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检查简介
- 格式:ppt
- 大小:6.17 MB
- 文档页数:49
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 概述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脑电图对脑部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故多数情况下不能作为诊断的唯一依据,而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其他实验检查或辅助检查来综合分析。
脑电图主要用于用于颅内器质性病变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的检查。
脑电图极易受各种因素干扰,应注意识别和排除。
脑电图- 检查目的1.癫痫:脑电图对癫痫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诊断和分型,判断预后和分析疗效;脑电图2.脑外伤:普通检查难以确定的轻微损伤脑电图可能发现异常;3.对诊断脑肿瘤或损伤有一定帮助;4.判断脑部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特别对判断是精神病还是脑炎等其他疾病造成的精神症状很有价值,还能区别癔病,诈病或者是真正有脑部疾病;5.用于生物反馈治疗。
脑电图- 检查前准备1.头发洗净,不要搽油,以免影响检查;2.饱餐,以防低血糖影响结果;3.检查前3天停用各种药物,不能停药者要说明药名、剂量和用法,以便医生参考。
脑电图- 注意事项1.检查时精神不要紧张,头皮上安放接收电极,不是通电;2.全身肌肉放松以免肌电受干扰;3.按医生要求,睁眼、闭目或过度呼吸。
英国医生理查德·卡顿在1875年首先在动物身上观察到了脑电波。
由于受到威廉·艾因特霍芬心电图获得成功的鼓舞,汉斯·贝格尔决定用弦线电流计来测定大脑的电活动。
在彩色扫描所显示的电波。
红色和黄色表示脑电活跃,而蓝色则表示不活跃。
脑电图操作流程与规范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医学检查。
通过监测患者大脑的电活动,医生可以评估大脑的功能状态,并帮助诊断和监测许多神经系统疾病。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 预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之前,有几个预备工作需要完成。
1.1 通知患者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通知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或照顾者进行脑电图检查。
解释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回答任何他们可能有的问题。
1.2 准备设备和材料确保所有必要的设备和材料在检查之前都处于工作状态。
这些设备包括EEG机器、电极帽、导联线和粘贴胶。
确保这些设备的清洁并随时可用。
1.3 准备患者确保患者的头发干净、干燥和无油,并没有使用任何化妆品或涂抹类似的物质。
告知患者,他们需要保持安静和舒适的状态。
1.4 安装电极帽将预先标记的电极帽正确安装在患者的头部上。
确保电极与头皮紧密接触,以获得准确的电活动信号。
2. 操作流程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请按照以下操作流程进行:2.1 设置仪器打开EEG机器并将其设置为合适的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放大倍数、滤波器设置和采样速率等。
调整仪器以适应患者的年龄和需要。
2.2 增加校准信号在记录之前,添加一个校准信号,以确保记录到的信号质量良好。
校准信号通常是一个稳定的电压源,用于校准设备并检查电极的连接。
2.3 记录基线活动在正式记录开始之前,记录患者的基线脑电活动。
这是在患者放松状态下进行的记录,有助于确定脑电活动的正常范围。
基线记录通常持续2-5分钟。
2.4 记录患者状态根据病人的要求或医生的建议,记录患者在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活动。
这些状态可以是休息、睡眠、注意力集中或其他一些特定的刺激任务。
2.5 停止记录在完成记录后,停止EEG机器,并检查所记录的信号质量。
如果信号质量不佳,请根据需要重复记录。
3. 规范为了确保脑电图检查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请遵守以下规范:3.1 电极布局采用国际标准电极系统(例如10-20系统)布置电极。
解密脑电图一什么是脑电图脑电图是通过精密的电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是通过电极记录下来的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
它属于神经电生理技术。
二脑电图的历史对大脑脑电活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1875年英国Caton发现兔脑和猴脑有微弱电活动。
1924年德国人Hans Berger首次从头皮记录到人脑的电活动,但10年以后他的发现才被证实和承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脑电图才广泛应用于临床。
三哪些疾病需要做脑电图检查,它和磁共振有什么不同很多病人不明白为什么做过磁共振还要做脑电图,其实二者检查大相径庭,方法和目的都是不同的。
磁共振是利用磁场来检测影像学的变化,对神经科来说,主要看结构性病变,是否有急性脑血管病,占位性病变。
而脑电图检查是根据脑部异常神经元放电的部位,形式、频率等特征来帮助诊断,对评价脑功能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并对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是从生理角度判断脑功能的整体情况,尽管现代大型先进的CT、MRI、PET等机器陆续投入使用,脑电图仍是无法取代的诊断技术。
二者联合应用对病情的诊断评估意义重大。
1 癫痫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最大,可以帮助确定癫痫的诊断,分类和癫痫综合征,判断癫痫的预后和疗效。
