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铜文化漫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cerch098Vol.138铜陵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铜的采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三千余年,久盛不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
先秦时期,荆、扬两州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铜陵属古扬州。
经过文物普查,在铜陵境内发现大量古代炼渣,初步估计现存总量约有200万吨,若按1∶15的铜、渣之比推算,至少已生产了10万吨以上铜料,铜陵古铜矿采冶规模可见一斑,当之无愧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铜产地之一[1]。
铜陵师姑墩遗址的发现是一次皖南青铜历史的揭秘之旅。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铜陵师姑墩遗址被意外发现。
师姑墩遗址位于铜陵县钟鸣镇东部,遗址四周丘陵环绕,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分四处,每个区域相邻700米。
该遗址群相对独立于周边遗址,发现有陶器及一批与青铜有关的器物和铜冶炼原料等。
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铜料、燃料、铜渣、铜器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痕迹。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显示,该遗址冶炼与铸造活动共存,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开始,西周中晚期最为兴盛,持续到春秋早中期。
据此,铜陵地区先人铜采冶铸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2]。
在铜陵近郊的竹丝墩遗址上曾出土过饕餮纹爵、饕餮纹斝,时代为商代前期。
从器物含铁量较高的特征判断,当为铜陵本地所铸。
铜陵木鱼山冶炼遗址出土的冰铜锭,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校正年代3015年,相当于西周早期,这将冰铜锭采冶历史文献记载的宋代提前到西周早期[3]。
为什么铜陵又叫中国古铜都?铜都,指出产铜多的地方,中国最著名的铜都是有着“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的安徽省铜陵市!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
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
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
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
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
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铜陵以“铜”命名,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铜历史,丰富而全面的铜文化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今铜工业的突出成就,在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突出的位置,是久享盛誉的中国古铜都。
铜陵是“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
建市60年来,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铜、化工为主导,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全国八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流域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
现有千亿元以上企业1 家,百亿元企业2家,上市公司6家,工业化率达60.3%。
铜陵有色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电解铜生产企业,精达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种电磁线生产企业。
所以铜陵被称为“中国古铜都”。
铜陵铜建筑所感
铜陵,一座美丽的城市,位于长江下游,是毗邻长江的南方小城。
这座城市虽小,却蕴藏着浓重的历史底蕴。
铜,是这座城市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新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
美,是这座城市的建设的宗旨。
因此,这里有许多新颖的建筑,从而成为人们心怡神往的“打卡圣地”。
丰收门
铜陵西郊的铜雕塑,外形呈现丰字,所以叫丰收门。
三根巨柱托举着希望,三根巨柱托载着丰收,三枚古铜刀币象征着物质和精神所取得的财富。
丰收门是铜陵的标志性青铜雕塑,在淮河路与长江路的交汇处,它是三个“丰”字组成的。
三个“丰”字三角形排列呈开放姿态,也象征着连年丰收,五谷丰登。
在三个“丰”字的中心,有一根小铜柱顶着一个青铜圆球,象征着这个城市的市民团结、奋进的精神。
外地来的车辆,到了淮河路,远远地看见青铜雕塑丰收门,人们就会意识到,目的地到了;
本地的人外出归来,一看到丰收门,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到家了,看到丰收门了!
