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1 大数的认识综合与实践 1亿有多大
- 格式:doc
- 大小:582.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教案一.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综合应用题,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一亿这个数字的大小,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一亿的概念,并能运用一亿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和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对于一亿这个大数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从而达到理解一亿的目的。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一亿的概念,能用一亿进行相关的数学运算。
2.培养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亿的概念和运用。
2.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感受一亿的大小,理解一亿的概念。
3.难点: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一亿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卡片、图片、视频等。
2.准备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
3.准备课堂练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大数,如人口数量、车辆数量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这些大数有什么感觉?有没有想过一个大数到底有多大?”然后引入今天的话题——一亿有多大。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亿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亿的大小。
例如,可以展示一亿颗米粒堆起来的场景,或者一亿个乒乓球堆起来的场景。
同时,教师可以进行讲解,解释一亿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
1亿有多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五、学法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因此,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第1单元综合与实践:一亿有多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一亿的概念,知道一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一亿的概念2. 一亿的大小比较3. 一亿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亿的概念,知道一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亿的大小,以及如何运用一亿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一亿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一亿的大小(1)让学生观察一亿与一千万、一百万等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一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
(2)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一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我国的人口、土地面积等。
3. 比较一亿与其他数的大小(1)让学生比较一亿与一千万、一百万等数的大小,巩固对一亿的认识。
(2)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一亿的大小比较。
4. 实际应用(1)让学生举例说明一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我国的人口、土地面积等。
(2)引导学生运用一亿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我国人均收入、人均寿命等。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一亿的概念、大小比较及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一亿的实际应用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单元测试:进行一次关于一亿的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一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四年级数学上册2. 辅助资料:图片、故事、实例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亿的概念。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实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亿的大小。
1亿有多大——四年级上《大数的认识》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一、活动前(一)活动背景分析1、把握教材课标要求在数概念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教材在“大数的认识”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
综合实践课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全面的综合。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综合实践课的承载的特殊任务及优势所在。
2、学情分析(1)学生对于1亿会读会写,但它到底有多大,就不知道了,因为现实生活中学生较少实际接触到较大的数,很难直接感受其有多大,因此需要间接感受,通过相对较小的数量级的数的类比去认识和感受。
通过和同学们聊天发现,凭他们的想象,跟实际的差距太远,例如:1亿张纸有多厚?1亿颗大米有多重?所以单凭想象是不能让孩子们理解一亿这个数有多大,要通过他们的操作和亲自体验才能更好地让他们理解一亿有多大。
(2)知识与能力储备经过调查分析发现:①学生知识储备:在已有知识方面,学生认识了大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对万以内的数有了一定的感受,但要感受1亿,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教学素材。
在能力上,学生还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
②学生具有能力:学生参与过合作学习,具有初步合作学习能力,但合作技能还有欠缺,也需要教师引导,帮助。
③学生情感需求:学生具有强烈探究学习的动机。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合作的热情,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但独立探究能力较弱。
《1亿有多大》综合实践活动方案(1)《1亿有多大》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标(一)活动背景:小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太缺乏生活经验,不能直观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但四年级学生在研究了大数的认识之后,多少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些扩充,因而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1亿有多大的科技教育实践研究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活动中获得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内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等相结合。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生活中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和猜测验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有多大,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践和研究的研究活动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举动价值和举动对象1、举动价值: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大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当前大数据无处不在,科技发展与天文学中大数据的展现无疑在小学生眼里就是无概念的大数字,例如: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3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1亿人,如果让这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半。
