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1.86 KB
- 文档页数:2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
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人教部编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教案第21课敌后战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知道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过程与方法】识读《平型关战斗示意图》《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等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保卫大武汉虽然失败了却使得抗日战争最终进入了相持阶段。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
敌后战场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平型关大捷阅读教材P100有关平型关大捷的讲述,思考:(1)概括平型关大捷的有关信息。
答案提示:时间:1937年9月。
领导人: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林彪。
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歼灭日军1000多人。
(2)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回答平型关大捷的影响。
答案提示: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意志;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以沉重打击。
教师点拨:两个战场实际是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关系的一部分,他们是相互依存的。
在战略防御阶段,没有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的积极抵抗,就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而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就没有战略相持阶段的迅速到来。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了解百团大战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敌后战场的抗战,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难点: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烽火平型关》的图片,引导大家感受当时曲折的抗日斗争经历,展现中国人民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的悲壮与坚强。
从而导入本课学习(二)、讲授新课一、平型关大捷为什么会有平型关大捷?你知道其过程和影响吗?教师讲述:1937年9月,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向平型关开进,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师长林彪的率领下,在平型关设伏,当日军1000多人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经过近一天的激战,全歼日军。
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设计意图:师生围绕平型关大捷,层层推进,互相启发。
问题分三个展开,使学生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平型关大捷的分析,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从而让学生对意义有更深的认知。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为什么要建立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情况如何?建立后怎样进行抗战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内容,并讲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和苏南等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不同的战法。
【学习目标】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学习重点】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学习难点】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名词解释】正面战场:是中国人控制的连片国土与日军侵华推进线上日控区对峙交战而形成的战场。
由于在这个战场上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的军队,因此一般也称其为国民党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深入到日本占领区而开辟的战场。
一般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有利地形在日本军队占领区所形成的有一定军事控制范围地区。
由于这些地区是在日本占领军所控制的后方,相对于抗日战争初期,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日本军队和国民党政府军队正面交锋的战场而言,叫敌后战场。
【课文解读】知识点一:平型关大捷1、背景: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概况:时间:1937年9月地点:山西东北平型关部队:林彪115师歼敌人数:歼灭日军1000多人意义: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粹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知识点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根据地。
(2)先后建立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3)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4)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干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组织各方力量,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1)措施: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2)目的: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
(3)影响: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础。
3、敌后战场的地位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目标】1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3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材料:(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发动全面游击与反击,战火遍及晋绥两省,牵制日军约四个师团之兵力,并使平汉铁路方面之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对徐州会战及而后之武汉会战协力甚大。
—蒋纬国《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三卷)教师:蒋纬国是蒋介石的次子,他的观点代表了国民党,为什么国民党会对共产党有如此高的评价?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会得到答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00页,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二)自主学习:一、平型关大捷1时间:_________年9月。
2交战双方:_________指挥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和日军板垣师团一部。
3结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
4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_________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捷)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抗日根据地的建立:(1)全民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2)主要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起来。
(3)_________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与巩固(1)军事上: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
根据各地不同地形特点,采取地道战、_________、夜袭战、_________等战法打击日军(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2)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经济上:实行_________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三、百团大战1背景: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_________”,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1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我国敌后战场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和英勇事迹,以及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感悟和传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和英勇事迹。
2.难点: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以及抗战英雄的事迹和品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交流对抗战英雄事迹的认识和感悟。
3.案例分析: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和英勇斗争。
4.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抗战英雄的事迹中,感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视频资料: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视频。
3.课件: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图表等。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分析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伟大性。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格局。
本课内容包括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三个部分。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百团大战则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平型关大捷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情况,包括根据地的分布、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
3.知道百团大战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
2.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3.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讲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3.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024年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章“抗日战争的背景”,详细内容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和我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第二章“敌后战场的形成”,详细内容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第三章“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详细内容为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形势,掌握敌后战场形成的原因。
2. 学习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历程,理解其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3. 认识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敌后战场的形成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抗日战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的形势,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原因。
3. 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历程,分析其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4. 通过案例分析,详细讲解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当时的一名游击队员,如何开展敌后抗战。
6.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敌后战场的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有关敌后战场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原因2. 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战略战术3.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事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敌后战场形成的原因及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答案:敌后战场形成的原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占领了大片领土,国民政府军队节节败退。
