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与尼采哲学思想之异同
- 格式:pdf
- 大小:175.17 KB
- 文档页数:4
哲学问题:萨特如何诠释尼采哲学?尼采认为:“存在是虚构的,唯有生成才是真实绝对的。
” 尼采作为西方哲学的先驱,其思想为萨特的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
(一)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可谓是一个哲学母题。
1799年雅各比致哲学家费希特的信中,第一次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虚无主义”一词。
雅各比站在对启蒙过度推崇的否定立场,认为过分理智会消解掉至高的神圣的价值体系,使得人变得空洞,无价值也就意味着无信仰。
但在尼采那里,虚无主义又进一步地被作为反抗传统神学的工具,借以宣传人的理智。
尼采在1882年问世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首次喊出“上帝已死”,为的就是肯定人的存在而拒绝一切虚无的幻象。
萨特的虚无论深受尼采“上帝之死”哲学观的影响,是其虚无论的深化。
萨特认为,“在上帝已死的时代,人具有了绝对自由而成为自由的人。
” 萨特在肯定了尼采对外部有神论打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思考,人的自由最终是被自我规定的。
但在上帝已死的时候,人似乎“无法用任何方式说明自我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
在此基础上萨特将其个体存在主义进行深化,提出了“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其反对孔德的那种以人类为崇拜对象的人道主义,但同时也承认: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受限制的,是需要承担责任并做出选择的。
“人道主义”即是人与世界相协和的趋善的产物。
我们将萨特的虚无主义与尼采的虚无观相区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两点:1、世界的虚无主义向个体虚无主义的过渡萨特的虚无主义与尼采虚无论的范畴不同。
萨特强调从个体世界出发,人可以对外部一切事物进行虚无化,而尼采强调的是外部客观准则的不可靠性。
在尼采这里,“虚无主义”被界定为社会层面规定的超验价值的坍塌。
尼采的虚无主义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将当时那个时代的社会价值标准“上帝”作为批判对象。
在确立“人之主体性”的这一西方哲学史进程中,尼采无疑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萨特的虚无观建立在尼采无神论的基础之上,否决了外在束缚的条框,声称人应该真正地活出个体的世界。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萨特(Sartre)萨特(Sartre)的哲学是一种激进的自由意志主义。
这种理论和决定论相对,认为人类有绝对的自由。
“上帝已死”,尼采名言可以看作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
结果是人变成被抛弃的了。
因为在人的身内身外,都无法找到依托的东西。
人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如果确实是存在先于本质,人就不能用一种天生的现有的人性来解释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没有决定论。
人是自由的。
人就是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上帝不存在,人就没有价值和戒律说明人的行为是正当的。
没有价值领域。
人孤寂独处,无可辩解。
这就是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
因为一个人并不是自愿存在于世的,然而一旦存在,他就是自由的;但同时他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
“上帝已死”虽是萨特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但跟同时代的西方作家一样,在其的思想中也带有“上帝”的影子。
有学者认为,其是“反有神论”者,而不是持“无神论”。
随之而来的问题可以借俄国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在《卡拉玛左夫兄弟》一书中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上帝,那么所有事情都是允许的。
”这句话来表达。
要理解萨特的自由,我们要知道另外两个重要的概念:自在(l'en-soi),或自在的存在;自为(le pour-soi),自为的存在。
“自在”是“是其所是”,“自为”是“是其所不是”。
举一个例子,刀子的存在是为了切割东西,它的存在有一个目的;然而人类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目的――因为“上帝已死”――所以人类要为自己的存在创造价值,因此“存在先于本质”。
人是面向未来,具备无限可能的“自为”主体,而不是封闭的。
萨特又提到了“焦虑”和“眩晕”。
萨特认为,人们感到焦虑,恰恰是因为人们的自由,人们感到了自由,但是无从选择。
比如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面临攻读研究生和就业之间的选择。
他不能依赖任何东西作出选择,包括上帝,这样便没有任何因素使得他的选择成为一个必然。
继续学业或就业,一切都要靠自己。
而“眩晕”则是“焦虑”的一种,人们在悬崖旁感到眩晕,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选择自杀――跳下去,而跳与不跳都由一个人自己决定。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述评一、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说从如何看待哲学研究对象,特别是科学和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角度说,大致可分为三种主要思潮:一是科学主义思潮。
它用科学理性的观点来解释人,强调哲学与科学的联系,甚至将两者相提并论,否定哲学具有超越科学的世界观意义。
里面的流派主要有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等各派分析哲学,当代各种科学哲学及结构主义等;二是人本主义思潮。
它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反对把人归结为科学理性的存在,要求揭示人的生命、本能、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或超理性存在的意义,并认为只有后者才是人的本真的、始源性的存在,才应成为哲学研究的核心。
里面的流派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哲学释义学等。
三是宗教思辨唯心主义思潮。
它既把科学和人纳入哲学之中,又使哲学居于科学与人之上,把超越具体事物和人之外的某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当做哲学的基础,由于它们往往与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相关,故称为宗教思辨唯心主义。
里面的流派主要有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二、人本主义思潮述评(一)人本主义思潮代表人物观点及评说1、克尔凯郭尔的哲学(1)生平简介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 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 1855)是19世纪上半期活动于丹麦的存在主义先驱人物,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笃信基督教的家里。
从小就为有罪和受惩的宗教情感支配。
(2)、思想①哲学研究对象:“人的存在”。
克尔凯郭尔认为,当时丹麦社会之所以腐败和堕落,是由于忘掉“自我”的缘故,因此必须把“人的存在”放到突出的地位来考察,真正的哲学是“人”的哲学。
