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远行的孙维刚_全国优秀教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学习孙维刚事迹心得体会学习孙维刚事迹心得体会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开创了一个神话。
他如一颗流星划过苍茫的天宇,他如一朵昙花绽放在幽深的黑夜。
孙维刚,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英年早逝,却留下了无尽的话题。
我不敢去深究一个班55%以上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是什么样的盛况,我也不想去探讨他生前身上曾经笼罩着多少个光环。
我只想静下心来,思考他践行的教育原则,寻觅他走过的教育之路。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这就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
教育并不需要手段,也不需要技术,他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带着对孩子对知识对社会对祖国无比的爱。
如果我们把教育仅仅看做升学率,优秀率,这叫生产机器。
我们无法摆脱应试教育带给我们的种种枷锁,也无法面对任何一所需要升学率来生存的学校。
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我们也应该保有最真挚的一颗心,那就是把教育还原成教育,让教育成为真正感染孩子心灵的,真正让孩子感觉需要的。
孙维刚,他做到了这一点。
他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
只要不外出,他每天都要参加大扫除,他大扫除都会到厕所敢拧墩布的脏活儿;他每天坚持比学生先来到学校,迟到了向学生道歉,甚至自己罚站。
学生有病,他亲自送他们去医院;他做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都要向全班道歉。
他一年四季,几乎只穿两件外套。
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这是做人的楷模教育,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更是一种潜移默化。
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逢捐资,他的班级总是最踊跃;全校大扫除,阅览室,实验室的扫除工作都让他们班领走,而且保证最干净最漂亮。
即使他未带完的第四轮实验班目前也保持了这样良好的传统。
每个寒暑假,班上的学生拿出两天时间,到教育局仓库把全校师生的课本,练习册等搬回学校。
而学生间相互帮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他就是这样,把做人的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而且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去引领,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直,怎样做才能因自己的存在让他人幸福。
解读孙维刚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还有什么比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与问候更荣幸的呢?还有什么比当生病住院时,几十位家长自发组织守护几十个昼夜而更令人欣慰与感动的呢?还有什么比一个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大多数同学都考上清华、北大,创造了人间教育神话而更令人佩服与惊叹的呢?他就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首批有突出。
贡献的专家首批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获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市劳模、北京市模范班主任以及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之一的孙维刚老师。
崇高的荣誉令人惊羡,五彩的光环折射出孙老师丰富的人生和优秀品格。
这位身患癌症,曾作过五次手术的老师,在北京22中任教38年,不唯官不唯利,以坚强的意志1顽强的拼搏精神呕心沥血作了长达17年的三轮教改实验,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做出了令重点中学为之咋舌的成绩,学生素质全面,品德高尚,身体强壮,第三轮实验班高考全部上线,上重点本科占95%,上清华、北大的占55%o并且各轮都有很多同学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其中有获IMO金牌选手,开北京市之先河。
而每轮班的学生的入口成绩均在北京市区重点中学录取分之下。
出于职业的爱好和对孙老师由衷的敬佩,梦想自己也探索出一条教改成功之路,也愿更多的这样的高素质老师执教于三尺讲台前,尽管只在电视里见过孙老师的光辉形象,在他的著述中目睹他的照片,体会他的教育教学教研思想,但我总有一种非解读孙老师不可的冲动,虽只言片语、挂一漏万,我想我作为孙老师的忠实追随者会兴奋不已。
敬业爱生真情育人凡教育战线成绩卓著的改革者成功者,无一不是虔诚的钟爱自己的岗位、自己的专业,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的孩子,孙老师也不例外o 80年代初,曾有3所高校以优越的条件调孙老师去任教,他不为所动,仍留在北京22中这块普通实验田里劳作,领导多次有意安排重要岗位给他升迁的机会,他痛快的拒绝了,他的高风亮节、无私奉献一直为他的弟子们称颂。
