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5.53 MB
- 文档页数:4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五课《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二、解释词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不知道庐山的真样子,是因为自己在山里面,只能看到一部分。
2.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不要笑农民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总能用足够的东西招待客人。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走过了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以为没有路,在前面看到一簇簇花,一棵棵树,就知道前面又有村子了。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译:在正面看都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侧面看都成了一座座山峰。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形状、姿态是不同的。
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感到没希望了,忽然有了新的转机。
3、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应该用那句诗句来形容?(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四、悟理:1.《题西林壁》这首诗是(宋朝苏轼)写的,这首诗不仅对庐山( 雄奇壮观、千姿百态 ) 景象的赞美,而且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是(宋)朝( 陆游 ) 写的 ,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 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 ,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 ( 农村生活的喜爱的真挚感情。
【⼩学语⽂】⼈教版四年级语⽂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学语⽂】⼈教版四年级语⽂上册课内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第⼀课观潮午后⼀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声⿍沸;有⼈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会⼉;响声越来越⼤;只见东边⽔天相接的地⽅出现了⼀条⽩线;⼈们⼜沸腾起来那条⽩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
再近些;只见⽩浪翻滚;形成⼀堵(两丈多⾼的⽔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来;那声⾳如同(⼭崩地裂);好像⼤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这段话是按照(由远及近)顺序来写的。
(A、由远及近B、由近及远)。
2、这段话从(形状)、(声⾳)两⽅⾯来描写⼤潮来时的景象;使⼈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这段中分别把浪潮⽐作(⽩线)、(⽔墙)和(战马)。
4.画波浪线的句⼦写得好吗?为什么?答:该句⼦写得很好。
因为它形象地写出了⼤潮发出的巨响和浩⼤的声势。
5.《观潮》以总分结构独具特⾊;⽽这篇⽂章按照记叙⽂的常见形式先交代了(时间)、(地点)、(⼈物)。
这篇课⽂的结尾与《观潮》的开头异曲同⼯;赞美了钱塘江⼤潮的是(天下奇观)。
第三课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声鸟叫。
我们把⼿⼀拍;边看见⼀只⼤鸟飞了起来。
接着⼜看见第⼆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起来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的(;)⼩的(;)花的(;)⿊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给画“——”的句⼦加标点。
2、选出该段中的⼀对反义词(静寂)-----(热闹)3、这是作者第(⼆)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鸟飞的热闹情景。
4、这段话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有(⼤的)、(⼩的);描写鸟的颜⾊的词有(花的)、(⿊的);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有(站)、(飞)、(扑)。
三个“有的”构成了排⽐句写出了鸟的各种(姿态或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鸟的天堂⾥鸟的⽣活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庐山谣”和“将进酒”两首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地朗读出诗歌;2.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3.学生能够通过这两首古诗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思和基本情感,并能够准确朗读出诗歌;2.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美,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在上一年级学过的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发问学生这些古诗在他们的心中有什么感受和体验。
2.学习新课①学习《庐山谣》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庐山谣》的起篇(楼船夜雪瓢泼大,),续篇(都门帐饮无绪),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神秘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音乐性和韵律感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②学习《将进酒》1.教师先分别向学生介绍古诗《将进酒》的起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续篇(合欢桃李春色鲜,),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古诗的奋发之美;2.教师展示带有拼音和注释的课文,让学生朗读,并教授一些生字生词;3.教师带领学生感受古诗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强化记忆;4.教师对古诗的感情表达和抒情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加深学生的体验感。
3.应用1.让学生分组,自由发挥,配合老师的引导和提示,创作自己的小诗,并在课堂上互相交流;2.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体验,感受,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成最适合自己的小诗。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让学生对古诗的浅层次了解给予一个初步的总结。
四、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古诗名字2.古诗部分内容3.生字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记忆4.学生讲述的自己的小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学生所接触的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所以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古诗也相较于比较简短,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着情感教育的原则。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两首》同步训练(2015)填空题1. 给下列字注音。
莫________ 腊________ 浑________ 疑________2. 比一比,组词。
腊________ 浑________ 豚________ 洒________蜡________ 挥________ 啄________ 酒________3. 我会查字典。
“识”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浑”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复”字的音节是________ ,字义是________。
4. 读拼音,写词语。
huái yí________ hún hòu________ là yuè________mó míng qí miào________5. 填一填。
有福同享,________。
满招损,________。
强中自有强中手,________。
6. 给画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缘:①因由,原因②沿,顺着③因为④婚姻只________身在此山中________他无________无故的不上学了。
________________木求鱼,不如退而结网。
________7.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________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________8. 照样子写出下面句子的歇后语。
例:棒打鸭子——刮刮(呱呱)叫姜太公钓鱼________芝麻开花________9. 在括号里解释画线的字。
________西林壁。
________只________身在此山中。
________丰年留客足鸡________。
________山重水复________无路。
________10. 选词填空。
隐蔽隐藏要想不被捉到,就得找一个________地方藏起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预习单
姓名:班级:家长签字:
一、请把古诗读5遍,默读2遍,出声读3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家长听最后一遍。
二、用横线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 jūn)足鸡豚.(tūn tún )
二、本课生字组词,写在下面。
(生字加拼音)
三、结合注释中词语的解释,想想你都读懂了什么?或找资料书理解古诗。
四、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1)读《题西林壁》第一、二句,诗人看到的庐山什么样子?