由远及近,从陌生到熟悉,唤起学生对亿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
2、对象:四年级全班同学共65人。
三、活动的主题部分(一)活动内容经由过程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猜想、实验和对比中体会1亿有多大的表象,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之后经由过程互相交流来体现学生的进修功效。
爽爽文库汇编之综合与实践一亿有多大呢?3.引导学生确定活动步骤。
2.学生讨论交流一致认为:可以先测量出部分纸的高度,继而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
3.根据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可以先测量100张纸的厚度,再算出10000张纸的厚度,最后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
度,再推算出100本、10000本、1亿本数学书的高度。
三知识拓展。
(4分钟)课件出示一些与1亿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
进一步感受1亿有多大。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四课堂总结。
(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
说一说今天活动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 (73分)一、我会填。
(第7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9分)1.千万位左边相邻的一位是()位,右边相邻的一位是()位。
2.(福建漳州)一个数由8个亿、9个千万、3个万组成,这个数是(),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3.213× 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大填()。
4.20公顷=()平方米 500公顷=()平方千米46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5.小明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65米,可以写作(),20分钟可步行()米。
6.560000=()万 15978≈()万2849786500≈()亿7.把60400,60040,60004,640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8.一块正方形棉花地的周长是1200米,这块棉花地的面积是()公顷。
9.两个因数的积为820,其中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为()。
10.(广东中山)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可以得到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11.(贵州黔东南州)右图中有条线段,条射线,条直线。
∠1=°,∠2=°。
12.一个七位数,由3个5和4个0组成,如果只读一个0,这个数可能是()。
《1亿有多大》教学反思一、对于大单元教学设计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对于“整数”的认识,学生经历过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认识、1 00以内数的认识到万以内数的认识及本单元的大数的认识。
对数的认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
对比万以内的数,“1亿”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教材在“大数的认识”后安排了“综合与实践”活动,猜想1亿有多大,有以下几个目的:第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数量中抽象出数概念;建立数与现实的联系,通过测量、实际操作及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数,运用数感受数量的大小;通过数形结合和直观操作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
第二,从数学学科一般核心素养来看。
重点要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
从现实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再把数还原到实际生活中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抽象”,积累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的价值,提升数学素养。
第三,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
在研究数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同时感受国家的日益壮大,培养爱国情怀,增强主人公意识。
二、课堂(活动)过程实施课堂通过三个活动,结合现实中的抗疫情境,以口罩为载体,通过对1亿个口罩的高度、特定生产效率下的生产时长和质量的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建立起1亿的认识体系。
(一)活动一:分为三部分进行1.猜想。
首先通过对“1亿个口罩摞起来的高度”进行猜想,我抛出“谁来猜一猜”这个问题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猜“大约有一栋楼那么高”,有的猜“大约有摩天轮那么高”,也有的猜“大约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我没有着急做出结论,而是顺势提问“谁的猜想更合理?”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并思考实验的可行性方案。
使学生对“1亿有多大”充满好奇心,产生去探索、研究的兴趣。
2.探究。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及已有知识的认知,提出测量10个、20个、50个……口罩的高度,再推算出“1亿个口罩的高度”的探究方案,确定了“由小数据推出大数据”的数学方法。
综合与实践1亿有多大▶教学内容教科书P33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比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由局部推算整体,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刻度尺、天平。
▶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测,引入新课1.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
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数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2.引入课题。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
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想办法验证一下。
(板书课题:1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对“1亿有多大”好奇,产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确定研究课题。
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这样的纸摞在一起有多高呢?学生自由猜测。
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2.确定研究方法。
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用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学情预设】有学生会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这个方法。
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学情预设】10张、100张、1000张……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张数?【学情预设】1亿是这些数的整数倍,推算起来很简单。
师:是的,如果我们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1亿有多大》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标(一)活动背景:小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太缺乏生活经验,不能直观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但四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大数的认识之后,多少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些扩充,因而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