教人要教心(记北京22中孙维刚老师)1980年,孙维刚开始进行“大幅度普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
十几年下来,他积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作法。
而让他体会最深的则是要当好班主任。
孙维刚当教师35年,从未间断过当班主任。
即使1990年5月发现膀胱癌后到1992年12月痊愈的两年间亦是如此,那两年,孙维刚7次手术两次住院,但仍当着两个班的班主任。
孙维刚当班主任,实实在在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去建设一个好集体。
他认为一个人没有目标,他的生活将百元聊赖。
一个班级更是这样,要焕发勃勃生机,首先要统一一个正确的目标,一个团结大家为之奋斗的理想和追求。
电影《带兵的人》中,连长这样说过:“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那么,怎样才能“浇”到心上?孙维刚会浇。
以前,他每天参加值日扫除,近几年会议和社会工作较多,他仍力争7点多到教室扫地擦桌子,大扫除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摔伤或有病,他送他们上医院,他作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他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赔不是。
1993年1月的一天早晨,孙维刚在路上帮助扶起一位驮着鱼缸摔倒的小贩,到校时,比他们班早10分钟到校的约定晚了5分钟。
怎么办?孙维刚原可以说明原因,但他没这样做。
社会上很多人对某些领导做错了事总要诸多开脱本来就不满,孙维刚觉得他不能给孩子们再描上这样的一笔了。
于是,他在黑板上写下:“今天我迟到了,对不起大家”。
然后走出门外,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
事后,有的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孙老师有病,工作又那么繁忙,这我们都清楚。
有一天早晨,老师迟到了,他自惭自责,竟然在教室门口罚站。
那一天风很大,望着门外的老师,同学们心里说不清楚是感动是难过。
孙老师就是这样,要求同学们做到的,自己绝对以身做则。
1992年1月,孙维刚的4名学生代表北京参加第七届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住在中国农科院。
竞赛第1天早晨,他正要离家前往时,突然大量尿血,他患膀胱癌以来还从未出现这种情况,刹时间,孙维刚惊呆了。
师德楷模孙维刚老师给我的启示为人师者,德字为先,这个德字可以涵盖到很多方面——潜心钻研、业务精干是德;呕心沥血、循循善诱也是德;正人正己,从我做起还是德……这点点滴滴从孙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照亮了他的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光辉品格都是他的德。
身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想要学孙老师,也正要从他的“德”字学起。
孙老师曾经说过,他要学生做诚实、正直、正派的人,而首先自己应当就是这样的人。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共鸣。
一位老师对学生品格的教育,言传和身教必须共行,在很多时候,尤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身教更重于言教,把一个活生生的诚实、正派、正直的人摆在孩子们的面前,让孩子亲身体会到这样的人身上的一团正气,体会到与这样一个人相处所能感受到的向上和热诚,这是胜于每天磨破嘴皮的说教的。
要做到这一点,坦言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生活里,教学中,人之品格的展现无所不在,正行必先正心,要从思想里首先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才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不是机械的、被动的。
从时间和空间上都要保持一致,千万不能像有些人那样,在孩子们面前谨言慎行,孩子们看不见时就无所顾忌。
在自己做不到完美的时候,我宁可暴露自己的缺点,让孩子们指出来帮我改正也要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从而能够做一个诚实的人,以为我认为得到学生尊重的底线是做一个诚实不虚伪的教师。
从孙老师的事迹中我学到了很多,然而有一点是我从来也未曾想到过的,那就是和家长一起制定一个建班方针,也就是从接手一批新的学生开始就为这批孩子制定他们在自己教课这几年中要学习、成长的方向和目标,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孙老师身上那种身为教育者的强烈责任感,关心学生到了关心他们的身、心、智、美各个方面的程度,这是我和身边很多身为班主任的老师们都难以做到的。
一个学生从跟随一位老师学习,到最后结束三年或者更长时间的学习,他/她所学到的不仅是书本上教授的文理科知识,更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身体变得更强健了,对社会、政治、艺术乃至边缘文化和科学有了更多的认识,或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生活和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有了更加深刻、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大的信心和理想,所有这些是多少老师理想中想要去实现的呀,而孙老师却凭着一名教师的责任心,把这些一一地全都做到了。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学孙维刚有感听完报告后,我最佩服的是孙维刚老师,他教育我们老师要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我们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我们要率先做好垂范作用,我们要做有思想,有技巧,有教育智慧的老师,想不如说,说不如做,所谓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这个假期夏令营,我就这样做了一把。
