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一、课前谈话1、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那些地方?你们知道“人间天堂”指的是哪里吗?“人间天堂”是说什么意思呢?2、你们想欣赏一下西湖的风光吗?那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西湖之旅吧!(出示课件)二、创设情境,引出新诗,介绍作者1、师:西湖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的,西湖的确很美,在宋代诗人苏轼的笔下更是美得独特。
板书“苏轼”)2、师:苏轼曾在杭州做官,他写了一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苏轼?4、再读、解题:5、过渡:晴天的西湖和雨天的西湖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古诗,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自由读诗。
强调注意课文中注音的生字的读音及写法。
2、师:讲解生字3、师: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这首诗在哪里停顿是合适的?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小斜杠画一画。
4、学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5、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1、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能将古诗读得流利而富于节奏,可是要读出古诗的韵味,我们还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我们一齐学习理解诗句,看看苏轼如何用这短短28个字展示出西湖的美。
2、学习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课件出示。
①先齐读。
②提出疑问。
(你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③解疑。
讲解单个字的解释。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可结合注释、图画,发挥想象理解: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水光潋滟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方:正,恰恰。
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
想象:下雨天云雾迷茫的样子你见过吗?这个时候去看山是什么样的?④结合单个字的解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什么气候下的景色?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人所看到的景色{美}4、齐读,读出烟雨迷茫的朦胧美感,和阳光明媚、波光闪动的美。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初”2个生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诗意,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感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湖的图片、诗文,准备课件(ppt)。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哪里?(杭州西湖)你们谁去过西湖?举下手?说说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水平如镜……)2.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景致宜人、美不胜收。
今天就让给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出示西湖美景PPT)3.美丽的西湖不但吸引着当代游客到这里大饱眼福,也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众多诗篇。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老师穿越回北宋时期,当时大诗人苏轼正在杭州做官,一天,他邀约几个好友畅游西湖,才华横溢的苏轼看到景致宜人、美不胜收的西湖,挥笔写下了传颂天下、脍炙人口的诗——齐读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4.“饮”和“初”是这首诗中要求我们会写的字,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你想怎么提醒同学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饮字撇穿插,捺出脚;初字是衣补旁,注意点。
)5.评价:你关注到了字的结构、宽窄、高矮,还有关键笔画,真好!6.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我知道在西湖上一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雨了。
我知道他们在西湖上。
他们还在饮酒。
我知道了天气)7.小结: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我们再来读一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打开课本74页,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老师随机巡视)2.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名学生朗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材依据:《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诗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1课,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
课堂上充分利用这种对比:以两诗文字的对比为主,辅之音乐、书法、绘画等手段,利用通感将“美”体验深刻。
本教材分两课时完成。
本课为第二课时,以《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感悟为主。
设计思想:《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设计着力于重叠,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文字和音乐的重叠,意境和书法的重叠。
其中,尤以西施和西湖这意象和意景的重叠为主要。
苏轼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其次着力点在对比,本诗在教学中力图和《望天门山》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凸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风格上两诗有着明显的不同,《望》为唐诗,直抒胸臆,《饮》为宋诗,含蓄清丽。
一直一含,让学生在朗读对比中感受,在山水画面的对比中感受,在音乐节奏的对比中感受,在书法线条的对比中感受。
汇聚所有的感受最终成了对诗文的感受,而这感受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教学重点:紧扣“总相宜”想象西施的“淡妆浓抹”和西湖的“潋滟”“空蒙”,通过意象和意景的重叠,感受西湖特有的神韵。
教学难点:从文字中读出画面,实现诗情画意的融合。
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
读百遍,意自现。
课堂上留足时间让学生读诗,使他们在和文本的直接对话中理解诗歌意思。
2、口诵心为。
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诗词中的画面,在意境中浮想联翩,获得读诗的愉悦。
3、诗画相融。
能端正抄写诗歌,并配上相应的插图。
课件说明:本课件着力于以乐抒情,以画达意。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准确流利地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理解诗句。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词卡。
教学过程:一、古诗引路,谈话导入1、《咏柳》贺知章2、《小池》杨万里3、谈话导入:古诗往往能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背完古诗,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二、引生入境1、动画课件展示西湖美景2、西湖这么美,伟大的诗人苏轼又是怎样描写西湖的呢?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读课题。
3、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
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4、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仔仔细细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
