(4)决定了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3、土壤南酸北碱Why ?导致土壤的南酸北碱:在年降水量少而蒸发迅速的地区,通过土壤的下行水量很少,不足以洗掉土壤胶体上的代换性盐基,土壤的B.S.大多是饱和的,土壤呈中性或微碱性。
在较湿润的地区,土壤的下行水量大,淋洗掉土壤胶体上的部分代换性盐基,其位置被H+所取代,导致B.S.的降低和土壤酸度的增加。
二、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
1、植物的作用(1)自然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积累有机质;(2)促进岩石矿物风化(3)选择性吸收积累养分(4)改造母质,改善土壤性状(5)涵水保土----“生物水库”(6)巨大的生态效益2、微生物的作用(1)分解者(2)提供土壤N素(生物固N)完善土壤养分*超大肥料:固N,溶P,解K (3)净化土壤污染(如消除粪便异味,重金属和农药残留)(4)提高土壤的抗逆性(5)转化者:转化为有机质为腐殖质3、动物的作用(1)消费者,(2)参与转化有机质,(3)改造土壤结构:通过机械扰动来疏松土壤(蚯蚓、地老虎等)三、母质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1、母质对土壤的影响:1)、母质影响土壤机械组成2)、母质影响土壤化学组成3)、母质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和种类)4)、母质对土壤发育进程的影响四、地形因素的成土作用分析地形对土壤的影响:1)、决定土壤分布的位置2)、影响母质类型、土壤物质和养分的重新再分配3)、影响水热状况的重新再分配五、时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作用土壤绝对年龄:应当从该土壤由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算起。
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土壤已经成为新教材中添加的一个内容,现在的地理考试中也常见到以土壤为情境材料的知识考查.土壤的成分和类型其实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大致的了解了土壤,有些人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形成与积累一直搞不清楚,总是不能够准确的判断微生物多的时候有机质多还是少,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一个小侧面去解读:有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质,使之成为腐殖质,但有的微生物却会以这些有机质为食物,会消耗掉它们,另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枯枝落叶是否多。
再此之外还需要考虑的是这些被微生物分解形成的有机质是不是能够在当地累存,比如热带雨林枯枝及败叶较多,微生物也丰富,但分解后这些腐殖质一部分被雨水淋溶带走,一部分被生物转化为无机物吸收,所以土壤中腐殖质并不多,反而在亚寒带针叶林的腐殖质较多。
从这里也可以知道几大黑土地都不是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形成的,形成后到现在由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地表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地层有所变薄!其实土壤无处不在!无论你走到地球上的什么地方,土壤总是在你脚下。
如果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获得养分,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都将受到影响。
因此,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宝藏之一!那么,土壤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分布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吧!在地球历史的初始时期,地球的表面主要是岩石,十分贫瘠。
而随着时间发展,土壤开始逐渐在地球表面形成。
当幼儿时期的地球冷却下来后,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就陆续开始了。
风化作用是通过物理或化学过程将岩石破碎成较小的岩石,侵蚀作用是指这些较小的岩石被风或水从较大的母岩中带走。
根据风化岩石的大小,可以将其视分为黏土(clay)、粉土(silt)或砂土(sand),更大的则为砾石。
在前三种物质中,黏土是最小的,而砂土是最大的,粉土介于两者之间。
这三种不同大小的风化和侵蚀岩石共同组成了土壤。
根据这三种不同大小颗粒的比例,土壤将具有不同的性质。
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土壤的组成。
如果一种土壤中有25%是砂土,40%是粉土,35%是黏土,那它为黏壤土。
土壤地带性和我国土壤地理分布第一节土壤地带性概念土壤地带性规律:通常根据生物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成土因素在地面上的分布规律来确定土壤得分布规律,这种土壤与生物气候相适应的分布规律称为土壤地带性规律或显域性规律某些局部地方,土壤分布除受生物气候等地理性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地形、母质等地方性因素,则不属于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而称之为土壤地方性分布律。
土壤分布规律类型有: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土壤区域性一、纬度地带性指土壤的水平分布与纬度相平行的分布规律。
由于太阳照到地球表面的热量随纬度而变化,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少,生物(植被)分布发生变化,土壤也呈现一定分布规律。
二、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山脉、风向影响,土壤分布与经度相平行。
一般距离海洋越远,气候越干旱,距离海洋越近,气候越湿润。
气候不同,生物特点也不相同,必然对土壤形成与分布带来重大影响。
三、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呈现有规律分布。
一般在山地上,基部温度高。
由下向上温度逐渐下降(0.6°c/100米)。
而湿度由下向上逐渐增加,植被也就出现有规律变化,土壤类型相应出现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把自基带土壤随海拔高度向上依次更替现象叫正向垂直地带性;反之称为反向垂直地带性。
