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在教育教学领域,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
我们来了解一下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概念。
精神的三间小屋是指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应该能够在这三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机制,使教学过程更加和谐、高效。
一、理论层面的教学设计1.1 教师的角色定位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教师应该是知识的传播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倾听者,关注学生的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
1.2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评价应该公正客观,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1.3 教材的选择与运用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教材,使教材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教材的内容应该丰富多样,涵盖各个领域的知识。
教材的结构应该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的更新速度应该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
二、实践层面的教学设计2.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展示生动的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氛围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引导探究,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 互动交流,促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学生的发展。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含5篇)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安拥军一、概述课文来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第三课。
课时:一课时学习内容的重要性:《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
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
散文在阐明事理时,既有哲理的思辨色彩,又饱含感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
2.把握课文多方设喻,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课前预习、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间小屋”的内涵,延伸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自身心灵健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节课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我主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还有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现状作如下分析:知识基础方面:中二三校生班的学生对文章的认识基本还较浮浅,因此要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实好,再进行教学。
思想现状: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自主学习策略:让学生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有既定目标地自学。
2.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要主题和情节。
2. 掌握文学分析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
2.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技巧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对《精神的三间小屋》进行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复习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你对作品中的主人公——范登洛尔特的成长有何看法?他是如何从一个受人欺负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勇敢、独立的人?二、分析主题与情节(30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析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或情节,并进行讨论。
例如,主题可以是“成长与自立”、“父爱与家庭”等,情节可以是主人公与父亲的关系等。
2. 每组学生展示并总结他们对主题或情节的分析。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给予补充。
3. 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和情节,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小结与提问(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并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教师进行个别或整体提问,检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分析能力。
第二课时四、文学鉴赏(30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2. 以问题的形式帮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例如,你认为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描写如何?作品中的语言运用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3. 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文学鉴赏,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内涵及关系。
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心灵的栖息地”为话题,引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指什么?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3. 文本探究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讨论:为什么爱和恨要装在一间小屋?明确:爱和恨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但它们都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要我们正视和接纳。
分析:作者如何阐述爱和恨的关系?明确:作者通过对比,强调爱和恨应该有分寸,不能随意扩大恨,而应该让爱成为心灵的主导。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思考:为什么事业要放在第二间小屋?明确:事业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讨论:如何理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句话?明确:这句话强调了事业的选择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确定,不能盲目跟风或依赖他人。
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探究:为什么要安放我们自身?明确:只有安放好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和独立,不被外界所干扰。
分析:作者如何描述安放自身的重要性?明确:作者通过比喻,将安放自身比作精神的栖息地,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4. 三间小屋的关系讨论:三间小屋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三间小屋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爱和恨是基础,事业是支撑,自身是核心。
只有三间小屋都建设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和完善。
5. 品味语言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品味其含义和表达效果。