山水之门
位于长江大桥附近,也是进入铜陵后的第一件标志性铜雕塑。
交叉口环岛内的主题铜雕与周围的景点相互衬托,大气恢弘,
意寓热情的铜都儿女正展开臂膀,迎接每一位客人的到来。
它以三根刻有精美铜纹饰图案的柱体组成“门”的形状,“门”形似鼎,
中间置放铜陵出土西周鼎的放大复制件,寓意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
当时的人们,用自己聪明造就出了一个个创举,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我们、新时代的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呢?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为给世界作出贡献打好厚实的基础,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以“中国古铜都”名闻遐迩。
铜陵市辖三区一县,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风光秀美的山川和迷人的名胜,吸引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佳作,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两次到此畅游,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等千古绝句。
铜陵,是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江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我国著名的古代采铜、冶铜基地。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的发掘,撩开了铜文化神秘的面纱。
东汉时期,随着采、冶铜业的繁荣和发展,朝廷在此设置“铜官”监管铜业,铜官山由此得名,铜业亦日益兴盛,至唐宋已达鼎盛时期。
对当时壮观得冶铜场面,李白写诗赞道:“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与李白诗互为印证的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采矿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
铜陵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仅铜陵文物管理所收藏的各类青铜器文物就达1400件之多。
悠久灿烂的铜文化是铜陵的宝贵文化遗产,铜陵先后发掘了多处古采矿遗址,其中金牛洞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安徽省政府主办,铜陵市政府承办,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多届青铜文化节,在市区建起了高品味地系列青铜雕塑群,建立了华东地区最大地铜商品市场。
青铜的发现的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无不从内心深处感到一种震撼:那硕大的形体,显示了青铜文化的恢宏;那铜绿斑驳的外表,昭示着青铜文化历史的久远;那通体所饰的饕餮纹、兽面纹、鸟纹等图案,展示着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璀璨。
商周青铜器凝聚着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所取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全部成果,它所构成的青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华夏民族形成伊始,也孕育、产生了与民族经济、政治相适应的观念形态及其社会制度相统一的集合体--华夏文化。
浅谈铜工艺品铜陵以铜立市,以铜兴市,是一座新型现代工业城市,但工业与艺术,现代与历史在这里水乳交融,最具代表性的诠释就是铜工艺品。
渊源与传承铜陵铜工艺品的兴起和发展有它独特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铜陵就开始了铜采掘和冶炼,在汉代丹阳郡17个县中,汉王朝设置的“铜官”所在地就是当今的铜陵市。
“铜官山”(又名“铜山”)、“铜官渚”、“铜官镇”等。
作为铜艺术品的进步和发展,那还是近代历史创新与发展的结果。
历史上没有铜工艺品这个名词。
因此可以说铜工艺品是现代名词,它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生产的供人们观赏的铜工艺艺术品。
现在的铜工艺品是以铜为原料的青铜器复制、仿制品(仿古)、城市雕塑、旅游纪念品、浮雕、煅铜、冲(挤)压件、日用品,建筑装饰品的总称。
铜陵的铜工艺品生产企业是基本采用上述铸造工艺技法,并能博采众长,精益求精,精雕细琢,使生产出的铜工艺品件件样式巧夺天工,造型和纹饰不仅摆脱了神秘诡异的气氛,而且再现了现实主义生活内容和真实的形象,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的新型艺术风格。
铜艺之美铜工艺品之所以成为当今社会名流,文人雅士首选的高档礼品、收藏品、纪念品,就在于铜艺术品内在的风雅和情趣与主人的文化品位、艺术修养交相辉映。
铜陵的仿古作品尤其精细、精美、精致。
如金蜗牛公司复制的战国时期的遗物《曾候乙尊盘》极为繁缛、精致。
该作品分上下两层,花纹形似朵朵彩云,重叠缠绕,上下穿插,立体透雕,交体龙纹,形象而富有旋律的强烈动感,从形式运动中表现出作品的强大生命力和非凡气势。
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近大于原件的四倍复制成功,足以说明铜陵的铜工艺品生产工艺精湛,制作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铜艺术品的艺术美,既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平铺直叙,也不像音乐那样悦耳动听、精致巧妙的形式,它以自身抽象的、静态的特有型体语言叙说着往事,附情于形,形情格外感人。
艺术作品还会以它动态形体和神、智、美的视角感受,给人们以无限地想像空间。
铜陵铜文化:挖掘铜文化内涵打造铜文化名片2012-06-20 09:46 作者:admin 来源:鹰潭日报点击:141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导读]铜陵以铜得名,因铜兴市,自然而然地就以铜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核心要素。
