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至第六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试题及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8.06 MB
- 文档页数:38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考试范围(参考)Ⅰ.理论力学(一)静力学(1)掌握力、力矩和力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力的投影、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2)掌握力偶、力偶矩和力偶系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能熟练地计算力偶矩及其投影。
(3)掌握力系的主矢和主矩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掌握汇交力系、平行力系与一般力系的简化方法、熟悉简化结果。
能熟练地计算各类力系的主矢和主矩。
掌握重心的概念及其位置计算的方法。
(4)掌握约束的概念及各种常见理想约束力的性质。
能熟练地画出单个刚体及刚体系受力图。
(5)掌握各种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能熟练地求解单个刚体和简单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6)掌握滑动摩擦力和摩擦角的概念。
会求解考虑滑动摩擦时单个刚体和简单平面刚体系的平衡问题。
(二)运动学(1)掌握描述点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坐标法,会求点的运动轨迹,并能熟练地求解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掌握刚体平移和定轴转动的概念及其运动特征、定轴转动刚体上各点速度和加速度的矢量表示法。
能熟练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掌握点的复合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并能应用点的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
(4)掌握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其描述,掌握平面运动刚体速度瞬心的概念。
能熟练求解平面运动刚体的角速度与角加速度以及刚体上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三)动力学(1)掌握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的方法。
了解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
(2)掌握刚体转动惯量的计算。
了解刚体惯性积和惯性主轴的概念。
(3)能熟练计算质点系与刚体的动量、动量矩和动能;并能熟练计算力的冲量(矩),力的功和势能。
(4)掌握动力学普遍定理(包括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对固定点和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及相应的守恒定理,并会综合应用。
(5)掌握建立刚体平面运动动力学方程的方法。
了解其两类动力学基本问题的求解方法。
(6)掌握达朗贝尔惯性力的概念,掌握平面运动刚体达朗贝尔惯性力系的简化。
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周培源力学竞赛是以力学为主题的全国性竞赛,旨在考察学生对力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以下为相关参考内容,包括力学的基本概念、公式和解题思路等。
一、力学基本概念:1. 物体:具有一定质量和形状的实体。
2. 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3. 弹力:弹性物体受到扭曲或拉伸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4. 动力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动力学定律和力的作用规律等。
5. 静力学:研究物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平衡条件与力的作用规律等。
6. 力:使物体发生变化或改变状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7. 质点:假设物体无限小且质量集中,只具有位置和质量两个性质。
8. 牛顿第一定律:质点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9. 牛顿第二定律:力是质点受到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与质点的加速度成正比。
10.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所受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学公式:1. 速度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单位为米每秒(m/s)。
2.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 = (终速度 - 初始速度)/ 时间,单位为米每秒平方(m/s²)。
3. 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力 = 质量 ×加速度,单位为牛顿(N)。
4. 力矩公式:力矩 = 力 ×距离,单位为牛顿米(Nm)。
5. 动能公式:动能 = 1/2 ×质量 ×速度²,单位为焦耳(J)。
6. 力的合成公式:合成力大小= √(力₁² + 力₂² + ... + 力ₙ²)。
三、力学解题思路:1. 建立坐标系和力图。
对于空间力学问题,可以建立一个适当的坐标系,并根据问题所给的力的方向和大小,绘制力图。
2.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根据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建立合适的坐标系,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进行计算,求出所需的未知量。
3. 引入力矩和转动定律解题。
对于转动问题,除了考虑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外,还要考虑到力对物体的转动作用。