克尔凯郭尔认为,“人的存在”具有三个特性:非理性:“存在是绝对不可被思考的”;孤独性:只有个人孤独的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超越性:个人是与上帝相联的个人。
②哲学研究任务:揭示“人如何生活”。
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三阶段说”:美学(享乐)阶段:及时行乐,但到头来获得的是痛苦与失望;道德(理性)阶段:趋善避恶,但由于以理智的基础,仍不可认识人的真实存在;宗教(非理性)阶段:脱离苦海,但前提是必须成为真正的基督徒。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尼采和萨特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深刻地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
通过阅读他们的著作,我对他们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尼采和萨特的哲学思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激励着我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的。
尼采的哲学思想着眼于个体的超越和个体的解放。
他强调个体的力量和创造性,认为只有通过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超越,人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尼采主张摒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反对凡俗的道德约束,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实现,追求真理,追求美。
尼采的思想具有极大的独创性和开创性,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著作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尼采的思想引起了我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思考。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可以超越传统的道德标准,超越常规的规范,在自我的实现中找到与生俱来的本真和力量。
这个观点给予了我深刻的启示。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人们常常受到各种外界的限制和束缚,而尼采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真理和美,追求个体的独立和发展。
这种观点为我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让我能够更加独立地思考问题,更加自信地实现自我。
与尼采强调个体力量和自由相比,萨特的哲学思想更加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
他认为人只能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才能发现自我,并实现自我。
对萨特来说,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应该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本质和价值。
人的自由选择决定了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深深地被萨特的思想所触动。
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著作揭示了人类的责任和存在的意义。
他强调个体的力量和选择,认为每个人都有义务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观点给予了我更加深刻的人生指引。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压力和需求所束缚,而萨特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保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选择的自由。
只有通过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尼采和萨特的哲学思想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启发了我对个体力量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通过深入研读他们的著作,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能力,只有通过选择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找到与生俱来的本真和力量。
萨特的“存在”与存在主义自由观李佳霖让-保罗·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于1943年首次出版,标志着萨特哲学思想的形成,他将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写入了这部巨著之中,而他所提出的存在主意思想与海德格尔及尼采的学说不尽相同。
萨特的存在主义的根据是无神论,认为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自从来到世上便要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萨特的哲学是崇尚自由主义,即人是自由的,既然人是自由的,便无存在之意义,亦无先于存在的正义或者价值与脱离一切束缚的绝对的自由。
而由于存在失去了其意义,故人类便有了创造意义的需要。
萨特哲学思想的基本前提来自于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的“上帝死了”。
本文主要介绍萨特的“存在”哲学与其存在主义自由观。
1 存在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曾经风靡全球,其于1943年完成并发表了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在这部巨著中,他深刻完整地阐述了自己的存在主义思想以及人道主义忧患,并将自己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囊括于这部浩瀚冗长、才华横溢的著作之中。
《存在于虚无》是一部萨特的原创巨著,与其在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共同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理论根基。
值得注意的是,在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有一部分形式、观念新颖的命题与众人产生了共鸣,尤其是广大青年群众。
萨特的哲学晦涩难懂,很多人都喜欢他的哲学却极少去进一步了解和深究他的哲学体系和架构,对于现今与以后的众多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有必要全面深刻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与存在主义自由观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学习,而不能一知半解,不求精益。
1.1 存在先于本质而存在“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第一根本原则。