在挖掘铜文化内涵,打造铜文化名片的过程中,铜陵人是怎么做的呢?在记者眼中,铜陵的铜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独特魅力呢?内涵挖掘:不断加强铜文化整理和研究位于铜陵市区34公里的凤凰山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铜陵悠久铜文化的见证。
6月17日,正是周日,3块钱一趟的车票加上5块钱一张的门票,一场便宜而简单的铜文化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显然,如今已经看不见李白所描述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壮观冶炼场面,但通过遗址和现场的介绍,我们还是能够想象当年采冶铜矿的场景。
遗址内立着十余块名家名人的石刻书法作品,字里行间透着对“中国古铜都”源远流长的铜文化的景仰和叹服。
铜陵作为一个城市,历史很短,而它的采冶铜历史则是悠久而漫长的,或者说从古至今,数千年都不曾中断,因而积累、蕴藏了丰富厚重的铜文化。
如今,铜陵市不断加强铜文化整理和研究,挖掘铜文化内涵。
在制定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和罗家村大炼渣遗址保护公园规划的基础上,铜陵在对铜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该市建成了以铜文化和青铜藏品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博物馆,加强了传统铜铸造工艺的传承与保护,铜铸造“失蜡法”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与此同时,铜陵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进行铜文化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
据了解,该市成立了铜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我国唯一的专业研究青铜文化的学术期刊《青铜文化研究》,编撰了《铜都文物》、《青铜故里》等书籍,并着手建设“中国青铜文化数据库”;先后创作了以铜文化为主线的大型音乐舞台剧《青铜魂》、现代都市黄梅戏《青铜之恋》、大型音舞诗画《青铜神圣》等弘扬铜文化的艺术作品;此外,该市积极组织举办高端学术会议,先后组织承办了5次高规格的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提高了铜文化研究的理论水平。
铜陵民俗源远流长2010年04月22日 09:46铜陵地处皖南,古称“吴头楚尾”,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农耕文明、稻作文明在此碰撞生辉,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编者按:铜陵虽然是一座移民城市,但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历史悠久,铜陵地处皖南古称“吴头楚尾”,历史上是中原人避乱南迁的首选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在此融汇交流,农耕文明、稻作文明在此碰撞生辉,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会随之变化,很多传统的民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民俗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渐渐被我们遗忘。
为喜迎首届安徽省民俗文化节,本报今起推出一组“守望民俗相约铜都”的报道,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铜陵民俗、保护铜陵民俗,让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代代相传。
刚刚过去的农历三月三,铜陵县顺安镇上的不少老年人都会到街上逛一圈,物资的丰裕让人们不必在这天特意上街购物,但是从古代就有的顺安“三月三”庙会还是让不少居民牵挂,这就是民俗的力量。
铜陵环山抱水襟江,虽然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但是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其工业历史悠久,青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发现和使用铜的发祥地之一,这些都影响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行为和意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民俗独具特色“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市民俗文化研究会会员、市民革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俞俊年告诉记者,铜陵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根植于民间,鹊江龙舟会、顺安庙会经久不衰。
目前铜陵牛歌、钟鸣竹马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透过周氏古民居、顺安古桥、赵祠古戏楼等一批建筑遗迹也可看到过去的建筑艺术。
铜陵的青铜采冶历史、白姜种植加工、丹皮加工等民间手工技艺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
铜陵环山抱水襟江,虽然是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但是其作为中国古铜都其工业历史悠久,青铜文化源远流长,也影响着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行为和意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
铜陵采冶铜历史铜陵拥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铜历史,不仅有足够的史料予以记载,境内众多的古采冶铜遗址、丰富多彩的出土青铜文物更予佐证,因而形成了古铜都的历史文化基础。
铜陵为中国冶铜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在寻找石器时认识了矿石,在烧制陶器时发明了金属冶炼。
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青铜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