我们每天对孩子进行各种习惯教育,文明习惯是一个大问题。
现在孩子劳动意识淡薄,看见地上的纸屑无动于衷。
单纯的说教作用不大。
我情景再现了一把,让我们班级的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我让孩子们集体出教室,观察他们的常规,凳子是否归位,桌面是否整齐,电器是否及时关闭,还好,这一切做的挺到位的,个别学生走出教室后,意识到凳子没放,赶紧补救。
我为了进一步考验他们,故意在地上扔了七片废纸,孩子们进教室后,我让他们捡到纸片的孩子站起来,我们班有四为孩子捡到了,可喜。
可是还有三个没有,孩子这个时候意识到了什么,赶紧弯腰看桌子下方,三片纸很快被找到。
接下来我没有说话,让孩子们静静的思考一分钟,如果在教室,在校园看见纸屑,你要怎么作?后来我们班的孩子走到哪都随手拣垃圾,就在我们篝火晚会快结束时,我们班七位同学主动捡起后操场上的纸屑,柳条。
看见真样的场景,我很欣慰。
其实教育孩子很简单,先做好自己,然后再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只要自己做好榜样,孩子会照着你的样子学习。
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的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孩子们的认真程度,让我欣慰。
讲台,空调后是死角,我们班的姬羽飞同学们天打扫三遍。
先扫,再拖,然后再用抹布擦一遍,我们的讲台干净的可以当镜子,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忍心去踩。
俗话说,做学问要先做人,授人之业必先以德,身教胜于言传,我们老师应该时刻注意我们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做好带头作用,用我的行动去感染我们的每一位学生。
我们要让善有声,让爱有形。
让善有格,让爱有尊。
让山与爱不再成为一种期盼,一种念叨,而是从一个有骨骼,有体魄的人身上发出的。
王同的故事有感。
孙维刚老师不愧是人民教育家最近我认真拜读完《中国教学的奇迹》,书中讲述的是扎根于课堂的教育家孙维刚的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值得吹嘘的东西,只觉得自己与先生相比,那就是大山与小树的关系,这样的老师不产生奇迹,那才叫怪呢!孙维刚老师一生做的最大的管就是班主任,从来没有什么大的想法,但是先生把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做到极致,这一点上作为教育工作者真的值得深思。
如果你没有读过《中国教学的奇迹》这本书,仅仅看到题目,肯定会认为这样的奇迹不过是偶然而已。
等到你看完这本书,看到孙维刚老师如何的竭尽全力,马上会打消这样的念头,可以说,没有这样的过程,这样的奇迹是很难出现的。
孙维刚老师有两本书,那就是《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这两本书可以肯定的说,都是自编的教材,这样的教材是建立在完整的知识体系上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
我发现许多优秀的教师,如果你想高人一筹,就要站得比教材还要高,要有自己的教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材一定要是动态的,随时可以调整的。
我们这儿也有一位老教师,他一直在村小教数学,可数学成绩一直超过同事十多分,原因无他,先生有自己的教材,一方面全面掌握了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增补,这样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否则又怎么可能产生奇迹。
人们总是希望奇迹在身上诞生,让自己有美丽的光环,可实际上的付出那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读一读乔布斯的传记,看看毛泽东主席的创大事业,有哪个人是坐享其成的。
释迦摩尼毅然放弃了王子的宝座,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才在菩提树下一朝悟道,有资格说出天上、地下,唯吾独尊这样的话来。
人只有学会吃苦,坚持吃苦,才能得到上天的眷顾,这一点上,诸如俞洪敏、马云、周杰伦等成功人士又会有这样的感受。
孙维刚老师有自己的教材,每天备课都会达到晚上十点以上,从不间断,自己不忍心学生在题海战中遨游,自己义无反顾地跳进题海,认真地选择经典的题目,为学生的高效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孙维刚是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指引着学生走向成功。
京二十二中学,入这位堪称酷爱教育事业的青年人受到了挫折,武之地。
大展拳脚,开始了他的教改实验。
这一实验从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孙维刚简介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
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1997年9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
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解读传奇数学教师孙维刚教学“秘方”现代教育报近日,《教育》杂志社在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了“孙维刚实验班教学模式10年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介绍课题已取得的系列成果。