例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1.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2. 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教法学法】:朗读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这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二、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三、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和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2、难点品味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批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心灵呢?其实,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去探寻我们心灵的家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作者说人的心灵需要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把“爱和恨”放在第一间小屋?(引导学生理解爱和恨是人的基本情感,是心灵的基础)(2)如何才能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明确要懂得爱、学会爱,也要理智地对待恨)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是如何论述事业对人的重要性的?(通过比喻论证,将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领地”,形象地说明了事业对人的意义)(2)怎样才能让第二间小屋“坚固而又耐久”?(学生讨论得出要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努力奋斗)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让学生明白只有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能更好地爱与工作)(2)如何让这间小屋“宁静、安稳又蓬勃生春”?(引导学生思考要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认识,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四)品味语言,体会哲理1、教师出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如“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学习本文的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和思辨色彩的语言。
2、难点理解精神小屋的构建与个人精神世界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那我们的精神呢?是不是也需要一个栖息之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了怎样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她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关爱生命为主题,文风细腻,充满温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所说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指的是什么?2、学生朗读后,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教师明确: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第一间小屋:爱和恨(1)作者为什么说第一间小屋要盛放爱和恨?明确:爱恨是人的最基本的情感,也是精神世界的基础。
心中有爱,才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心中有恨,才能明辨是非善恶。
(2)如何让第一间小屋坚固优雅?明确:要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让心中充满爱;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处理恨,不让恨占据太多的心灵空间。
2、第二间小屋:事业(1)作者把事业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明确:作者把事业比作“适合自己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
这样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事业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和努力。
(2)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明确:要有自我规划和自我反思,要明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断尝试和探索。
3、第三间小屋:自身(1)为什么要给自身留一间小屋?明确:我们常常关注外界,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
《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第一篇:《精神的三间小屋》优质课教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3.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建构个体精神空间。
【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理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品评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人有身体,还有精神。
身体需要栖居之地,那精神需要栖居的空间吗?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引起思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中。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后随父母迁居北京。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1980年转业回北京,从事医学工作。
1987年发表处女作小说《昆仑殇》。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短篇小说集《白杨木鼻子》,散文随笔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等。
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
2.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跟随情境诵读视频听读课文(节选),感受精神意境。
mào zǎn yòu yìèrú广袤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濡养huīdūnɑnɡjìn huì麾下嘟囔灰烬自惭形秽jiān fàgēxiāo jiǎn间不容发金戈铁马形销骨立抽丝剥茧jiūjiāng zhānɡjí鸠占鹊巢李代桃僵相得益彰可望不可即设计意图:进行常规字词教学,扫清朗读障碍。
了解作者相关信息,有助理解课文和作者感情。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相信你现在肯定好奇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自主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总结各层大意。
2.探究方法(1)默读课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看标题:中心词是小屋,“精神的”修饰限制“小屋”。
小屋都是住人的,怎么能住精神?精神的小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来寻求答案。
2、走近作者: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
作家王蒙称她为“文学的白衣天使”。
她的成长经历分为两个阶段:医生时代:(17岁)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28岁)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任主任医生。
作家时代:(35岁)1987年开始发表作品;(37岁)1989年加入中国作协;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中文系,心理学博士方向结业,现在是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一级作家,中国海洋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3、了解文体:本文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但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就是既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它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以议论、记叙、抒情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某个观点的文章。
它的特点是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内涵。