金属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远古时人们对铜的认识首先是从天然铜开始的。
天然铜也即纯铜,也称为红铜,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很纯的铜金属形态。
但天然铜十分有限,为了社会活动的各种需要,铜的消耗是很大的,要得到足够的铜,必须通过矿冶炼才能得到铜。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中心,出于种种需要,京都附近有许多铸造作坊,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酒器、乐器、兵器。
现代考古也不断地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其中不乏辄数百公斤的庞然巨器,而中原地区到今也不曾发现过可满足中原地区需要量的古采冶铜遗址。
如此众多的铜是从何而来呢?中原地区需要得到南方的铜,大致有三种方式:武力掠夺、进贡和贸易。
史书上记载得最多的是以武力征伐,掠夺铜原料,也包括攻伐连接南北之间输铜地带的淮夷地区。
找铜的办法找矿是采矿的先决条件,按中国古代传统的找矿方法,除重力找矿外,大概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据诸矿共生规律找矿。
《管子·地数》载:“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慈石”,指磁铁矿,铜陵凤凰山等先秦采矿遗址中的上层均有一层铁帽层。
另一种是根据植物指示找矿。
《酉阳杂俎》载:“山上有姜,其下有铜金”。
此姜大约是一种野生植物,学名不详。
在皖南铜矿遗址中常见到一种铜草.俗称,“铜锈草”或“牙刷草”,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喜铜的指标植物,至今人们仍把它作为寻找铜矿的标志之一。
神牛的传说相传在数百年前,凤凰山一带田地里的庄稼常被一种动物践踏和吃食,有人守候发现有一头金牛从山腰处的洞穴中出入。
铜陵铜文化漫谈
作者:开路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5期
摘要:地方特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
铜陵铜文化有其丰富的历史渊源,铜文化是这座城市的基因,弘扬铜文化才能让这座城市永续发展。
关键词:铜陵;铜文化;弘扬
铜陵是中华民族较早发现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铜的采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三千余年,久盛不衰,历史悠久,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铜文化源远流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是城市形象的根基和主要内涵。
要想真正了解一座城市,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渊源与文化。
先秦时期,荆、扬两州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铜陵属古扬州。
经过文物普查,在铜陵境内发现大量古代炼渣,初步估计现存总量约有200万吨,若按1∶15的铜、渣之比推算,至少已生产了10万吨以上铜料,铜陵古铜矿采冶规模可见一斑,当之无愧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铜产地之一[1]。
铜陵师姑墩遗址的发现是一次皖南青铜历史的揭秘之旅。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过程中,铜陵师姑墩遗址被意外发现。
师姑墩遗址位于铜陵县钟鸣镇东部,遗址四周丘陵环绕,面积7500平方米左右,分四处,每个区域相邻700米。
该遗址群相对独立于周边遗址,发现有陶器及一批与青铜有关的器物和铜冶炼原料等。
考古专家根据发现的铜料、燃料、铜渣、铜器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商周时期铸铜痕迹。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显示,该遗址冶炼与铸造活动共存,年代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开始,西周中晚期最为兴盛,持续到春秋早中期。
据此,铜陵地区先人铜采冶铸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代[2]。
在铜陵近郊的竹丝墩遗址上曾出土过饕餮纹爵、饕餮纹斝,时代为商代前期。
从器物含铁量较高的特征判断,当为铜陵本地所铸。
铜陵木鱼山冶炼遗址出土的冰铜锭,经碳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校正年代3015年,相当于西周早期,这将冰铜锭采冶历史文献记载的宋代提前到西周早期[3]。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一个青铜的亘古记忆。
清理出的竖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撑结构,有半框式和方框式两种。
竖井井筒采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结构,支护立柱的顶端均为丫形
接口,巷道两侧及顶棚用木棍、木板护帮,有的用竹席封顶,采矿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层开采。
矿井中还发现有铜凿、铁斧、铁锄、木炭屑、竹筐、木桶等一批采掘工具及陶制生活器皿。
该遗址的年代始于春秋,下限不会晚于西汉。
而且当时的采矿活动最初应是露天开采,再沿着矿脉凿开继续深掘,估计当时的工匠们已掌握了“火爆法”采矿技术。
金牛洞遗址仅为凤凰山古矿冶的一个采矿场,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和万迎山都曾发现过不少古代采矿井巷,其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
西南面800余米处的万迎山古代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2平方千米。
此外,这一带还出土过铜锭和石质铸范,可见凤凰山古矿区当时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综合铜工业区[4]。
为了向人们展示中国古代铜矿采冶技术,开发以铜为主的人文历史景观,1992年,铜陵着手对金牛洞遗址进行修复保护。
