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篇视角下国家形象传播的视觉语法分析——以韩国纪录片《
- 格式:pdf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电影字幕翻译导语:电影作为一种最具视听特点的艺术形式,不仅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传递,还通过图像、音频、动作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故事情节和表达情感。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需要准确地传递原作的意思,还需要考虑到多模态信息的传达和交流。
本文将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个综合视觉、音频、非语言行为等多种语言信号的研究领域。
在电影中,除了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外,配乐、音效、演员的表情动作以及画面的构图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元素。
因此,在进行电影字幕翻译时,不能只把焦点放在语言层面,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多模态信息的传达和交流。
二、多模态信息的传递与翻译1. 配乐和音效的翻译配乐和音效在电影中起到了烘托氛围、强调情感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在翻译中,如何传达原作所希望表达的感觉和情绪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译者需要理解原作背后所传递的意图,尽可能地选择符合目标文化观众审美和习惯的配乐和音效。
另一方面,译者也需要注意不要过度主观解读,以免失去原作的意图。
2. 演员的表情动作的翻译演员的表情和动作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多模态信息表达方式。
译者需要将演员的表情动作准确地转化为字幕,并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语言的程度和节奏。
因为不同语言对于表达情感和语气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所以译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原作风格和特点的同时,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调整。
3. 画面的构图和色彩的翻译画面构图和色彩在电影中起到了独特的美学效果和情感呈现的作用。
译者需要在字幕翻译中考虑到原作所呈现的视觉元素,并尽量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原作的美学和情感效果。
这可能需要一些创造性的翻译技巧和手段,比如用形容词、修饰词等语言元素来表达画面的美感或情感效果。
三、电影字幕翻译的挑战1.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和感受可能有所不同。
电影字幕翻译需要兼顾原作的风格和表达,又要适应目标文化的审美和习惯。
Teachingseafaring 教海探航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75视觉语法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及其实例运用文/曹先可摘要:较传统的语篇分析而言,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新型的话语分析方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本文以Kress和Van Leeuven的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对电视剧《隐秘的角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其各元素是如何组成视觉模式,实现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的。
一方面可以拓展多模态话语的研究范围,验证视觉语法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人们从新角度理解图像所传达的隐含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1 引言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传递的方式早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本,而是扩展到以图片、动画、音频 、视频等为主的多模态话语传递形式。
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掌握多模态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崭新角度解读信息,理解其背后的韵味。
本文以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来探讨其意义。
2 理论基础Kress 和Van Leeuven 从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出发,将单纯的话语分析拓宽到了结合图像、声音、动作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出了多模态语篇的三个方面: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2.1 图像的再现意义再现意义是指图像中的人物等客观事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
叙事再现指动作的发出者与动作的指向者之间形成斜线,构成矢量,从而再现图像参与者的动作或事件的变化。
概念再现是指图像的参与者无动作过程,因此也就没有矢量。
2.2 图像的互动意义互动意义是指图像中的人或事与图像观看者的互动关系,提示观看者对事物的态度,包含接触、社会距离、视角和情态。
以多模态话语分析角度看图像的视觉语法中的人际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
信息的传递方式不仅仅只是通过单模态进行传递,现在更多的信息是以多模态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过去,多模态话语分析只是关注于文本分析,而忽视了电影、图片以及其他多模态事物的分析。
Kress和van Leeuwen(1996)提出:图像也属于话语的范畴,并且也可以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进行分析。
因为在一个图像中所展示的模态数量往往大于一,因此,用分析文本和单模态的话语分析理论已经无法满足分析图像的模态话语。
根据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Kress和Van Leeuwen建立了视觉语法,这一语法系统可以运用于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中。
根据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拥有三层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与语篇意义。
这对应于语篇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与语篇功能。
本文将主要分析多模态的人际功能出发,探讨在人际意义中,接触、社会距离、观点以及模态四个概念是如何共同来完成人际意义。
标签: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人际意义自20世纪起,话语分析发展取得飞速的进步,并且在研究人类话语意义系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在此时,我们的研究以多模态话语文本内容为研究重点。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话语的组成成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交流的唯一方式,人们现在趋向于用语言与非语言同时进行交流,比如:声音、手势、音乐、颜色和动画等。
这一些交流手段都可以定义为多模态话语。
因此,只局限于书面话语分析已经不足以应对现在的多模态环境。
现在的话语分析已经从单模态的方向转变为多模态的方向。
自1990年起,我们把那些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符号模式来构建意义的话语称之为多模态话语。
在韩立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Kress和Van Leeuwen提出了视觉语法,作为视觉图像的分析理论框架。
他们指出,视觉结构不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它更可以含有意义,就如我们的语言意义。
1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6期总第815期No.16,2020Total of 815在信息时代,语言模态不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途径。
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兴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多模态语篇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Kress 和Van Leeuwen [1]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觉语法框架,成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在传承、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借助多模态手段。
如今,许多古代典籍经过改编后,被赋予了新的文化生命力,以各种各样的多模态表现形式(如漫画、舞台剧、电视剧、电影、视频等)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1 Kress 和Van Leeuwen 的视觉语法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以系统功能语法为土壤发展而来。
Kress 和Van Leeuwen 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对多模态话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