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自由即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说,认为除了人以外的世界统称为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但不是显现的存在,因为外部世界在没有人对其认知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人是世界上唯一的实在,只有人存在,世间万物才有真正意义,本质是人总结出来的,由人认知并加以定义,人本身就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人通过实践对外界世界进行认知,探寻外界世界的本质,而被人实践的对象,即外部世界也是一种存在,人由此变为外部世界和本质的中介,外部世界通过人对其进行实践而产生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本质。
《萨特与尼采》《萨特与尼采》一、人生的悲剧性萨特和尼采都深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悲剧性的。
尼采认为,欲望无边却无法满足,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
(这一点和叔本华认识一致)。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
"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认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认的如今,而如今是双重的否认。
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认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认的过程,所以"如今"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
"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
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别人的存在来印证。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分开别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防止,永久存在。
二、既然人生是悲剧的,我们是否就悲观等死呢?萨特和尼采都否认了消极的人生观,都不相信上帝和理性的存在。
他们清楚地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但并没有被这悲剧吓倒,而是各自提出理解决方案。
尼采的解决方案是,用日神精神尤其是酒神精神来疗救人生的苦痛。
日神像迷梦,让人沉醉在美妙的梦想中忘记痛苦;酒神像迷醉,让人们在生命的狂欢中忘却苦难的真相。
《萨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萨特,作为20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剧作家、社会批判家,以其独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闻名于世。
异化思想作为萨特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独特解读。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萨特异化思想的内涵、来源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二、萨特异化思想的内涵萨特的异化思想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异化;二是人在社会中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
在萨特看来,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表现在人的各个方面,如劳动、消费、情感等。
人的异化源于社会的压迫和束缚,导致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本质和价值。
三、萨特异化思想的来源萨特的异化思想源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被商品化和机械化,人的本质和价值被剥夺。
同时,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也加剧了人的异化。
此外,萨特还受到尼采的“上帝已死”的思想影响,认为现代人失去了信仰和价值观念的支撑,陷入了无尽的迷茫和孤独。
四、萨特异化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萨特的异化思想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引发了人们对自身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其次,它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促使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
最后,萨特的异化思想也为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提供了思考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的视角和方法。
五、对萨特异化思想的评价萨特的异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
然而,我们也需要对这一思想进行客观的评价。
一方面,萨特的异化思想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为我们提供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另一方面,萨特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客观影响等。
六、结论总的来说,萨特的异化思想是一种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独特解读。
它揭示了人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和束缚。
马克思与尼采人性论之比较研究马克思和尼采分别从宏观社会学的角度与微观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人性本质及其形成的各个方面。
他们理解人性的两个不同的角度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有了融合的趋势。
标签:马克思;尼采;人性。
十九世纪的德国诞生了两位已为中国人所熟知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如浩瀚宇宙中的双子星座一样,交相辉映,灿烂无比。
马克思和尼采,这两个伟大人物的历史境遇却颇有相似之处。
前者的理论与许也正如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形容工人阶级运动的那样一开始是”在欧洲游荡的幽灵”,而后来却改变了世界的模样;后者的思想也许正如给他深刻影响的叔本华自我解嘲的那样”属于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但是他却”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颤栗”。
前者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孜孜不倦,终其一身;后者为了寻求”自我”地实现与超越,勇猛奋进,至死不渝。
他们可以被人讨厌、误解以及中伤;他们也可让人如此地尊敬、需要和阐扬。
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有那么多的不同,他们对于人性的期待又都那么的热情和渴望。
一、一个”宏观社会学家”和一个”微观心理学家”马克思和尼采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凸显和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深入发掘了造成这些矛盾和危机的种种根源。
在发掘地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又不约而同地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开始他们的伟大事业。