5、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三、品诗赏景1、诗人苏轼如何只用了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2、渗透理解诗意方法: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3、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同桌交流后汇报。
4、西湖之晴(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2)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
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5、西湖之雨(1)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2)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3)小练笔:今天,咱们跟苏轼比比赛,用我们的方式来描写西湖!6、晴雨西湖(1)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2)生自由练读7、西子西湖(1)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2)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境及作者的意图;
2. 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的用法;
3. 进行诗词赏析和创作。
二、导学过程
1. 导入
引入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了解该诗的背景和作者。
2. 感悟意境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和分享对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感受和联想。
3. 词汇解析
分析诗中的生词和词组,通过学生自主解析和讨论,澄清词义和用法。
4. 句型探究
指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句式结构和表达方式,比如修辞手法、主谓宾
结构等。
5. 诗词赏析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意
图和思想。
6. 学习延伸
学生通过互动讨论和个人思考,延伸学习诗词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生
哲理。
7. 创作诗歌
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与《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关的诗歌。
三、导学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概括,强调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继续深
入学习和思考。
四、导学作业
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诗词背诵、诗歌创作和相关词汇的积累。
五、板书设计
绘制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的部分内容,以及相关词汇和学生的
诗歌创作。
六、课堂反馈
通过课堂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多的诗词作品,拓展文化视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导学案,希望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提高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
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
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
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三年级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1)感受诗人对西湖美景独特的描写手法。
(2)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吗?(学生自由发言)(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是其中的一首。
2、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全班齐读古诗。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相机指导。
“水光潋滟晴方好”: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山色空蒙雨亦奇”: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不管是淡妆还是浓妆,她总是显得那么适宜。
5、感悟诗情(1)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在西湖边饮酒赏景时的情景)(2)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6、赏析名句(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两句诗是千古名句,你觉得它好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独特的视角等方面进行赏析)(2)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不仅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美,还赋予了西湖一种灵动的神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读“亦、妆”两个生字,借助有关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重点词语以及诗句的意思。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奇妙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
感受西湖之美。
4、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读了“亦、妆”两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2、逐步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诗的意境。
2、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由景入诗。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你去过杭州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湖的美景吧。
(课件播放西湖的美丽图片)2、观赏了西湖的美景,请说说西湖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有什么感受?3、导入课题:是呀,西湖是一首诗,一幅画,一个美丽的故事。
宋代诗人苏轼在杭州为官时,除了造福百姓,也被西湖的美景深深地陶醉,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篇。
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他写的描写西湖的经典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4、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懂了题目的意思再读题目。
二、自主读诗,领会诗意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自由地读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生字卡片,生自主交流识记生字“亦、妆”。
3、同桌互相读,要认真听别人读,若读错了要当小老师教读。
4、师检测读书情况,抽生读并评价。
5、请学生试着用以前读诗的方法自由读出诗的韵味。
6、古人读诗,摇头晃脑,非常有韵味,一起来读出诗的节奏美。
(出示课件)7、咱们以前学过很多古诗,相信你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理解诗意思的方法。
请介绍一下(借助注释、查阅资料、查字典、问同学等)8、学习小组合作,用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弄懂诗句的意思。
师随机点拨。
三、品读诗句1、感受晴天西湖的秀美。
(1)诗中哪一句写出了晴天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句子)(2)读诗想象画面:水光潋滟是什么样子的?(欣赏课件)生说画面。
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篇一:学习目标:1、会认识诗中两个生字“亦”、“妆”,并会认读诗中带有拼音的其它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能背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能搜集背诵苏轼的其它古诗,自己能尝试写一首小诗。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学习难点:理解后两句诗意,并尝试写一首描写景物的小诗。