修复后的金牛洞遗址气势宏伟,象征着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铜色铁链相连,一棵棵翠绿的松柏簇拥,将遗址紧紧环抱,展现出古铜矿遗址特有的凝重和庄严。
入口处正中重达2吨的铜牛雕塑,花岗岩基座上镌刻原文化部长朱穆之先生题写的“金牛洞古采矿场”七个嵌金大字。
北面是遗址陈列馆,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题词廊和铜陵地区矿物岩石林。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是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现已成为古铜都一个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场面壮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不仅是古铜都铜陵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也是我国有一定代表性的重要古铜矿遗址。
一块块铜炼渣,经过岁月的淬火,以粗糙、坚硬的表情静默着,却展示着风雨千年的奇觀。
罗家村大炼渣,位于铜陵铜官山北侧的罗家村南水沟边,此地所见炼渣为褐色,近方形,呈巨石状,直径约有1.2米,厚度为0.8米以上,沿沟边暴露。
近年来,铜官山及其周围一带曾陆续发现许多采掘遗迹,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5平方千米,估计在20万吨以上。
炼渣是古代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考古材料看,早期炼铜采用地面竖炉,燃料主要是木炭,炉的容量有限,炼渣多呈蘑菇状。
汉到唐宋时期,由于燃料更替和鼓风设备的改进,则由地面竖炉改为地炉,炉体增大,在炉前开沟放渣,炼渣一般为条块状。
罗家村大炼渣的形成正是这种地炉多次放渣烧结所致。
史料记载,铜陵“齐、梁之代有梅根冶,以烹铜铁”;唐代诗人李白曾以“铜井炎炉歊九天,赫如铸鼎荆山前”的诗句描绘铜陵当时宏伟壮观的矿冶场面。
而千年炼渣以无言的姿势诉说着千年炉火的传奇。
这些遗址中的大型渣群,是探索长江流域乃至中国古代冶金活动的重要资料,是中国古代冶铜术高度发达的实证。
汉末到唐宋的重要铸钱场所——梅根冶和永丰监。
自西汉设置唯一的铜官起,六朝著名的梅根冶、唐代的利国监、北宋的永丰监、清代铜官监等历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都设在铜陵,铜陵一直是朝廷采铜铸币的中心。
自唐朝起,铜陵地区设置了义安县,唐代铜陵采冶铜业日渐兴盛,攻山取铜,达十万之众,区内古人采冶铜遗址遍布,老窿、废矿堆随处可见,可见当时开山冶铜之规模。
永丰监是宋代设置在铜陵的又一重要铜矿官冶机构。
北宋至道年间,官府在铜陵设置永丰监,以铸铜钱,成为当时四大钱监之一。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载:“至道二年
(996)诏以池州(铜陵旧时所属)新铸钱监为永丰监,岁增数十万缗。
咸平三年(1000)五月,饶、池、江、建等州岁铸钱一百三十五万贯。
”[5]铜陵永丰监的设置,贯穿宋代200多年,为当时全国的重要铸钱场所。
铜陵境内采冶遗址点多面广,内涵丰富。
境内现存先秦至唐宋时期古代铜矿遗址60多处,分布范围达600多平方千米,源远流长3000多年。
延至清末,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收回铜官山矿权运动,爱国人士经过长达10年的斗争,废除了英商凯约翰与安徽省中丞聂仲芳所订开采年限为100年的不合理合同,从英侵略者手中收回了铜官山矿开采权。
1950年1月,中央决定大规模建设铜官山铜矿。
经过几年建设,到1956年,铜官山铜矿形成坑下与露天联合开采、日采选能力3600吨、年产粗铜1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大型铜矿,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都出自铜陵,是新中国最早建立起来的铜工业基地和中国铜工业的摇篮。
铜文化已经成为铜陵城市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现在每两年举办一届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已连续举办13届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成为安徽省规模较大、规格较高、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博览会。
博览会期间召开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论坛学术会议,以弘扬铜文化为契机,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为全国青铜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学术平台,进一步巩固古铜都铜陵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城市离不开文化,城市的灵魂是物化背后的文化生命。
在城市建设中,突出铜都特色,提高铜文化品位。
遍布街头的城市雕塑,被全国城市雕塑委员会誉为“铜陵现象”。
弘扬铜文化,做大铜经济,文化旅游方面,市内有20多家铜工艺品厂,开发出数百种铜工艺品和铜产品,铜工艺美术品源源不断流向国内外市场。
铜陵铜文化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挖掘区域文化资源,梳理城市人文记忆,无疑对人们了解这个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一个城市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引领我们穿越銅陵3000多年的铜文化历史,走进星光闪烁的先秦井巷,触摸炉温犹存的汉唐炼渣,拾撷吉光片羽的铜工艺,感受火光璀璨的铜工业,体验着丰富的铜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中国古铜都铜陵:矿冶专辑:第六辑[M].铜陵:铜陵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2.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铜陵县师姑墩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13(6).
[3]铜陵市文管所.铜陵文物工作二十年[M].铜陵:铜陵市文管所,1998.
[4]马承源.青铜文化研究:第一辑[M].合肥:黄山书社,1999.
[5]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