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关于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的参考内容,以下为一份相关内容供参考。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的规律。
在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通常会涉及到力的作用、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的试题题目和对应的参考内容。
题目一: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一个斜面上往下滑动,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摩擦系数为0.2。
求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参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将物体所受的合力分解成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和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所受的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根据斜面上的受力分析,沿着斜面方向的分力为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的正弦值:F_∥ = m·g·sinθ,其中m是物体的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θ是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而垂直斜面方向的分力为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的余弦值和摩擦力的和:F_⊥ = m·g·cosθ + f,其中f是摩擦力,根据已知条件,摩擦力f = μ·N,其中μ是摩擦系数,N是物体在斜面上的法向压力。
根据几何关系,N = m·g·cosθ。
将上述两个分力代入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m·a = m·g·sinθ - μ·m·g·cosθ。
题目二:一个自由下落的物体质量为0.5kg,下落的高度为2m。
求物体落地时的动能和势能。
参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分别是什么。
动能是指由于物体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再乘以1/2。
势能是指与物体所处位置的高度有关的能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的大小再乘以物体的高度。
根据已知条件,物体下落的高度为2m,质量为0.5kg。
首先我们可以求出物体的势能:势能=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0.5×9.8×2=9.8J。
第6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赛(样题)时间 3 小时,满分 120分一、奇怪的独木桥(25分)一位游客在某处发现有座独木桥,上面写着:禁止独自一人过桥。
他发现当地居民的确都是成双结队并且好像以某种相互配合的方式过桥。
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 2 个人可以过桥而 1 个人却不能。
等周围没有其它人时他想独自试试,结果没走到半程,就把独木桥压断了而掉入水中。
根据事后他的调查,小河宽 4 米,独木桥长 6米,如图 1所示横跨在小河上(支撑点可以认为是铰链约束)。
独木桥采用当地的轻质木材做成,等截面,允许最大弯矩为[M]=600N.m 。
为方便假设每人的体重均为 800N,而独木桥的重量不计。
请你分析一下:(1)本问题与力学中的什么内容有关系?(2)如果一个人想过桥,最多能走多远?(3)当地居民过桥时两人需要进行配合,你认为两人应如何配合才能安全过桥?图 1 奇怪的独木桥二、模特儿与新型舞台(35 分)有位模特儿在一种新型舞台上练习走台步。
该舞台类似长方形桌子,长为,宽为,有6 条等长的桌腿(图 2)。
每条桌腿都与水平地面有接触开关,如果接触处有压力就会使对应的一盏灯亮起来。
该模特儿发现,站到舞台不同的位置会有不同数目的灯亮起来,如图2,她站在舞台右上角附近时,左下角的灯就不亮。
如果把模特儿的重量认为是集中载荷,把舞台认为是刚体且不计质量,则(1)本问题与力学中的什么内容有关系?(2)如果模特儿站在舞台的正中央,会有几盏灯亮起来?(3)模特儿在不同区域时会有不同数目的灯亮起来,请在长方形舞台上确定各区域的边界并画出示意图,然后在该区域内写上亮灯的数目(提示,亮灯的数目有可能为 6、5、4、3、2、1)。
图 2 模特儿的新舞台三、魔术师的表演(25分)魔术师要表演一个节目。
其中一个道具是边长为a的不透明立方体箱子,质量为M1;另一个道具是长为L的均质刚性板 AB,质量为 M2 ,可绕光滑的 A铰转动;最后一个道具是半径为R的刚性球,质量为 M3 ,放在刚性的水平面上。
第6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样题的出题思路及说明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已经举办过5届。
今年将进行第6届竞赛。
与往届相比,本此竞赛的内容和风格将有较大的变化。
根本的变化是:竞赛内容不再是单纯考试型的题目,而是融趣味性、综合性与动手实践为一体。
本次竞赛计划分为两部分:首先进行选拔赛,然后进行决赛。
选拔赛面对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所,可能将有上万人参加。
选拔赛采用笔试的形式,根据选拔赛的成绩,以学校或研究所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邀请20只队伍参加决赛。
而决赛以动手试验为主。
具体出题的思路是:选拔赛样题的特点是:(1)考查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一些有趣的场景引出问题。
(2)每个样题的难度都分为3个层次,通常先考查学生是否了解该题目的性质;然后是过渡性的问题,比较简单;最后的问题一般有些难度。
希望这样可以让大部分学生得到基本分,同时又可以使分数拉开档次。
(3)样题中的问题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希望从多个侧面了解学生的能力。
(4)改变传统力学题目的形式,有正问题,也有反问题,反问题使学生有更多发散思考的空间。