他们认为,视觉语法理论可以用于研究非语言符号的研究,包括图像、声音、颜色、排版等。
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2]: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而视觉语法理论正是受到了韩礼德思想的影响,认为多模态语篇中存在表征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1]。
表征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对应概念功能,反映多模态语篇中人物、地点、环境等表征之间的关系。
互动意义(Interactional Meaning)对应人际功能,反映图像互动参与者与表征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通过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实现。
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则对应语篇功能,主要依靠信息值、显著值、框架来实现。
本文聚焦多模态语篇的互动意义,探究视频语篇向观众传达互动意义的功能。
2语料选择本文选取英文版《出师表》视频[3]作为研究对象。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电影字幕翻译探究——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摘要:随着全球电影产业的茂盛进步,电影字幕翻译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以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通过对电影中的语言、图像、音乐等元素进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与技巧,为改善电影字幕翻译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1. 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娱乐活动,其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电影字幕翻译作为实现跨语言沟通的重要方式,不仅需要准确传达电影的内容,还需要兼顾观众的审美体验。
而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分析电影中的语言、图像、音乐等元素,从而更好地指导电影字幕翻译。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多模态话语分析是一种探究文本中多种模态元素互相作用的分析方法。
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语言、图像和音乐等模态元素共同构成了多模态信息,其传达的意义屡屡是互相关联的。
因此,探究电影字幕翻译需要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综合思量各个模态元素的特点及其之间的干系。
3. 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多模态话语分析3.1 语言模态电影中的语言模态是观众获得剧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字幕翻译中,应依据不同场景和角色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喜剧片《你好,李焕英》中,幽默的对白是其最大的特点之一。
字幕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中的笑点,同时思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观众对幽默的理解差异。
3.2 图像模态电影中的图像模态是观众感知电影情节和氛围的重要途径。
电影字幕翻译应尽可能保留原影像的意境和审美效果。
同时,应依据图像中所传递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你好,李焕英》中,主人公回到过去的场景屡屡伴随着浓重的怀旧情绪,字幕翻译应接受更加抒情的表达方式,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进步。
3.3 音乐模态电影中的音乐模态对于烘托电影氛围和表达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字幕翻译应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作者: 熊仁进[1];陈峻兵[1];刘倩[1]
作者机构: [1]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93-9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7期
主题词: 多模态;视觉语法;“一带一路”宣传片;大国形象塑造
摘要:多模态视觉语法理论中,互动意义与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相联系,体现图像的制作者、表征者和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包括接触、距离、视角和情态这四个要素。
本研究通过对“一带一路·共创繁荣”主题宣传片镜头画面的分析,剖示中国作为宣传片制作方,在视频中主要利用“提供”类图像,自然而客观;与观看者之间主要为近距离,建立亲密的关系;主要采用平视,与观看者之间是平等的权势关系;更倾向于用贴近自然的丰富颜色,塑造客观真实的表征世界。
这些,体现了中国对待他国客观、友好、平等、真挚的态度,向世界展示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文旅宣传片的多模态翻译及城市形象建构研究作者:罗柳玲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文旅宣传片是典型的一种集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多模态语篇文本,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工具。
本文结合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以广西对外文旅宣传片为研究语料,分析其翻译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字、图像等多模态的协同互补,合理强化或补偿目的语文化中存在的意义缺省,传达原文的节奏和气势,实现文旅宣传片传递信息、彰显形象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地方文旅宣传片;多模态协同翻译;城市形象建构【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189—03引言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如何对外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至关重要。
文旅宣传片以文字、图像等为主要传播手段的视觉名片,展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震撼力树立城市形象,是重要的对外传播工具。
而文旅宣传片的目的除了传播信息,更重要地是要彰显城市形象,达到在目的语中的传播效果。
源语篇在遣词造句上往往注重修辞,词藻华丽,感情充沛。
但由于中英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在文旅宣传片的翻译过程中,应适当地淡化华丽辞藻,舍弃汉语的形式美,去掉“虚”的信息,将实用的信息用最朴实的语句表达出来。
但仅仅依靠文字模态进行对外宣传,传播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
而通过多种模式如图像等符号的协同参与构建,文化宣传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意义潜势才得以最佳体现。
有不少学者就宣传片的多模态翻译及其对外传播展开了研究,主要以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从不同侧面分析宣传片的对外传播,如黄书君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探讨G20峰会杭州宣传片解说词的翻译。
但对多模态翻译的分析多是强调多模态的“加和”,而非“协同”。
要达到最佳对外宣传效果,需要不同模态之间的协同效应,而协同产生的效果是单个模态的“叠加”而非“加和”。
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人生大事》多模态话语分析
杨玉洁;陈林
【期刊名称】《现代语言学》
【年(卷),期】2024(12)4
【摘要】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将话语分析研究范畴扩展到除文字以外的多模态文本。
电影海报、镜头和画面包含文字、图像、色彩等多种形式,具有多模态属性。
Kress和Van Leeuwen将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扩展到了视觉模式,创立了视觉语法体系,认为图像中的视觉符号不仅可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的事件,而且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
该研究把语法延伸到了视觉层面,构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结图意义”为核心的解析图象的视觉语法体系。
本文以电影《人生大事》为例,选取了《人生大事》电影海报及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镜头和画面,从以上三个层面对电影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和阐释。
研究结果表明电影海报及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等不同社会符号互相作用来构建意义的。
本研究证实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对电影文本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多模态语篇中的意义构建。
【总页数】9页(P51-59)
【作者】杨玉洁;陈林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视觉语法视角下的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电影海报《八佰》为例
2.