2、品析文章生动富有哲理的语言。
三、检查预习作业:1、识记下列词语:宽宥游弋轻觑麾下广袤赘余窗棂坍塌要诀困厄鸠占鹊巢自惭形秽2、理解下面的词语:自惭形秽:“惭”,惭愧;“形秽”,容貌丑。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间不容发:(jiān )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获得现成的东西。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患难与共。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回答问题:1、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是什么?一是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二盛放我们的事业。
三安放我们自身。
2、概括1--6段主要内容,这部分与后文写精神的三间小屋有关联吗?文章开始从名言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为下文写三间小屋做下铺垫。
3、概括文章最后两段内容。
建设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意义(我们应建立精神栖息地,健康、庄严、努力、真诚地活着。
),希望把精神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教师小结:这篇说理性散文,从名言开始写起,引出本文要论述的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述,提出应建立充满爱,热爱事业,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的观点,呼吁我们要关注精神生活。
回看标题《精神的三间小屋》,用小屋来比喻心灵空间,点明了文章的论题和主要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又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五、再读课文,赏析三间精神小屋:教师:作家毕淑敏,像是一名心灵规划师,循循善诱,启发我们该如何装修,我们的三居室1、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一间精神小屋的?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其次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憎交织的经历;最后用两个假设句形成对比,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教师小结:考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注意顺序的表述。
2、学以致用:作者是怎样描述第二、三间小屋的?请选其中一个进行描述。
第二间小屋:作者首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于事业的时间概念,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最后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
只有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第三间小屋: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最后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六、赏析语言读毕淑敏的作品,让人激动,令人深思。
她的文字如潺潺小溪,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她的文字如滚滚的江河,让人心潮澎湃。
文中作者运用多种修辞,为我们构建了精神的三间小屋,把一个个抽象的精神小屋,写的具体鲜明。
(一)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一间小屋:例句:1、“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赏析:这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具体交代第一间精神小屋内存放的情感。
表明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精神世界。
2、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他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一生比作“古老乐器”,生动形象地说明爱和恨都会在小屋中留下历史的印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有爱的小屋比作“金色池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爱比恨多的精神小屋的美好。
(二)学以致用:赏析文章语言,请大家仿照示例,再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批注。
示例:1、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挟持”“人质”说明事业对人的精神濡养腐蚀具有很大的作用2、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
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明确了我们对事业应有的态度。
3、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别人的思想代替了我们的思维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懒于思考的人。
4、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和潮汐,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多角度形象地指出,失去独立思考。
我们的人生将会面临的严重后果5、你的精神孤独的在风雨中飘零。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如果失去独立思考,我们的精神就会无处安身。
七、小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交流一下。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会把自己的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模样,然而除了让自己的身体住得舒服之外。
大家可能很少想过要为自己的精神设计三间舒适的小屋呢。
作家毕淑敏这名心灵导师建议我们多多关注精神世界。
在我们的一生中。
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会面临许多非议,也会承受许多压力。
但我们始终不要忘了关照自己,多聆听自己的心声,多问候自己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
再美化装饰,再丰富储物,再扩大规模,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辽阔八、作业布置1、积累抄写你最喜欢的语句段落。
2、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试以“我的精神小屋”为话题,运用修辞,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毕淑敏引出话题:对名言的感悟思考盛放爱恨分析话题:盛放事业关注精神生活安放自身总结升华:精神小屋—精神大厦教学反思:教学本文重视学法指导,重文本理解,理性分析,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通过重点语句的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作者思想观点的理解。
在授课过程中。
注重启发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由于学生对生活的领悟程度尚有欠缺,对文章的哲理美的体会尚不充分。
灯雪灯把黑夜雪融化了烫了一个洞变成了春天×今天在商场遇到一帅哥,帅的不要不要的,就连我一男的都忍不住盯着他看,他也看着我,我寻思交个朋友,厚着脸皮走了过去,哎哟,我去!居然是面镜子[滑稽][捂脸]×全国各地对妻子的称呼:1、北京叫——媳妇;2、天津叫——娘们;3、上海叫——老布;4、重庆叫——婆娘;5、河北叫——家里头;6、河南叫——屋里头;7、江西叫——喇子;8、宁夏叫——婆姨;9、湖南叫——堂客;10、福建叫——布娘。
你那里叫什么?×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新科技范儿05-06 13:40优质创作者关注1993年,正在攻读清华大学研究生的余承东,工作机会接触到华为后一见倾心,不顾自己的名校文凭,直接加入了华为。
几经磨练,开始掌管无线事业部,也是任正非正宗的“嫡系部队”。
2006年,志在世界的华为再次将目光瞄向广袤的欧洲,任正非把开疆拓土的重任交给了余承东。
欧洲根本看不起中国造,想要一炮而红,只能靠技术上的耳目一新。
研发出身的余承东早就盯上了第四代基站,想把GSM、UMT、SLT等诸多技术集成一体。
当时,华为的分布式基站正如火如荼,各种大单不断。
要把如日中天的产品更新换代,是个绝对冒险的疯狂举动。
新技术研发不仅烧钱,未来市场也是个未知数。
如结果不如预期,不仅华为要大伤元气,余承东也将成为华为历史上的罪人。
稳妥点等,还是果断冒险?余承东思考、讨论多次,觉得华为必须靠技术才有取胜的希望:“TMD,不搞新技术,怎么能超过爱立信、诺基亚?干!”他押上了华为的命运和自己在华为的前途,终于叩开了欧洲紧闭的大门,并一骑绝尘。
王健林说:“什么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
”余承东说,技术让我的胆子比天大!时也,命也,魄力也!"×千万别用年轻时的懒惰和放纵换来一生的后悔和卑微你现在的努力里藏着你十年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