选拔赛各题的知识点是:第1题“奇怪的独木桥”考查不同载荷对梁的弯矩影响;第2题“模特儿与新型舞台”考查是力与力矩的平衡,同时考虑不同情况下的变形协调条件;第3题“魔术师的箱子”表面上是静力学问题,实际上箱子里有文章,是动力学平衡问题;第4题“出人意料的交线”考查点的运动学以及定轴转动的动量矩定理。
以上知识点都是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但是其中有些问题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难度。
在决赛中,需要各队在给定时间、工具和材料的限制条件下,设计、制造出两种装置,以达到攻和防的目的。
其中的发射装置主要需要利用理论力学的知识,考虑抛射的轨道、摩擦、能量转换、碰撞等因素,而保护装置主要需要利用材料力学的知识,考虑结构的重量、强度、稳定性等因素。
在比赛中,攻和防都要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各队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我们认为,学生在决赛中可能要经历理论分析、初步设计、试验,反馈、修改设计等环节,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有很好的分工协作、动手制作能力,相信将会给学生很好的全面锻炼的机会,而这也正是以前的力学竞赛所缺乏的。
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以下是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的部分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1. 在以下哪个历史时期,力学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形成并逐渐完善?()A. 古希腊时期B. 中世纪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2. 下列哪个物理量不是力的度量?()A. 牛顿B. 千克C. 达因D. 扭矩3. 一个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它的加速度应该为()A. 正值B. 负值C. 不确定D. 零4. 一根长度为L的均匀直杆,其质量分布均匀,求它的中心位置。
()A. (L/2)B. (L/4)C. (3L/4)D. (5L/4)二、多项选择题(共30分)1. 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物体的重量?()A. 地理位置B. 海拔高度C. 物体的密度D. 重力加速度2. 以下哪些力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旋转的物体具有旋转惯性?()A. 牛顿第二定律B。
转动定理C。
角动量守恒定律D。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3. 一根直杆与水平地面成一定角度,其上端固定,下端自由。
杆上的一个质点受到的沿杆方向的力如下,哪些是正确的?()A.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B。
重力C。
杆给予的支持力D。
杆给予的摩擦力4. 在以下哪些情况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会改变?()A. 两个物体接触但无相对运动时B。
两个物体相互远离C。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平衡时D。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三、解答题(共50分)1. 证明:一个刚体在重力场中静止时,其重心位置最低。
(10分)2. 一根长度为L的均匀直杆,其质量分布均匀。
如果将杆的一端悬挂起来,求杆的另一端点下降的距离。
(10分)3. 一块正方形截面匀质木板,边长为a,密度为p,放置在水平地面上。
将一个大小为F的力垂直作用于板的一个顶点上,求板的加速度和板的质点加速度。
(15分)4. 一根长度为L的均匀直杆,其质量分布均匀。
如果将杆放置在一个光滑的平面上,其左端点被固定,右端点受到一个垂直于杆的力F的作用而向右滑动,求右端点移动的距离。
第4期小问题479个人赛试题不仅需要考虑基础课的特点,能考察参赛者对基础理论与基本假设的深入领悟和融会贯通能力,而且又要使参赛者在较短时间内展现出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本身要具有新颖性和原创性,这对命题者来说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本次个人赛命题过程中,命题组在新颖性和原创性,尤其是与工程、生活和科技前沿问题结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命题组提炼了多个问题,力求使试题不仅能够反映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的理解程度,还能够考核学生在力学模型的构建和求解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工程、生活和科技中的本质科学问题。
本次力学竞赛对湖南大学力学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提高和促进作用,期待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越办越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热情和创新欲望,推动力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同时希望各兄弟院校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指正。
致谢感谢李俊峰教授、武际可教授、梅凤翔教授、徐秉业教授和刘又文教授在命题过程中所提供的无私帮助,中国力学学会刘俊丽副主任、胡漫老师和郭亮老师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1王振东.关于力学竞赛的琐忆.力学与实践,2017,39(3):311-3142蒋持平.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20年总结.力学与实践,2007,29(2):91-923竞赛组委会.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初试试题.力学与实践,2007,29(3):94-954西北工业大学.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试题.力学与实践,2009,31(4):103-1055清华大学.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试题.