因此,我设计了1亿有多大的科技教育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活动中获得1亿有多大的直观感受。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创设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将课内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程等相结合。
(二)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生活中可想象的素材,培养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性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信息、操作实验、讨论交流和猜测验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有多大,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践和研究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活动价值和活动对象1、活动价值: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大数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当前大数据无处不在,科技发展与天文学中大数据的展现无疑在小学生眼里就是无概念的大数字,例如:在茫茫宇宙中,银河系约有2000多亿颗恒星,我们用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至少可以看到10亿颗星。
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年轻的星球,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岁,在地球上生活着近70亿人,而我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有13亿人,其中在校小学生约1亿人,如果让这一亿个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三圈半。
由远及近,从陌生到熟悉,唤起学生对亿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亿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
2、对象:四年级全班同学共65人。
三、活动的主题部分(一)活动内容通过收集生活中的素材,猜想、实验和对比中体会1亿有多大的表象,感受1亿到底有多大之后通过互相交流来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活动重点:在实践与研究的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收集、猜想、推理及操作动手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1亿有多大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2.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了解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经历与他人合作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1.教学内容和作用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在“大数的认识”后安排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借助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
本活动分三部分。
(1)猜想1亿有多大。
教材首先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1亿有多大,进而引出研究课题。
(2)探究。
教材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个小组进行探究的过程,提示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研究测量“1 亿张纸摞起来的高度”。
再思考如何进行测量,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发现找1亿张纸直接进行测量是不现实的。
进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有的学生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体是多少,确定了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
接着,进行实验。
呈现两个学生分别测量100张纸和1000张纸的高度的具体实验操作过程。
学生选择不同的基数进行测量,误差也是不同的,基数越大,误差就越小。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选择的基数不同,实验的精确度也会不同。
最后,验证猜想。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推算出1万张纸和1亿张纸的高度,验证猜想。
但“1万米高”这个结果对学生来说也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通过与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对照,让学生直观感受1万米有多高,进而想象1亿有多大。
(3)讨论交流。
教材安排了各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的环节,通过交流丰富学生对1亿有多大的感受,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
爽爽文库汇编之综合与实践1亿有多大▶教学内容教科书P33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比的过程,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如由局部推算整体,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刻度尺、天平。
▶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测,引入新课1.猜想1亿有多大。
师:我们学过了许多大数。
看,这个数是多少?课件出示数据。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结合不同的量进行猜想。
2.引入课题。
师:从同学们的猜想中可以感觉出,大家都觉得1亿是个很大的数,确实是这样的。
1亿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想办法验证一下。
(板书课题:1亿有多大)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自己知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想象1亿有多大,不同的想象会产生不同的猜想,从而对“1亿有多大”好奇,产生探索、研究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1.确定研究课题。
师:(拿出一张打印纸)这是一张纸,它很薄,1亿张这样的纸摞在一起有多高呢?学生自由猜测。
师:大家猜的都不一样,1亿张纸摞在一起到底有多厚?谁猜得对呢?我们一起来验证。
2.确定研究方法。
师:要想研究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用1亿张纸摞起来直接进行测量?【学情预设】有学生会想到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这个方法。
师: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学情预设】10张、100张、1000张……师: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张数?【学情预设】1亿是这些数的整数倍,推算起来很简单。
师:是的,如果我们先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是100的几倍,就用几乘100张纸的厚度,求出的结果就是1亿张纸的高度。
3.分组测量计算。
(1)学生分成三组进行测量。
第1组: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
第2组:测量出5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
第3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
(2)汇报测量结果。
师:1亿张纸有多高?说说你们的研究成果。
【学情预设】预设1: 100张纸大约厚1厘米,1亿里面有1000000个100,所以1亿张纸大约厚1000000厘米,也就是10000米。
预设2:500张纸大约厚5厘米,1亿里面有200000个500,所以1亿张纸大约厚200000个5厘米,也就是10000米。
预设3:1000张纸大约厚9厘米,1亿里面有100000个1000,所以1亿张纸大约厚900000厘米,也就是9000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4.建立1亿表象。
