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土壤分布规律
- 格式:pdf
- 大小:16.09 KB
- 文档页数:3
安徽省资源利用与分布【地理资源】[面积]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时区]安徽省与中国首都北京处于同一时区,[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
资源介绍: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总面积3.83万平方公里,除东北部及其他少数地区有低矮的残丘外,其余绝大部分为平原,约占淮北土地面积95%以上。
淮北平原海拔高度在15~46米之间,由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平均坡降约万分之一点二,非常有利于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区域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农业生产。
由于地质时期(全新世中期)的沉积和近代黄河屡次南泛以及淮河干支流的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使淮北平原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对排涝和灌溉都有不利的影响。
大体上北部为黄泛平原,地势最高,土地质量较好,农业土产水平较高。
资源利用: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大量种植果树以及栽培林木,根据其地势地貌西北向东南微缓倾斜的特征,安徽政府正在一步步实现此地区全面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大规模集中连片栽培作物,此地区农业生产专门化和合理布局已初步形成(2)江淮丘陵。
资源介绍:淮河以南、长江下游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
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
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
处在中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
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资源利用:根据地貌特点种植农作物,部分矿产资源丰富地区以开发矿产为主,人文、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
此地区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
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
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基本概况安徽省地质环境总体良好,但不同地区地质环境有所差异,全省大体可分出淮北、江淮、沿江、皖西和皖南5个环境地质区。
这些环境地质区最直接的反映是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区域性地貌差异,与省内地貌、自然地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农业地质分区均大致一致。
一、淮北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平坦,便于建设;土地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电力和煤化工,浅层孔隙水和区内东北部岩溶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深部地热资源丰富。
该区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此外,盐渍土和砂礓黑土等低产田、高氟水地方病,阜阳等市集中、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引发地面沉降,淮北采煤塌陷。
二、江淮环境地质区。
区内地质环境优势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地表主要覆盖中更新统粘土,其下为中、新生界碎屑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便于建设。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江淮分水岭两侧地下水资源贫乏,淮南煤矿采煤塌陷,巢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胀缩土发育等。
三、沿江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铁、铜、硫、建材等矿产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丰富,温泉热水可供开发利用,地质构造和岩土分布虽较复杂而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采矿引起矿山环境问题,红壤等中、低产田分布,河湖崩岸和淤积,岩溶塌陷等。
四、皖西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水能资源丰富,地质遗迹资源丰富,金、石材资源和温泉热水可开发利用。
环境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是山区地形复杂、水土流失严重,滑坡、崩塌、泥石流发育,部分地区流行地甲病等。
五、皖南环境地质区。
地质环境的优势是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貌景观优美,可建立世界级、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
地质环境的不利因素是山区地形复杂,矿产资源不丰,滑坡、崩塌、小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李益湘2003年)。
浅析安徽长江流域第四系土层摘要:本文根据多年在我省长江流域地质勘察工作的经验,对本区第四系地层进行了总结,并提供常用原位测试的指标。
关键词:长江流域;第四系;地层;沉积Abstract:According to many years my province Yangtze River Basin geological prospecting work experience, on the Quaternary strata are summarized, and the commonly used to provide in situ test indicator.Key words:Keywords: Yangtze River Basi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1前言根据古气候,新构造运动以及地貌特征,将安徽的第四系分为两个地层区,即华北地层区淮河地层分区和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本文着重介绍下扬子地层分区长江流域第四系土层情况,本区位于晓天、庐江、巢湖一线以南,西邻湖北,向南东延伸到江西、江苏和浙江等省境内。