后者只有在我国青藏高原出现,如高原上的河流附近谷地,有的深达2-3千米,在河谷上土壤也有一定分布规律,这就是反向垂直分布,通常讲的垂直地带性均指正向垂直地带性,简称垂直地带性四、土壤的区域性有些土壤类型分布除受生物的影响外,主要取决于地区性的因素,如地形、母质、水文地质条件,这种在某一地带土壤上由于地形、母质、水文条件差异而使土壤有一定的小范围分布规律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
根据分布区域的大小分:1、广域的分布:范围较大,如广阔的平原等。
华北受冲积平原和黄河泛滥物影响广泛发育了潮土;长江流域中下游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由于人类长期水耕熟化形成)。
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发育的土壤为紫色土等都属于广域分布规律。
2、中域的分布: 范围一般较小,由于山脉、河流等中地形条件影响下土壤而有一定分布规律。
如大蜀山至山下冲地,依次发育着粗骨土、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3、微域分布:通常是指小地形影响下,在短距离内土种、甚至土类、亚类依次更替的现象。
如合肥市郊某些岗地上面分布着粘盘黄褐土,傍地上则有黄白土,冲地则为马肝田或烂泥田分布五、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耕作土壤的分布规律,与上述不同,它一方面受到自然影响,另一方面还受人类活动的制约1.同心圆分布耕地土壤一般以居民点为中心,越靠近居民点受人为影响越强烈,土壤熟化度越高,肥力也就越高(图3-1)。
如以淮北地区砂姜黑土为例,近村为油黑姜土,远者依次为黑姜土与瘦黑姜土、高肥地区、中肥地区、低肥地区2.阶梯式分布一般特征下,在山岭和丘陵地土壤上垦殖时,在不同地形部位采取不同措施,从而形成不同的耕作土壤。
如合肥市郊岗顶至傍冲土壤耕作土壤分布为粘盘黄褐土——淹育水稻土——渗育水稻土——潴育水稻土——潜育水稻土(图3-2)3.棋盘式分布在平原区,由于平整土地,开挖灌排沟渠,使土壤逐步方整化与规格化,形成棋盘式分布4.框式分布框式是低洼圩区和湖荡地区耕种土壤分布特点,在湖荡地区疏干垦殖时,四周的土壤排水条件较中心部位好,因此围绕着湖荡中心有规律地分布着不同的耕种土壤。
如巢湖沿岸湖圩区,由高圩(上框)至圩心(下框),土壤依次为湖泥田(潴育水稻土)——青湖泥田(弱度潴育水稻土)——烂泥田(强度潴育水稻土)(图3-3)5.树枝状分布山地、沿河狭窄冲积平原耕种土壤呈树枝状分布第二节我国土壤分布的地理背景一、气候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气候独具特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二是大陆性季节气候显著,雨热同季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北到南,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又分北中南亚热带)和热带及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寒带。
按照水分条件:我国东临太平洋,西达欧亚大陆腹地,由于各地距海远近等条件不同,使各地降水量相差悬殊,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出现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种不同的干湿地区,不同的温度带与干旱地区相互交织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如距海远近,地形高低,山脉屏障及走向等。
又可划分为高山气候、高原气候、盆地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和荒漠气候等多种具体的气候类型2、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1)冬夏风向更替明显。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2)气温年较差较大。
冬季气流主要来自高纬度大陆区,以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源于低纬度海洋上,以偏南风,暖热湿润(3)降水地区分布不均匀。
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年降水量最多的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达20000mm以上,而西北干旱的塔里木盆地尚不足50mm。
另外在季节上分配也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可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
二、地形我国的地形基本特征有三点,西高东低的梯形地势。
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山多而高1.我国地形可分为三个巨大的阶梯一级阶梯:海拔>4000m,为青藏高原,占国土1/10。
二级阶梯:自青藏高原,向西向东海拔1000-2000m,分布着三大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四川盆地)。
三级阶梯:地势海拔500米以下,分布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平原等。
柴达木盆地位于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内2.地貌类型齐全。
其中山地占33%,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占12%,丘陵占10%。
同时在我国独特的自然条件下,还发育冰川地貌、东土地貌、风沙地貌、岩浆地貌等。
3.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
包括山地、高原和丘陵在内,广义的山地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3,而且地势高峻;海拔高于1千米的山地和高原超过全国山地面积一半。
三、植被1.森林植被(1).雨林分布于台湾南端,海南岛东南部,云南、西藏南部局部湿热的低山或峡谷区。
树种繁多,主要为常绿阔叶林,树木高大,为多层的乔木,如榕树、木棉、台湾相思树,林内藤本植物丰富多样,附生植物,老茎生花很普通,有板根、气根(枝上生根)现象(2).季雨林分布于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等地,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上层乔木较矮,板状根、藤本和附生植物都比热带雨林少,并且由常绿阔叶林及落叶阔叶林组成,后者较高,多构成上层乔木层,由于干旱季节明显,干旱时落叶林有落叶现象(3).常绿阔叶林分布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亚热带地区。
雨量多气温高,没有明显的旱季,植物终季常绿(落叶时新叶长出)。