2 脑外伤,脑震荡的病人脑电图可以帮助判断脑外伤的程度。
3 脑血管病,颅内炎症和脑病的诊断。
4 脑器质性疾病特别是鉴别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病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 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引起的脑功能损伤6 新生儿和早产儿通过监测,可以评判脑发育成熟度,预后的评判,在NICU中经常应用到。
7 意识障碍的病人通过脑电图监测,可以帮助判断病人预后,现在广泛用于重症监护病房8 脑死亡的评判四脑电图的几种不同检查及优缺点。
脑电图检查分为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和视频脑电图1 常规脑电图常规脑电图记录时间短,一般20-30分钟,只做清醒期,常常难以记录到异常波,所以异常率低,但价格便宜。
脑电图操作流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无创性医学检查方法。
它通过测量头皮上的电位差来反映脑部神经元的活动情况,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操作的流程,包括准备工作、电极贴附、记录过程和数据分析。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病历记录: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包括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诊断非常重要。
2. 患者配合: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让其配合完成相关操作。
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不适或紧张,医生需要进行适当的安抚和指导。
3. 检查环境:确保检查室安静、光线适中,避免干扰信号的因素存在。
4. 设备准备:将脑电图设备调试至适当状态,确保电极贴附完好,并在检查前对其进行检查和校准。
二、电极贴附电极贴附是脑电图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它直接影响到信号的质量和准确性。
下面是一般的电极贴附过程:1. 清洁皮肤:在电极贴附前,需要清洁患者头皮的皮肤,以确保贴附的电极与皮肤良好接触。
使用无酒精清洁剂轻轻擦拭头部,去除油脂和其他杂质。
2. 选取贴附位置:根据需要记录的脑电图信号的定位,选择适当的电极贴附位置。
通常,包括额叶、颞叶、顶叶和枕叶等区域。
3. 电极分布:将电极按照国际10-20系统或其他相关分布规则贴附至头部。
每个电极都需要贴附牢固且与皮肤接触良好,以减少电极导联阻抗。
4. 导联线连接:在贴附完所有电极后,将导联线与电极连接,确保连接良好且无松动。
三、记录过程脑电图记录过程是指实际进行脑电图信号采集的步骤。
以下是一般的记录过程:1. 基线记录:在实际信号采集前,进行基线记录,即记录患者静息状态下的脑电图信号。
这有助于后续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2. 记录时间:按照需要,记录适当的时间长度。
记录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特定的研究或临床目的。
脑电图检查可以判断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疾病,可能导致大脑、脊髓、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丧失或异常。
脑电图检查(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是一种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大脑放电活动的变化,可以提供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的信息。
脑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帮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还可以评估脑功能状态、定位脑损伤部位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1. 脑电图检查的原理脑电图检查是通过在患者头皮上放置多个电极,记录头皮表面脑电信号的活动。
脑电图的原理是基于脑部神经元放电活动所产生的微弱电信号。
脑电图记录结果呈现为不同频率和振幅的波形图。
脑电图中最常见的节律性波形包括阿尔法、贝塔、θ(theta)和δ(delta)节律。
2. 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电图特征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电图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以下是几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电图特点:2.1 癫痫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电图检查在其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脑电图记录显示癫痫患者常出现频率快的异常放电,称为癫痫样放电。
这些放电可以表现为尖锐波、慢波、闪烁波等。
2.2 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等,其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可能在脑电图中显示出异常。
例如,脑梗塞后的脑电图可以出现节律性慢波、尖形波等异常放电。
这些异常放电可以帮助定位脑损伤部位。
2.3 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电图检查对其诊断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失眠症患者在入睡困难时,脑电图可能会显示出θ波增加、阿尔法节律减少等特征。
2.4 脑肿瘤脑肿瘤可以直接影响周围神经组织的正常功能,而脑电图可以提供关于这些功能异常的信息。
