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假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典故(原创实用版)目录1.冤假错案的概念和定义2.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发展3.冤假错案的典故和案例4.冤假错案的影响和启示正文一、冤假错案的概念和定义冤假错案,顾名思义,指的是因为司法机关的错误判断或者不公正处理而导致的无辜者受到冤屈、受到错误的刑事指控或者惩罚的案件。
这类案件通常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物质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公正和公信力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发展冤假错案并非现代社会的特产,而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冤假错案,如南宋的岳飞冤案,清朝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等。
这些案件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甚至在后世仍然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治的完善,人们逐渐认识到冤假错案的严重性,开始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
例如,我国在近年来就开始实行“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等原则,以尽可能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三、冤假错案的典故和案例1.岳飞冤案:南宋著名将领岳飞被秦桧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致死,其家属也被牵连受苦。
岳飞冤案直至秦桧死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2.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清朝末年,杨乃武被冤枉杀害妻子,小白菜被冤枉为同谋,两人历经磨难,终在十几年后得以平反。
这些冤假错案的发生,既揭示了司法制度的不完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四、冤假错案的影响和启示冤假错案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会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公信力,使得公众对司法机关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其次,它会给当事人及其家庭带来深重的伤害,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从冤假错案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完善司法制度,保障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十大冤假错案的经典案例1. 周钟水冤案:1988年,周钟水被指控杀害一名学生,经过8年13天的监禁和10次软磨硬泡的审讯,周钟水最终被判无罪。
2. 冯绍元冤案:1996年,惠州市长冯绍元被指控受贿,披露大量贪腐官员和地下组织的罪行,但在2009年,冯绍元被平反,冤狱25年。
3. 河南十二指纹冤案:1993年,河南警方在一起盗窃案中抓获12名嫌犯,这些嫌犯虽未承认自己的罪行,但根据肉眼观察和指纹比对,全部被定罪判刑。
20年后,这12名“罪犯”被证实无罪,权益得到赔偿。
4. 王芳案:2007年,王芳被指控在公交车上拿走一位老人的钱包,被依法判刑,但后来被证明是被陌生人放在王芳的手提包里。
2009年,王芳被平反。
5. 陕西祁连山抢劫杀人案:2002年,刘建华、李明和王治国三人被指控在抢劫中杀人,被判处死刑后被执行。
但经DNA检测和证人调查证实,三人均未涉及该案,案件于2016年被申请重新审判,最终三人被判得到了无罪。
6. 大连李燕案:2000年,李燕被指控虐待幼儿,被判刑11年,但李燕一直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2008年,经遗传学鉴定和证人证言,李燕被平反。
7. 祁东疑案:2002年,湖南祁东县发生一起杀人案,李景亮因与被害人有过节而被指控杀人。
但经过多次质证和证人出庭证言,李景亮最终获得无罪判决。
8. 滨州口供取证案:2005年,滨州警方在审讯中以虐待的方式迫使强奸案犯罗启龙“自首”,并造假证据,最终罗启龙被判刑20年。
2009年,罗启龙被平反。
9. 浙江义乌“4·29”爆炸案:1993年,浙江义乌发生一起爆炸案,游民获得第一时间质证,但未被重视。
当时被指控的张英、贾铁平和魏如明三人被判刑,但后来李根、段勇、王森三人承认是制造爆炸案的真凶。
2010年,张英、贾铁平和魏如明三人被平反。
10. 民警与企业签单作证案:2005年,湖南安化县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负责人林卫平被指控诈骗,但案件中大量证人出庭指证均是谎言。
第1篇在我国法治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冤假错案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案件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本文将以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为例,探讨这一经典法律冤假错案的成因、过程及反思。
一、案件背景2003年5月,安徽省蚌埠市发生一起强奸杀人案,受害者为一名女大学生。
经过侦查,警方将张辉、张高平叔侄二人列为嫌疑人。
2003年12月,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
2004年12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200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张辉死刑。
然而,在执行死刑前,张辉、张高平叔侄均坚称自己无罪。
2005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依法提出抗诉,认为原审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请求依法再审。
2005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此案。
二、案件过程2005年7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张辉、张高平叔侄“叔侄冤案”进行再审。