因山间河流水浅流急,故第四系长流流域成因类型复杂,主要以冲积和冰川沉积为主,其次为洪积、湖积和沼泽沉积。
沉积厚度一般不超过50m。
在皖江平原区,早更新世地壳活动状态继承了新近纪的特点,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上升,长江流域仍发育在中山—高山之中,沉积物很少,基本上属于上升剥蚀区;中更新世,大别山继续上升,沿江地带发育两级河流阶地:Ⅴ级阶地阶面高程70~120m,Ⅳ级阶地阶面高程30~60m,这组阶地连续性差,长江谷地中未发现中更新世沉积物,说明此时连续的长江尚未最终形成;晚更新世,地壳活动比较和缓,升降幅度不大,因而冲积、残坡积黄色粘土特别发育,在相对上升的长江流域形成Ⅲ级阶地(阶面高程20~40m)和Ⅱ级阶地(阶面高程15~25m),这组阶地的连续性和对称性都较好,且有典型的河床相和河漫滩堆积物沿江连续分布。
安徽省土壤分布淮北平原及沿淮地区,江淮丘陵平原区,沿江地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主要土壤分布性状及其利用改良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为13.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居华东的第三位,全国的第二十二位,其中耕地622.5万公顷,占总面积的44.5%。
本省位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的过渡类型特点,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形成了全年的湿热多雨季节,冬季低温少雨雪,形成了比较干冷的季节,全省总的气候特征是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光热水资源丰富。
第一节安徽省土壤分布一、安徽省土壤分类系统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后,于1988年制定了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分类系统,共分五个土纲,八个亚纲,十三个土类,三十四个亚类,一百十一个土属。
土纲亚纲土类土纲亚纲土类湿热铁铝土红壤初育土石质初育土石灰(岩)土铁铝土湿暖铁铝土黄壤紫色土湿暖淋溶土黄棕壤石质土黄褐土粗骨土淋溶土湿温淋溶土棕壤半水成土暗半成土山地草甸土人为土水稻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淡半水成土潮土二土壤的水平分布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不仅生物气候有过渡特征,土壤的过度特征也很明显。
1、淮北平原低山丘陵有地带性土壤--棕攘分布,淮北平原上主要为半水成土纲的非地带性土壤--潮土与砂姜黑土。
2、江淮丘陵岗地,主要是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黄棕壤和下蜀黄土母质上发育的黄褐土。
东部和西部是由多种母岩风化物发育的黄棕壤,中部多为黄褐土和水稻土。
3、沿江多为长江冲积物和山河冲积物发育的灰潮土,以及在这些土壤上久经耕作种稻而发育成的各种类型水稻土,除此之外,在长江沿岸冲击平原边缘,即在沿江二、三级阶地上,多出现下蜀黄土发育的黄褐土和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棕红壤,长江以北以黄褐土较多,长江以南则以棕红壤出现较普遍。
4、皖南属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区,地带性土壤是黄壤与红壤,受母质影响深刻的棕红壤出现也较多。
安徽传统农业分布原因分析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农业
发展的理想地区。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自然条件:安徽省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平原广阔,西部山地较多。
丰沛的自然水源使得农田灌溉便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安徽省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宜农作物的种植,如小麦、水稻、棉花等,因此
农业在安徽省的分布较为广泛。
2.地理环境:安徽省地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汇处,交通便利,
出产的农产品可以方便地流通到各地。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为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外,安徽省还有一些河流湖泊,为渔业提供了
条件。
4.经济需求:安徽省地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人口密集,市场
需求旺盛。
农产品在安徽省有着广阔的销售市场,安徽农民借助丰富的农
业资源,满足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食品需求,为当地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5.政策支持:安徽省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农业政策
支持。
政府投入资金,改善农田灌溉设施,推广科学农业技术,培训农民等,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得传统农业
在安徽省仍然具有竞争力。
综上所述,安徽传统农业的分布主要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文化
影响、经济需求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
传统农业在安徽省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做出了重
要贡献。
安徽乡土地理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位于暖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带,气候多变。
年平均降水量由北向南为 770-1770毫米,主要集中在6 至 9月,且年际降水量悬殊较大,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频繁。
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天然地把全省分为淮北、江淮、江南三大自然区域。
淮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淮是岗峦起伏的丘陵,江南是重山叠嶂的山区。
全省总面积13.9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省耕地面积6378万亩,总人口6152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1%。
