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经典古训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黄帝内经精华口诀集锦1. 人者,天地之镇也。
(灵枢·玉版)自然界中最珍贵的便是人。
2. 生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生命的根本。
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自出生就具备了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
4.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灵枢·逆顺)医术高明的医生在尚未发生病症时就开始进行预防,而非在病症发生后才进行医治。
5.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眼睛的精亮明润和面部的色泽是内在五脏之气在外的表现。
6. 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灵枢·口问)耳朵为人身宗脉汇聚之处。
7. 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素问·厥论)人的前阴为众筋汇聚之处,也是足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交合之处。
8. 凡治病必察其下。
(素问·五脏别论)在治病时一定要问诊二便。
9. 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之气,都依靠胃腑的精气来营养,所以胃是五脏之本。
10.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素问·痹论)五脏与筋、脉、肉、皮、骨是内外相应的。
病邪在体表上久留不去,就会侵入它所对应的内脏。
11.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胃气不能循着正常的通道下行,睡觉就不安稳。
12.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素问·本病论)人如果饮食不节制、过度劳累就会损伤脾。
13.形寒寒饮则伤肺。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寒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
14.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素问·奇病论)肥腻的食物使人内里生热,而甘美的食物又会使人胸部满闷。
15.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灵枢·刺节真邪)运用针刺治疗疾病,主要目的在于对气机进行调节。
16.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素问·咳论)五脏之咳,医者可以从它们各自的腧穴着手治疗;六腑之咳,医者可以从它们各自的合穴着手治疗;咳而浮肿的病,医者可以从有关脏腑的经穴分别着手治疗。
老祖宗留下的古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井掏三遍吃水甜,人能自强天地宽。
4.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影子斜。
5.三十不立名,四十不富足。
五十将来寻得妻,六十还子生孤独。
6.出家如初,成佛有余。
7.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8.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
9.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10.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11.一入江湖深似海,人生百态笑哈哈。
12.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13.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14.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15.近来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
16.各人生死各人了,管人闲事受风霜。
17.赤手空拳打天下,创基业命最值钱。
18.薄福之人过享薄福,厚福之人过食厚福。
19.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20.不上大树掏不到鸟,不经长路得不到宝。
21.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22.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23.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盏先敬有钱人。
24.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
25.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26.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27.平生莫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2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9.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吃月亮。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31.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善事可作恶事莫为,天理从来报应灵。
32.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人老精来老怪出,鬼老毒来折磨死。
3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有旦夕祸福,那有救苦救难的神佛祖?3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5.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人生如梦岁月无情!。
生与死的名言格言1. 未知生,焉知死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先进》2.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论语·颜渊》3. 毂则异室,死则同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大车》4. 生而必死,自然之理。
北宋文学家苏轼5. 君为塞下土,妾作山头石。
明朝诗人刘绩《征妇词》6. 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
周恩来7.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晚清官员,民族英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8.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元好问《迈陂塘》9.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北宋文学家苏轼《江城子》10. 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世方英杰。
近代民主革命女志士秋瑾1. 懦夫一生数死,丈夫只死一次。
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3. 人恐惧死亡,那是因为爱惜生存的缘故。
4. 隆重的葬礼不过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虚荣。
5. 了解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6. 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7. 当一个人内心开始斗争时,生存就有了价值。
8. 死,对于智者并不是恐怖,对于善者并非是终点。
9. 有时,人死或许可以是一种刑罚,但并不等于赎罪。
10.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11. 出生是最明确的一场旅行。
死亡难道不是另一场出发12. 死亡的恐怖是浪漫主义的,死亡的平静则是古典主义的。
13.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 死亡并不困难,生存则是非常艰难的。
15.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 何为生生就是不断地把濒临死亡的威胁从自己身边抛开。
17. 死,是将我们所有的秘密,阴谋,奸诈的面纱揭开的东西。
18. 生命的最大用处是将其用在某件能比生命更长久的事物上。
19. 生使一切人站在一条水平线上,死使卓越的人露出头角来。
20. 死亡和老人的距离并不比和婴儿的距离更近,生命也是如此。
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
什么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对生死和仁义的哲学思考。
在这句话中,孔子在阐述生命和道德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和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虽生亦死”,意味着生命终将会面对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每个人都将经历生老病死的过程。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延续。
“身灭而仁成”,即使身体灭亡,但那份仁义之心却会永存。
这种道德品质会超越个人的生死,影响着后人,永远存在于世间。