在再审过程中,合议庭发现原审案件存在以下问题:1. 原审认定事实不清。
原审法院仅凭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就认定张辉、张高平叔侄实施了强奸杀人犯罪。
然而,在再审过程中,证人证言存在矛盾,且部分证人证言与事实不符。
2. 原审证据不足。
原审法院仅凭被告人供述和证人证言,就认定张辉、张高平叔侄实施了犯罪。
然而,在再审过程中,发现原审证据存在诸多疑点,如DNA鉴定结果与案件事实不符等。
3. 原审程序违法。
原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存在违法取证、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问题。
鉴于上述问题,2005年8月,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改判张辉、张高平叔侄无罪。
三、案件反思张辉、张高平“叔侄冤案”是一起典型的法律冤假错案,其成因和教训值得我们深刻反思:1. 司法观念滞后。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部分法官未能树立正确的司法观念,过分依赖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导致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2. 证据审查不严。
原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证据审查不严,导致部分证据存在疑点。
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典故【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简述冤假错案的定义及社会影响二、冤假错案的来历: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背景1.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2.社会背景对冤假错案的影响三、冤假错案的典故:历史著名冤假错案案例1.案例一:赵氏孤儿2.案例二:苏轼乌台诗案3.案例三:杨乃武与小白菜四、现代司法制度下的冤假错案:原因与防范1.原因:司法不公、刑讯逼供等2.防范措施: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透明度等五、结论:冤假错案的启示与对司法公正的追求正文一、引言冤假错案,指的是在司法过程中,因司法人员的失误、故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无辜者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判决的结果。
冤假错案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权益,也严重破坏了社会公正和司法公信力。
本文将从冤假错案的来历和典故入手,探讨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和现代司法制度下的防范措施。
二、冤假错案的来历: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背景1.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司法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的是一种行政司法合一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司法审判往往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司法不公和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2.社会背景对冤假错案的影响古代社会的宗法观念、封建等级制度以及道德观念等因素,也影响了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这些社会背景因素往往使得司法审判的结果偏向于有权有势的一方,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
三、冤假错案的典故:历史著名冤假错案案例1.案例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贵族子弟,因被陷害而流落民间。
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曲折,赵氏孤儿得以昭雪,恢复了名誉。
2.案例二:苏轼乌台诗案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一首诗被指控为讽刺朝廷,被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讯和辩护,苏轼最终得以获救,但这一事件使得许多无辜者受到牵连。
3.案例三:杨乃武与小白菜清朝末年,杨乃武被冤枉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而小白菜则被认定为同谋。
经过多次审讯和上诉,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杨乃武和小白菜得以昭雪。
四、现代司法制度下的冤假错案:原因与防范1.原因:司法不公、刑讯逼供等现代司法制度下,冤假错案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司法不公、刑讯逼供、证据造假等。
冤假错案历史典故冤假错案是指当事人因为各种原因被错误定罪或冤枉,遭受不公正的对待。
在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冤假错案,这些案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了对司法公正的关注和反思。
一、《水浒传》中的冤假错案《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描写了许多冤假错案。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林冲的冤案。
林冲被冤枉为杀人凶手,最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林冲实际上是被迫杀人,是无辜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轻易相信表面的事实,要深入调查真相。
二、清朝的著名冤假错案在清朝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些著名的冤假错案。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楼梦》中的贾母冤案。
贾母本来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却被人陷害成了奸臣。