他们对于人性的研究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研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马克思所开辟的宏观社会学方向,着重揭示社会的人的实践本性。
一是尼采开辟的微观心理学方向,着重揭示个体的人的非理性本性。
”(一)人类形象的形成。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他从社会实践的观点出发,揭示了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人的本质在历史活动中的对象化,而人在自己社会或在社会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社会性),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
而尼采认为,要揭示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寻求人生的意义,人的本质就蕴藏在寻求”人生如何才有意义”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研究,旨在诠释两位哲学先贤对人之生存方式的理解,剖析当代人的生存病症,为摆脱无意义,甚至扭曲、畸形的生活状态寻找出口。
本文从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渊源与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构成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在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渊源中,二人以不同方式进行探析:第一,哲学回归现实世界。
马克思开启改变世界的哲学起点;尼采继承这一思想并有所发展,运用“查拉图斯特拉”回归现存世界。
第二,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关怀。
马克思的成长经历引发人文关怀,从社会的物质生产考察人的生存困境;尼采的成长经历引向生命关怀,从社会的精神文化考察人的生存困境。
第三,超越人的有限性。
马克思高扬人强烈的求生意识,运用实践活动寻找生存的内在意义,突破人自身的有限性;尼采正视人生存有限性,通达本真的意志力走出自身的有限性。
在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构成中,二人形成不同思路。
马克思倡导人实践发展性的生存方式:实践是人的生存根基,人的生存形态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模式展示为丰富性生存;尼采弘扬人独立超越性的生存方式:自我认识是人的生存根基,人的生存形态是“力量意志”,人的生存模式展示为生发性生存。
马克思从外在物质世界的实践构成指向内在精神世界的自我回溯,即从外在物质世界的构建寻求内在精神世界的圆融;尼采从内在精神世界的复归走向外在物质世界的相应搭建,修补当代人的生存症结。
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思想对当代人有一定的启示:生活世界的构建与精神世界生存意蕴的重构,形成人的二元性生存,共同开启自我信仰的生存时代,注重哲学的生活视域解读。
关键词:生存方式思想;马克思;尼采;比较研究The thesis aimed to resolve the living problem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philoaophy of Marx and Nietzsche in the theory of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in temporary. The explanation in two great philosophers constitute the theory of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and get rid of people in meanless、distorted life style.The thesis by the means of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e origin and different trend in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reveals similarities and distinctions of human existence's way in philosophy of Marx and Nietzsche. The origin of human existence's way in philosophy of Marx and Nietzsche include: philosophy return to the real world. Marx opened the new philosophy trend changing the world .Nietzsche inherited the thought and developed it. The care of hunan existence in real world.Marx's growth experience arouse the care of humanity, from material production observed the difficulties of human existence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Nietzsche's growth experience towards life-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spirit and thinking observe it. breakthrough human their own limitations.With a strong sense of survival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the theory of Marx break out person's own limitation to find out the real meaning of life. Facing to person's own limitation. the theory of Nietzsche find out the real will of power to break out it. In the different trend of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Marx advocated the point of practical development: a variety of social relations is the existence pattern. Launches the richness of development as the main line; Nietzsche advocated the point of independent beyond life, the existence foundation of self cognition and the existence pattern of "the will of power”, form the main line of creative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Marx from the external physical world by practical activities constitute the ways of human existence , to reveal the spiritual world inside or from the external physical world to seek inner spiritual world. Nietzsche from the outside material world back to spiritual world repaired the existing problem of modern people.the final intention of this paper is the enlightenment of human existence in temporary by comparison and study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of Marx and Nietzsche. Contains: construction of the life world .Depth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 composing the two factors of human existence, open up self belief era of existence. Exploring the way of modern people escape the difficulties of existe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hilosophy study.