发布会上,课题组负责人马国忠表示,他们正试图利用10年来的研究成果再创奇迹。
1998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东城区教育委员会发起了向孙维刚学习的倡议,并成立“孙维刚教育思想研究基金”。
2002年孙维刚逝世后,几十名教育专家、400多名优秀教师又继续参与了研究工作,梳理孙老师从教40年的教育思想,不断研究、总结和提炼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并希望能形成一整套便于素质教育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中,40名学生有22人考上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这个奇迹就是被中国基础教育界誉为传奇教师、被授予“全国十大师德标兵”荣誉的北京市特级教师孙维刚创造出来的。
“一年可以学完三年课程”方法才是学习捷径孙老师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就是在训练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所以,孙老师带的实验班,不单数学成绩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绩也有显著提高。
课题组实验教师将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在各个学科进行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马国忠表示说:“孙维刚老师教数学时,可以让学生半年多学完三年的数学课程。
经过近十年对孙维刚老师教学经验背后的科学规律和运用的操作方法的研究,提炼出来一个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基本模型。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学生便可以熟练掌握,可以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
”如果能在一年内学完三年的所有课程,这无疑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学习进度。
课题组通过研究孙维刚的教学经验发现,各学科的思维结构和思维原点是相通的、有规律可循的,从这些思维原点中能够提炼出一个包含4种基本学习能力的基本模型:发现研究对象的能力、围绕研究对象确定研究角度的能力、寻找知识之间联系规律的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制作联系导图的能力。
近看远行的孙维刚三年前的今天,2002年1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数千人在寒风中排起了长队,为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护送最后一程。
三年后的1月19日,数百名教育工作者又聚集在一起,在表达深深缅怀之情的同时,更是为了学习、研究、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
这位让千百万人记住了他的名字的教师,就是孙维刚。
孙维刚简介孙维刚,1938年12月出生,山东海阳郭城人,2002年1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4岁。
孙维刚生前系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是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数学奥林匹克首批高级教练。
曾被评为建国50年来50位“首都楷模”之一,北京市十大杰出教师,北京市模范班主任,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1997年9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育工会联合作出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孙维刚从1962年开始任教于北京二十二中学,历时整整40年。
自1980年开始,他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经过20年的长期探索、反复实验和比较研究,取得了大面积、全方位、高质量的育人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
他先后出版了《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我的三轮教育教学实验》、《孙维刚数学》等专著。
臧鹏远是孙维刚第四轮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已经读高三了,前两天他刚刚接到了北大的保送通知。
这个实验班孙维刚只带了一年半,但目前全班25名学生,在2004年全国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大学科竞赛中,有9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臧鹏远还是北京科技创新大赛上的5名市长奖获得者之一。
孙维刚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从初一到高三的三轮半六年一循环教学教育改革实验,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实验班的学生,高考成绩一届比一届出色:第一轮班,除1人外,高考全部上线;第二轮班,40人中15人考入北大、清华;第三轮班,40人中的22人升入清华、北大。