第21课敌后战场嘚抗战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型关大捷与百团大战等史实,知道抗日根据地建立与发展情况。
能够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嘚理解和判断过程与方法识读相关地图,提高通过地图获取有效信息嘚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嘚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嘚优良传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教学难点:抗日根据地嘚建立和发展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歌曲——《保卫黄河》)日本侵略者嘚铁蹄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践踏,祖国山川为之变色。
回头遥望这场血与火交融嘚战争,依然会被抗日英烈深深感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嘚抗战。
了解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嘚中国军民,是如何为保家卫国而浴血奋战嘚。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平型关大捷1.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嘚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平型关大捷嘚叙述,了解其中嘚有效信息。
提示: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嘚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嘚影响。
提示:①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嘚嘚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嘚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嘚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嘚地位和声望。
4.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嘚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嘚建立与发展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中有关毛泽东《论持久战》嘚内容,提炼毛泽东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嘚观点。
提示:战争进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取嘚战争胜利嘚方式——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嘚战争胜利。
2.教师总结:毛泽东《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嘚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嘚决心和信心。
2024年八上历史《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内容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
2. 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体会抗日战争的艰苦性。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抵抗侵略者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战略部署和主要战役。
难点:敌后战场的抗战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地图、抗日战争相关图片。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抗日战争时期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敌后战场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详细介绍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战略部署,引导学生学习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a. 敌后战场的形成:讲解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敌后战场的形成。
b. 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分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c.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讲解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模拟敌后战场上的一个战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例题讲解:解答关于敌后战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关于敌后战场的相关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战略部署a. 发展进步势力b. 争取中间势力c. 孤立顽固势力3. 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a. 平型关大捷b. 百团大战4. 敌后战场的抗战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战略部署。
答案:敌后战场形成于国共合作抗日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开展敌后战场的抗战。
2. 作业题目:请列举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上的英勇抗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于本课的内容,他们可能已经知道一些著名的战役如百团大战,但对于敌后战场的整体情况以及抗战英雄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案例教学法:以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讨论教学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或视频,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抗战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表格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敌后战场的抗战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的主题。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和英勇事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战役和英雄人物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历史思维;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六. 教学准备2.多媒体设备;3.图片资料;4.历史地图;5.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2.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战情况;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重要信息。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人民在敌后战场进行的英勇抗战。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敌后战场的形成;二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三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成果。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措施和成果等方面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掌握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和成果,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抗战措施和成果。
2.教学难点: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交流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发放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措施和成果。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交流敌后战场的抗战经历,分享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经典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日武装斗争。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1. 敌后战场的形成;2. 敌后战场的抗日武装斗争;3. 敌后战场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程,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于敌后战场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敌后战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还需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掌握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武装斗争,认识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斗争的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敌后战场的主要抗日武装斗争。
3.敌后战场在我国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敌后战场抗日武装斗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敌后战场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敌后战场抗战相关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
3.教学道具:准备相关战争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敌后战场的艰苦环境,引导学生感受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材,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敌后战场上的抗战情况。
本课内容涉及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的战斗,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敌后战场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等方面,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掌握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认识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2.难点: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经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案例,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深入理解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情况。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历史。
本课主要内容有: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敌后战场的抗战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视频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背景,收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抗日战争形势图,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抗日战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敌后战场的抗战。
2.呈现(15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中共洛川会议、敌后战场的开辟、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历史。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为什么能够成为中流砥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抗战的情况。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敌后战场的形成、敌后战场的抗战活动和敌后战场的胜利。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敌后战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2.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
3.史料分析: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史料:关于敌后战场抗战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运用多媒体展示敌后战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敌后战场的形成及其抗战活动。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敌后战场的形成、抗战活动和胜利的基本情况。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深入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重要性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