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比较研究Key words: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Marx; Nietzsche; the enlightenment of human existence广西师范学院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I)引言 (1)一、研究依据 (1)二、研究意义 (3)三、中外相关研究现状 (4)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6)第一章人之生存方式内涵界定及理念变迁 (8)第一节人之生存方式内涵界定 (8)一、存在与生存 (8)二、生存方式 (10)第二节人之生存理念的变迁 (11)一、古希腊初探生存时期 (11)二、中世纪信仰生存时期 (12)三、近代自主生存时期 (13)第二章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渊源解析 (16)第一节哲学回归现实世界 (16)一、现实世界的哲学追问 (16)二、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起点 (17)三、尼采运用“查拉图斯特拉”回归现存世界 (19)第二节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关怀 (21)一、十九世纪德国社会简况 (21)二、个人成长经历引发人性关注 (22)三、不同社会视角考察人的生存困境 (23)第三节超越人的有限性 (25)一、生存有限性的基本表现 (25)二、马克思哲学超越有限性的方式 (25)三、尼采哲学超脱有限性的方式 (26)第三章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构成范式 (27)第一节马克思倡导实践发展性的生存方式 (27)马克思与尼采人之生存方式比较研究一、实践是人的生存根基 (27)二、人的生存形态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30)三、人的生存模式展示为丰富性生存 (33)第二节尼采弘扬独立超越性的生存方式 (34)一、自我认识是人的生存根基 (34)二、人的生存形态是“力量意志” (37)三、人的生存模式展示为生发性生存 (41)第四章人之生存方式思想的当代启示 (43)第一节二元性生存的双向构建 (43)一、生活世界的构建 (43)二、精神世界的生存意义重构 (44)第二节开启自我信仰的生存时代 (46)结语:浅易而至深思的开端 (47)参考文献 (48)致谢 (51)广西师范学院2014届硕士学位论文引言生命,是自然之瑰宝,万物之生机,生存之可能。
尼采对哲学的定义与其他哲学家的对比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基石,具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式和理解方式。
尼采作为哲学界的杰出代表,对哲学的定义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尼采对哲学的定义以及与其他哲学家的对比。
一、尼采对哲学的定义尼采认为,哲学的定义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应该是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前进的历程。
他认为哲学的真正目的是帮助人们推广和改进人类的生活,而不是搞一些高深莫测的学术理论。
他认为哲学的本质是探索人类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等重要的哲学问题。
尼采深刻地认识到,哲学这一学科是与时代密切相关的。
哲学是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因此哲学的定义更应该是在探究当代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尼采看来,哲学实际上是在与其他学科相互作用和交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与其他哲学家的对比1.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巨匠,他对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一种追求智慧的方式。
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必须热爱真理,坚信真理是存在的,并且通过哲学的思考和讨论,人类能够揭示真相,走向智慧之路。
相比之下,尼采更强调哲学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他认为,哲学首先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而不是一种空洞的学术理论。
此外,尼采强调哲学与时代和社会的相关性,强调哲学必须根据时代的需求发展和进步。
2.黑格尔黑格尔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他对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精神的自我认识。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人类的精神内在本质,探究人类的思想和意识的本原。
相比之下,尼采更强调哲学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他认为哲学应该是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答案的,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探讨。
此外,尼采认为哲学应该是和时代相关的,哲学应该积极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并追求人类的实际利益和福祉。
三、总结通过与其他哲学家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尼采对哲学的定义更加注重哲学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作用,也更加看重哲学和时代的相关性。
他对哲学的定义更加强调哲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而不是单纯的理论和思辨。
当然,每位哲学家对哲学的定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立场,这正是哲学学科的魅力所在。
文化长廊尼采与马克思人性思想比较研究刘琼 深圳大学摘 要:人性问题是一个历时哲学问题,关于人性的讨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尼采与马克思两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就这个问题,给出了各自的精彩答案,下面,就从三个角度出发,将两位先贤关于人性思想的讨论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关键词:人性;自由;超人作者简介:刘琼(1987.3-),女,汉族,广东人,深圳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180-02两位历史境遇颇具相似之处的伟人对同一问题有着不同解读。
