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表格)
- 格式:doc
- 大小:187.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种子发芽实验
从实验中获得的信息
秋冬季的生物
动物的栖息地
动物的栖息地
建立栖息地
记录动物的特征
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生物的生活需要
我们知道的太阳
阳光下的影子
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
美丽的彩虹
阳光下的物体
光强与光弱
研究我们获得的信息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制作和评价太阳能热水器利用太阳能
研究材料的特征
雨天中的布料
各种材料的“锅”
被“种下”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
保护鸡蛋
材料进步的历程
材料的再利用
新材料的畅想
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饮食和健康
选择健康食品
水——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我们每天应该喝多少水
健康需要新鲜空气
关心我们周围空气的质量运动与健康
让我们的精力更充沛
珍惜健康,珍爱生命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第周星期年月日。
教案科目:科学年级:五年一班姓名:嘉荫县乌拉嘎中心校课标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具体要求为:1、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8、维护生态平衡学习目标: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间:1课时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目标: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时间:1课时8、减少对土壤的侵蚀教学目标:1、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种子发芽实验(一)》是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一课,它与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构建了一个教与学的整体内容,即植物与环境。
《种子发芽实验(一)》以生活中常见的绿豆种子发芽生长作为研究对象,引领学生猜测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及设计变量控制实验,明确变量控制实验要领。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在本活动环节中,学生要解决的是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体现对比实验设计中的公平性。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
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
在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情分析】1.关于知识基础。
学生在三年级学习种植凤仙花时,对植物生长的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
哪些是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大多数学生不太清楚。
2.关于变量控制实验设计。
五年级的学生在四上“溶解的快慢”和四下“面包发霉了”这些课中学习过如何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现在再来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有一定的基础。
3.关于观察记录。
学生有对凤仙花种植的长期观察记录的习惯与知识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提供观察记录的知识经验。
【教学思路】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情况分析,我把教学分成四个环节:(一)讨论种子发芽条件(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三)修正实验方案(四)种子发芽实验。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绿豆发芽必须要哪些条件。
第二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学生已有设计变量控制实验的基础,所以先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再交流。
而“光”、“水”、“温度”这三个研究条件比较容易控制变量,故让学生在这三个条件中选择其中一个来设计实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引言: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科学教学工作,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践活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从教案的内容和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章:生物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分类,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物质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并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第三章:能量本章主要介绍了能量的常见形式和转化。
通过实验和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能量的重要性和转化过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第四章:地球与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成和环境保护。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构造和环境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天文本章主要介绍了地球与月亮、太阳的关系以及星空中的现象。
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天文现象,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章:科学探究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设计。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新教科版)通过选取生物、物质、能量、地球与环境、天文和科学探究等主题,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案中注重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教案的指导,相信学生们将在科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知识和乐趣,提前走向科学的殿堂。
部编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有关光的思考》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教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认识棱镜》教案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光。
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
借助科普视频讲解彩虹形成的奥秘,雨后空气中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相当于我们实验中的三棱镜,当太阳光照到小水珠时发生了折射,就分散出不同颜色的光,于是便形成了美丽、奇特的彩虹。
可见,雨后出现彩虹,与太阳光的组成以及空气中的小水珠有关,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出现不同颜色的光是一样的道理。
(二)制作一个彩色轮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与思考。
我们通过三棱镜对白光的折射,发现了白光可以分散出不同颜色的色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以混合成白光呢?第二部分,通过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1.介绍制作材料与制作方法2.学生制作并测试,让彩色轮快速旋转,观察彩色轮快速旋转时发生的变化。
3.教师提示,扎孔或用剪刀时要注意操作安全。
4.学生汇报展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结。
白色,这说明不同颜色的色光混合在一起后会变成白色光,但必须是等量的红、蓝、绿三色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三、研讨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变成有规律的、不同颜色的色光组合——红、橙、黄、绿、蓝、靛、紫,所以三棱镜对光的作用是,让光发生折射,而且可以把白光分散出不同的色光。
2.彩色轮或是彩色陀螺,在快速旋转时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接近白色的颜色,这说明不同的颜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也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色光组成的。
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定是等量的三原色光,即红、蓝、绿三种光才能混合成白光。
教师小结:当陀螺或旋转轮快速旋转时会看到彩色轮慢慢接近.板5.认识棱镜书设计教学反思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光的反射现象》教案④不改变手电筒和“纸屏”的距离,在同一平面水平移动手电筒或“纸屏”,使光线照不到标记处;⑤利用平面镜,调节角度,照亮“纸屏”上的标记;⑥记录手电筒、“纸屏”及平面镜的位置;⑦重复实验,总结规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3《我们的水钟》(表格式教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单元 3. 我们的水钟教学设计及反思单元《计量时间》课题3.我们的水钟课时1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学习内容及要求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5~6年级②知道工程以科学和技术为基础,知道工程通常由多个系统组成;知道中国主要的大科学工程。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态度责任(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科学观念通过滴漏实验,知道水位高低、孔径大小等因素会影响水流速度,认识到“同一装置中,控制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这一特点可用于计时。
科学思维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能判断水流速度与水位高低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实验过程中,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水流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责任在观察古代水钟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体会到社会的发展会带动计时工具的进步。
教学重点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能通过实验发现影响水流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制作水钟的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
能通过观察古人利用流水计时的装置,结合自己的实验探究,理解这些装置计时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
学生:1.每组提供直筒矿泉水瓶、200毫升量筒、透明水杯、铁架台、计时器;2.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思路教学备注上课仪式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
大家坐好。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时间。
和学生简单互动拉近距离。
2.让学生意识到进入上课状态。
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前搜集各种水钟的资料与图片、课件 1.回顾古代计时工具。
2.出示教科书中的古代水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