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升入大学后,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当了干部、拿到奖学金;绝大多数继续攻读了硕士、博士。
尽管这些学生升入初中时大都考不上重点校,但经过孙维刚6年的培养,不论是在大学里,还是毕业走上工作岗位,都是全面发展、备受称赞。
孙维刚生前是北京二十二中——一所普通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学校里,他甚至连组长这样的“头衔”都不曾有过,最高的“职务”就是班主任。
但就是这样一位教师,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育人成绩。
李红曾是孙维刚实验班的学生,如今她已是母校二十二中的数学教师,而且她所带的班也是“孙维刚数学实验班”。
不但在二十二中,在上海、山东、山西等地,都有一些教师在自发地研究着孙维刚的教育思想,实践着他的教学方法,还先后建起了一些孙维刚数学实验班、实验校和实验中心。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发体会到孙维刚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他所开辟的,是一条高效的全面育人的途径。
德育为首一定要把培养孩子具备美好人品的工作作为自己人生最伟大的事业。
——孙维刚孙维刚的学生吴韦山说:“开学那天,我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品德的培养。
”学生王一说:“许多人知道孙老师书教得好,但不知道孙老师将更多的心血花在了指导学生的人生方向和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上。
”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孙维刚曾经说:“班主任工作应摆在第几位?第一重要的就是班主任。
”他认为,学校德育的诸多环节中,班主任最关键,发挥的作用最大。
正因如此,孙维刚当教师40年,兼教过地理、历史、物理等学科,唯一没有间断的是教数学和当班主任。
有人说,当班主任不就是抓学生学习吗!孙维刚说,这种认识和做法,背离了德育第一的原则。
而且,停留在这种层次上,学习也抓不好。
有的班主任认为抓纪律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孙维刚认为,良好纪律的基础是高尚的品德。
不从这里入手,只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所以,在孙维刚看来,德育工作,才是班主任首先要抓的事情,而且是要全力抓好的大事。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请家长”是班主任惯用的一招,但孙维刚认为这实乃愚蠢之举。
“我是没办法管你孩子了,只好请你出山了。
”这不是向学生和家长宣告自己无能吗?“训家长”也是有些班主任采用的司空见惯的手段,孙维刚认为,这更是把家长推向了对立面。
孙维刚做好班主任工作靠两大法宝:一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二是开好家长会。
孙氏建班原则学生历程远还记得,一次数学测验他得了班里唯一的满分。
但卷子发下后,他才发现少扣了一分。
谁不想拥有这个满分呀!但是他主动找孙老师减去了一分。
因为,诚实、正派、正直之风,已经深入全班每个孩子心中。
在孙维刚的班上,即使在考试时无人监堂,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作弊。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为人民多作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使别人生活得更幸福。
”这既是孙维刚的建班原则,也是他的育人原则,更是他的做人原则。
孙维刚高度重视班集体建设,因为他早已把环境看做是教育资源了。
他常说:“要给国家炼好一炉钢”,“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小气候’”,这里的“炉”和“小气候”指的就是环境。
如何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孙维刚爱引用一句话:“浇菜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孙维刚是这样“教”的:只要不外出,他基本上每天参加值日扫除;大扫除他会到厕所干拧墩布的脏活儿;学生有病,他亲自送他们上医院;他做错了事,或哪怕心里错怪了谁,都会在全班面前检讨……是班主任的言行和对孩子们的真诚让他教到了学生的心上!有了这样的榜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每逢捐款捐物,孙维刚所带的班都非常踊跃;全校大扫除,阅览室、实验室的扫除工作都让他的班领走了,而且保证干得漂亮。
即便是他未带完的第四轮实验班目前也依然保持了这样良好的传统。
每个寒暑假,班上的学生会拿出两天时间,到教育局仓库把全校师生的新课本、练习册等搬回学校。
而学生间互相帮助的事情更是不胜枚举。
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第四轮班上的学生孙之星还记得,1999年6月20日,孙维刚召开了全体同学及各自爸爸妈妈联席的建班会。
学生们刚刚小学毕业,这可以说是他们的第一节课。
孙维刚要求学生以及他们各自的家长:“做学问,先做人。
不要只是想着三年后考高中,六年后考大学,这些都先不要想,当务之急,是想想把孩子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的好人。
”历和远的家长陈秋红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家长会,前面坐着42个学生,后面坐着84位家长,孙老师说,我们的班集体是包括所有的家长和他本人在内的127人组成的大集体。
”学生们则称之为“300%的家长学生联席会”。
魏雯霏的家长至今保留了开家长会时所用的厚厚的记录本。