“虽死亦生”,生命虽然会终结,但通过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可以在后人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记。
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生命的长短,更体现在他对周围人的影响和对道德的执着。
一个人的仁义之心和品德会延续下去,就像生生不息一样。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即使生命结束,但如果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拥有高尚的品德和仁义之心,那么即使生命寿终,也会留下不朽的名声。
人生不在于活多少年,而在于过程中的修行、奉献和品德的积累,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忙于物质的追求,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追求。
但是从孔子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对于一个人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生命的长短,而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变得更加丰盛和有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哲学思想,不仅要注重物质的追求,更要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
不要将生命局限在短暂的时间里,要以仁义之心为指引,努力塑造高尚的品德,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死之间实现真正的超越,让自己在人世间留下永远的光辉。
【虽生亦死;身灭而仁成,虽死亦生。
斯则蹠非寿,颜非夭矣,】正是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让我们的生命更加有意义。
《黄帝内经》“人生百年经”《黄帝内经》“人生百年经”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①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②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
③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④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
⑤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
⑥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⑦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
⑧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
⑨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⑩[注释]①人生十岁:人发育成长到10岁左右。
○五脏:心、脾、肺、肝、肾5个脏器官合称为“五脏”,这里是用以代指整个身体。
○始定:指功能初步稳定。
○血气:血脉和气脉。
血,由食物精华通过气化作用而造成的一种物质。
它的生化之源在中焦脾胃,循环运行于脉道,以奉养全身。
气,指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又指脏腑器官的功能,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等。
中医学认为,气以生血,血以养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生理上相依相附,病理上相互影响,气病能导致血病,血病也往往生成气病。
所以,血与气常并称为“血气”、“气血”。
○已通:指机能健全,渠道畅通。
○好(hao耗):喜爱,爱好。
○走:走动。
②始盛:开始旺盛。
○趋:快步走。
③大定:完全定型。
○盛满:旺盛充足。
○步:跑。
④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6个腑器官合称为“六腑”。
○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中直行的主要干线。
《灵枢》:“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共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
○大盛:十分强盛。
○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
分皮腠、肌腠、粗理、小理、瞧理等。
是身体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发颁白:头发斑白。
⑤肝气:肝脏的精气。
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与胆相为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
运命论最出名的几句运命论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预测未来、分析人生的学说,它通过推算人的生辰八字、星座、风水等因素来预测个人的命运和运势。
下面是运命论中最出名的几句话:1. 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皆已定。
这句话意味着每个人的寿命都是注定的,无论是早死还是晚死,都是在运命所决定的范围内。
2. 时来运转,运转时来。
这句话表达了人的运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当运气好的时候,一切都会顺利,而当运气不好的时候,一切都会不顺心。
3. 命中注定,无法改变。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无论个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4.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这句话强调了人的命运受到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因素的影响,只有三者兼备,才能有好的运气和命运。
5. 时运不济,万事不顺。
这句话表达了当一个人的运气不好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
6. 命运多舛,时来运转。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命运往往是多变的,在不顺利的时候,也许只是运气还没有到来,只要坚持努力,运气终会转好。
7. 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努力和选择对于命运的影响,只要肯努力和抓住机遇,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8. 命运是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命令。
这句话表达了个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不是被命令或强制的。
9. 命运是一条河流,我们只能顺应它的走向。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命运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顺应命运的安排,才能够获得幸福和成功。
10. 命运是一种机会,我们要抓住它。
这句话表达了命运是一种机会,只有我们抓住了机会,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结起来,运命论中最出名的几句话强调了命运的注定性、变化性和可塑性,以及个人努力和选择对于命运的影响。
通过运命论的研究和运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命运,并通过努力和选择来改变命运的走向。
《易经》生死观: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我们如果在这句话上加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则知生死。
”就是说明,人活着的时候,像白天一样,像太阳出来了的时候、天亮了的时候;人死了,就是休息了,像太阳下山一样,天黑了。
人活一辈子,终于死了,但并不是生命的结束,只是休息一个阶段,等于天黑了,明天又要天亮的一样,一个白天,一个夜晚而已。
因此我们中国人讲生死问题,禹王的思想:“生者寄也,死者归也。
”后来形成道家的思想,人活着是个人,是在这里作客人,活了一百年,也只是在这皮包骨的血肉之躯中寄放了一百年,等到死了就回去了。
读罢上述生死论,我感觉,不论有没有来生,生而为人的意义,不过一双眼睛而已。
我们来到世上,看爱、看失去、看厌恶、看美好、看绝望、看希望、看高山、看明月……应该尽力去看,去感受,才不枉此生。
但谨记,你的眼睛不是眼睛,耳朵不是耳朵,唯有心才是心。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百岁人仙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列子》天瑞原文及译文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列子》天瑞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guoxue/)查看。
天瑞作者:列御寇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示之,犹众庶也。
国不足,将嫁于卫。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吾侧闻之,试以告女。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
阴阳尔,四时尔,不生者疑独,不化者往复。
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