(2)读三、四句,为什么作者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3)从《游山西村》后两句中,作者心情先后怎样?为什么?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五、试着背诵两首古诗。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目录第一组1.观潮2*雅鲁藏布大峡谷3.鸟的天堂4*火烧云第二组5.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6.爬山虎的脚7.蟋蟀的住宅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第三组9.巨人的花园10*幸福是什么11.去年的树12*小木偶的故事第四组13.白鹅14*白公鹅15.猫16*母鸡第五组17.长城18.颐和园19*秦兵马俑第六组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21.搭石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3*卡罗纳24*给予是快乐的第七组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7*乌塔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第八组29.呼风唤雨的世纪30*电脑住宅31.飞向蓝天的恐龙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目录第一组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2.桂林山水3.记金华的双龙洞4.七月的天山第二组5.中彩那天6.万年牢7.尊严8.将心比心第三组9.自然之道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11.蝙蝠和雷达12.大自然的启示第四组13.夜莺的歌声14.小英雄雨来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第五组17.触摸春天18.永生的眼睛19.生命生命20.花的勇气第六组21.乡下人家22.牧场之国23.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24.麦哨第七组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6.全神贯注27.鱼游到了纸上28.父亲的菜园第八组29.寓言两则纪昌学射扁鹊治病30.文成公主进藏31.普罗米修斯32.渔夫的故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课本背诵内容一、现代文第一课观潮背诵幅度:第三、四自然段背诵内容: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仿佛闷雷转动。
立时熙熙攘攘,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仍是海不扬波,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愈来愈大,只见东边水天一线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腾,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愈来愈近,如同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大荡地飞驰而来;那声音仿佛山崩地裂,仿佛大地都被震得抖动起来。
第六课登山虎的脚背诵幅度:全文背诵内容:学校操场北边墙上尽是登山虎。
我家也有登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登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日叶子长大,就变为嫩绿的。
登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此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特别舒畅,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平均,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缝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涟漪,漂亮得很。
从前我只知道这栽种物叫登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本来登山虎是有脚的。
登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同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登山虎的脚。
登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为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原来是直的,此刻曲折了,把登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登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假如你认真察看那些渺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登山虎的脚假如没触着墙,不几日就萎了,以后连印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渐渐变为灰色。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坚固,假如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登山虎的一根茎。
二、古诗词第五课古诗两首背诵幅度:古诗两首背诵内容: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一《古诗两首》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示儿》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的《示儿》。
全文如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陆游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牵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理解诗句的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示儿》,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2)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示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由朗读《示儿》,注意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分享自主学习成果,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释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分析诗句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掌握字词的用法。
4. 情感体会(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其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示儿》,表达对诗人的敬意。
5. 随堂练习(1)学生背诵《示儿》。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6. 例题讲解(1)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2)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的作用。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示儿》2. 内容:①陆游简介②诗句解析③情感体会④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背诵《示儿》。
(2)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
(3)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堂笔记。
(3)见课本及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