一、对“人”的“期待”不同人性的表达总是丰富多变的,造成这种复杂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人性是多层次的。
它既包括初级层次的自然属性,又包括较高级层次的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由于人的本质决定人的本性,所以对人类本质的不同理解和定义,造就了马克思和对“人”的“期待”不同。
马克思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他追求的目标也是他对人的终极关怀。
当且及当内在地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使“人”在他自身所处的一切关系中确立自己的价值。
和谐、自由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人的解放”才算是实至名归。
也就是说,马克思对“人”的最高期待就是“人”本身的最理想状态。
另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尼采则提出了著名的超人学说,他认为人应当是要被超越的某种东西, 也是能够被超越的。
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这样描述这种超越和被超越的关系:“猿猴在人的眼中是什么呢?是一种让我们感到好笑或是感到痛苦的耻辱的对象。
在超人眼中,人应该是这样:一件好笑事情。
或者是一个耻辱的痛苦。
”在他认为,即便是“人”依然达到了他最理想最自在的状态,也还是有个“超人”在前面作为更高的追求。
“人”远远不是终点。
而在如何实现各自的期待时,两位伟人却又英雄所见略同的强调了同一个关键词“自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这样说,“劳动是生活的活动,”他认为对人来说生产生活不过是满足他需要(维持他的物质存在)的一种手段。
萨特主义与尼采主义的对话萨特和尼采是现代哲学思想中两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思想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传统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主义和尼采主义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对人生和存在的基本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萨特主义和尼采主义之间的对话,探索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和相互辩证的关系。
首先,萨特主义与尼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对现实的本质持怀疑态度。
萨特主义强调存在的基本自由和责任,认为人自由地创造自己的价值观和意义,而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规范。
而在尼采主义中,人被看作是一个活动的、成长的个体,不断地超越自身,追求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
尼采认为,人应该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去寻找真实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然而,在方法和基本理解上,萨特和尼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萨特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而尼采主义更关注人的力量和意志。
萨特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觉地行动,去创造自己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压迫和束缚,主张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尼采则强调个人的意志和力量,认为只有超越自身的极限和自我限制,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尽管存在差异,萨特主义和尼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首先,他们都强调人的主观性和自由意识的重要性。
萨特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意志的副产品,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由选择的能力使人能够创造出自己的真实存在。
尼采主义则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立意识,认为只有通过主动选择和行动,人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存在和超越。
其次,萨特主义和尼采主义都关注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萨特主义认为,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意识去创造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应受到任何外在的规范和束缚。
尼采主义则主张个体超越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去寻找真实的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他认为,人的价值应该基于个体的意志和力量,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传统的道德准则。
最后,萨特主义和尼采主义都强调个体的存在和主体性。
萨特:文学第一,哲学第二,用尽一生写自由萨特11974年,萨特的视力已经接近失明,一次,一位友人来探望他,临走时亲吻了萨特,萨特对他说,你吻的是一座坟墓还是一个活人?这让波伏娃浑身发凉,事后,她问萨特那么说是什么意思,萨特回答说是开玩笑。
萨特又问波伏娃,他的眼睛是不是没救了,波伏娃回答说恐怕是的。
她感到这句话太伤人,哭了一整夜。
1974年的萨特已经无法再阅读和写作了,重病缠身让他行动不便,但除了失明,其他的一切都还好。
只是,他感觉自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了。
六年后,1980年1月,萨特在巴黎病逝,送葬者达五万人众。
这位早年从军,壮年写作思考,晚年涉政的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这位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终于要面对'存在'与'虚无'了。
萨特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从小在学校里见证了暴力,自己也开始崇尚暴力,跟同学一起与流氓对殴。
萨特12岁就开始写作,写一些游侠小说,尽是浪漫主义。
萨特有一个科学家的继父,不待见他,更不待见他的作品,两人关系一般。
萨特在演讲虽然关系一般,但他的工作还是对萨特有了一定的影响,萨特很快就在创作中关注现实。
更重要的是,萨特开始关注哲学了,关于哲学和文学的关系,萨特认为哲学工具,有助于他走文学的路,如果可以,他甚至都不想写出《辩证理性批判》和《存在与虚无》,相反的,他更乐意谈谈他的小说《恶心》。
萨特曾参军,后来被俘,在狱中,德军问他需要什么,他说需要海德格尔,因此得到一整套海德格尔的著作,全面了解了存在主义哲学,同时也在思考。
那是一个多变的时代,一战后,社会经历了重大变动,传统的价值观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现实需求,人们在迷茫中苦苦追寻出路。
存在主义哲学,由此得到了发展的土壤。
出狱后的萨特前往德国学习哲学——学习哲学,不是为了哲学本身,而是为了他的文学创作。
在德国,他跟着胡塞尔学习现象学,再次全面了解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在德国的那段时间,一般上午系统学习哲学,下午则构思他的小说《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