一、自然特征(一)、地理位臵安徽省简称“皖”,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 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1)淮北平原(皖北平原)。
(2)江淮丘陵(皖南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
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
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漪湖。
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安徽省地形图(三)、气候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显著,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
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 800-1800毫米。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分析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丰富。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膜,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土壤养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肥力、土壤结构、水分保持和微生物的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变异特征的分析,探讨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土壤有机质分布规律,为土壤养分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依据。
一、滁州市地形起伏度特点滁州市地形起伏度较小,主要为平原丘陵地貌。
整体上,滁州市的地势北部高,南部低,东部与西部相对平坦。
滁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和淮河中上游的过渡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河网纵横,河岸沙地、冲积平原和翔实沃裕的丘陵地带交错分布。
山地和丘陵地带以及冲积平原耕地较多,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适宜种植。
由于地形起伏度的差异,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分布规律也存在差异。
二、滁州市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1. 空间分布特征滁州市土壤有机质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
通过采集滁州市土壤样品并测定有机质含量,发现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丘陵地区有机质含量较高,而平原地区有机质含量较低。
在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山地和山脚,而在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东部低、西部高的分布特征。
2. 地形起伏度影响地形起伏度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地形起伏度较大的丘陵地区,土壤有机质累积较多。
这是因为地形起伏度大的地区土壤侵蚀较强,有机质在土壤中得不到有效保护,造成有机质流失;相对而言,地形起伏度小的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更容易得到保护,有机质含量较高。
3. 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方式也对土壤有机质的分布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滁州市山区和丘陵地区大部分被用于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农作物单一种植,导致有机质的积累有限;而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种类多样,包括农田、园地、林地等,植物种类繁多,导致有机质的积累相对更多。
三、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土壤有机质管理建议1. 加强丘陵地区土壤保护在丘陵地区,由于地形起伏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导致有机质流失较多。
第一节 土 壤
一、土壤类型
安徽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具有地形复杂,成土母质多样,水热条件变化大的特点,加上农耕历史悠久,导致了土壤类型多种多样。
根据1979年开始的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安徽省共有5个土纲,8个亚纲,13个土类,34个亚类,111个土属,218个土种。
5个土纲分别是铁铝土纲、淋溶土纲、潴育土纲、半水成土纲和人为土纲。
13个土类分别是红壤、黄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石灰(岩)土、紫色土、石质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砂姜(礓)黑土、潮土和水稻土。
二、分布规律
安徽省土壤分布,过渡特征非常明显。
在水平分布上,淮北平原为棕壤带,江淮丘陵和大别山为黄棕壤和黄褐土带,皖南山区为红壤和黄壤带。
在垂直分布上,大别山北坡基带土壤是黄棕壤,35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的东面和东北面,基带土壤为黄棕壤,400~800米为暗黄棕壤,8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大别山南坡南面,基带土壤是红壤,450~1000米为暗黄棕壤,1000米以上为酸性棕壤和山地草甸土;皖南山区基带土壤是红壤,600~1000米为黄壤,1000~1600米为暗黄棕壤,在山顶平台和鞍部有山地草甸土。
在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地貌组合等共同作用下,安徽省土壤组合为:淮北平原以潮土、砂姜(礓)黑土为主;江淮丘陵和大别山区以黄棕壤、黄褐土、水稻土和石灰(岩)土为主;沿江和江南平原以灰潮土和水稻土为主;皖南山区以黄壤、红壤、紫色土和石灰(岩)土为主。
三、土类
〔红壤〕
安徽省红壤面积169.8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6.40%,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南的低山丘陵区,约在北纬31度线以南。