课前准备:1、搜集背诵有关苏轼的古诗,了解诗人苏轼的相关知识。
2、搜集了解与本首诗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西湖、西子”的资料等等。
导学流程:一、预学(经典诵读,前置性学习)(一)课前3-5分钟,学生齐读或背诵有关苏轼的古诗。
(二)前置性学习(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前置性作业个体进行独立学习)前置作业内容:①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自主识记字形。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查词典理解诗句的意思,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小组互学时请教同学帮助自己弄懂。
③尝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并尝试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不能理解的继续做上记号请教同学或老师。
④看看自己是否能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再说说画的内容,即完成把“话”变成“画”,再把“画”变成“话”,能边想象边画下这幅画更好。
⑤课外你还积累了苏轼的哪些诗收集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资料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注:以上前置性学习内容以纸质稿形式呈现,让学生课前先自主完成,在本节课预习环节时,学生可独立检查自己课前完成情况。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教师注重小组评价1、小组为单位交流前置性作业。
预设一:两人对学完成前置性学习第一个内容。
对学时,一是可以一人读文中生字,练习组词,并说说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另一名同学认真听后可以对该同学的交流进行评价,如肯定他生字的音认读准确,识记生字的方法巧妙易记等,也可以纠正他在交流中的错误,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3、感受诗中美景学习过程:一、导入1、学生背诵《游园不值》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游园不值》,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二、学习新课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
亦:也。
西子:西施。
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
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
湖:西湖。
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
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不胜枚举。
杭州西湖就是其中一例,接下来请同学们将目光锁定大屏幕,静静地想,细细地看。
(师播放课件,旁白。
)1.师:同学们,你眼里的杭州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2.指名说。
3.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言,美丽遐迩,风景优美,即使用尽所有的好词来赞美它,也不过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是如何赞美它的。
4.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1.解诗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通过读题,你读懂了什么?(饮初后)(2)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题的意思。
(3)师小结:诗题短短七个字,浓缩了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事件,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让我们再来读读,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水平。
2.知诗人。
(1)关于诗人苏轼,你还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2)播放PPT,师补充。
三、读古诗,明节奏师:大诗人眼中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诗歌。
1.放声自由朗读。
2.同桌两人,画着节奏读。
3.全班交流,指名上黑板划节奏,标重音。
4.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读、同桌读、全班齐读)5.多元评价。
图片四、品诗句,赏诗景。
师:诗人用短短2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美景,你们有怎样的好方法把它学懂吗?(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指名说。
2.师出示PPT,帮助学生归纳。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熟读成诵、对比、想象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通用2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是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教棍儿、音乐播放器:《春江花月夜》(可惜没有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自古以来,西湖以它秀丽的景色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西湖有十大胜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白蛇和许仙的神话故事就与断桥有关)等。
西湖优美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人观光游览,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来赞美西湖这一人间仙境。
比如,北宋文学家苏轼就为世人留下了两首千古绝唱,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理解诗的题目生读题目,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和朋友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三、走近作者同学们,你搜集了那些有关苏轼的材料,请展示一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他的父亲、弟弟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
)当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呆了三年多,他为西湖疏通河流,还造了苏堤。
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热爱。
苏轼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亦、抹、宜”等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领会“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妙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齐读诗题。
(指导读对节奏)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3、师归纳小结:是呀,苏轼和他的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天气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近西湖去看看吧!二、走近西湖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认读诗中的生字新词。
小组接力读,再齐读。
潋滟亦淡妆浓抹相宜3、词语读好了,相信诗也会读得好,谁来试试?学生读诗,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4、全班齐读。
三、晴雨西湖(一)晴天西湖1、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出示晴天西湖的景色图片。
2、理解“潋滟”。
请仔细观察“潋滟”这个词,猜猜它可能跟什么有关?(水,都是三点水的字。
)3、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
瞧,天晴的时候,阳光洒在水面上,水波一荡一荡的,闪闪发光,“潋滟”指的就是——生接:波光闪动的样子。
4、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波光粼粼、水光潋滟的画面?5、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动,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预设:像明晃晃的镜子。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
像水晶宝石。