《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故竹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
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
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
一者,形变之始也。
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全用。
故天职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然则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物有所通。
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
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违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
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
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而味味者未尝呈:皆无为之职也。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
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
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
”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
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
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
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
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三、病苦: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
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在近年来日渐增多。
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本来四大假合之身,难免有寒热失调的时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时间还好受,倘长年缠绵病榻,日与药物为伍,这种痛苦,岂可言喻?四、死苦:一部钢铁铸成的机器,其寿命也不过由数年到数十年,一个血肉之躯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汉武求长生之药,只留下千古笑柄。
盖宇宙万象,生住异灭,周而复始。
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法尔如是,安有例外?佛经上说,非想非非想天,寿长八万四千大劫,但报终仍当堕落,不出六道轮回。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经典古训
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
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
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他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
三十而立也是应当之事。
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
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
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看不透的了。
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他的身上和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是最后的界限。
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
成业稳家其实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
也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
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从小到大,老天还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只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是当和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和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
于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看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和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
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是伟人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他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
你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他耳红面躁,不易。
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
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
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你看,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他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
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和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
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
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
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
其实这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
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
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
故国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你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
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是否儿女成长有成。
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
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老先生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
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
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
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
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看看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
耄耋一定不是仓颉所创,它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
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他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
耄耋的耄本
意是指古稀之人白杂黑的稀发。
古人对人体的部位分得很细,同样的东西,在顶为发、在下为毛。
头发不能称为头毛,下面的就多了,统称为毛。
比如眉弓、腋下,长的再长也不能称之为发,只能叫毛,比如眉毛;和此耄同样也是表达毛发的还有一个字是髦,它指额至眉的短发,又将短发中的长秀者又称之为髦俊,也引申指精英们,即人中的才俊。
这个词大约已被遗忘了,很少见用。
中国词汇对耄耋之年多是赞誉致词,除了民间无德者骂老杂毛之外,尊老敬贤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当然耄耋代代都有老英雄,比如上有姜太公,中有老黄忠、佘太君,下就更多了,远了不讲,收拾四人帮,改变中国命运,不就有位耄耋老帅坐镇。
中国的老人即便闯过七十三,对八十四依然是负担重重。
一些看起来不错的老人在这道坎前阖然长逝,有些看起来病病怏怏的老人闯过这道坎倒是一天天精神起来,顽强地奔九十而去。
人生真的是很奇怪的噢!
百岁人仙(期颐):也称为人瑞。
人活百岁已和神仙无太大差异,活着是段活历史,走了是个记录。
家有百老,儿孙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