树种有青冈栋、栲树、槠树、樟树、楠树等(4).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林的混交林为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
位于北亚热带,包括秦岭、淮河以南,长江大巴山以北,东自沿海,西至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
气候湿润,夏季温暖多雨,冬季干旱。
主要树种:栎树、榆树、桦树、椴树、山槐、枫香、女贞、冬青等5) 落叶阔叶林混交林主要分布于北亚热带。
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暖温带与温带(6).针叶林主要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
树种有落叶松(明亮针叶林)、方杉、冷杉、红杉等(常绿针叶林也称暗色针叶林)。
在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交界处分布着针阔混交林2.草甸、草原植被草甸植被指喜湿性草本植物。
生长茂密,植株高大。
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
我国东北三江平原、青藏高原,一些高山地区及各地河谷平原均有分布草原植被一般生长比草甸植被低矮,生长期比较短,且旱生性质有块茎和鳞茎,根系部分比例占得较大,主要有禾本科、菊科等。
草原植被一般分布于干旱、少雨地区,耐旱,有机质积累较草甸植被少,在我国内蒙(大兴安岭东麓向西南延伸至内蒙古高原等)大量分布。
与草甸植被过渡则为草甸草原植被3.沼泽植被喜水、湿生性植被。
如莎草科的三棱草,多分布与沿河两岸及湖泊洼地。
我国青藏高原及三江平原(松花江、黑龙江及乌苏里江)有集中分布。
4.荒漠植被西北干旱地区的荒漠地区,植被稀疏,覆盖率低。
多为旱生小灌木。
如琵琶柴、梭梭、霸王鞭等,多耐旱,耐盐、深根。
四.风化壳地球表面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作用形成的疏松表层称之为成土风化壳,根据地球化学特征,我国风化壳可分六类1、碎屑风化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高山上永冻区。
岩石经机械破碎形成不同大小的碎块,一般风化层薄,质地粗,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很弱,成土作用进行得较差,土壤处于粗骨性的幼年期2.碳酸盐风化壳分布在华北及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地区,南方的石灰岩及紫色沉积岩山区(广西与四川)。
其特点:风化壳中的易溶盐已淋失,CaCO3残留较多(7-15%以上),在一定深度出现多种碳酸盐新生体(呈粉末状、菌丝状、结核状、层状等)粘土矿物以水云母(hydrous mica)、蒙脱石(montmorilloltite)为主发育的土壤均属钙层土(南方的属石灰岩土与紫色土)3. 硅铝风化壳分布在东北、华北的山区及山前地区、平原地区,如三江平原等。
其特点:风化物经一定的淋溶,粘土矿物处于脱钾阶段,以蒙脱石为主,盐基已开始不饱和,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各种养分较多,根据风化程度可分不同类型,发育成不同的土壤(1)饱和硅铝风化壳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发育土壤为黑土、褐土、灰色森林土。
(2)不饱和硅铝风化壳分布于丘陵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棕壤和暗棕壤。
3)弱富铝化硅风化壳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地区,发育的土壤为黄棕壤(4)碎屑风化壳风化程度较差,发育土壤为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常分布于高山地区。
4. 富铝风化壳(红色风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长江以北也有少量分布,尤其是华南地区炎热多雨的热带、亚热带,也包括青藏高原南部。
发育在多种岩石,如花岗岩、砂页岩、石灰岩等及第四纪红色粘土上。
其特点:风化壳受强烈淋溶,富铝化作用明显,风化壳中R2O3大量聚积,SiO2/ R2O3低(2左右),呈红色——黄色,养分缺乏。
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铅石为主,常有赤铁矿、铁质聚积,形成结核、胶膜,有的还有网纹层及铁盘5.含盐风化壳a)分布在西北干旱漠壤地区,成分以Clˉ—SO42ˉ为主。
b)分布在东北、华北低阶地,有苏打聚积Na2CO3)。
c)分布在滨海地区,由于海水浸渍形成以Clˉ为主的含盐风化壳,形成盐渍土,植被稀少,多盐斑。
含盐风化壳发育土壤为盐土、碱土、盐渍土等。
6.还原系列风化壳分布在低洼易积水部位,受积水影响处于还原状态,Fe、Mn、N、S被还原呈低价,Eh低(150—250mv),地下水中多游离Fe2+、Mn2+、PO43ˉ,发育成沼泽土、水稻土等以上几种风化壳中,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及富铝风化壳呈地带性分布,而其他地带性分布不明显在湿润的海洋性气候区,由南向北的演变为:富铝风化壳—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硅铝风化壳在暖温带由东向西风化壳变化为:硅铝风化壳—碳酸盐风化壳—含盐风化壳第三节我国土壤的地带性1.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我国湿润区(东部大陆)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如下气候带植被带风化壳土壤带寒温带针叶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灰化土,漂灰土(大兴安岭北部)温带针阔混交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暗棕壤(黑龙江,吉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不饱和硅铝风化壳棕壤(辽宁,山东半岛)北亚热带落叶阔与常弱富铝化硅铝风化壳黄棕壤,黄褐土(苏皖鄂湘等)绿阔叶林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富铝风化壳红壤,黄壤(长江以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富铝风化壳赤红壤热带雨林,季雨林富铝风化壳砖红壤(南岭以南)我国北方从东北到西北土壤分布气候: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植被:针叶林—草甸植被—草原植被—荒漠草原—荒漠(砾石漠境)土壤: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壤区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内蒙古高原—甘肃—黄土高原西段—准葛尔盆地—银川平原等—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