脑肿瘤患者的脑电图可能显示出局部异常放电、慢波或间波增加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脑电图特征,不同疾病类型和患者之间的脑电图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3. 脑电图检查在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脑电图检查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脑电图收费标准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电活动而得到的图形记录,它可以反映大脑的电生理活动,对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检查是一项非侵入性的检查,通过贴在头皮上的电极来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检查方法。
在临床上,脑电图检查常用于癫痫、昏迷、头痛、失眠、认知障碍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脑电图检查作为一项临床辅助检查,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脑电图检查的收费标准也备受关注。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脑电图检查的收费标准如下:1.普通脑电图检查,普通脑电图检查是指常规的脑电图检查,用于一般的临床诊断。
根据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的具体情况,普通脑电图检查的收费标准在300元至800元不等。
2.睡眠脑电图检查,睡眠脑电图检查是指在患者入睡状态下进行的脑电图检查,用于睡眠障碍等疾病的诊断。
由于睡眠脑电图检查需要在夜间进行,并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监护和记录,因此收费标准相对较高,一般在800元至1500元不等。
3.长时相脑电图检查,长时相脑电图检查是指对患者进行24小时以上的脑电图监测,用于癫痫、昏迷等疾病的诊断。
由于长时相脑电图检查需要连续监测,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记录和分析,因此收费标准较高,一般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
4.功能性脑电图检查,功能性脑电图检查是指在特定刺激下进行的脑电图检查,如闪光刺激、呼吸刺激等,用于癫痫、昏迷等疾病的诊断。
由于功能性脑电图检查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并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刺激和记录,因此收费标准较高,一般在1000元至3000元不等。
5.其他特殊脑电图检查,如脑电图图像分析、脑电图信号处理等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收费。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收费标准仅供参考,具体收费标准还需根据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和地区的价格水平来确定。
脑电图检查操作流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记录和分析人脑的电活动。
它通过电极贴附在头皮上,测量头部各区域的电流变化,能够帮助医生判断脑部功能状态,诊断脑功能异常等。
本文将介绍脑电图检查的操作流程。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进行脑电图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1.确保患者的头部和发际线清洁,无油脂、污垢等物质。
2.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避免过度疲劳。
3.患者应移除头部上的金属物品,如发夹、耳环等。
4.患者应告知医生有关的病史和正在服用的药物,以便医生做出合理的判断。
步骤二:电极贴附1.将头部分为不同区域,通常是按照国际10-20系统进行分区。
2.每个分区上根据需要贴附电极。
一般情况下,使用盐水浸湿的棉花球与电极相连,然后将电极贴附在头皮上。
3.电极的贴附位置应与脑部区域对应,以确保准确记录电流变化。
4.确保电极紧密贴附在头皮上,并且不会因为患者的头部活动而松动。
5.在贴附完所有电极后,连接电极与记录仪器,以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
步骤三:记录脑电图信号1.在记录仪器上选择适当的参考电极并设置增益、滤波器等参数。
2.开始记录脑电图信号之前,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并监测到各个电极的信号。
3.记录过程中,患者应保持安静,可以闭上眼睛并放松。
4.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特定的动作或进行某种刺激,以观察脑电图的反应。
5.记录的时间一般为约20分钟至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需求而定。
步骤四:脑电图信号分析1.在记录脑电图信号后,医生会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
2.医生会观察脑电图信号的频率、幅度、形态等特征,并与正常的参考数据进行对比。
3.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分析脑电图信号是否存在异常,如癫痫发作、睡眠障碍等。
4.在分析过程中,医生可能需要与其他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相结合,以做出准确的诊断。
步骤五:撤销电极和清理工作1.撤销电极时,应谨慎操作,以避免损伤患者的头皮或发际线。
脑电图检查的注意事项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简称EEG)是一种用于记录和分析大脑电活动的常见检查方法。