师: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你知道1万米有多高吗?师: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约有多高?(8844米)与1亿张纸的高度比一比,有什么感觉?(珠穆朗玛峰没有1亿张纸高)师:我们站在1亿张纸上就能比珠穆朗玛峰高了。
5.小结。
师:我们是怎么研究1亿张纸有多高的?【学情预设】我们是通过测量少量的纸的厚度来推算出1亿张纸有多高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确定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实验研究、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体验1亿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再次实践,加深体会1.确定主题。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1亿张纸的高度,我们再来研究一下1亿粒大米有多重。
请小组成员商量下,设计好研究方案(先测量多少?怎样推算?),然后开展实验研究,得出结论。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研究。
完成教科书P33的表格。
3.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预设1:100粒大米约重2克,1亿里面有1000000个100,所以1亿粒大米有2000000克,也就是2吨重。
预设2:1000粒大米约重20克,1亿里面有100000个1000,所以1亿粒大米有2000000克,也就是2吨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
4.情感教育。
师:2吨大米有多重呢?如果一个人一天可以吃500克大米,1亿粒大米大约够一个人吃11年。
我国约有14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全国1天就可节省大约14亿粒大米,这些大米够一个人吃大约150年。
【教学提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教学提示】此处学生测量可能存在误差,教师要给予解释。
师:所以别小看这1粒小小的大米,如果全国每人每天节约1粒米,这些米一个人吃一辈子也吃不完。
1亿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积少成多真的不是说说而已。
我们从现在开始,要从节约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做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由局部推算整体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活动交流中,从不同的具体情境中感受1亿的大小,发展数感。
同时,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课外拓展,升华认知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的“1亿”有多大。
(出示课件)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1亿有多大?师生一起交流,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1亿有多大1亿张纸——高约10000米1亿粒米——重约2吨▶教学反思这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充分体验、感悟“1亿有多大”是这节课的重要目标。
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猜测、操作、验证和推理,不断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做到亲力亲为、主动参与,真正体验和感受所学知识的实质,发展数感和提升数学能力。
另外,在这节课中,教师还从一张纸、一粒米的积少成多等方面出发,教育学生勤俭节约,落实了情感教育。
▶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P19第4~6题。
4.将10本数学书摞在一起,用直尺量出其厚度约为7厘米。
照这样计算,1亿本数学书摞在一起,大约有多高呢?5.若一分钟读250个字,读1亿个字需要多长时间?6.若一杯水重300克,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杯水,那么每天一共能节约多少万吨水?参考答案4.100000000÷10=100000007×10000000÷100=700000(米)5.100000000÷250=400000400000÷1=400000(分钟)6.1300000000×300=390000000000(克)390000000000克=39万吨2公顷和平方千米期中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卷面(3分)。
我能做到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知识技能 (73分)一、我会填。
(第7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共29分)1.千万位左边相邻的一位是()位,右边相邻的一位是()位。
2.(福建漳州)一个数由8个亿、9个千万、3个万组成,这个数是(),读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约是(),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是()。
3.213× 3的积是四位数,里最大填()。
4.20公顷=()平方米 500公顷=()平方千米46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5.小明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65米,可以写作(),20分钟可步行()米。
6.560000=()万 15978≈()万2849786500≈()亿7.把60400,60040,60004,64000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8.一块正方形棉花地的周长是1200米,这块棉花地的面积是()公顷。
9.两个因数的积为820,其中一个因数乘5,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为()。
10.(广东中山)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可以得到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是()°。
11.(贵州黔东南州)右图中有条线段,条射线,条直线。
∠1=°,∠2=°。
12.一个七位数,由3个5和4个0组成,如果只读一个0,这个数可能是()。
13.一个数保留到万位约是37万,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二、我会判。
(对的画“√”,错的画“×”)(5分)1.不论是亿级、万级还是个级,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2.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5分米长的射线。
()3.460×25的积的末尾只有1个0。
()4.用一个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50°。
()5.万级的计数单位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和千万位。
()三、我会选。
(5分)1.(贵州遵义)下面四个数中,一个0也不读的数是()。
A.20000300B.10050000C.60001000D.60050102.一块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宽为8米,现在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扩大后面积比原来增加了()平方米。
A.1680B.1120C.112D.12403.49 9650000≈49亿,里最大填()。
A.0B.4C.5D.94.(湖北武汉武昌区)用一副三角尺不能拼出的角是()。
A.15°B.40°C.105°D.150°5.成成骑车的速度是225米/分,菲菲8分钟骑了1760米。
比较他们骑车的速度,()。
A.成成快B.菲菲快C.一样快D.无法判断四、我会算。
(共28分)1.直接写出得数。
(8分)303×30=280×20=320×30=170×20=130×7=240×50=180×3=280×3=2.先算出每组中第一题的积,再写出其余两题的得数。
(6分)(1)18×2=18×20=36×20=(2)25×28=25×56=50×28=3.列竖式计算。
(带☆的要验算)(14分)208×35= 360×25= ☆645×34=506×12= 140×72= ☆195×31=五、我会画。
(共6分)1.以点A为端点画一条射线,在射线上截取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并以这条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画一个直角。
(3分)2.分别画出50°、90°、165°的角。
(3分)生活应用 (27分)六、解决问题。
(共27分)1.某游乐园的门票价格规定如下表。
(6分)四年级学生去游乐园游玩,四(1)班有37人,四(2)班有42人,四(3)班有41人。
(1)每班分别购票,各需多少钱?(2)三个班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多少钱?2.方老师带了9000元钱去商店给礼仪队学生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