这个案件揭示了权谋斗争中的黑暗面,警示人们要警惕权力的滥用和人性的扭曲。
三、美国历史上的冤假错案在美国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些令人痛心的冤假错案。
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卡·怀特案。
奥斯卡·怀特是美国一位非裔青年,他被错误定罪为杀人犯,最终被判处死刑。
然而,后来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他被错误判决了。
这个案件引起了全美国的关注,促使人们对司法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改革。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冤假错案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也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冤假错案。
其中最著名的是田家炳案。
田家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他被错误定罪为叛徒,最终被处决。
然而,后来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他是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
这个案件揭示了那个时期的政治迫害和冤假错案的普遍存在。
冤假错案的发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不仅使当事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动摇了人们对司法制度的信任。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冤假错案的防范和纠正。
首先,要加强司法独立,确保司法公正。
其次,要加强对证据的审查,避免过度依赖口供等容易出错的证据。
再次,要加强对调查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
最后,要加强对冤假错案的复审机制,及时纠正错误,恢复被冤枉的人的名誉和权益。
古代冤假错案的经典案例
1. 乌鸦案:这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冤案之一。
公元484年,南朝宋时期,士族官员乌鸦曾因听信谗言而被陷害,被指控叛逆罪并遭到残酷的酷刑拷打和虐待。
后来,他的无辜得到了证明,被恢复官职并获得了国家赔偿。
2.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这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民间故事,也被认为是冤假错案的经典之一。
故事中,杨乃武和小白菜夫妇被错误地指控为盗匪。
经过一系列艰苦的努力,他们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并将真正的罪犯绳之以法。
3. 斗破苍穹案:这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起著名冤案。
河南永城县的农民罗整因为与地主发生纠纷而被大军抓捕,指控他杀害地主。
然而,罗整坚决维护自己的清白,并经历了多次审判,最终成功洗刷了冤屈。
4. 埃尔顿案:发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一起冤案。
1875年,住在英格兰德比郡的刻板印刷师威廉·埃尔顿遭到指控谋杀妻子,但他坚称自己无辜。
经过多年的争辩和努力,他最终在他的情人的帮助下,成功地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5. 达雷尼克案:发生在16世纪法国的一起著名冤案。
15岁的
贝尔特兰·达雷尼克被指控谋杀一名同伴,并在审判中被逼供。
然而,他在狱中坚持自己的无辜,并多次上交上课尝试寻求帮助。
最终,真凶被发现,达雷尼克成功被释放。
这些古代冤假错案的经典案例,展示了冤假错案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的破坏性影响,也凸显了正义的追求和真相的重要性。
冤假错案1. 引言冤假错案是指在司法过程中发生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错误判决或冤案。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给被害人及其家属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本文将重点讨论冤假错案的成因、影响以及预防和纠正的措施。
2. 成因分析冤假错案产生的成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1 司法体制问题司法体制是冤假错案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系列环节,如侦查、审判、执行等,都需要各部门的合作和协调。
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司法体制的不完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可能导致刑事案件的处理不公正。
此外,司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会影响判决的结果。
2.2 证据问题冤假错案往往与证据问题密切相关。
证据的收集、保管和鉴定不符合规定,或者存在造假、篡改等问题,都可能导致案件判决错误。
此外,科技手段的进步也给证据的真实性带来了新的挑战,例如图片、声音等可以被篡改。
因此,完善证据收集和鉴定体制,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于预防冤假错案具有重要意义。
2.3 律师问题律师在刑事案件中起到了重要的辩护和代理作用,但是若律师不负责、不尽职,或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行事,可能导致案件处理不公正。
因此,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提高律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对于减少冤假错案具有积极的作用。
3. 影响冤假错案的发生对相关各方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1 被害人及家属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冤案的受害人及其家属。
他们将经历长期的心理痛苦和经济损失。
对于冤案的受害人来说,失去自由和名誉的打击是不可估量的。
3.2 社会公信力冤假错案对司法公信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让人们对司法公正产生了怀疑。