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有几个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应告知医生关于患者的病史和任何与检查相关的情况。
例如,患者是否有心脏病、癫痫发作或药物过敏等情况,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结果的解读。
其次,脑电图检查需要在一个相对安静和无干扰的环境中进行。
患者应该在检查前休息充分,并且在检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冷静和放松状态。
周围的噪音和刺激可能会影响脑电图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应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干扰。
在脑电图检查中,电极是连接到患者头部的。
为了确保良好的接触,头皮应该是清洁和无污垢的。
通常会使用一种特殊的粘胶剂来固定电极,这需要患者的头发足够干净和干燥。
如果患者的头发过于油腻或有大量的发胶,可能会影响电极与头皮的接触,从而影响脑电图结果的质量。
因此,在做脑电图检查前,应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发胶或其他发制品。
另外,脑电图的检查需要患者保持静止。
因为头部的运动可能会产生电极之间的干扰信号,从而干扰脑电图的记录。
所以,患者在检查期间应尽量保持平静,并避免大幅度的头部运动。
此外,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脑电图检查,如睡眠脑电图或长时间脑电图,患者可能需要在检查前做一些准备。
例如,为了便于记录睡眠期间的脑电活动,患者可能需要在检查前减少摄入咖啡因或刺激性饮料,同时遵循医生的睡眠指导。
在脑电图检查过程中,医生和技术人员应及时记录关键信息,如患者的症状、意识状态和任何观察到的电活动异常。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脑电图结果分析和诊断非常重要。
最后,在完成脑电图检查后,患者通常可以恢复正常活动,并无需额外的特殊护理。
但有时在检查期间可能会发现一些异常的脑电活动,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医学评估和处理。
因此,在完成脑电图检查后,及时与医生交流,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接下来的治疗和随访。
脑电图检查需注意什么脑电图检查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生理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诊断大脑功能异常。
它通过记录大脑皮层电位的变化来反映大脑的电生理活动。
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身体状况: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需要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是否存在心脏疾病、癫痫等疾病。
有时脑电图检查可能会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如眩晕、头痛等,因此需要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合进行脑电图检查。
2. 患者情绪状态:情绪的变化会对脑电图结果产生影响。
患者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应保持放松、安静的状态,不要有过于紧张或焦虑的情绪。
有时可以通过音乐或其他方式来帮助患者放松。
3. 服用药物情况: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脑电图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应向医生告知患者是否正在使用任何药物,并咨询是否需要暂停使用。
4. 头发清洁:脑电图电极需要与头皮直接接触,因此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需要将患者的头发清洁干净。
头发上的油脂、污垢等可能会影响电极与头皮的接触,进而影响脑电图信号的记录。
5. 电极的安装:脑电图检查需要使用电极来记录电位变化。
电极的安装位置和数量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查目的进行确定。
一般情况下,会在头皮上安装10-20个电极,这些电极需事先准备好并正确贴在指定的位置。
6. 静息态和功能性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分为静息态和功能性检查两种。
静息态即未刺激大脑的情况下进行记录,而功能性检查需要通过对患者进行视觉、听觉或运动刺激来激活大脑功能。
在进行功能性检查时,需要控制好刺激的强度和频率,确保患者能够正常接受刺激。
7. 检查时间和环境:脑电图检查一般会持续较长时间,通常为20分钟到1小时。
在进行脑电图检查时,需要确保检查环境安静、不受干扰,并且患者能够保持舒适的体位。
8. 检查结果的解读:脑电图检查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
脑电图波形的频率、振幅、节律、相位等特征会被用来判断大脑功能的正常与否,并帮助诊断与定位某些疾病。
因此,在解读脑电图检查结果时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脑电图检查可行性报告简介脑电图检查,简称EEG(Electroencephalogram),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头皮上脑电电位的变化来反映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情况。
本报告旨在评估脑电图检查的可行性,并讨论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检查过程脑电图检查是一种简单、无创的检查方法,通常在专业医疗机构或医院神经科进行。
检查时,患者被要求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躺在床上,专业医护人员会在患者的头皮上放置电极。