红壤是亚热带气候生物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
·
·
7
4
土壤。
气候高温多雨、干湿季明显;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红壤的形成需经过脱硅富铝化和生物富集化过程。
红壤养分状况较好,适宜发展粮、油、棉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但应防止水土流失。
〔黄壤〕
安徽省黄壤面积11.15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8%,主要分布于皖南的西天目山、黄山、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和五龙山等山地的海拔700~1100米的中山地带。
黄壤是安徽省亚热带山地垂直带谱的土壤类型之一。
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云雾多,干湿季不明显;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以及针阔混交林。
黄壤具有强风化和强淋溶的富铝化过程。
黄壤以造林为主,林茶果综合利用为宜。
〔黄棕壤〕
安徽省黄棕壤面积53.24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5.14%。
主要分布在北纬33度以南的广大丘陵山区。
黄棕壤是地带性土壤。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旱。
土壤形成过程中兼有棕壤的粘化过程和红壤的富铝化过程,但富铝化过程较弱。
黄棕壤适宜农、林、牧各业生产。
〔黄褐土〕
安徽省黄褐土面积83.79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8.0%。
主要分布于江淮低丘岗地、沿江低岗阶地、沿淮岗坡阶地和淮北部分地区。
黄褐土是在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地带性土壤。
土壤的淋溶过程强烈;粘粒形成与淋溶淀积十分活跃,脱硅过程明显。
黄褐土可作旱作物耕地。
〔棕壤〕
安徽省棕壤面积10.7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04%。
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的海拔800~1700米的中山地区。
棕壤为一种盐基不饱和而又无灰化特征的土壤类型,适宜发展松树、杉树等用材林。
〔石灰(岩)土〕
安徽省石灰(岩)土面积36.26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3.5%。
主要分布于全省的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和条带灰岩构成的丘陵低山上。
植被为散生灌丛草地及稀疏乔木。
石灰(岩)土是非地带性土壤,在形成过程中除了碳酸盐类矿物遭化学溶蚀外,其余矿物未受强烈风化,云母类矿物脱钾不深。
石灰(岩)土适宜多种作物和喜钙果木生长,但要注意水土保持。
〔紫色土〕
安徽省紫色土面积18.5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79%。
除阜阳地区和淮北市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但以皖南的休宁——屯溪盆地两侧的低丘岗地最集中。
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仅发育在紫色岩上。
植被为稀疏灌木,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易水土流失。
受母岩影响,紫色土的形成过程中,物理风化强,化学风化弱。
紫色土是幼年土壤,经长期耕作后,肥力会明显提高,适宜各种作物生长。
〔石质土〕
安徽省石质土面积6.07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0.59%。
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的陡坡和山脊部位。
石灰土是幼年土壤,土层厚度小于10厘米,非常浅薄,植·
·
8
4
被覆盖率低,极易水土流失,只能作林业用地。
〔粗骨土〕
安徽省粗骨土面积121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68%。
主要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粗骨土也是一种发育程度差的幼年土壤,比石质土发育程度稍高。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适宜作林业、牧业用地,已开垦为耕地的应停垦还林或种草。
〔山地草甸土〕
安徽省山地草甸土面积很少,仅0.08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0.008%。
零星分布于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之颠及局部洼地。
山地草甸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湿润季风气候区,中山上部草甸灌丛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由于地处高寒,山地草甸土利用困难,要注意植被保护。
〔砂姜黑土〕
安徽省砂姜(礓)黑土面积164.7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5.91%,集中分布于淮北平原中南部的河间洼地和淮河以南的浅平洼地上。
砂姜(礓)黑土含有腐泥状黑土层和潜育砂姜(礓)层,土体结构差,有机质含量低,具有易涝、易旱、僵、瘦、渍特点,是安徽省最严重的低产土壤。
在利用上要加强综合治理,改良土壤性质。
〔潮土〕
安徽省潮土面积118.42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11.44%。
全省各地都有分布,相对连片集中的有淮北平原黄泛区、沿淮平原和沿江冲积平原。
潮土是一种非地带性土壤,是江河冲积物受地下水和旱耕作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潮土一般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适宜多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
〔水稻土〕
安徽省水稻土面积241.53万公顷,占全省土壤总面积的23.32%。
遍布全省,但90%以上分布于淮河以南。
水稻土是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土体受还原淋溶、氧化淀积和水耕熟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耕作土壤。
土体中有机、无机物质不断积累、转化和迁移,剖面上发生明显差异,形成特有的耕作层、犁底层、渗育层、潴育层、脱潜层、漂洗层等发生层。
水稻土适宜水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