公民对司法的信任度降低,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3 法治建设冤假错案的存在严重损害了社会的法治环境。
法治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冤假错案的发生将对法治体系和法治意识产生负面影响。
4. 预防和纠正针对冤假错案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预防和纠正:4.1 加强司法体制建设完善司法体制,加强司法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减少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确保司法公正。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华案是我国近年来一起典型的冤假错案,该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暴露了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严重问题。
以下是该案的详细背景和过程。
2000年,某市发生一起命案,被害人被残忍杀害。
警方在调查过程中,通过目击者指认,将张华列为嫌疑人。
经过审讯,张华承认了犯罪事实,并在法庭上供认不讳。
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张华的供词被证明是虚假的,他实际上是受害者。
二、案件经过1. 初审阶段案件发生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一名目击者声称在案发现场看到张华的身影。
警方据此将张华列为嫌疑人,并对其进行审讯。
在审讯过程中,张华在强大的心理压力下,承认了犯罪事实。
随后,警方将张华移交给检察机关。
2. 审判阶段检察机关对张华提起公诉,法院审理后,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华有期徒刑15年。
张华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
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3. 再审阶段张华在服刑期间,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2010年,我国开始推行司法责任制,鼓励当事人申诉。
张华的家属得知这一消息后,向法院提出申诉。
法院经过调查,发现张华的供词存在重大疑点,于是决定对该案进行再审。
4. 再审结果再审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发现张华的供词是虚假的。
同时,法院还查明,当初指认张华的目击者曾因涉嫌其他犯罪被警方调查,其指认张华的行为可能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
最终,再审法院撤销了原审判决,宣告张华无罪。
三、案件分析张华案是一起典型的冤假错案,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目击者指认存在虚假在张华案中,指认张华的目击者存在虚假指认的行为。
这可能是因为目击者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或者出于其他原因,故意指认张华。
2. 警方审讯手段不当在案件侦查过程中,警方在审讯过程中可能采用了不当手段,导致张华在心理压力下承认了犯罪事实。
3. 法院审理存在漏洞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可能对证据的审查不够严格,导致错判。
4. 司法责任制不健全在张华案发生时,我国司法责任制尚不健全,导致错案难以得到及时纠正。
冤假错案赔偿标准冤假错案是指司法机关对某人作出错误的定罪或判决,导致其非法被剥夺自由或受到其他损害的情况。
对于冤假错案的赔偿标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国家赔偿法》对于冤假错案的赔偿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冤假错案赔偿标准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冤假错案赔偿标准包括经济赔偿和精神赔偿两部分。
经济赔偿是指对冤假错案者因被违法刑事诉讼而受到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包括因非法剥夺自由而导致的财产损失和收入损失等。
精神赔偿是指对冤假错案者因遭受非法刑事诉讼而受到的精神痛苦进行抚慰,包括因非法羁押、刑讯逼供等造成的精神损害。
其次,对于经济赔偿部分,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多种赔偿项目,包括误工费、抚恤金、医疗费、住宿费等。
其中,误工费是指对冤假错案者因被非法羁押或判刑而导致的收入损失进行补偿。
抚恤金是指对冤假错案者因受到非法刑事诉讼而遭受的身体损害进行抚慰。
医疗费和住宿费则是对冤假错案者在非法羁押期间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费用进行补偿。
再次,精神赔偿部分主要包括精神损害抚慰金和公开道歉等内容。
精神损害抚慰金是指对冤假错案者因受到非法刑事诉讼而遭受的精神痛苦进行补偿。
公开道歉则是对冤假错案者名誉受损的进行修复,恢复其名誉。
最后,冤假错案赔偿标准的确定是根据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的。
在确定赔偿数额时,需要考虑到冤假错案者受到的具体损失和影响,以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等因素。
总之,冤假错案赔偿标准是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赔偿标准可以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希望相关部门在执行冤假错案赔偿标准时,能够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到公正、合理、透明,使冤假错案者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安抚。
古代冤假错案的经典案例
1. 白狼案:清朝时期,江苏镇江市出现了一起冤案。
一名贫农的儿子被一只白狼咬死,贫农指认一名周姓富商派白狼行凶。
尽管富商辩称自己没有养狼,法官仍判周某死刑。
数年后,真凶被抓获,案件重审后周某被平反。
2. 兰陵王案:东汉末年,兰陵王刘彻被控谋反罪被废黜并流放。
后来,刘备等人恢复汉朝后,将兰陵王追封为王爵并入葬皇陵。
他的案件可以视作一起错案,因为他并没有实际参与叛乱。
3. 毛尔盖案:清朝时期,甘肃定西地区发生了一起冤案。
一位农民被指控谋杀了两名警察,并被判定死刑。
几十年后,证据表明他是冤案,他的家属为此申请平反。
4. 赵志敬冤案:明朝末年,明熹宗被戴上了谋逆的罪名,并被下令斩首。
然而,历史证明他并没有实际参与谋逆,因此被视为一起冤案。