力学与实践,2001,33(3):102-1036四川大学.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试题.力学与实践,2013,35(3):109-1107山东科技大学.第十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试题.力学与实践,2015,37(4):551-5538高云峰,蒋持平.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赛题详解及点评(2015年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9高云峰.第六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出题思路及说明.力学与实践,2007,29(4):93-9510蒋持平.发展创新挑战——第6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结.力学与实践,2007,29(5):89-9111秦世伦.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命题工作的体会.力学与实践,2016,38(6):395-39712秦世伦,魏泳涛,李晋川.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命题工作小结.力学与实践,2013,35(3):111-11213湖南大学.第十一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试题.力学与实践,2017,39(3):314-31814李道奎,肖万伸,任毅如等.一道力学竞赛题的多种解法及其相关问题讨论.力学与实践,2017,39(5):544-547(责任编辑:周冬冬)《小问题》栏欢迎来稿出题(请自拟题目或注明题目来源),题目及解答请寄《力学与实践》编辑部,采用后将致薄酬.2018-3一个质量为m,半径为R的薄壁匀质小球壳与桌面发生碰撞,碰撞前小球壳角速度为零、质心速度为v,如图1所示。
2021年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2021年周培源力学竞赛试题共包括三个部分:力学知识运用、问题分析与解决、创新设计实践。
本文将为各位参赛选手详细介绍并提供解析。
【第一部分:力学知识运用】1. 在平面上有一木板,长为2m,宽为0.3m,质量为5kg。
一名体重为60kg的人静止站在木板的一端,使其与地面成60°角。
若木板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2,则此人所站木板的重心距离木板底端的距离是多少?解析:首先计算木板受到的重力,即木板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然后计算该重力对应的力矩,即重力大小乘以重心距离木板底端的距离。
由于木板保持平衡,重力所产生的力矩必须等于静摩擦力对应的力矩。
通过解方程即可得到结果。
2. 一个质量为4kg的物体以速度3m/s沿斜面上滑,斜面的倾角为30°,无摩擦。
物体到达斜面上一点时,它的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可以使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解决该问题。
将物体的速度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量。
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关系计算出物体到达斜面上一点时的速度。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一:在一台电梯中,一个人物体的质量为60kg。
在电梯上升过程中,当电梯加速度为1.5 m/s²时,人物感受到的重力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在这个问题中,合力即为人物所感受到的重力,而加速度等于电梯的加速度。
根据题目条件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问题二:一个1000N的力施加在一个质量为200kg的物体上,物体受到的加速度是多少?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在这个问题中,合力即为施加在物体上的力,质量为200kg。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第三部分:创新设计实践】本部分主要涉及力学实践问题,如设计一个弹射器、建造一个简易桥梁等。
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在此详细展开。
参赛选手可根据具体试题要求进行设计,并需提供详细图纸或步骤说明。
力学竞赛初赛模拟试题(淮阴工学院)一、管子有多重有一根等截面的管子,长度很长,放在刚性的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
为了测整根管子的重量,用一弹簧秤测量。
当弹簧拉力为192N 时,有m l 3=的管子被吊起。
可以认为管子是由弹性材料制造。
问:(1)这是关于力学什么方面的内容?(2)若管子长20m ,则这根管子有多重?(3)若管子的弹性模量E=2000Mpa ,横截面尺寸mm d 40=,则拉力为192N ,管子起吊的过程中,外力F 共做了多少功?解:(1)关于弯曲,梁的位移方面的内容。
(2)管子未提起部分足够长,且地面是刚性的,因此管子紧贴地面部分的曲率为零,故这部分各截面上的弯矩为零,挠度为零。
以l 段管子为研究对象,可以将其简化为简支梁,且支承A 、B 处满足变形协调条件0,0==B A θθ, 在图(b )中,采用叠加原理可得:0162423=-=EIFl EI ql A θ,可得:ql F 32=。
将m l N F 3,192==,带入 解得:m N q /96=。
管子长20m ,则自重为:N P 19202096=⨯=。
(3)起吊高度即求截面C 的位移:EI ql EI Fl w C 38454843-=,将E=200Gpa ,47410256.164m d I -⨯==π,m l 3=带入,得:mm w h C 9.28==(b )J Fw W C 74.2721==二、胶水的力量某小河宽4米,有人想到河对岸去,用一块等截面矩形木板横跨在小河上(支撑点可以认为是铰链约束)。
但他发觉走不了一半桥就会断了,于是在木板上又加了一块完全相同的木板,放置方式和原来一样;发觉木板还是会断。
他想了想,用胶水把两块板粘合在一起。
结果安全的到了河对岸。
请你分析一下:(1)本问题与力学中的什么内容有关系?(2)如果一个人重800N ,一块木板的容许弯矩[]m N M ⋅=300,则只有一块木板最多能走多远?两块木板叠在一起,能走多远?(3)木板胶合在一起,他还可以带多少重的物品过桥?若每块木板的截面为宽10cm ,高5cm ,则胶水的强度为多大,才可以完全发挥木板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