这些电极通过导电胶或电极帽与脑波记录仪相连,记录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通常需要闭眼、放松大脑,并可能需要执行一些特定的任务,以触发特定的脑电活动。
可行性评估脑电图检查的可行性取决于多个因素:1. 患者合作度患者的合作度对脑电图检查至关重要。
因为检查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需要能够配合医护人员的指示,保持相对静止并放松大脑,以确保记录到准确的脑电信号。
2. 头皮状态头皮的状态也会影响脑电图检查的可行性。
头皮上有创伤、炎症或其他皮肤病变可能会干扰电极与头皮的良好接触,从而影响信号的记录质量。
3. 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脑电图检查需要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
医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放置电极的技巧、设备操作方法以及脑电图信号的解读技能,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设备质量脑电图检查所使用的设备质量也会影响检查的可行性。
高质量的脑电图设备具有更好的信号采集能力和数据处理功能,能够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应用领域脑电图检查在临床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癫痫发作诊断与分类脑电图检查是诊断癫痫及其不同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在脑电图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性改变,通过分析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癫痫的诊断和分类,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 睡眠障碍评估脑电图检查可以用于评估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
通过记录睡眠时的脑电活动,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睡眠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指导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脑电图检查项目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一种通过记录脑电活动来评估大脑功能的检查方法。
它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监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是临床神经科医生评估脑功能和诊断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电图检查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规范化脑电图检查流程、提高检查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的。
1. 规范脑电图检查流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 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提高患者满意度。
3. 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差错。
三、实施步骤。
1. 患者准备。
a. 患者在进行脑电图检查前应遵医嘱停用镇静剂、咖啡因等药物,并保持充足的睡眠。
b. 患者应清洁头发,避免使用发胶、发蜡等影响电极与头皮接触的物质。
2. 仪器准备。
a. 确保脑电图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极和导联线完好无损。
b. 对脑电图仪器进行校准,确保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电极安放。
a. 根据脑电图检查的目的和部位确定电极的数量和位置。
b. 清洁患者头皮,并在电极接触位置涂抹导电胶,确保良好的电极与头皮接触。
4. 检查过程。
a. 在安静、无干扰的环境下进行脑电图检查,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或焦虑。
b. 记录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时间、患者状态等重要信息。
5. 结果记录。
a. 对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b. 结果报告中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查时间、检查所见、医生诊断意见等内容。
四、实施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检查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确保患者的隐私权和信息安全,妥善保存患者的检查记录和结果。
3. 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记录和报告,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实施效果评价。
1. 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患者对检查过程和服务的满意度。
3. 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六、总结。
脑电图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诊断脑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脑电图检查“知多少”脑电图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常规EEG:初步筛查、初步诊断:如脑炎、抽动症、癫痫。