5. 天子案:明朝时期,张宏业因患有天花病,遭到强行带走,并被判刑。
经过多次上书请求平反,最终获得平反。
以上是古代冤假错案的经典案例之一,这些案例表明历史上存在不少冤假错案,正义的复仇之路需要通过努力和时间才能实现。
河南张从明“抢劫杀人”入狱近6年后被宣
判无罪
张从明,河南潢川县农民,1997年,31岁的他锒铛入狱,罪名是抢劫杀人,5年零9个月后,入狱2103天的张从明无罪释放。
1997年3月8日下午2时,当储蓄所工作人员孟某吃饭回来时,立即惊叫起来:她的同事殷某横趴在便器上,满地鲜血,储蓄所的钱箱也被撬开,4万元钱不翼而飞。
原来,俩小时前,孟某应邀去朋友家吃饭,同事殷某独自值班。
血案就发生在这两小时内,经过勘查现场,警方认为作案过程是:一个“熟人”怀揣一块半截砖头,以借钱为由,骗殷将防护门打开。
“熟人”用砖头将殷砸昏,卡住脖子,抹布捂嘴,再用尼龙绳将殷勒死。
此后,“熟人”撬开钱箱,抢走4万元后逃离现场。
在当年,这起抢劫杀人案轰动全县城,众人瞠目。
据称,这是潢川县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起犯罪事件,此案性质太过恶劣,光天化日之下,凶手竟如此猖狂。
警方被勒令限期破案。
最不可思议的是,该储蓄所斜对面有三家单位,相距不过300米左右,从右到左依次是:潢川县公安局某派出所,潢川县公安局,潢川县人民政府。
就在四天后,张从明在郑州被抓回,全城游行,此案神速告破。
尽管嫌犯张从明始终说不出赃款下落,以至于被抢的4万元成了一个谜,但当时无人理会。
1997年,张从明31岁,他排行老四,家里姊妹5人。
当时他是乡邻眼中的精明人,会做装修活,还在郑州和潢川两地搞花木生意,一个月大概能挣四五千元,这在当时很了不起。
1997年3月8日早晨,像往常一样,张从明和一个生意伙伴从郑州返回潢川筹措生意款。
他不曾料到,这一趟葬送了他十年时光,他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写。
张从明后来曾狠狠地说过一句话,“如果早知道会出漏子,那天打死我也不回潢川。
”
按照警方的说法,张从明之所以成了嫌疑犯,原因在于,张家刚好距离该储蓄所不过500米左右;刚好案发当天他回县,次日又突然回郑;他跟受害人殷某认识,而储蓄所门窗俱未损坏,明显属于熟人作案。
于是,张从明遭遇了自己命运的最大拐点,并无力更改。
尽管未婚妻王丽及家人作证说,当天中午张从明在王丽家吃完饭后,二人一起回张家。
但这时,一张带血钞票让张从明再次有口莫辩:抓获张从明当天,办案民警从张从明身上搜出赃款1445元;十六天后也就是3月28日,民警从赃款中“找出”了一张带血的百元钞票。
经鉴定,血迹与死者殷某相吻合。
于是,警方认定,张从明有预谋地提前从郑州返回,“利用在家上厕所的时间作案”。
此时的张从明全家,坚持认为张从明不可能去干违法犯罪的事,并想尽一切办法搭救他。
1998年前后,张从明母亲以7000元价格卖掉四间老房,张从明大哥刚盖好两层小楼,尚未装修就转手卖了。
他们把这些钱都用在打官司上,为张从明“喊冤”。
张从明的辩护律师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此案全过程。
在他看来,这是一起典型的“疑罪从无”案件,也是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我省第一例司法实践。
但事实往往没那么简单,根据当年公检法等部门的办案经验,如果怀疑某嫌犯有罪,但证据不很扎实,将按“从轻”或“从挂”处理。
这意味着,一个被怀疑抢劫杀人的凶犯可能被判死刑,也可能被判刑十几年。
而张从明的经历,恰好印证了“疑罪从轻”到“疑罪从无”这一司法原则的转变进程。
张从明被抓到公诉、开庭、宣判,仅耗时5个月。
1997年4月,张从明被正式逮捕;1997年8月15日,张涉嫌抢劫、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1997年9
月1日,信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张从明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998年初,省高院发回重审;同年7月,信阳中院再判张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同年12月,省高院又发回重审;1999年6月,信阳中院改判张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省高院又一次发回重审;2001年,信阳中院将此案移交潢川县法院,县法院判张有期徒刑15年。
2002年11月28日,信阳中院正式宣判张从明无罪释放。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张从明的冤案的发生呢?
(一)过于强大和不断扩张膨胀的警察权超越了宪法允许的框架和法律规定的界限
(二)现行刑诉法实施十多年来,涉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刑的冤案数量超常地多,这集中表明现有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和职权配置状况远远不足以保护公民的生命免受公权力组织的非法剥夺
(三)现有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和职权配置不足以约束警方违法办案,不足以保障公民人身安全和自由免受警察权的侵害
因为缺乏相互制约,技侦手段运用的失控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各个职业群体中造成的影响,达到了近乎人人自危的程度。
多少年来我国的做法都是,公安部
门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完全自己根据需要决定,不需要法院批准,也不需要检察院批准。
现在知识阶层的人们,谁都知道我国公安、安全部门想拆谁的信就拆谁的信,想到电讯部门提取谁的手机短信记录就提取谁的,想监听谁的电话、定位谁的手机就监听谁的电话、定位谁的手机,如此等等。
同样因为缺乏制约,公安部门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侦查几乎没有真正终结的时候。
为达到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定罪之目的,公安部门即使到了审判阶段也能随时和不受限制地对被告搞补充侦查。
缺乏相互制约还致使我国刑事案件控辩双方地位不平衡,法院、法官惯于站在检控方立场考虑问题。
在宪法上,公安只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个工作部门,处于相应行政区域法院和检察院的下位,但我们多少年来看到的实际情况都是,公安部门及其首长的政治地位或党内地位事实上往往都处于法院、检察院及其院长、检察长之上。
这方面的情况,几乎是所有中国成年公民都周知的,本文已没必要具体列举数据来说明。
另外,如果诉诸感性,对于公安部门的强势和不受制约、难以制约,我们可以非常直观地从许许多多披露出来的典型刑事案件的办理情况中看出来,可以从那些其作用贯穿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全程的公安专案组的活动中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