视觉语法视角下《中国医生》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3.视觉语法视角下电影
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保你平安》为例4.视觉语法视角下的《霸王别姬》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310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作者简介:李先婷(1991-),女,吉林白山人,大连外国语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语篇分析。
引言2015年1月,韩国电视台播出了一部讲述中国的七集纪录片,《超级中国》,又名《Super China》,分别从人口、政治、经济、资源、军事外交、文化软实力等层面向韩国民众以及全球展现了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使世界对当代中国有一个更加直观、全面、宏观的认识。
该记录片摄制团队的足迹遍布五大洲的二十余个国家,并且采访对象超过两百。
该片在韩国本土播出后引发热议,一些韩国观众将该记录片视为“了解中国的百科辞典”,与此同时,该片在中国亦是万受瞩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多模态语篇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
根据这一定义,《超级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模态语篇。
本文主要运用多模态理论框架下的视觉语法来分析《超级中国》中的图像,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给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也有一定的意义。
一、理论与研究方法1.多模态话语分析相关理论20世纪末多模态话语分析在西方兴起,使话语分析研究不在局限于语言系统、语义结构自身以及与心理认知、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们在研究时开始注重图像、动作、声音、表情、颜色等其它能够表现意义的多模态符号。
模态是指涵盖了语言、声音、图像、颜色、气味、动作等社会符号在内的交际方式。
多模态话语是人类感知方式在交际过程中综合使用的结果。
2.视觉语法的相关理论K r e s s 和v a n L e e w u w e n 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H a l l i d a y 1994/2000)为基础,把图像元素看作一种社会符号,建立了多模态话语视觉语法系统。
Kress和van Leewuwen认为,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 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不是仅限于语言符号,它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其它社会符号,涵盖图像、声音、动作、颜色等。
Kress和van Leewuwen(1996/2006)在《阅读图像》中基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创立了对图像的分析框架。
“视觉语法”是研究图像中的人物、事件和地点组合、构建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以及图像编码社会行为和交往的方式。
这两位学者认为图像能够呈现出三层意义: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
二、案例分析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从韩国儒家文化圈的角度出发,制作基于全球的广阔视野,拍摄穿插了五大洲各界人士的采访,包含了丰富而具体的案例和具有可信性的数据,运用了先进的拍摄技巧,体现出明确的主题,客观全面地向韩国乃至全球展现了正在崛起的中国,为全球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韩国、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巨大意义。
同时,该片也为我国构建与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以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研究对象,采取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以Kress & van Leeuwen (1996,2006)的视觉语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分析方法,研究该语篇在多模态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建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模态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进而构建与传播中国形象的。
1.再现意义再现是概念功能在视觉语法中的一种体现,包括叙事性再现和概念性再现。
“向量” 是叙事性语篇与概念性语篇的主要区别特征。
在纪录片《13亿人的力量》中,有一幕是在商场中,多位消费者都在注视黄金饰品,销售员在消费者的对面面带微笑,热情的介绍。
在这幅图像中包含两个向量,消费者的目光构成的向量,和销售员的目光构成的向量,图像再现了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展现出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
该纪录片的第一集向观众介绍了阿根廷的牧场,第二集介绍了赞比亚的矿山,中国是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资源需求大国,在海外市场有很强的消费能力。
一方面中国在当地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的介入也会对当地企业和品牌造成一定的打击,或许会破坏生态环境,并且有可能导致原有产业链的失衡。
在该纪录片中,这两方面的影响均有体现。
识读者在识读图像的时候,好像是用目光与图像建构者进行交流,图像建构者发出视线,识读者接收视线,从而形成完整的交际过程。
当然也有多个画面体多模态语篇视角下国家形象传播的视觉语法分析——以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例李先婷(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摘要:随着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提升国家形象是当下首要的工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使其它国家了解一个全面的新中国对于中国在国际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本文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语法角度出发,对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探讨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构建、传播中国形象的以及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带来的启示,对于提高受众的图像解读能力和图像建构者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觉语法;国家形象传播;《超级中国》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310-022016年第9期总第166期No.9. 2016Sum 166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现了概念性语篇,如2008年开通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总长约36km,犹如一条巨龙横跨海面,加上海天相接、雾气弥漫的背景,跨海大桥好似腾云驾雾的巨龙,可谓是气势宏伟。