孙维刚的第四轮实验班只伴随了他短短20个月,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他仍然召集了28次家长会,而且最长的一次居然开了7个小时!家长集体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改进,是孙维刚教育实验的突破性创新。
他从来不把家长会当作棒子用来敲打学生。
他的家长会主要是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改进家教环境,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让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军。
一轮实验结束,许多家长说如同上了六年家政大学。
孙维刚常说,要站在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们把孩子个个都培养成材,这对每个家庭、对国家来讲是何等幸运啊!教学创新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孙维刚“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传授知识!”有人这样回答。
孙维刚对这样的说法明确表态:“我不赞成!”在他看来,知识是需要的,但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其本质,是高超的思维水平,是智力素质。
孙维刚认为,“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仅仅满足于难点怎么突破,重点如何讲透,不能总是知识,知识,到头来还是停留在知识上”。
在他看来,教学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把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如何造就一个强大的大脑?从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枯燥的。
但在孙维刚学生眼里,数学是和谐,是对称,是美丽。
孙维刚讲数学,第一次写出α、β、γ,他可以从希腊字母讲到希腊文化,再讲到欧洲、二战。
一堂数学课,他可以讲到历史、军事、世界局势、地理风情、唐诗宋词,也可能随机转到物理、化学、俄语、英语,从初等数学讲到高等数学。
孙维刚认为,学科间本无明显界限,它们总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只有掌握其中的规律,才能把握内在的灵魂。
教学的关键是掌握和运用知识本质的必然联系,掌握了内在规律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他启发学生学习数学,按四个“大规律”、十五个“中规律”,还有三四十个“小规律”去做。
他认为把这些运用娴熟了,从初一到高三,从代数到几何,就没有不会做的题目了。
的确,在孙维刚学生的眼里,6年的数学不过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方法迁移到各学科的学习,以至后来的工作和学习,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更看重对哲理的发现和汲取有一次,孙维刚得到了一份俄罗斯数学竞赛的试题。
他完全可以把它译成中文拿到课堂上。
但是他把题目原文写在黑板上,然后指导学生把它译成英文。
他把每个语法现象与英语做比较,捕捉共性,形成对俄语的认识,学生们是学英语的,但通过这道俄语题,找到了俄语和英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当然就有兴趣了。
孙维刚说,知识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学科内的知识有联系,不同学科知识之间也有联系。
不仅是掌握这些联系,更要掌握探索这些联系的方法,这就是哲学。
孙维刚没有给学生系统地讲过哲学,但是他会在教学中适时地把哲学知识讲给学生。
而且还会让学生明白,6年的数学,不过是那么几条道理,而且不管是数学,还是物理、化学,甚至外语和语文,都是一个道理。
而这个道理,就是哲理。
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有人说,能把老师讲的所有知识记住,或者把最重要的知识记住的就是好学生。
在孙维刚眼里,这样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因为他们只会因袭教师。
孙维刚总是鼓励学生推翻教师给出的结论。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为什么’的问题”,他鼓励学生向未知世界挑战,向老师挑战,向书本挑战。
他善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
这样的过程,孙维刚称之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他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大家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传递聪明。
他提倡的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有些题,学生们可以找出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解法,在此基础上再一起寻找这些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必经之路。
然后,在多解归一的基础上,总结一些题目的共同特点,从而找出普遍的规律,即多题归一。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但思维得到发展,更感受到共同探索、获取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