视频EEG:为诊断癫痫提供电生理依据,为临床抗癫痫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为观察治疗前后药物疗效提供理论依据,辅助相关疾病的诊断,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遗传代谢病、智力运动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脑血管疾病等。
检查时患儿需要做的准备常规EEG:要求患儿安静闭目静坐3分钟,故3岁及以下和不能听从指令合作者,需睡眠;能配合者无特殊要求。
视频EEG:1、检查前一天应洗头,以减少头皮油脂造成的皮肤电阻增加。
2、避免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和中枢兴奋药物,尤其是苯二氮卓类药物。
3、癫痫患者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物时,除有特殊诊断需要,一般不应停药。
电极种类:柱状电极(桥式电极),盘状电极,针电极,耳电极,特殊部位的电极。
参考导联法:耳电极参考,平均参考,SD参考(发生源参考),左右双导参考,双极纵联参考,锯齿双导参考,横联。
无论选择哪种参考导联法都是为了更好的显示异常放电波的部位或发作起源,临床工作中可自由选择。
脑电图基础术语频率:一秒内相同周期的波形重复出现的次数。
波幅:脑波的电压。
调节:指EEG的频率调节,反映脑电活动的规律性。
调幅:指脑波波幅变化规律,反映脑波活动的稳定性。
正常小儿在9-10岁以后才出现比较稳定的调幅现象。
同一次记录中的一段时间内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1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0.5Hz。
脑电图波形:正弦波、棘波和尖波、多棘波、棘慢波和尖慢波、双相波、三相波和多相波等。
脑电波的分布方式:广泛性、弥漫性、一侧性、局灶性、多灶性、游走性、对称性。
脑电图诊断标准正常小儿脑电图:1、背景活动的频率、波幅、节律性、调节性和分布符合相应的年龄范围。
2、左右半球相应部位基本对称,波幅差不超过50%。
3、在其相应年龄段应该出现的生理性波形如期出现,在其相应年龄段应该消失的不成熟波形如期消失。
4、可存在与年龄相关的图形。
儿童脑电图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1.脑电图(electr oence phalo graph y,EEG) 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
包括:(1)常规EEG:借助电子和计算机技术从头皮记录皮层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
主要观察:①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②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全脑或局部的各种原因脑损伤,均可引起相应脑区的脑电活动频率慢化。
不同年龄期的背景脑活动差异很大,若只用一个标准去判断不同年龄期E E G易导致结论的假阳性。
记录时间不足20分钟,未作睡眠中记录是导致结论假阴性的主要因素。
(2)动态EEG(ambula toryE EG,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 E G记录。
因增加描记时间而提高异常阳性率。
若同时获得发作期EEG,更有助癫痫诊断和分型。
(3)录像EEG(video—EEG,VEEG):不仅可长时程地记录EE G,更可实时录下患者发作中表现,以及同步的发作期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型有更大帮助。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应电位。
包括:(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
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r nedst 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
婴幼儿不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医院脑电地形图检查一、适应证同脑电图。
将头皮脑电活动的频率经计算机处理,由模数转换,快速傅里叶转换,将每个电极处的不同频率转换为功率,并应用插入法原理,将电极间空白处填入所描记计算出的功率,以黑白灰阶或彩色分级制成的图称为脑电地形图。
根据不同频段(δ、θ、α、β)的灰阶或彩色等级的不同,可较直观地看出不同部位不同频率的分布情况。
但计算机不能识别伪迹和痢波,因此有很大局限性,必须与常规脑电图密切配合才能提高诊断阳性率。
二、记录电极记录电极至少要16个或20个。
使用电极帽,电极可增至32、64个等。
电极位置必须准确且对称,通常左侧为奇数,右侧为偶数。
分别命名为Fpl:左前额极,Fp2:右前额极,F3:左额极,F4:右额极,C3:左中央极,C4:右中央极,P3:左顶极,P4:右顶极,O1:左枕极,O2:右枕极,F7:左颞前极,F8:右颞前极,T3:左颞中极,T4:右颞中极,T5:左颞后极,T6:右颞后极,Fz:额极,Cz:中央极,Pz:顶极,O2:枕极。
三、电极的位置按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
1.矢状线从鼻根(简称N)至枕外粗隆(简称l)作一条矢状线并将其作为100%,分成10等分。
从N一I标出5点,分别命名为Fp (前额)、Fz(额)、Cz(中央)、Pz(顶)、O(枕)。
N一Fp、Fp一Fz、Fz一Cz、Cz一Pz、PzO、O一I的距离,除N一Fp和0一I各为此线长度的10%以外,其余均为此线全长的20%。
2.颞侧线从Fp至O引一条与鼻根-外耳孔-枕外粗隆连接线相平行的线,其长度作为100%,分成10等分。
从Fp-O标出5点,分别命名为Fpl(Fp2)、F7(F8)、T3(T4)、T5(T6)、O1(O2),除Fp-Fpl(Fp2)及O1(O2)-O间的距离各为此线全长的10写,其余各点间距离均为全长的20%。
3.冠状线从左外耳孔经顶至右外耳孔连一条线,全长为100%,分10等分。
标出5点,分别命名为T3、C3、Cz、C4、T4,除左外耳孔-T3,右外耳孔-T4的距离各为全长的10%外,其余各点间距离均为全长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