还有2009年开通的舟山跨海大桥,2009开通的上海长江大桥,体现了中国用大型桥梁来连接沿海经济。
观看者从这几个图像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力量,2.互动意义在视觉语法理论中,互动意义主要通过接触、社会距离和态度三个层次来体现。
接触是图像参与者和图像互动者目光的交汇。
纪录片《超级中国》中的采访对象的共同点是面对观众,并且目光直视观众。
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图像中的参与者通过矢量(目光)和真诚的表情,会拉近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看者的距离,促进两者的沟通,加强两者的联系。
该片的采访对象对中国都有一定程度、相对客观的了解,具备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访谈展现的中国形象更加直接、真实、可靠,更有利于外国观众对信息的接受,从而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
距离可以通过表征参与者的框架大小来建立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的联系,例如在采访中,图像中只有采访对象的头部和肩部,这种近镜头是亲近关系的一种体现方式。
同时近镜头也拉近了两者之间原本不近的社会距离,促进了参与者和互动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加了两者的沟通。
态度由图像拍摄的视角决定。
根据视觉语法系统,图像参与者的主客观态度可以由视角来体现。
视角包含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
如纪录片的第四集《大陆的力量》中,运用了垂直角度的俯视来展现了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和气势磅礴的黄河。
俯视体现了识读者强势的地位,平视体现出识读者和参与者处于同等的地位,然而仰视体现出识读者处于劣势的地位,参与者处于强势地位。
3.构图意义多模态语篇中的构图意义通过三个方面来显现,信息值,显著性和框架。
片头动画出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条腾飞的巨龙以迅猛之势出现在古城墙,致使砖瓦支离破碎,中国版图随着巨龙的迅速移动慢慢浮现。
这个简短的片头动画包含了巨龙、古城墙、五星红旗和中国版图在内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
图像的正中央就是最重要的信息值,要呈现的信息清晰明了。
“显著性”指的是观看者对图像中的组成部分注意力的不同。
在该片中,大量图像的前景或背景都是红色元素。
该记录片在第六集中,对中国共产党的介绍涵盖了五星红旗、红领巾、志愿者的红帽子、红色衣服等红色元素。
“框架”意味着图像中有没有划分空间的标记。
在该纪录片中,不仅展现了中国地图,还使用了其他国家的地图和世界地图,例如第二集中中国购买的济州岛土地分布图、中国投资的印度洋港口示意图,第三集中,中国在南海区域建设的人工岛屿分布图,第五集中世界范围内孔子学院分布图、CCTV海外扩张示意图,第六集中中欧国际货运铁路路线图等。
从宏观上直观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崛起对其他国家和对世界的影响。
三、结束语本文尝试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视觉语法的研究方法,结合实例对《超级中国》这一多模态语篇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该多模态语篇是如何在视觉语法的基础上构建和传播中国形象的。
在视觉阅读的时代,不论是从图片意义的构建还是信息解读方而,图像都是“动机性的”。
图像的设计需要准确,以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避免信息的误解。
该纪录片对我国的对外形象传播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2]Hiippala,T.Modeling the structure of a multimodal artifact.2014.[3]Kress,G. and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C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London: Routledge, 1996/2006.[4]韩国《超级中国》网址:/ url56667491/35248573.[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5).[6]韦琴红.视觉环境下的多模态化与多模态话语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01).[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05).Visual analysis of national imag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a case study of Korean documentary "super China"Li Xian-ting(Dalian Foreign Language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44, China)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military structure, China issue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foreign media attention. In this situation,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image is the primary work. China's development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orld, so that other countries understand a comprehensive new China, for China in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Starting from the social semiotic study angle, this paper make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Korean documentary "super China", explores how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 constructs the image of China, and the enlightenment the documentary brings on China's external image communicat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audience'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 images and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heir design ability.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visual grammar; national image communication; super China[责任编辑:鲍 雨]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